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杜甫前一句(杜甫的《绝句》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什么)

绝句其一杜甫古诗,绝句(其一),(唐)杜甫,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③。,注释,①迟日:指春天。......

绝句杜甫前一句(杜甫的《绝句》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什么)

绝句其一杜甫古诗

  绝句(其一)
  (唐)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②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③。
  注释
  ①迟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湿又软。
  ③鸳xerNNcaq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时常双双出没。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
  杜甫《绝句》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杜甫《绝句》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绝句 杜甫前俩句写啥,后俩句写啥

杜甫的绝句真的很多,你具体要的是哪一首?
绝句
作者: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二首
作者: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绝句三首
作者:杜甫
原文:
堂西长搜趣网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戏为六绝句其二
作者: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绝句 杜甫前俩句写啥,后俩句写啥?

诗圣杜甫的名诗。全诗如下: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一】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这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之手法,另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少年志向历数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终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人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但同时,以生此顽雪可融之感,以另一角度来说也表明一种艰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何况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是,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故我以为,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中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要排遣心内那久受的投闲置散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小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以清新自由之景象以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此解也似不够妥帖。着一“泊”字,实有深意。泊“有停留不开”义,杜甫用的应正是此义。杜甫的多年飘泊无着。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毕竟已大大消去了。他对自己一展抱负的信心,他自己应该知道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实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乱而在梓州、阆州一带历了一番流亡生活而归,连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当时心情可知,怀着这样强烈迷惘不定的心绪,又有着这样无着无依和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的人生体验,杜甫对严武的推荐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己是否真可一展抱负,着实百抱望不大的, “泊”,正好写出此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搜趣网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三句中千秋并举,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示希望之不大。此其一。其二,这只停泊门前的东吴船并非自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云东吴,原因何在?一则如上述,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路径之难暗示诗人抱负得展之不易;二则,三国孙权善任贤能,西联蜀汉,北抗曹魏,使世成三分局面,自古为不少士人誉之为明主,借东吴代孙仲谋,一则暗示杜甫对当朝帝皇的希望,同时也更应是他那“致君尧舜上”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写出那“难”字。而以这种情绪作结,则又可引人再去细品寓于轻快春景之内的余味。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在表面看来是一切生机,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彷徨。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内心这般复杂的心情,正是诗人此诗的主意之所在。(一言) 【赏析二】 这首唐诗从诞生以来,便被历朝历代文人推崇,并逐步成为各个朝代教育学童学习唐诗的教材之一。至今在中国小学课本里仍是如此。 很多文人、诗人、社会学者、历史学者都对杜甫的这首浅显易懂的《绝句》进行过分析研究,并做出过很精辟的注解。出于对它的情有独衷,我从少时第一次背诵它时,便被其中的精美绝伦的描述所吸引。在此谨对这首唐诗做添足赏析,玩味之意尽在不言中。 一、绝句逐字赏析 我们先从整体上纵观全诗,是由两句相映成趣的宽对(对联的一种形式)组成。全诗二十八个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含义。下面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首著名的《绝句》。 这首诗的起始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所表达的十分简单明了。