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英雄相惜】的句子
最好是古文,不是古文的话名句也行各为其主,身不由己
英雄所见略同
相见恨晚
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你我皆非等闲之辈
英雄莫问出处
与君相识,不枉此身
后会有期
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全句和出处。
——《庄子�6�1内篇�6�1大宗师第六》
【原文】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
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真人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二、典故相关:
同样的思想也表现在《庄子》“应帝王”中关于“浑沌”的寓言: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寓意是指,自然而然的东西在人工雕凿下,势必失去它们的生命。所以很多东西,如其强求,不如顺其自然。
三、庄子其意:
庄子是一个洒脱的人。庄子的意ZMAXT思其实是说,与其两人身处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开开心心,没有身入困境,也彼此从来不曾认识对方。
四、解释:
现代人 说这话话,中心在“相忘”。意指,如其在一起苦苦厮守,相恋相羁绊,不如就这样洒脱的告别,彼此相忘。
(这句话可以表达很丰富的感情:留恋,释怀,惜别,惆怅,诀别,绝然,当然也许是逃避…… )
也常用在普通朋友间,同常指和陌生人邂逅后,不必再联系,就此相忘,两不牵挂!
(这样的朋友邂逅,通常是一见如故,英雄相惜,相见恨晚,但又不得不匆匆告别,天涯相隔。既然不能相见,牵挂和思念也只是徒增痛苦,所以“不如相忘于江湖” .各自在各自的世界继续生活。)
六、网上的解释
1: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说有两条鱼,生活在大海里,某日被海水冲到一个浅浅的水沟,只能相互把自己嘴里的泡沫喂到对方嘴里才能得已共同生存,这就是成语“相濡以沫”的由来。然而,这样的故事只是人们虚幻的,真实的情况是:海水缍要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要相忘于江湖。是啊www.souquanme.com,容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2:“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有些人,有些事,有些过往,想忘记却偏偏刻骨铭心。世事缥缈,庄周依然在耳边说着那个古老的寓言,只是不知道谁能真的“相忘于江湖”。
3:某天和朋友谈笑,我说:我欣赏的境界是“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朋友一时面露不之色,道:“那我们不如还相忘于江湖!”我诧然,明白朋友误解了我的意思,遂笑:“看过庄子的原文吗?知道这句话的原意吗?”
相濡以沫是什么样的情形?两条鱼被搁浅在河滩上,眼看即将干枯死去,于是不得不互相以唾液相濡,以苟延残喘,期待有一线重生的期望,而身在水中之鱼却自得其乐地游曳,忘记了身处的广阔江湖之存在——见面时打个招呼,随即又自由自地徜徉于江湖之中——此为相忘于江湖,身为水中之鱼,难道不愿意这样享受自由而去选择痛苦中的不得不相偎相依的挣扎?
然而庄子的蕴意却在现代的衍化中凭空被强化了“相濡以沫”中相互依靠,相互偎依的内涵,却忽视了那一个不可抹杀的外延——于鱼之乐,何求何从?如你是鱼,愿相忘于江湖还是苟延残喘地相濡以沫?诚然,当我们身处困苦时,你绝对希望有人与你相濡以沫,而若你能自由地在水中滑翔时,你又会作什么样的选择呢?
朋友,当然得有相濡以沫的那一种!否则将是你人生的悲哀。但是,若你能在你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那么就还你澄澈的自由吧,我情愿与你相忘于江湖——只要我知道你能过得好!
4:“相濡以沫”长久以来当做了爱情美好的代名词,人们总是只看见了美好的开头,广为赞扬逆境中的互助,却很少有人看完故事后面。两条鱼最终也各自东西,它们相别于江湖,一条鱼是否还怀念另一条,已经无从考证。它们是不是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时候,困在车辙里面。
不知道故事后面的,或者说,不愿意读故事后面的,都只是对美好的向往罢了。善良的人。
看来庄子并不喜欢相濡以沫,相濡以沫不过是特殊场景下的特殊事件。
突然想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相忘于江湖,未必坏事。
5:世上有两种称之为浪漫的情愫,一种是相濡以沫,另一种是相忘于江湖。
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
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也许爱情与幸福无关,也许这一生最终的幸福与心底最深处的那个人无关,相濡以沫的忠贞诚可贵,相忘于江湖的勇气更难得。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云淡风轻,,与其天涯思眷,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李贺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
徐志摩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阿Q说:“记着罢,妈妈的……”
6:庄子所有的著作都没有阐述爱情,他要阐述的是如何活得更好,更自由。
就像曹操的著名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其实本意是吸引人才为他所用,但被后人大量引用成爱情诗歌。。。。。。。
7:现在,相濡以沫是一个褒义词,往往用于称赞夫妻感情的长久和执着。虽然这个世界上真正长久而执着的爱情是罕见的,但是树立一个高不可攀的榜样一直是国人的癖好。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须)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庄子的原话,也是相濡以沫最早的出处。从文中可以看出庄子一点都不喜欢 “相濡以沫”的状况,而是希望大家能达到“相忘于江湖”的自然境界。“相忘于江湖”显然不如“相濡以沫”煽情,但这是鱼的正常生活状态,即使由于“泉涸”,而迫不得已要“相濡以沫”,也只是为了保持能“相忘于江湖”的机会。
我想庄子是有智慧的,因为他告诉我们正常而平凡的生活状态才是人类真正需要的。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被人误解了,并以讹传讹几千年。“相濡以沫”对于鱼,其实是一个极端而可怕的状态。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会欣赏这种状态,因为在我看来欣赏这种状态是残酷的,是有暴虐倾向的,但国人就是喜欢。不但老祖宗喜欢,就是现在的时髦愤青也喜欢。这也许就是我们民族的病根,总是欣赏极端的现象,而忽视了正常的状况。看看我们的文化里有多少推崇极端的词汇。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千均一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粉身碎骨”;“刀山火海”;“前赴后继”…….。不能在罗列了,不然成语词典编委会要告我侵权了。总之,对极端现象的偏爱,造成了极端思维的习惯,从而导致极端的行动。如果按中国词汇的原始意义理解矛盾的话,则中国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是不可调和的。因为矛盾的词源是韩非子“自相矛盾”的故事。这是个无解的逻辑命题,中国的矛盾无法化解难道是天意?
