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乡情/小品
快一些,我急着用,有点创意.谢谢!侯:跟大伙诉诉我这一肚子苦水儿,人家说:你还有不高兴的事?您可不知道,现在大人的事好办,就这孩子的事着急。
您说我们小时候,大人给交了学费,知道念书去,现在这孩子,整个儿是咱雇一人给咱念书去。我说的这是实话,你别不往心里去。你看我们那孩子,今年刚十岁,营养药就吃了不知有多少。刚十岁,现在长得跟我一般高。人家说了:我要刮了胡子就是他,他要是长了胡子就是我。智商还行,智商,有的时候啊,偶尔老师也表扬一回。那不前两天嘛,老师说,让拿一个词儿啊,讲故事。刚学一个“等候一生”,我们孩子讲这故事太好了。我们孩子说有一个耍猴的,耍这猴,训练好了的,天天拿这猴挣钱。结果这猴有一天没看住,跑了。绕世界找这猴啊,找不着啊。最后他在哪儿丢的,弄一个凳在那儿等着。大伙说:别找了,再弄一只小的训练训练吧。不行。有知识的人说了:人生只要定好了一目标,你就默默地在这儿“等猴一生”。老师也鼓掌,老师也夸我们孩子。神童!都说我们孩子神童,这不,我是孩子他父亲,他们都管我叫神父。
我们这孩子中午十二点放学,十二点半没有一回到家的,晚上每天都让老师给留到9点钟以后才能回来。您看这不,一点了,还没到家。
(奇志上场)
侯:回来了?
奇:哼哼。。
侯:您看我们这孩子。我们这神童回来了。过来。。过过过过来。
奇:不打我?
侯:我不打你,不打你,这不2006年了吗?咱们改章程,说服教育,来来来来,往前往前,您瞧这模样!知道几点了吗?
奇:知道
侯:为什么又回来晚了?
奇:犯错误了
侯:甭说,上课不好好听讲?
奇:不是
侯:没完成作业?
奇:不是
侯:又跟同学打架了?
奇:没有
侯:那干嘛来着?
奇:就犯了点儿小错误
侯:小错误,什么?说!
奇:我下课以后,我组织了几个同学,把老师扣到教室里了。我得问问他,什么什么我是班里倒数第一名。
侯:这我不是替我们孩子争,这我们不是替我们孩子争,我们孩子知道进步了,他知道问问老师,为什么我们是倒数第一名。
跟大伙说,为什么咱们是倒数第一名?
奇:老师说了,上学期考试倒数第一名的,今年他转学了。
侯:问题是这事是家长会的事,我没去开家长会去,他怎么就会出事了
奇:您不能开家长会
侯:我怎么就?我是你爸爸,我怎么就不能开家长会去呢?
奇:按说呢,你一开家长会周围邻居有意见
侯:有什么意见?
奇:回来以后,准是半夜狼嚎,男女混合双打,整个海淀区都能听得见,邻居打110说咱们家半夜鸡叫
侯:那我不是为你好吗?再说了,哎,那家长会我没去了,谁去的?
奇:我怕您工作太忙
侯:知道有点孝心
奇:我花五十块钱,到劳务市场请一个替身儿。
侯:我就呐了闷了,这劳务市场上还有长得跟我一样的吗?
奇:嘿嘿嘿,爸爸,我们同学都说了,您这模样好找。
侯:怎么呢?
奇:动物园里的猩猩拔了毛就是您!
侯:好!今儿咱不说了,咱说说昨天,昨天为什么老师把你留下了?
奇:昨天老师让我填个表。
侯:对,问的你的岁数。
奇:嗯。
侯:你怎么?这小聪明你都有,填个表,他不会填了,不会填了。岁数不知道,怎么回事,说!
奇:这能怪我?
侯:怎么不怪你啊?岁数多大不知道?
奇:怪我?怪我?每次带着我去洗桑拿,你跟人家说我八岁。
侯:对,八岁以下不收钱!
