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则笔正是谁的名言
傅山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杨守敬说:书法家“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
朱和羹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赵壹说:“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项穆说:“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迹……。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
苏轼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
“心正则笔正”,指的是谁?
“心正则笔正”指的是我国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汉族,是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享年八十八岁,获赠太子太师。柳公权是//www.souquanme.com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是楷书的创造者,他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以颜真卿齐名,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二十九岁状元及第,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历经七朝,于唐穆宗www.souquanme.com、唐净宗、唐文宗三朝为官,平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朝中供职。柳公权不仅书法有很高的造诣,为人为官也十分耿直刚正,后世流传下来很多他的小故事。
“心正则笔正”的故事发生在唐穆宗时期。有一次唐穆宗在寺庙里看到柳公权的字,感觉字写得非常好,心里十分喜爱,便很想见一见他,同他当面讨论书法。没过多久,柳公权从自己做官的地方夏州(现在的山西北部), 来朝廷办理公务//www.souquanme.com。穆宗听闻柳公权来了,便招见了他。穆公欣赏他的才华,便把他留在朝廷里做了右拾遗(专门负责纳谏的官)。有一天穆宗和他谈论书法,问道:”你写的字笔法端正,刚劲有力,可是我写不了这么好,怎样用笔才能把字写好那?”穆宗处事有些荒淫,懈怠朝政。柳公权对穆宗这些做法一直有心劝诫,于是就有借此劝诫他道:“写字先要握正笔,握笔的要点在于心,只有心正了,笔才能正,这跟治理国家是一个道理,不用心不行啊。”唐穆宗也听出了这是借写字规劝自己,表情顿时十分的尴尬。由于柳公权的人品端正,为官刚正不阿,这个故事流传开来,后人便以“笔正心正”来评价柳公权。
到了唐文宗时期,有一次在朝堂上,大家在说汉文帝十分节俭,唐文宗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我还在穿他。”大臣们纷纷夸赞说:“陛下,您的节俭胜过汉文帝啊。”柳公权听闻后说道:“陛下作为天子,最重要的事是重用贤良之士,罢免无才无德之人,奖罚分明,这才是天子的美德,而不应该关注像穿衣服这种小事上。”唐文宗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觉得他有净臣的风采。于是在柳公权担任中书舍人(文官最大的官)同时,又兼任了谏议大夫。
明朝文学家杨慎就以柳公权:“心正”、“笔正”之对穆宗,知其以笔谏也,盛赞柳公权的刚正不阿。与杨慎同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做了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借以讽刺虚伪奸猾善于奉承的无能之辈,这和“笔正心正”的柳公权,就像是一副镜子的正反两面摆在我们面前,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柳公权创立了楷书,为我国楷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为人为官刚正不阿,端的是笔,走的是心,正的是身,不愧是一代书法大家。他精湛的书法,深邃的思想,深厚的内涵,刚正的为人,都为后世所称颂,也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