诗人描绘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优美的图画: 这是一幅早春图,在窗前刚刚抽丝发芽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鸟在欢快的相应和般地鸣唱。在诗中首句的第一个字,诗人便用“两”这个数字和“个”量字来表示了一个头颈微动,目光微挑的动作。 这里诗人用“个”字,而不是用“只”来描述黄鹂鸟的状态,是用语感来表述诗人看到的黄鹂鸟是一种动态。这里很关键的一个字,便是这个“个”字。“个”字是仄音,用去音来表示的语气中,有惊叹的含义。诗人用“个”来告诉读者,是黄鹂鸟的鸣叫声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一个,两个,噢,原来这里还有一只小鸟。而这里若用“只”来表示,小鸟的状态就不一样了。诗中的两个黄鹂鸟是在树杈间一上一下,不是并肩站在一根树枝上的,因为后面一个鸣翠柳的“鸣”字便表示了小鸟相互和鸣,在树枝间欢叫的追逐的状态。一只小鸟在下,另一只小鸟在上,都是侧抓住飘动的柳丝在嬉戏。 为什么说小鸟是侧抓着柳丝呢?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 柳树在春天里是最先发芽的北方树种,其发芽时,先是树条里返青,这时叫抽丝,然后很嫩的芽叶吐出尖尖的嫩绿色。此时的柳树是其最美的状态,文人画匠多把此刻的柳树寓意为情窦初开的少女。即便是一棵柳树,丈余外都犹如一层绿雾漫卷在树冠上,由于细柳条的浅棕色里泛出一丝青绿色,柳条开始褪去冬天僵直的状态,变得柔软起来。 此刻的柳丝多入诗画,曹雪芹在《红楼梦》黛玉葬花一回里这样描绘:“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更如葛紫巾南乡子的唱和诗“长亭无风柳丝斜,杏花疏影笛声哑。”“梅花漏泄春消息,柳丝长,草芽碧。不觉星霜鬓边白,念时光堪惜”(晏殊词)“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而杜甫的“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www.souquanme.com腰”更是给读者描述了柳丝轻柔、无风尚且柳丝斜的状态。诗人准确地把握了春天柳丝的状态,而这时两个黄鹂鸟正是用爪抓住来回飘动的柳丝,在春意盎然的微风里,啾啾鸣叫,诗人也许正是被这样的闹春鸣叫声吸引到窗前。 上阕的末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对应的。诗人正是被黄鹂鸟的鸣叫声吸引到窗前,当他的目光从柳丝下的一只黄鹂鸟转移,被上面那只黄鹂鸟的鸣叫声挑起目光时,从树梢上,看到了远方的青天。 如果说诗人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写出了黄鹂鸟跳跃鸣叫的动感画面,那么此句中“一行”便给读者一种目光直线上升的感觉。白鹭鸟相对于黄鹂鸟来说,一个是体形庞大的候鸟,一个是体形弱小的雀鸟。这是一种寓意对比,我在下文中会说明。成群结队的白鹭鸟,在春暖花开季节从南方越冬而北归。那一种思乡归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诗人精准地用一个“上”字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白鹭鸟的一行,与黄鹂鸟一上一下的分离成两个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也借着两种鸟的状态,把目光从眼前的一棵柳树,投向了一望无际的青天。 古诗中描写天色的有很多,而诗人用“青”字来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为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描写早春天空的这种定义,也影响到了这个时期和中国一衣带水的东瀛。著名日本演歌《北国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桦,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汉字便是“青空”两个字。 这里,“青”所涵盖了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青,颜色,蓝、绿的兼色。既没有蓝色的沉闷,也没有绿色的宁静,它是一种很透亮的感觉,在西方油画色彩学里,有一种加光混合法,例如用朱红、翠绿、蓝三种原色光,同原色光双双混合,又可以混合出黄、青、紫红三种间色光。在色相图标里,自然光的七色只有青色未被列入基本色相,原因便在于,青色的透明感在投光时,无法完全掩盖其它“正”色。 二是,青,状态,初生萌发、干净淳朴。这层意思对于暮冬已过,春色将至的早春焕发出来的生机,犹为重要。诗人正是抓住了这种感觉,用一个“青”抒发了自己暮年壮心不已的情节。
参考资料: http://bk.baidu.com/view/899431.html45 回答者: 梦里

《绝句》杜甫全诗

绝句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下面是《绝句》杜甫全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绝句》杜甫全诗 篇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现在江苏、浙江一带。

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翻译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

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

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写作的《绝句四首》其中的第三首。安史之乱平定之后,诗人杜甫的好朋友严武重新镇守四川,于是杜甫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杜甫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小诗。兴到笔随,事先并搜趣网没有想好题目,诗成之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古诗前两句先写草堂的春日景色,“黄鹂”与“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与“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

后面两句随着诗人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从窗户向外望去,西岭的雪常年不化,万里长江停泊远道而来的`船只。这幅场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

这首流传千年的古诗因为它的“诗画合一”而影响深远。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江水、雪山,色调淡雅和谐,图像有动有静。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每句诗都是一幅画,而整首古诗又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不愧为千古名句。

《绝句》杜甫全诗 篇2

杜甫《绝句》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