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孔孟之道的下一句
长幼有序,尊卑有别。/strong>
出自《弟子规》,学孔孟之道,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出自《弟子规》,学孔孟之道,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什么是孔孟之道?
中国走了一条与西方社会不同的路。中国王权统治与人权思想的磨合期是在长达五六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进行的。经过各种力量的反复较量,最后形成封建极权专制政治体制。春秋战国那几百年间,中国与当时的西方国家一样,都是思想产出最繁荣的时代。在希腊,有柏拉图等一大批文人学者创造了灿烂的古希腊文化。在中国,诸子百家纷纷登台,各种人权思想、国民待遇的见解五彩纷呈,但最后被归纳成几家,铸成后来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文明。
对中国社会后来几千年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这一思想派别之所以成为后来中国主要的统治思想和文化主流,完全是中国社会特定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统治者和人民共同选择的结果。因为只有儒家学说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迎合了王权统治的需求。孔子的“循道”思想除了有遵从自然规律的思想,还有封建等级思想。在这一点上,孔子与柏拉图有着相似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人的自然权利在春秋战国期间始终没有出现,或许有这种思想的书籍已被秦始皇烧掉。思想家们只是将精力集中在对自然法则“道”的探索上。对人的自然权利、人的本性似乎没搜趣网有多少强调。这是中国历史最遗憾的事。缺少对人的权利要求,那么剩下的只能是对帝王和统治秩序的服从。孔子在一番悲叹之后,也不得不顺从了现行政治。
尽管孔孟之道在中国拥有强大的惯性的感情传统,但坦率地说,我对这一学派褒奖有加,并且有时产生厌恶之心,主要是在这一学说中,普通人格被规定得太低卑。不要说平民百姓www.souquanme.com,连士大夫在君王面前也都象奴才一样。例如,孔子上朝时:“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搜趣网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蹙踖如也。” [见《论语乡党篇》。] 此段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孔子弯腰耷拉头地走进朝廷大门,一副小心谨慎的样子,好象没有容身之地。站,不站在门中间,走,不踩在门槛上。经过国君座位时,脸色变得更加严肃,脚步也加快了,说话好象中气不足。提起衣下襟走上朝堂,显得小心谨慎。憋住气好象没有呼吸一样。出堂,走下一台阶,才舒缓面容,显出快乐的样子。下完台阶,快步走着,象鸟儿舒展着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显出恭敬不安的样子。”
从这一段历史记录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待遇。为什么中国君臣之间的待遇总是要下跪,而西方国家历史上一些君臣间的待遇是单腿下跪?为什么到了近代,欧洲一些国家的君臣晋见礼仪变成鞠躬,而中国仍然是三跪九叩?这些待遇的演变反映了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内容。不管怎么说,当我第一次在《论语》上见到孔子的这一段描写后,对孔子的奴颜婢膝特别反感。尽管孔子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一类的人格说教,但这都是针对君子而言的,普通的小民百姓不在话下。他的一部《论语》给后来的中国起到很大影响。中国的奴才文化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国人的性格被这一伦理塑造了几千年,形成了一种奴性十足的性格以及忠君思想,实在可悲。当然,《论语》既有糟粕,也有精华,糟粕就是低下的奴性。可以说今天中国人的性格中某些因素主要是来自儒家学说的塑造。
在春秋战国这一时期,中国人谄媚虚伪的卑劣性格在王权专制的环境下不断产生和发展。齐国国王手下一名叫竖刁的官员为了不让齐桓公怀疑,自己割掉自己的生殖器已便于侍奉齐桓公。或许出于君王的残暴和淫威,小民百姓不得不转向服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尊严与人格。人格待遇是十分重要的。人并不象动物那样吃饱喝饱便可以满足,还有精神上的需求,荣誉和尊严上的要求。因此,观察各国的人格待遇特别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待遇。中国在历史上便是一个人格待遇比较低的国家。
到了今天,我最怕看的就是反映帝王将相故事的中国历史搜趣网片。一听到什么“奴才在”、“小人不敢”、“主子吩咐”之类的话,就充满厌恶和反感。说来也奇怪,最近这些年,中国冒出了一大批反映清朝皇帝的历史电视剧,一大批文人津津乐道封建文化,一大批观众沉浸在对低卑的人格待遇的欣赏中。看看我们的主流媒体在黄金时段已经播出多少封建剧了,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宰相刘罗锅、和珅、余成龙等不计其数。已经进入21世纪了,中国人仍然沉浸在这种丑陋的封建奴才文化之中。由此可见封建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多么牢固!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今中国社会的国民素质。
统治阶级为了使人民培养出这种奴性,历来倡导儒家学说的社会教化,四书五经成了中国人出生之后的必修课。但有教化就会有反教化。人类真正的本性是反奴役,反奴性,渴求自由、平等和尊严。这种发自人本性的要求在历史上每每通过人民起义和反抗表现出来。
我对孔子最大批判就是他对人格待遇的分裂。在他的意识里,人没有天生的平等,只有小人和君子两类,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待遇。这与比他稍晚一点的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思想迥然不同。耶稣认为人类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对人类一视同仁,因此,人类之间没有高低贵贱,即使存在着财产和权力上的差别,在人格上也是一样的。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穷人即使穷,在人格上也没有对富人低下的心理。说到底,耶稣代表的是广大的贫苦大众,耶稣是在为社会弱势群体寻找精神支柱和心理尊严。而孔子是没落贵族,骨子眼里充满了高低尊贵的等级观念。这种人创立的学说怎么能有平等精神,怎能不被统治阶级所看中,所利用,怎能不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和统治术。“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便是生动的说明。
