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是什么意思
不就是看中钱财不要父母的家伙不是个东西吗!
不难理解的啊!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什么意思
朱用纯(1627~1698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刚正不阿。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重资财 薄父母 不成人子 读后感300字
钟茂森博士主讲 编辑:弟子规公益网
【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如果为人子者看重钱财,薄待父母,这就不符合为人子之道,也就是不能够称为人子。凡人都有父母,假如因资财而薄待父母者,那简直就不是人。一个人为什么会“重赀财,薄父母”?这是因为他把本末给倒置了,分不清哪个是本,哪个是枝末。古人说得好,“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这个本如树木有根,源是指河流都有源头。一棵树木只有根本,才能够茁壮、繁茂;一条河流只要有不息的源流、源头,则能够源远流长。父母是做儿女的根本和源头,所以世间没有一桩事物能够比父母更重要的。《大学》里面,四书《大学》说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给我们明确的指出来,道德是人的根本,而资财只是枝末而已。那么道德里面什么是根本?孝道是根本。你看孔老夫子在《孝经开宗明义》就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世间人因为从小没有接受道德教育,又受到社会的名利思想污染,所以往往就做出重资财、薄父母的行为。如果自己财富满足,有富贵了,往往把父母就忘掉了。假如自己财富不足,很贫乏,就想著要向父母要钱,占父母的便宜,父母如果不给,心里就生起怨恨的情绪来。如果父母亲年迈,不能够自给自足,要我们去负担,那我们又往往会生起厌恶的心理。如果是兄弟为了争遗产对簿公堂,或者是年迈的父母尚在,特别是孤寡的老人,兄弟之间又互相推诿,不肯抚养,这都是败德到极处,不知道我这个身是谁给的身。假如没有父母,身从何来?我的这个财产到底是谁的财产?你认为是我的财产,那试问问你,一口气不来的时候,你又能带走什么财产?什么都带不去。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没有带一分一毫来,哪里能说这个世间的财产是我本来就有的?本来是赤条条的,来去无牵挂的。自己在襁褓做婴儿的时候,父母乳哺养育,我当时哪里有什么财产?可是我能够长大成人,那都是父母无尽的心血投入才换来的。为什么反倒今天我已经长成人,有了一点财产,有几个破铜钱,就把父母给看轻了?为了几个破铜钱,要跟父母斤斤计较起来,这岂是为人子的道理!
我们看到三年前,二00六年,新闻媒体上报导了孝子刘霆的事迹,在“广州日报”二00六年三月二十二日对这个事迹有详细的报导。刘霆的母亲患了尿毒症,重病在家,父亲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把他们母子抛弃了。刘霆刚刚在二00五年的时候高考结束,家里经济很贫乏,剩下一千六百八十块钱,是母亲要给孩子上学的,刘霆考上了浙江林学院,可是当他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同时又得知他的母亲重病的消息,于是他下决心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要把钱全都用来给母亲治病,而且自己要亲自照顾母亲。可是妈妈不同意,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最后没法子,十九岁的刘霆就决定背著妈妈上大学。到学校报到之后,他领取了助学贷款,没有住到学校宿舍,而是找了附近一个非常便宜的在四楼的一个出租房,月租一百五十元,刘霆母子就这样住进去了。一个小小的房子里头,摆著一张一米二的小床,二、三双别人给的旧鞋子,一只铁锅,一个电饭锅,四个碗,一床被子,这是他们全部的家当。每天刘霆就背著他的妈妈上下楼,下楼晒太阳,回家给母亲煮饭,伺候母亲,还给母亲打针,同时也每天完成学校的功课,往往都是伺候母亲到深夜才有时间来做自己的作业。晚上睡觉,两个人就挤在一张一米二的小床上。刘霆半夜醒来的时候,他自己是睡到床边上,尽量的留空间给他母亲,可是他发现他跟他母亲中间竟然有很大一块空间腾出来,原来他的妈妈也是担心他睡不舒服,尽量的把床位留出来,这是母子情深!
刘霆这种对母亲尽心侍奉的事迹后来经过媒体报导之后,立即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很多热心人士纷纷解囊相助,一共捐出了二十五万元给这一对患难中的母子来治病,他母亲是双肾萎缩,需要换肾。刘霆收到这些捐款以后,很高兴,失口就说出来,说我要换肾给妈妈。他妈妈听了吓坏了,无论如何不肯去做手术。后来医院又及时找到别的肾源,所以跟刘霆一起反覆的说服、解释,他母亲最后才同意接受手术。手术也算是很成功,他母亲一天一天好起来了,大概这真是孝心感动了上苍。那些热心的捐款用不完,刘霆他又把剩下的五万块钱重新捐献出来,在学校里设立了一个孝心基金,希望这笔钱也能够帮助像他那样子困难的学生。我们看到一位十九岁的年轻人,在选择自己上大学和救母亲的这个决定当中,毅然舍弃自己的机会,而一心救度他的母亲,这种孝心感得热心人士捐钱。所以资财真的是从德行感应而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了这个根本,枝末它才有生机。所以他能够以孝心把他的母亲挽救回来,这给那些重资财、薄父母的人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诫吗?
