前一句,后一句是前一句反过来的对联
急用回文倒顺
人 过 大 佛 寺
寺 佛 大 过 人
郎 中 王 若 俪
俪 若 王 中 郎
客 上 天 然 居
居 然 天 上 客
贤 出 多 福 地
地 福 多 出 贤
僧 游 云 隐 寺
寺 隐 云 游 僧
人 中 柳 如 是
是 如 柳 中 人
雨 滋 春 树 碧 连 天
天 连 碧 树 春 滋 雨
风 送 花 香 红 满 地
地 满 红 香 花 送 风
艳 艳 红 花 随 落 雨
雨 落 随 花 红 艳 艳
水 水 山 山 处 处 明 明 秀 秀
晴 晴 雨 雨 时 时 好 好 奇 奇
春 回 先 富 村
村 富 先 回 春
处 处 飞 花 飞 处 处
潺 潺 碧 水 碧 潺 潺
重 重 绿 树 绿 重 重
声 声 笑 语 笑 声 声
雾 锁 山 头 山 锁 雾
天 连 水 尾 水 连 天
雪 岭 吹 风 吹 岭 雪
龙 潭 活 水 活 潭 龙
凤 落 梧 桐 梧 落 凤
珠 联 璧 合 璧 联 珠
油 灯 少 灯 油
火 柴 当 柴 火
静 泉 山 上 山 泉 静
清 水 塘 里 塘 水 清
香 山 碧 云 寺 云 碧 山 香
黄 山 落 叶 松 叶 落 山 黄
秀 山 轻 雨 青 山 秀
香 柏 鼓 风 鼓 柏 香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倒读又成一联: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
暮天遥对寒窗雾
雾窗寒对遥天暮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水水山山 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 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迭迭山 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 高高下下树
看山 山已峻
望水 水乃清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
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叁级浪。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歌。
读书好 耕田好 学好便好
创业难 守业难 知难不难
分水桥边分水吃 分分分开
看花亭下看花回 看看看到
蒲叶 桃叶 葡萄叶 草本木本
梅花 桂花 玫瑰花 春香秋香
烟水亭 吸水烟 烟从水起
风浪井 搏浪风 风自浪兴
山美水美春光美宏图更美
人新事新时代新传业愈新
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
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一盏清茶 解解解解元之渴
五言绝诗 施施施施主之才
进进出出 笑颜开 人人满意
挑挑拣拣 花色美 件件称心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年年年底,接年初
松叶竹叶叶叶翠
秋声雁声声声寒
龙怒卷风风卷浪
月光射水水射天
千里为重 重山重水重庆府
一人成大 大邦大国大明君
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开口便笑搜趣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金水河边金线柳 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 玉簪花插玉人头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水,水落石出。
溪水归河水,河水归江,江归海,海阔天空。
黄花岗,岗花黄,黄照碧血,血染黄花留芳阁。
绿水河,河水绿,绿映白塔,塔印绿水存真容。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也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够多了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 过 大 佛 寺
寺 佛 大 过 人
郎 中 王 若 俪
俪 若 王 中 郎
客 上 天 然 居
居 然 天 上 客
贤 出 多 福 地
地 福 多 出 贤
僧 游 云 隐 寺
寺 隐 云 游 僧
人 中 柳 如 是
是 如 柳 中 人
雨 滋 春 树 碧 连 天
天 连 碧 树 春 滋 雨
风 送 花 香 红 满 地
地 满 红 香 花 送 风
艳 艳 红 花 随 落 雨
雨 落 随 花 红 艳 艳
水 水 山 山 处 处 明 明 秀 秀
晴 晴 雨 雨 时 时 好 好 奇 奇
春 回 先 富 村
村 富 先 回 春
处 处 飞 花 飞 处 处
潺 潺 碧 水 碧 潺 潺
重 重 绿 树 绿 重 重
声 声 笑 语 笑 声 声
雾 锁 山 头 山 锁 雾
天 连 水 尾 水 连 天
雪 岭 吹 风 吹 岭 雪
龙 潭 活 水 活 潭 龙
凤 落 梧 桐 梧 落 凤
珠 联 璧 合 璧 联 珠
油 灯 少 灯 油
火 柴 当 柴 火
静 泉 山 上 山 泉 静
清 水 塘 里 塘 水 清
香 山 碧 云 寺 云 碧 山 香
黄 山 落 叶 松 叶 落 山 黄
秀 山 轻 雨 青 山 秀
香 柏 鼓 风 鼓 柏 香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倒读又成一联: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
暮天遥对寒窗雾
雾窗寒对遥天暮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月浮水面捞到水底月还沉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水水山山 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 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迭迭山 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 高高下下树
看山 山已峻
望水 水乃清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
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叁级浪。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歌。
读书好 耕田好 学好便好
创业难 守业难 知难不难
分水桥边分水吃 分分分开
看花亭下看花回 看看看到
蒲叶 桃叶 葡萄叶 草本木本
梅花 桂花 玫瑰花 春香秋香
烟水亭 吸水烟 烟从水起
风浪井 搏浪风 风自浪兴
山美水美春光美宏图更美
人新事新时代新传业愈新
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
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一盏清茶 解解解解元之渴
五言绝诗 施施施施主之才
进进出出 笑颜开 人人满意
挑挑拣拣 花色美 件件称心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年年年底,接年初
松叶竹叶叶叶翠
秋声雁声声声寒
龙怒卷风风卷浪
月光射水水射天
千里为重 重山重水重庆府
一人成大 大邦大国大明君
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开口便笑搜趣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金水河边金线柳 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 玉簪花插玉人头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水,水落石出。
溪水归河水,河水归江,江归海,海阔天空。
黄花岗,岗花黄,黄照碧血,血染黄花留芳阁。
绿水河,河水绿,绿映白塔,塔印绿水存真容。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也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够多了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前一句和后一句话 是什么关系啊?