从理论特征上说,耶稣代表的是普通法,孔子代表的是成文法。普通法倡导的是人世间一种普遍的原理和普遍的权利。成文法规定的是具体的权利和分等级的权利。基督教影响了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基督文明与儒教文明由于内质的不同,直到今天仍然在发生着摩擦和冲突。这种摩擦便发生在人的基本待遇上,人格平等和公民权利上。但在春秋战国期间,中国人思想自由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还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例如,孟子尽管是孔子学派的弟子,但他的思想与孔子有很大的不同。在孟子那里,人民的待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格的尊严得到了突出的显示。
孟子可能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但从小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古代有“孟母择邻”一说,因此,在孟子的思想里,突出体现了平民和人权的思想。孟子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告诉统治者们,要爱民,要认识人民的重要性。鉴于孟子的教导,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得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结论。因此,爱民、重民的思想在以后的封建帝王统治思想中有了一席地位。
特别是孟子一扫孔子卑躬屈膝的样子,提出了大丈夫的概念,养浩然正气的概念。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见《孟子》第六篇腾文公下] 孟子的这段话多少弥补了儒家不光彩的人格表现。如果中国历史能按孟子的理论发展下去,后来在人权方面可能也会好得多。但孟子的民本思想,说到底还是为了维护帝王的统治。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来,中国古代似乎没留传下来人权思想和法治思想,只有民本思想、君权思想和人治思想。我估计这是历史的假象。如果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能全部保留下来,一定会发现大量的人权思想。只是由于秦始皇焚书的一把火,将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付之一炬。封建君主残暴的屠刀,四百多名儒士的被坑杀,打断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骨,灭绝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渊源。
对中国社会后来几千年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这一思想派别之所以成为后来中国主要的统治思想和文化主流,完全是中国社会特定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统治者和人民共同选择的结果。因为只有儒家学说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迎合了王权统治的需求。孔子的“循道”思想除了有遵从自然规律的思想,还有封建等级思想。在这一点上,孔子与柏拉图有着相似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人的自然权利在春秋战国期间始终没有出现,或许有这种思想的书籍已被秦始皇烧掉。思想家们只是将精力集中在对自然法则“道”的探索上。对人的自然权利、人的本性似乎没搜趣网有多少强调。这是中国历史最遗憾的事。缺少对人的权利要求,那么剩下的只能是对帝王和统治秩序的服从。孔子在一番悲叹之后,也不得不顺从了现行政治。
尽管孔孟之道在中国拥有强大的惯性的感情传统,但坦率地说,我对这一学派褒奖有加,并且有时产生厌恶之心,主要是在这一学说中,普通人格被规定得太低卑。不要说平民百姓www.souquanme.com,连士大夫在君王面前也都象奴才一样。例如,孔子上朝时:“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搜趣网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蹙踖如也。” [见《论语乡党篇》。] 此段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孔子弯腰耷拉头地走进朝廷大门,一副小心谨慎的样子,好象没有容身之地。站,不站在门中间,走,不踩在门槛上。经过国君座位时,脸色变得更加严肃,脚步也加快了,说话好象中气不足。提起衣下襟走上朝堂,显得小心谨慎。憋住气好象没有呼吸一样。出堂,走下一台阶,才舒缓面容,显出快乐的样子。下完台阶,快步走着,象鸟儿舒展着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显出恭敬不安的样子。”
从这一段历史记录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待遇。为什么中国君臣之间的待遇总是要下跪,而西方国家历史上一些君臣间的待遇是单腿下跪?为什么到了近代,欧洲一些国家的君臣晋见礼仪变成鞠躬,而中国仍然是三跪九叩?这些待遇的演变反映了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内容。不管怎么说,当我第一次在《论语》上见到孔子的这一段描写后,对孔子的奴颜婢膝特别反感。尽管孔子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一类的人格说教,但这都是针对君子而言的,普通的小民百姓不在话下。他的一部《论语》给后来的中国起到很大影响。中国的奴才文化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国人的性格被这一伦理塑造了几千年,形成了一种奴性十足的性格以及忠君思想,实在可悲。当然,《论语》既有糟粕,也有精华,糟粕就是低下的奴性。可以说今天中国人的性格中某些因素主要是来自儒家学说的塑造。
