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道非常道的后一句是(“道可道 非常道 ”的后几句是什么 它的出处是)

道可道,非常道的后面是什么?年就就没和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可道非常道的后一句是(“道可道 非常道 ”的后几句是什么 它的出处是)

道可道,非常道的后面是什么?

年就就没和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理解:
道是一种规律、能量、物质等等的混合体,然而我们对规律、能量、物质的认识不断变化。如果我们把到今天为止的所有的认识记录下来并下定义的话,那么过一段时间,认识加深的人们会发现,之前定义的内容只是一方面或者就是错的而无法继续沿用。所以人们不应该刻舟求剑的去下定义,因为知识无穷无尽,人类掌握的知识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好像从推翻地心说到建立日心说、再到对宇宙中心的认识的规律一样)

如果把“无”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把“有”定义为万物的本源。那么从无到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变化、演进、创造的程。老子的举例就是:宇宙开始时本是“无”的,那时候把虚无的宇宙叫做“天地之始”,后来宇宙爆炸孕育了万物,就产生了“有”,又把孕育万物的宇宙叫做“万物之母”。


“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其实都是指宇宙,只不过就是宇宙诞生前后的两种状态。把宇宙诞生前的状态“天地之始”定义为“无”,把宇宙诞生后的状态“万物之母”定义为“有”,那么“有”和“无”看似“异名”,其实却是“同出”都是指宇宙。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事物的两种状态,把这个事物前一个状态命名为“无”,紧接着的下个状态命名为“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观察一个纯铁块,开始光鲜艳丽,后来生锈了。那么生锈后的铁块就是“有”,生锈之前的状态就叫“无”。我们在常“无”,也就是恒定没有锈的时候观察无锈对铁块的好处,在常“有”也就是恒定有锈的时候观察这个锈对铁块最终会造成什么影响。其实是一种通过观察物体前后两种状态来认识客观规律的科学分析方法。

“无”和“有”是同一个物体的前后两个状态搜趣网,并把从“无”到“有”的这个完整演变的过程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无到有(前一个“有”=后一个“无”),一个状态接一个状态的连绵不断的一个过程。如果人类把这些连绵不断的所有过程都搞清楚了,那么人类就接近万物产生妙处的根源,即可能开启“众妙之门”。


正是因为人类在某一阶段只能认识其中的某个状态而已,所以人类不能轻易的刻舟求剑般的给所认识的下定义。


注意:
名可名,和第三十四章呼应,名可名为某某。呼应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呼应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和有是专属名词。


注释:
常,规律、恒久、经常。名,定义、名称、命名。
无,没有。始,开始、起源。母,本源、基础。
妙,奥妙。徼,归终也,王弼注。同,合会也《说文》。
玄字本意:搓线、编草绳,最后笔画,那一点就是新续的草。门,出入口。


译文:
道可以表述,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命名,就不是恒久的名。
无,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有,定义为万物的本源。
所以恒久的无有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奥妙,恒久的存在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归终。
这两者是相同东西却是不同名称,两者共同称之为玄,由玄到更玄,开启了所有奥妙的大门。

道可道非常道,下句是什么?

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来源于《老子》一章,原文与楼主的标点略有出入,原文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句中第一、三两个“道”是名词,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意搜趣网思是“说出”。“常”指永恒的。
▲名:句中第一、三两个“名”是名词,它的意思是“名称、概念”;第二个“名”字是动词,意思是“称呼、命名”。
▲根据上述对“道”和“名”的解释,就可知道这两句话的意思了。即: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说出来的,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本原;各种事物的名称都能够称呼它(都能够叫出名称来),但它不是永远不变的。

道可道,非常道,下句是什么?