前一句和后一句话 是什么关系啊?人之所以惊于权利、溺于富贵,犯难而不悔者,将以厚其身耳。今也禄之以天下,而重以身任之,则其忘身也至矣。人之所以骛于权利,溺于富贵,犯难而不悔者,将以厚其身耳。今也禄之以天下,而重以身任之,则其忘身也至矣。
人之所以对权利趋之若鹜,沉溺于荣华富贵,犯了错误不愿意悔改,都是为了优待自己。现在把天下的财富给他,再给他委以重任,那么他就能够置生死于度外了。
你看看是什么关系,应该是对应吧
人之所以对权利趋之若鹜,沉溺于荣华富贵,犯了错误不愿意悔改,都是为了优待自己。现在把天下的财富给他,再给他委以重任,那么他就能够置生死于度外了。
你看看是什么关系,应该是对应吧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的前一句或后一句
观沧海
东汉 (曹操.字孟德)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PSdtXpw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 本图是曹操大将骑马在碣石山上的景象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字词句基础知识
沧海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澹澹 “澹澹”的本义是水波动的样子。本诗“水何澹澹”即用此义。还可以形容心神恬静的样子。如刘向《九叹愍命》“情澹澹其若渊”。又可形容广漠。如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澹澹:形容天空辽阔广漠。) 萧瑟 “萧瑟”,是联绵字,用作形容秋风的声音,出自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本诗“秋风萧瑟”用本义。又写作“萧飒”。 “萧瑟”又可用来形容寂寞凄凉。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灿烂 “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辞藻华美。本诗“星汉灿烂”,灿烂,光彩耀眼。张衡《思玄赋》“文章奂以灿烂兮”,灿烂:辞藻华美。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为配乐歌唱而加上的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PSdtXpw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搜趣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是眼前景物,不过后文中的日月星汉,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实看到的景物。这首诗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东汉 (曹操.字孟德)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PSdtXpw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 本图是曹操大将骑马在碣石山上的景象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字词句基础知识
沧海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澹澹 “澹澹”的本义是水波动的样子。本诗“水何澹澹”即用此义。还可以形容心神恬静的样子。如刘向《九叹愍命》“情澹澹其若渊”。又可形容广漠。如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澹澹:形容天空辽阔广漠。) 萧瑟 “萧瑟”,是联绵字,用作形容秋风的声音,出自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本诗“秋风萧瑟”用本义。又写作“萧飒”。 “萧瑟”又可用来形容寂寞凄凉。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灿烂 “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辞藻华美。本诗“星汉灿烂”,灿烂,光彩耀眼。张衡《思玄赋》“文章奂以灿烂兮”,灿烂:辞藻华美。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为配乐歌唱而加上的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PSdtXpw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搜趣网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是眼前景物,不过后文中的日月星汉,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实看到的景物。这首诗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怅辽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两句有什么联系,并指出这种联系对于表
怅辽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两句有什么联系,并指出这种联系对于表达全词的中心意思的作用。这两句之间是问与答的关系,也就是说,后一句是对前一句“谁主沉浮”的回答.
毛泽东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从三个层面来了解.