奇:那我去夜总会,你怎么说我十七呢?
侯:废话,门口一牌子你没看见啊?十六岁以下不能进夜总会。问题是老师问你多大,你得实话实说啊。
奇:我是实话实说了。我说,老师,你是问我进夜总会的岁数还是洗桑拿的岁数?洗桑拿我八岁,进夜总会我十七!
侯:那你跟大伙说说,昨天,老师为什么把你留下了。
奇:昨天,老师问个问题,
侯:对,问一问题,就问一问题,
奇:你说能问这问题吗?
侯:怎么呢?
奇:他问西安事变的两个关键人物是谁。
侯:你怎么说的?
奇:我说张学友、郭富城。又打
侯:臭不要脸,当着这些人还这么说呢,那西安事变两个重要的人物,那是张学友、郭富城吗?
奇:那您说是谁?
侯:一个侯耀文,一个石富宽。
奇:我说爸爸哎,我们老师说了,有其父必有其子。
侯:那是夸我哪?
奇:夸您哪??什么侯耀文石富宽,人家老师说的是杨虎城、张学良。
侯:是那俩人?我没弄清楚,那你跟大伙说说,人家老师让你造句,那真相大白你是怎么给造的?你说
奇:我没错,你非说
侯:你怎么,你说,你跟大伙说说,你让大伙给裁判裁判,我要错了,待会我给你检讨
奇:我就说真相大白造句,我就说我们隔壁白叔叔,有两个儿子,叫大白和小白,有一天我们看见了小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你长得真像大白呀”
奇:又打
侯:不要脸你。您看我这点儿钱花的。
奇:老打。
侯:您还别说,就这样不行吧,有时候作个文什么的还凑合
奇:凑合?老师说不及格
侯:写个假日你都写不好啊?
奇:不及格!
侯:你说这假日你有多丰富的内容,你比方说吧,对,我一想起这我就生气,还有就是去这酒吧,一个礼拜我在那儿碰见你3回
奇:不对
侯:怎么呢?
奇:我看见你4回。
侯:可能那是我喝多点儿
奇:我就写的假日,我去酒吧呀,
侯:问题我不是告诉你了吗?这酒吧,你别写酒吧,你写酒吧那老师能让你及格吗?你给它酒吧改成书吧。
奇:是写成书吧了,还是给我不及格。
侯:你就念念给大伙听听
奇:我说:假日我来到了书吧。
侯:多好听
奇:我首先连干了三本书,我又觉得不过瘾,把剩下的书我全扫倒了。
侯:后来呢?
奇:就在这关键的时候,我看见了我的爸爸走过来,他扶着墙,晃着身子对我说,哥们儿,这房子晃晃悠悠的,有点儿闹地震了吧?我跟他说:哥们儿,看着面熟。
侯:我瞧他也认识
奇:这不是闹地震了,
侯:这是kZzzdLo?
奇:这是闹海啸呢,
侯:不要紧,咱们接着念书
奇:接着读书
侯:螃蟹一呀
奇:爪八个,两头尖啊,这么大个儿。。
奇:又打
侯:不要脸。
侯:您说我这俩钱儿花的,这是孩子吗?那天腆着脸还告诉我:爸我会做诗了
奇:是会做诗了。
侯:你做诗,靠谁呀,靠你呀,那也是受我的影响
侯:前些日子,我来一个河南的朋友,完了后来,我怕人家找不着我,在家我给他留一条,我写的唐诗:洛阳朋友如相问,就说我在东来顺。来,把你做那诗也给大伙念念。
我写了一首诗叫做,在我心中
侯:好,
奇:我朗诵
侯:朗诵
侯:趁着明白
奇:啊!
侯:你等会儿,这啊,是写好诗的全都带“啊”,前头一“啊”,后头就怎么都顺了。念
奇:啊!在我心中
侯:好
奇:爸爸最凶
侯:废话,那是亲爹。
奇:没有知识,不懂装懂
侯:我小时侯不家穷吗?