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全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搜趣网”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扩展资料:

道可道,非常(恒)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老子》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后人在诠释这句话时,产生了歧义。在北宋以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诠释:

(1)道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

持此种观点的人为《老子》注家的主流。从战国末期的韩非,到西汉严遵、东汉河上公、曹魏王弼、唐代成玄英、陆希声等人,都主张道不可言说,主要是为了体现美感。

(2)道可以言说,但不是人间常俗之道。

唐代李荣说:“fVhDjvrKS道者,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人间常俗之道,贵之以礼义,尚之以浮华,丧身以成名,忘己以询利,失道后德,此教方行。今既去仁义之华,取道德之实,息浇薄之行,归淳厚之源,反彼恒情,故曰非常道也。”李荣把“常道“解释为“常俗之道”,认为老子之道不是常俗之道(儒家)。

司马光的诠释接近第二种观点。司马光说:‘耳世俗之谈道者,皆日道体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为不然之所谓道者曰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谓道也。......常人之所谓道,凝滞于物。”司马光跟李荣一样,都主张道可以言说,都不从本体的意义上诊释“常道”。这是他们的一致之处,也是他们跟绝大多数《老子》诊释者不同的地方。

但他们二人对“常道”的具体解释,一个指人间常俗之道,一个指常人所谓的道。虽然二者的字面意义相差无几,但实际内涵则大不一样。李荣作为一个道士,他所说的“常俗之道”,从其解说来看,显然是指儒家的仁义礼教。’而司马光作为一个正统的儒家学者,他不可能认同道士李荣的观点。他对老子之道与常人之道的区分,是从认识水平来说的。

他批评平常人所谓的道“凝滞于物”,是说平常人的认识局限于具体事物,只能认识表现具体事物中的“道”,而不能超越具体事物,认识道休之大全。

(3)道可以言说,但道非恒常不变之道。

唐玄宗说:“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训通,训径。首一字标宗搜趣网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万物,是万物之由径,可称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无定方,强为之名,不可遍举,故或大或逝,或远或返,是不常于一道也,故云非常道。”唐玄宗把“非常道”解释为“不是常而无不变之道”,认为老子之道是变化无常的。

《道德经》又名《老子》,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叫做“道经”,第一章开头曰:“道可道,非常道。”“德”在“道经”里面,顶多出现两三次而已,此谓上篇。下篇叫做“德经”(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第三十八章说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从这里开始,有较多关于“德”的论述。

既然谈“道”谈“德”,就变成《道德经》。《道德经》的“道德”跟一般所谓的仁义道德不同,我们常说“这个人修养很好,很有道德,常常做善事”,这与《道德经》关系不大。当然也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老子认为“德”与“善”有点接近,这个“德”毕竟是好事,而“道”与一般常说的“道德”却毫无关系。 

《道德经》以智慧取胜,智慧是一道门坎,无所谓高低,只看能不能跨过去。如果还不懂《道德经》,显然是在门坎的这一边,尚未跨越,阅读《道德经》时会很辛苦,容易产生误解;如果懂得《道德经》,代表已跨过智慧的门坎了,从此豁然开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的后几句是什么?它的出处是?

一、“道可道,非常道…”的后几句是: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二、译文:
  可道之道,非永恒之道。
  可名之名,非恒久之名。
  天地本就无名。
  万物有名,是因命名者(之母)。
  所以要常怀着“无欲”的心情观察玄妙。
  也有人抱着“有欲”的心情观察玄妙。两者本质一样,走向却不同。
  虽然同出自“玄空”之中,可这玄空之中还蕴藏着无数的玄(无法细数)。
  无欲,才是观察众多玄妙的大门。
  三、解析:
  首先非常道的非常如果用非恒道的意思,那么恒就是永恒不变的意思,也就是说可以翻译成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这也符合世间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道理,即使是真理也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非常”也可以理解成非同一般的意思,如果可以说出来的道理就一定不是非凡的道理,就是普通的道理。但是这个解释与原先的恒是冲突的,所以不推荐这种解释。老子为了指出所要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寻找万物的“始”和“母”。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无名(﹦无),有名(﹦有);无欲,有欲;玄(玄),又玄(玄);妙,徼;等。老子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另外“无”和“有”网上另外一种解释:“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玄是深藏一切微妙的门户,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它幽深得渺渺茫茫,所以称之为“微”;它悠远得绵绵莽莽,所以称之为“妙”。它于深奥的玄妙之中,包涵一切玄秘深奥,又超越一切智慧。而玄正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