政治背景.作为一个政治家、革命活动家毛泽东,他总是和时代同呼吸同命运的.作为抒情言志的诗歌也恰恰表现了他们这种生活.本词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本词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www.souquanme.com,然后提出“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深浮?”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来表达对革命领导权归属问题的思考.而在下阕,回忆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之后,作者写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个问句,但实际上是对“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由于现代社会个性的张扬,人们不太喜欢从政治层面去理解问题.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诗作中表现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是很正常的.如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茸.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日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短歌行》感情充沛,格调悲凉,抒发了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表达了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愿望.
一个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个人之情往往表现为家国之情.
这是我们从政治层面上分析这首词.
我们再来从事业层面看诗人的政治命运.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1958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所从事所追求的事业.这时,诗人受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被排挤出党中央.在挫折面前,诗人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我们通过解读一个字“独”来理解诗词.
“独立寒秋”,“独”怎样理解?是“孤独”吗?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吗?看下文,“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诗句中的“湘江北去”,平添了豪迈之气,甚至让人想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抹去了“孤独”的感觉.从句式上来分析,这是个非正常语序和省略句.为什么采用这种句式?这和诗词受格律的制约有很大关系.和正常语序比,这种语序增强了难以言说的流畅美、韵律美、情趣美.这种美,不是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是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伟人湘江独立图,诗人置身于广阔的秋水长天之中,透露的是一种浩然之气.我们还可往下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什么样的景色?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首,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这幅图画,远近相间,动静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多姿多彩的景色恰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下阕中写到:“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诗人回忆起了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战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事情.心在,梦想在;心在,希望在;心在,朋友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个有朋友的人内心永远是温馨.况且诗人和他们的朋友又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的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报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人在叙事之后,进一步抒发个人情怀.“曾记否”,是对同学遥远的亲切的问候,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所以 “独立寒秋”的“独”是形独心不独,是诗人在对大自然的激情关注中融入的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我们可以看到,在个人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诗人依然是奋而前行,愈挫愈奋,砥柱中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诗人的个人命运.
诗人在1923年和1925年两次入湘,均被当时称霸湖南的军阀赵恒剔所追捕,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仅仅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几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我逃到广州.”(《毛泽东自传》)“逃到广州”,是指诗人1925年深秋,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理解这首词.
“独立寒秋”,从个人层面来看,“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沉着、镇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是个人命运的急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仅如此,我们再看几个用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林尽染”,“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壮志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从这首词的运用中,我们可以体察到毛泽东阔大的内心世界,五彩缤纷的精神视野,这不仅仅是逆境中的拼搏,还是诗人灰色际遇中的亮色,是丰富多彩的底色,是“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是“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是冬天中的诗人心中的春天.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的威胁时候,能够“独立寒秋”“怅寥阔”,能够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
我们不能把诗人这种拼搏简单地理解成“让暴风雨来的更狂烈些吧!”简单的单薄的呼喊.联系诗人以前的诗作,我们来看诗人的心路历程.
七绝
咏蛙
一九四九年(16岁)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他的同学们大多是纨绔子弟,衣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境、衣着很差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有些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毛泽东写下此诗.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心态的描述,表现了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有的抱负和胸怀,也可以说是霸气,很年轻时就显现的帝王之气.
毛泽东一九一零年秋所作的《七绝呈父亲》则体现了诗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不经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少了《咏蛙》诗的个人境遇不如意时情绪的宣泄,更多地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毛泽东要外出求学,父亲不支持他,但他毫不犹豫地离家而去.
到了写作本诗,已是1925年.三相比较,他的精神更丰富了,他的志向更明确了,他的人格更完善了.在自己的人生中,诗人不断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这才是人生真谛.一个发展的人才能正确对待个人命运的升降起伏.得意而不忘形,悲哀而不丧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亭信步”.这对我们是很有教益的.这警省我们要与时俱进,一步一层楼,一层一重天.要记住,时时丰富自己,人生无止境,避免人生无谓的悲剧.像中国哈佛学子自杀事件,这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国内学习是一路顺风,博得家长、老师、同学的赞扬,但到了哈佛,却忽然不优秀了,于是自残生命.今年北大发生了三件学子坠楼的事件,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原因,无非感情、生活、事业受挫.这真是些沉痛的事件,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挫折不是终极目标,却是丰富自己的磨刀石,怎可因挫折而自戕.自戕,表现的是生命的苍白甚至乌有.“懦弱的人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这句话真是大错特错了.任何对生命的自戕都是不负责任的,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鲜活的生命的摧残,是可鄙可耻的!
诗言志,歌咏言.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下,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险境,毛泽东给我们吟唱了一首昂扬的砺志之歌.
毛泽东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从三个层面来了解.