奇:考试不及格,打得人鼻青脸肿。
侯:恨铁不成钢。
奇: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侯:说一说
奇:天天好好学习,永远不搜趣网停
侯:好!
奇:换个爸爸,行不行?
侯:行。。不行!
您说我们小时候,大人给交了学费,知道念书去,现在这孩子,整个儿是咱雇一人给咱念书去。我说的这是实话,你别不往心里去。你看我们那孩子,今年刚十岁,营养药就吃了不知有多少。刚十岁,现在长得跟我一般高。人家说了:我要刮了胡子就是他,他要是长了胡子就是我。智商还行,智商,有的时候啊,偶尔老师也表扬一回。那不前两天嘛,老师说,让拿一个词儿啊,讲故事。刚学一个“等候一生”,我们孩子讲这故事太好了。我们孩子说有一个耍猴的,耍这猴,训练好了的,天天拿这猴挣钱。结果这猴有一天没看住,跑了。绕世界找这猴啊,找不着啊。最后他在哪儿丢的,弄一个凳在那儿等着。大伙说:别找了,再弄一只小的训练训练吧。不行。有知识的人说了:人生只要定好了一目标,你就默默地在这儿“等猴一生”。老师也鼓掌,老师也夸我们孩子。神童!都说我们孩子神童,这不,我是孩子他父亲,他们都管我叫神父。
我们这孩子中午十二点放学,十二点半没有一回到家的,晚上每天都让老师给留到9点钟以后才能回来。您看这不,一点了,还没到家。
(奇志上场)
侯:回来了?
奇:哼哼。。
侯:您看我们这孩子。我们这神童回来了。过来。。过过过过来。
奇:不打我?
侯:我不打你,不打你,这不2006年了吗?咱们改章程,说服教育,来来来来,往前往前,您瞧这模样!知道几点了吗?
奇:知道
侯:为什么又回来晚了?
奇:犯错误了
侯:甭说,上课不好好听讲?
奇:不是
侯:没完成作业?
奇:不是
侯:又跟同学打架了?
奇:没有
侯:那干嘛来着?
奇:就犯了点儿小错误
侯:小错误,什么?说!
奇:我下课以后,我组织了几个同学,把老师扣到教室里了。我得问问他,什么什么我是班里倒数第一名。
侯:这我不是替我们孩子争,这我们不是替我们孩子争,我们孩子知道进步了,他知道问问老师,为什么我们是倒数第一名。
跟大伙说,为什么咱们是倒数第一名?
奇:老师说了,上学期考试倒数第一名的,今年他转学了。
侯:问题是这事是家长会的事,我没去开家长会去,他怎么就会出事了
奇:您不能开家长会
侯:我怎么就?我是你爸爸,我怎么就不能开家长会去呢?
奇:按说呢,你一开家长会周围邻居有意见
侯:有什么意见?
奇:回来以后,准是半夜狼嚎,男女混合双打,整个海淀区都能听得见,邻居打110说咱们家半夜鸡叫
侯:那我不是为你好吗?再说了,哎,那家长会我没去了,谁去的?
奇:我怕您工作太忙
侯:知道有点孝心
奇:我花五十块钱,到劳务市场请一个替身儿。
侯:我就呐了闷了,这劳务市场上还有长得跟我一样的吗?
奇:嘿嘿嘿,爸爸,我们同学都说了,您这模样好找。
侯:怎么呢?
奇:动物园里的猩猩拔了毛就是您!
侯:好!今儿咱不说了,咱说说昨天,昨天为什么老师把你留下了?
奇:昨天老师让我填个表。
侯:对,问的你的岁数。
奇:嗯。
侯:你怎么?这小聪明你都有,填个表,他不会填了,不会填了。岁数不知道,怎么回事,说!