这样一看,极端地地思维走进婚姻也就不奇怪了。因为中国人对婚姻的认识就是要相濡以沫了,也就是要大家难受。即使捆在一起死,也不能“相忘于江湖”!
我一直认为,十分令人感动的事情都值得怀疑,因为那不是事物的常态。要么是假的,要么是短暂的。
记住:婚姻并不总是圣洁的,爱情也同样。因为“相忘于江湖”才是人生正常的状态。
8: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另一种境界,选择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稳的生活。这或许需要更大的坦荡、更淡泊的心境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
相濡以沫,看似恩爱非凡,其实无非是彼此需要;相忘江湖,看似恩断义绝,但或许还能更好地拥有。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
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若不能相忘于江湖,那么就相望于江湖吧。
9:“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两人的事情;"相见不如怀念"是一人的事情。
说前者比后者幸福,因为,总还是相互依靠过,总还是互相牵挂。
说后者比前者幸福,因为,免去了相濡以沫带来的苦楚,一个人爱,自私而充满对彼此的尊重。
其实,自欺欺人吧,相忘是不可能的,不见是不得不承认的逃避。
相忘于江湖,说得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记得苏芮有一首歌叫作牵手,里面有一句歌词:也许签了你的手,今后的路更难走..
10:"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很多年前我就听过这句话,所以我就误解了很多年。相濡以沫无须解释,相忘于江湖,并不是相互忘记,而是"倒不如我们从来就不认识对方,自由自在地在自己那一片水里游"。生活中有些人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我的轨迹。他是一团炽热的光明,我本该远远的看的,可是我忍不住把手伸出去了,烫伤了。那火苗还在黑暗中跳动,我始终没有能抵抗诱惑,我一次又一次的伸出手去,一次又一次被烫伤。终于我知道什么是疼痛了。为什么,你要带给我光明,和光明的痛苦?如果我从来都不知道光明是怎样的,那多好啊!让我永远停留在一片混沌的黑暗之中,孤身走我路。一旦黑暗中的人知道了火是怎样的,她将再也回不到从前。
突然有个阔别多年的人告诉我,有一天晚上我出现在他的梦里,他奔向我但是我们始终没有相遇。突然我想起了卞之琳那句诗"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心中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甜蜜,或许我很早就离开了你的生活,但是我不会离开你的生命。活在另一个人的梦里,大概是人生其中一件极幸福的事。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下一句是什么?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下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是一句完整的话,没有下一句。
【拓展资料】
出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是一句话,出自吴越王给他夫人的一封信。
寓意:田间阡陌上的花开了,你可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回来,或者小路上的花儿都开了,而我可以慢慢等你回来。
含义:
田间阡陌上的花开了,你可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地回来。
小路上的花儿都开了,而我可以慢慢等你回来!
这句话从作者(吴越王钱镠)的立场上表现了一个丈夫对妻子深沉内敛的爱。
路上的花儿开了,你可否慢慢归来?
典故::吴越王和王妃感情很好,有次,王妃回娘家探亲,久久不归,吴越王便写信给她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字称“缓缓”,其意在“归”,虽说了“缓缓”二字,其意却是温柔地催促王妃回家,表达了丈夫对妻子的思念,据说王妃接到信,潸然泪下,立刻返回了杭州,与吴越王团聚。
宋人的笔记和明人周楫的拟话本小说《西湖二集》里均有记载此典故。吴王妃每年以寒食节必归临安,钱鏐甚为想念。一年春天王妃未归,至春色将老,陌上花已发。钱鏐写信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田间阡陌ZMAXT上的花发了,你可以慢慢看花,不必急着回来。
仲达评价孔明是“天下奇才”,前面一句是啥?
