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吹笛唤春归的后一句(文言文 《春夜闻笛》)

关于吹笛的诗句吹笛作者:杜甫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

寒山吹笛唤春归的后一句(文言文 《春夜闻笛》)

关于吹笛的诗句

吹笛
作者: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带有笛的诗句如下:
一、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原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译文:
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二、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闻笛》李白
1、原诗: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译文:
一旦成为贬滴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三、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高适
1、原诗: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2、译文:
译文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春夜闻笛》李益
1、原诗: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2、译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关于“吹笛”的诗句有哪些?

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释义: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2、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黄鹤楼闻笛》

释义: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3、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

释义: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4、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搜趣网李益《春夜闻笛》

释义: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释义: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6、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释义: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释义: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8、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释义: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duqcuoqPe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9、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释义: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10、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王安石《江上》

释义: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春夜闻笛》唐. 李益 诗歌鉴赏。

1全诗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感情?2分析作者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从军南来。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李益春夜闻笛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春夜闻笛后的感慨。
首句写笛音唤春。“寒山”是吹笛的地点。“唤春归”乃笛音的感情内涵。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春天的夜晚,一阵笛音悠悠从远处寒山飘来,好像在深情呼叫春天的回归。
次句承前写“迁客”的感受。“迁客”,被贬谪在外的官员,这里指诗人自己。李益于大历四年(769)中进士,出任郑县尉,由于长期得不到升迁,便放弃官职,到今河北省一带去游历。这种浪迹江湖、到处飘泊的生涯,对于胸怀拿云壮志的诗人说来,无异于一种贬谪。“相看”的“相”字具有指代作用,所以所谓“相看”,就是看自己,完全一副顾影自怜情状;尤其是当听到呼叫春天返归的笛音,想到自然界已进入温暖季节而自己却仍寄人篱下,更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感。
三、四句诗人忽发奇妙想象。他相信,在南方洞庭湖一带艰难过冬的无数大雁,听到从寒山发出的呼叫春天已经到达北方的笛音,一定激动得一夜不曾合眼,等不及天光放亮就会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北方飞来。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次年春分后北返。想大雁北来在即,而自己竟南归无望,两相对照,他痛苦地体味到,连大雁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的归宿,而自己却前途渺茫,更是不胜悲凄。
在诗人所写边塞诗中,有不少以闻笛听角为题材的诗,然而却不感到单调重复。比如这首诗与《听晓角》都意在表现一种愁闷凄凉心绪,其感情的触发物又都同属于管乐器;但是二诗却有着很大不同,(1)其鸿雁听到乐声后行为反应不同;(2)声音内涵不同;(3)本诗以群雁的命运反衬人的命运,而《听晓角》则以“寒鸿”(即边塞大雁)的心理反应类推“人”的心理活动。再如与《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比较,二诗的相同和相异点更是昭然若揭:它们主旨相同,所用“闻笛”视角完全一致;然而在表现手法上却大相径庭,《夜上》重在环境气氛的直接渲染和心理活动的直接显现,而《春夜》则更其重视意境的烘托和反衬手法的使用。由此可见诗人深厚的生活功力和执著的艺术追求。

历史上的诗人写的名为<春夜>的诗共有几首啊?

王安石和苏轼谁写过啊?知道的大侠可不可以把诗也写出来?谢谢
我这里还有几首和春夜有关的是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的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们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搜趣网,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www.souquanme.com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
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
“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益《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从军南来。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边塞诗,但它多怨望而少豪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搜趣网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