奇:这能怪我?
侯:怎么不怪你啊?岁数多大不知道?
奇:怪我?怪我?每次带着我去洗桑拿,你跟人家说我八岁。
侯:对,八岁以下不收钱!
奇:那我去夜总会,你怎么说我十七呢?
侯:废话,门口一牌子你没看见啊?十六岁以下不能进夜总会。问题是老师问你多大,你得实话实说啊。
奇:我是实话实说了。我说,老师,你是问我进夜总会的岁数还是洗桑拿的岁数?洗桑拿我八岁,进夜总会我十七!
侯:那你跟大伙说说,昨天,老师为什么把你留下了。
奇:昨天,老师问个问题,
侯:对,问一问题,就问一问题,
奇:你说能问这问题吗?
侯:怎么呢?
奇:他问西安事变的两个关键人物是谁。
侯:你怎么说的?
奇:我说张学友、郭富城。又打
侯:臭不要脸,当着这些人还这么说呢,那西安事变两个重要的人物,那是张学友、郭富城吗?
奇:那您说是谁?
侯:一个侯耀文,一个石富宽。
奇:我说爸爸哎,我们老师说了,有其父必有其子。
侯:那是夸我哪?
奇:夸您哪??什么侯耀文石富宽,人家老师说的是杨虎城、张学良。
侯:是那俩人?我没弄清楚,那你跟大伙说说,人家老师让你造句,那真相大白你是怎么给造的?你说
奇:我没错,你非说
侯:你怎么,你说,你跟大伙说说,你让大伙给裁判裁判,我要错了,待会我给你检讨
奇:我就说真相大白造句,我就说我们隔壁白叔叔,有两个儿子,叫大白和小白,有一天我们看见了小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你长得真像大白呀”
奇:又打
侯:不要脸你。您看我这点儿钱花的。
奇:老打。
侯:您还别说,就这样不行吧,有时候作个文什么的还凑合
奇:凑合?老师说不及格
侯:写个假日你都写不好啊?
奇:不及格!
侯:你说这假日你有多丰富的内容,你比方说吧,对,我一想起这我就生气,还有就是去这酒吧,一个礼拜我在那儿碰见你3回
奇:不对
侯:怎么呢?
奇:我看见你4回。
侯:可能那是我喝多点儿
奇:我就写的假日,我去酒吧呀,
侯:问题我不是告诉你了吗?这酒吧,你别写酒吧,你写酒吧那老师能让你及格吗?你给它酒吧改成书吧。
奇:是写成书吧了,还是给我不及格。
侯:你就念念给大伙听听
奇:我说:假日我来到了书吧。
侯:多好听
奇:我首先连干了三本书,我又觉得不过瘾,把剩下的书我全扫倒了。
侯:后来呢?
奇:就在这关键的时候,我看见了我的爸爸走过来,他扶着墙,晃着身子对我说,哥们儿,这房子晃晃悠悠的,有点儿闹地震了吧?我跟他说:哥们儿,看着面熟。
侯:我瞧他也认识
奇:这不是闹地震了,
侯:这是kZzzdLo?
奇:这是闹海啸呢,
侯:不要紧,咱们接着念书
奇:接着读书
侯:螃蟹一呀
奇:爪八个,两头尖啊,这么大个儿。。
奇:又打
侯:不要脸。
侯:您说我这俩钱儿花的,这是孩子吗?那天腆着脸还告诉我:爸我会做诗了
奇:是会做诗了。
侯:你做诗,靠谁呀,靠你呀,那也是受我的影响
侯:前些日子,我来一个河南的朋友,完了后来,我怕人家找不着我,在家我给他留一条,我写的唐诗:洛阳朋友如相问,就说我在东来顺。来,把你做那诗也给大伙念念。
我写了一首诗叫做,在我心中
侯:好,
奇:我朗诵
侯:朗诵
侯:趁着明白
奇:啊!