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大儒,叫周安士先生,他有一本《安士全书》,古德奉为是“善世第一奇书”,就是挽救世道人心最好的一部书。里面谈到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可以说是精彩绝伦。那里面记载著一个故事,是安士先生他的亲闻。讲的是湖州南浔镇有一个寡妇,带著自己的儿子,这个儿子好赌,当然赌钱是十赌九输,欠了一身债,要怎么偿还?他就来找母亲,要母亲把她的衣物去典当来还债。母亲不肯,但是儿子苦苦的要求,甚至威逼。母亲最后没办法,只好同意,而且对他说,我这个衣服首先要穿到你姐姐家里,然后才能脱下来给你。可想而知他们家也是很贫乏的,多一件衣服都没有。于是这个儿子就陪著他母亲乘舟前往他的姐姐家,当然目的是监护,不要让他母亲跑掉,好能够把这个衣服拿过来,于是一路上监护他母亲乘船。快到岸上的时候,这母亲因为非常的珍惜她的衣服,就想到这衣服上了岸之后再说。结果他儿子就误以为他母亲会抵赖不交出衣服,所以就跟他母亲起了争执,两个人就争这衣服,结果他母亲就被这个儿子一把推到河里。
然后不多久,这个儿子急急的赶回家中,跟他的妻子就说,你赶快给我准备一个大缸,这个时候天上就有雷声。这个儿子的妻子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勉强的给他准备了一口缸,这时候就听到那个雷声细细的,但是还没有真正的震响,这是天上那种像闷雷的声音。妻子一转身,没见他的先生,突然发现那个缸里头溢出些血水出来,她就觉得很奇怪,把这缸打开来一看,她惊奇的发现,他的先生坐在缸里头,已经没有头了,鲜血淋漓。吓得赶紧去叫邻里这些邻居来看,结果邻居反倒说是不是你这个太太谋害了你的先生?结果告到官府,告官府也是要乘船,结果船到了快到他母亲要下船的那个地方,忽然船就不动了,好像有一个东西在船底下挡住,于是捞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具女尸。这个女尸是这个不孝子的母亲,他把他母亲推到河里淹死了,而且竟然发现他母亲手里紧紧的抓著她儿子的人头。大家这才知道,原来这不孝子是上天惩罚的,不是他的太太谋害的。所以害母亲的人真的是豺狼虎豹都不如,动物里头还不至于杀害自己父母。这个祸根当然就是www.souquanme.com重资财、薄父母,这个心就钻在钱眼里头,完全失去了孝心、失去了道义。当然赌博是一个很不好的增上缘,一个人好赌,贪心非常重,贪心重的人,什么道义、恩义、情义都忘在脑后,所以人怎么能够去赌博?对于赌博这些场所国家政府应该取缔,它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应该多提倡孝道教育,才不至于有像这种惨绝人寰的事情发生。
这个虽然是安士先生清朝时代所亲闻的故事,其实现在这些故事不也时有所闻吗?我在二00七年在香港讲学讲了一年,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新闻,是香港一个逆子,因为也是赌博,向他母亲去借钱,他母亲不肯,他到他母亲家里威胁,自己攀到高楼的窗户上,因为香港人都住在高楼上,寸土寸金,所以民房都是很高的,几十层的楼房。他就在这个窗口上,身子探出去,要挟他母亲说,你要是不借给我钱,我就死给你看。结果真的他一失手,就整个人翻到窗外,当然结果他是四分五裂了。本来他不是想跳楼的,而是因为要要挟他母亲,就失足坠楼。这是什么?罪有应得。古人讲的,父子有亲,父母跟儿女的亲爱,这是人的天性,怎么能够用这种天性的爱来做为交易的筹码,来做为威逼利诱的手段?那真的是天惩罚之。所以重资财、薄父母,不仅是人间道德、礼法不容,天道、阴间律法也不恕!
刚才是从事上讲,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从心上讲,这是教导我们对父母应该尽我的纯孝之心,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父母恩德无量无边,就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这种恩德,已经是我们一生报答不尽,怎么能够对父母有些许轻慢之心?