三国时间的江湖,在曹操、刘备、孙权时期,是最高潮的时期,那真是“奇谋与血战并存,能人和牛人缠斗”,在这三位雄主死后,诸葛亮和司马懿又共同把三国的剧情,推向第二个高潮,堪称的龙吟虎啸。
作为对手,诸葛亮对司马懿的评价在现存史料中,就一句,还是侧面点评的。在《三国演义》中,曾有过描写,说:诸葛亮由于粮草供应的短板,寻求跟司马懿搜趣网速战速决。但司马懿就是乌龟缩头,打死不出来。
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衣服等,想激将。这下司马懿手下都炸毛了,嗷嗷叫着要跟诸葛亮决战。司马懿也似乎是异常恼火,安抚众将说:“我早就看诸葛亮不顺眼了,都别急,我立刻给皇上写奏折,求皇上命我却揍服诸葛亮。”
结果皇上来旨:没有朕的命令,司马懿不许找人打架,要做乖孩子。诸葛亮得知这事后,对大惑不解的姜维,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意思就是说,司马懿他本来就不想跟我打,但又不想被属下看扁,所以千里迢迢地请示曹叡,曹叡自然明白司马懿的意思,很配合的来了一道圣旨,司马懿就用皇上的这圣旨,忽悠手下,看看看看,不是我司马懿怕了诸葛亮,是皇上不让我打,所谓将在外君明有所不受,司马懿要是能打得过咱,他哪肯玩这一手……
这句,是出自《三国志》,从诸葛亮的这句话来分析,诸葛亮对司马懿,堪称是“懂你”,字里字外对司马懿表示出了“痛恨”,其实就是佩服。
因为司马懿算是抓住诸葛亮的软肋了,一口咬住打死不松嘴了,让诸葛亮无可奈何。
但这里诸葛亮在赞美司马懿,那里司马懿却偷偷摸摸的给魏明帝曹叡写回信,因为曹叡除了给了司马懿救命的圣旨外,还来了封信,很直白的问司马懿:诸葛亮的水平到底怎么样啊?
(二)虎啸
司马懿给曹叡的信是这样写的搜趣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许多人看完这个评价后,估计都会认为,司马懿简直太能胡说八道了,纯属忽悠曹叡玩儿。但实则却绝非如此,因为司马懿也堪称懂诸葛亮!站在司马懿破敌的角度来言,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其一,志大而不见机:是司马懿站在三国大背景下说出的,所以应该翻译为:无视历史潮流。其实关于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也曾感叹,诸葛亮虽逢其主,未得其时。
其二,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是在分析诸葛亮的性格。不然无法解释为何说诸葛亮“好兵而无权”。
对诸葛亮的性格,历史上有个非常精准的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而司马懿的这句,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诸葛亮虽腹有奇谋,可惜缺乏刘备、曹操、孙权那样的决断能力,甚至还不如司马懿,就是因为缺乏这种能力,所以别看诸葛亮连年用兵,注定了他劳而无功,不能因时制宜。
其三,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这句是司马懿的自信,即,我已经找到了破解诸葛亮的办法了,别看他提兵十万前来,已被我“画个圈圈诅咒”的无法翻身,迟早被我干掉。
(三)天下奇才
可见司马懿虽面对诸葛亮,一直如缩头乌龟般,但实则却是,采取了最见效的一种对策,司马懿的锐利,着实让人背后发凉的。故而诸葛亮才无奈万分的说出那句:司马懿要是能打得过我,他何必千里迢迢地请圣旨?潜台词是:司马懿太可恨了,虽斗计谋,斗兵法斗不过,但就认准我粮草不济,要活活耗死我。而我却又毫无办法和破解能力!
就这样司马懿跟诸葛亮又对垒了一段时日后,诸葛亮星落五丈原,带走了蜀汉最后的光芒和希望……蜀汉退兵了,司马懿急忙提兵追赶,来到了诸葛亮的驻扎的军营,面对着遗留下来的营寨等,司马懿突然长叹一声:天下奇才也!
也许有人会奇怪,方才司马懿还对诸葛亮不屑一顾呢,如今怎么突然又给了这么高的评价?
所谓英雄相惜。司马懿 的这句“天下奇才也”,是对诸葛亮的盖棺定论!虽然诸葛亮有缺点,有毛病,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否定诸葛亮的才能,尤其是司马懿更是体味深刻。
须知这位司马懿堪称是三国时期用兵最彪悍的,比如破孟达时,司马懿是“八日走千余里,渡水破栅,直到城下,上庸全军崩溃,孟达束手就擒”。
揍公孙渊时,更是势如破竹,一年内攻占襄平,公孙渊战死,司马懿屠城……真跟老虎一样,不动是不动,若动起来凶悍异常。但如此彪悍的司马懿,却被诸葛亮死死按住,只能缩着头跟诸葛亮耗着,而无法展现虎威。
所以这句“天下奇才”,才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最终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