在春秋战国这一时期,中国人谄媚虚伪的卑劣性格在王权专制的环境下不断产生和发展。齐国国王手下一名叫竖刁的官员为了不让齐桓公怀疑,自己割掉自己的生殖器已便于侍奉齐桓公。或许出于君王的残暴和淫威,小民百姓不得不转向服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尊严与人格。人格待遇是十分重要的。人并不象动物那样吃饱喝饱便可以满足,还有精神上的需求,荣誉和尊严上的要求。因此,观察各国的人格待遇特别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待遇。中国在历史上便是一个人格待遇比较低的国家。
到了今天,我最怕看的就是反映帝王将相故事的中国历史搜趣网片。一听到什么“奴才在”、“小人不敢”、“主子吩咐”之类的话,就充满厌恶和反感。说来也奇怪,最近这些年,中国冒出了一大批反映清朝皇帝的历史电视剧,一大批文人津津乐道封建文化,一大批观众沉浸在对低卑的人格待遇的欣赏中。看看我们的主流媒体在黄金时段已经播出多少封建剧了,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宰相刘罗锅、和珅、余成龙等不计其数。已经进入21世纪了,中国人仍然沉浸在这种丑陋的封建奴才文化之中。由此可见封建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多么牢固!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今中国社会的国民素质。
统治阶级为了使人民培养出这种奴性,历来倡导儒家学说的社会教化,四书五经成了中国人出生之后的必修课。但有教化就会有反教化。人类真正的本性是反奴役,反奴性,渴求自由、平等和尊严。这种发自人本性的要求在历史上每每通过人民起义和反抗表现出来。
我对孔子最大批判就是他对人格待遇的分裂。在他的意识里,人没有天生的平等,只有小人和君子两类,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待遇。这与比他稍晚一点的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思想迥然不同。耶稣认为人类在上帝面前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对人类一视同仁,因此,人类之间没有高低贵贱,即使存在着财产和权力上的差别,在人格上也是一样的。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穷人即使穷,在人格上也没有对富人低下的心理。说到底,耶稣代表的是广大的贫苦大众,耶稣是在为社会弱势群体寻找精神支柱和心理尊严。而孔子是没落贵族,骨子眼里充满了高低尊贵的等级观念。这种人创立的学说怎么能有平等精神,怎能不被统治阶级所看中,所利用,怎能不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和统治术。“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便是生动的说明。
从理论特征上说,耶稣代表的是普通法,孔子代表的是成文法。普通法倡导的是人世间一种普遍的原理和普遍的权利。成文法规定的是具体的权利和分等级的权利。基督教影响了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基督文明与儒教文明由于内质的不同,直到今天仍然在发生着摩擦和冲突。这种摩擦便发生在人的基本待遇上,人格平等和公民权利上。但在春秋战国期间,中国人思想自由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还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例如,孟子尽管是孔子学派的弟子,但他的思想与孔子有很大的不同。在孟子那里,人民的待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格的尊严得到了突出的显示。
孟子可能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但从小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古代有“孟母择邻”一说,因此,在孟子的思想里,突出体现了平民和人权的思想。孟子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告诉统治者们,要爱民,要认识人民的重要性。鉴于孟子的教导,唐代开国皇帝李世民得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结论。因此,爱民、重民的思想在以后的封建帝王统治思想中有了一席地位。
特别是孟子一扫孔子卑躬屈膝的样子,提出了大丈夫的概念,养浩然正气的概念。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见《孟子》第六篇腾文公下] 孟子的这段话多少弥补了儒家不光彩的人格表现。如果中国历史能按孟子的理论发展下去,后来在人权方面可能也会好得多。但孟子的民本思想,说到底还是为了维护帝王的统治。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来,中国古代似乎没留传下来人权思想和法治思想,只有民本思想、君权思想和人治思想。我估计这是历史的假象。如果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能全部保留下来,一定会发现大量的人权思想。只是由于秦始皇焚书的一把火,将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付之一炬。封建君主残暴的屠刀,四百多名儒士的被坑杀,打断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骨,灭绝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渊源。
什么是孔孟之道
就是儒家学说。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值得商榷)。
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君子远庖厨”等。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www.souquanme.com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做不到”与“不去做”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值得商榷)。
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君子远庖厨”等。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www.souquanme.com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做不到”与“不去做”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