唐朝时候有一位孝子叫崔沔,他生性仁孝,对母亲尽心供养。他母亲双目失明,这个孝子为他母亲到处求医找药,要为他母亲医治,可是倾家荡产,全部用来做医药费,都没有办法挽回他母亲的双目。他只好尽心竭力的来奉养他母亲,常常侍奉在床前彻夜衣不解带。三十年来,每逢遇到美景良辰,一定搜趣网扶持著他的母亲在这种美景欢乐的场合当中享受,让她老人家忘却了失明的痛苦。常常召集自己的兄弟、朋友、子侄,在母亲膝下大家一起欢乐嬉笑,于是母亲也就不觉得痛苦。后来母亲去世了,崔沔悲痛至极,整个身体都瘦消下去,哭得吐血,发愿终身吃素。《弟子规》上讲,“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一个孝子父母过世一定是悲痛至极,三年之内都是常悲咽,悲泣痛哭。居处变,是一切享受都放下,夫妻要分房;酒肉都不能够去享用,吃素。我妈妈带著我从一九九四年开始吃素,就是为了我的姥姥,当时她去世,我们纪念她,一直吃到现在十五年了。崔沔是终身吃素。后来做官,自己的这些俸禄都分给兄弟姐妹、子侄、外甥这一辈。爱护兄弟姐妹如同爱护自己的母亲一样,爱护他们的子女还甚于自己的子女,因为他说,如果母亲在世,也是常念著他们,现在我对他们爱护、关怀,就是让母亲在天之灵得到安慰。后来崔沔福分很大,官拜中书侍郎,侍郎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很高的级别,//www.souquanme.com属于高干了。他的儿子叫佑甫,后来做到了宰相,成为唐朝一代贤相。
所以我们看到崔沔真能做到孝养母之身、母之心、母之志。《孝经》上讲的孝道三个层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事亲是能够尽心奉养父母;事君是能够为国做出贡献,为人民服务;立身是讲的立身行道,扬名后世,成圣成贤,这是大孝,叫孝之终也,终极。崔沔事亲、事君、立身都做到了,正所谓“生尽其欢,死养其志”。现在世间有一类人身居富贵,可是看待同胞兄弟形同路人,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如同外客,像很淡的客人一样,看到崔沔的这个故事,怎能不汗颜?这是讲到孝道,“重赀财、薄父母,不成人子”这一句。
《朱子家训》的全文是什么?
《朱子家训》
作者:
朱柏庐
全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一作: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搜趣网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其它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译文:
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宴请客人时也不要铺张浪费,接连不断。(原译:“宴请客人时要大方慷慨,不要藏匿留恋不舍。”极为不妥。
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贪图好的田地。
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仍要虔诚;子孙即使不谙世事,教育也是不容怠慢的。
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给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对人刻薄而发家的,绝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哪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搜趣网,而薄待父母,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
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
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如果能够这样做人,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扩展资料:
朱柏庐是个哲学家,他主张知行并进,言行合一。对待《朱子家训》,他既是倡导者,也是实践者,身体力行。明朝灭亡后,他就携家眷隐居山林,过着既清贫又和睦的生活,在当时曾传为美谈。
几个世纪过去了。今日重读《朱子家训》,仍感到这篇几百年前前人总结出来的如何严格治家的经验之谈,确实颇有见解。
诚然,朱柏庐所处的是封建社会,《朱子家训》宣扬的是封建伦理道德。但是,剔除它的封建糟粕,取其精华,其中有些论述仍有现实意义。
比如,《朱子家训》提倡日常生活要注意勤俭节约,饮水思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两句话,与唐朝诗人李绅的著名诗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异曲而同工,成为传诵久远的名训,教育了多少后代子孙。
当前,我国各地正在大兴节俭办事之风,此时重温一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不是很有益吗?
正确地管理好家庭,这是目前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健全,社会的安定与进步,就有了最重要的保证。
中国古人历来把治国安邦与治家相提并论,十分重视治家,这是极有道理的。在当今我国社会既繁荣昌盛,又存在种种不良现象的情况下,严格地治家不是一件小事。
作为一个公民,他应当爱祖国,爱人民,也爱自己的家。这三者是完全一致,互相促进的。对国家要遵纪守法,对社会要恪守公民道德。
在家庭内部,也要讲道德,讲文明,夫妻和衷共济,正确地教育子女,把家庭营造成一个良好的安乐窝。可是,现在有些人很不重视这件事。
有的人整天在外忙忙碌碌,把“家事”丢在一边。有的只是一味溺爱子女,不进行基本道德教育。有的甚至纵容妻儿为非作歹。
近些年来,有少数官员走上了犯罪道路,原因之一,往往就是“后院起火”,妻子儿女或背着丈夫,或串通一气,从事违法活动,终至落入法网,使国家利益蒙受损失,也毁掉了一个家庭。这是不该发生的悲剧。
一个家庭就是个小社会,这里既有温情,也有矛盾,外界的污泥浊水,还随时可能渗透进来。如何治理好家庭?
古人说过:“家何以治?曰各自尽。”意思是说,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各自对家庭尽责,共同遵守道德准则,互爱互助,全家人一条心。这样,就阖家和和美美,成为一个抵制腐败的坚强堡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子家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创作谈:从《朱子家训》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