政治背景.作为一个政治家、革命活动家毛泽东,他总是和时代同呼吸同命运的.作为抒情言志的诗歌也恰恰表现了他们这种生活.本词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本词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www.souquanme.com,然后提出“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深浮?”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来表达对革命领导权归属问题的思考.而在下阕,回忆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之后,作者写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个问句,但实际上是对“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由于现代社会个性的张扬,人们不太喜欢从政治层面去理解问题.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诗作中表现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是很正常的.如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茸.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日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短歌行》感情充沛,格调悲凉,抒发了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表达了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愿望.
一个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个人之情往往表现为家国之情.
这是我们从政治层面上分析这首词.
我们再来从事业层面看诗人的政治命运.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1958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所从事所追求的事业.这时,诗人受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被排挤出党中央.在挫折面前,诗人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我们通过解读一个字“独”来理解诗词.
“独立寒秋”,“独”怎样理解?是“孤独”吗?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吗?看下文,“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诗句中的“湘江北去”,平添了豪迈之气,甚至让人想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抹去了“孤独”的感觉.从句式上来分析,这是个非正常语序和省略句.为什么采用这种句式?这和诗词受格律的制约有很大关系.和正常语序比,这种语序增强了难以言说的流畅美、韵律美、情趣美.这种美,不是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是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伟人湘江独立图,诗人置身于广阔的秋水长天之中,透露的是一种浩然之气.我们还可往下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什么样的景色?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首,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这幅图画,远近相间,动静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多姿多彩的景色恰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下阕中写到:“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诗人回忆起了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战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事情.心在,梦想在;心在,希望在;心在,朋友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个有朋友的人内心永远是温馨.况且诗人和他们的朋友又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的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报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人在叙事之后,进一步抒发个人情怀.“曾记否”,是对同学遥远的亲切的问候,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所以 “独立寒秋”的“独”是形独心不独,是诗人在对大自然的激情关注中融入的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我们可以看到,在个人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诗人依然是奋而前行,愈挫愈奋,砥柱中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诗人的个人命运.
诗人在1923年和1925年两次入湘,均被当时称霸湖南的军阀赵恒剔所追捕,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仅仅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几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我逃到广州.”(《毛泽东自传》)“逃到广州”,是指诗人1925年深秋,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理解这首词.
“独立寒秋”,从个人层面来看,“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沉着、镇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是个人命运的急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仅如此,我们再看几个用词.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林尽染”,“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壮志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从这首词的运用中,我们可以体察到毛泽东阔大的内心世界,五彩缤纷的精神视野,这不仅仅是逆境中的拼搏,还是诗人灰色际遇中的亮色,是丰富多彩的底色,是“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是“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是冬天中的诗人心中的春天.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的威胁时候,能够“独立寒秋”“怅寥阔”,能够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
我们不能把诗人这种拼搏简单地理解成“让暴风雨来的更狂烈些吧!”简单的单薄的呼喊.联系诗人以前的诗作,我们来看诗人的心路历程.
七绝
咏蛙
一九四九年(16岁)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他的同学们大多是纨绔子弟,衣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境、衣着很差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有些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毛泽东写下此诗.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心态的描述,表现了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有的抱负和胸怀,也可以说是霸气,很年轻时就显现的帝王之气.
毛泽东一九一零年秋所作的《七绝呈父亲》则体现了诗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不经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少了《咏蛙》诗的个人境遇不如意时情绪的宣泄,更多地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毛泽东要外出求学,父亲不支持他,但他毫不犹豫地离家而去.
到了写作本诗,已是1925年.三相比较,他的精神更丰富了,他的志向更明确了,他的人格更完善了.在自己的人生中,诗人不断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这才是人生真谛.一个发展的人才能正确对待个人命运的升降起伏.得意而不忘形,悲哀而不丧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亭信步”.这对我们是很有教益的.这警省我们要与时俱进,一步一层楼,一层一重天.要记住,时时丰富自己,人生无止境,避免人生无谓的悲剧.像中国哈佛学子自杀事件,这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国内学习是一路顺风,博得家长、老师、同学的赞扬,但到了哈佛,却忽然不优秀了,于是自残生命.今年北大发生了三件学子坠楼的事件,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原因,无非感情、生活、事业受挫.这真是些沉痛的事件,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挫折不是终极目标,却是丰富自己的磨刀石,怎可因挫折而自戕.自戕,表现的是生命的苍白甚至乌有.“懦弱的人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这句话真是大错特错了.任何对生命的自戕都是不负责任的,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鲜活的生命的摧残,是可鄙可耻的!
诗言志,歌咏言.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下,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险境,毛泽东给我们吟唱了一首昂扬的砺志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