侯:你等会儿,这啊,是写好诗的全都带“啊”,前头一“啊”,后头就怎么都顺了。念
奇:啊!在我心中
侯:好
奇:爸爸最凶
侯:废话,那是亲爹。
奇:没有知识,不懂装懂
侯:我小时侯不家穷吗?
奇:考试不及格,打得人鼻青脸肿。
侯:恨铁不成钢。
奇: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侯:说一说
奇:天天好好学习,永远不搜趣网停
侯:好!
奇:换个爸爸,行不行?
侯:行。。不行!
有关表达浓浓的乡情的诗词 要长一点的
《满月下》
余光中
满地的月光,
无人清扫,
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
包一片月光回去,
回去夹在唐诗里。
扁扁的,
象压过的相思……
月光都带有荷叶的清香。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会老去。
稻香季节
沉甸甸的梦
挂在广阔的田野
飘香的轻风
吹开了农家
那如痴如醉的心扉
梦,不是缠绵的
在喜庆的氛围里
多姿的金波
荡在水乡的怀中
人们一如吮吸千杯美酒
就在这----
沃野千里飘香时
.望乡台
登上望乡台
众山脚下踩
遥看天际一抹云
风送乡音来
身边没有林涛
山路又弯又窄
唯有故乡一条路
直通望乡台
看见故乡山和水
看见故乡柳和槐
还有家前那棵松
还象我奶奶
离家千里外
转眼已数载
思乡之情终不退
年年总来望乡台
1想起故乡,我无名地思念起故乡。
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有醇香。
想起故乡,我就静静地思念故乡。
故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肴,诱惑远方的游子不得不去品尝。
想起故乡,我就默默地思念故乡。
故乡,是游子儿时记忆中片断,游子越理越无法理处头绪,越来越无法剪接出来完整的画面。
想起故乡,我就在内心深处思念故乡。
对于故乡的思念,年代越远久,对故乡的体会就越深刻,灵魂的触动就也大。
故乡,游子以什么样的方式思念故乡呢?
思念故乡,其实就是想念故乡儿时的伙伴,想念那间老屋子,想念那片土地。但是,游子最想念的还是那已经苍老的父母双亲。
故乡,思念故乡,思念故乡不需要理由。
每当面对皓月当空的时候,思念故乡就如潮水一般涌来,就如洪水涌来一般不可收拾。
故乡,思念故乡,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
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思念故乡(散文诗)>>
2中秋月明夜千里寄相思
一轮明月高悬
勾起心底无限暇想
游子张望的姿势 虔诚
胜似朝圣者的模样
眺望远方 北国上空同样的圆月
祈盼 普照家乡的那一片辉光
可否将我一腔热情 满目
湿润的泪光捎回
清辉洗面 耳际呼唤声骤起
月桂下依昔母亲慈祥的面容
花香中落下的 是父亲伫立夕阳
削瘦的身影
秋雨淋沥
柔情油然升起
漂泊的浮萍 牵着思念的线
天有多大 就会飞出多远
流浪的足迹 延伸着亲情的血脉
地有多广 就会渗至多深
背负着这沉重的债
对月愧叹 何日
才能尽孝膝下
一剪纤细的倒影
摇碎一地的月光
家乡雪原上掠过的飞鹰
曾是梦转千回的向往
回眸 初恋的果实
是否依旧挂在记忆桂树上 散发芬芳
在这个月明之夜 萧瑟的秋风
将一颗浮游的心
熏染的越发的凉
中秋月明时 一夜的细雨纷飞
胸口上涨的潮水 冲破思念的河堤
泛滥成灾
3游子的思念
思念故乡的山
故乡的山的是那样的青
思念故乡的水
故乡的水的是那样的绿
思念故乡的云
故乡的云的是那样的淡
思念故乡的人
故乡的人的是那样的亲
游子的思念
一天一天又一天
但愿人与青山绿水云长久
有朝一日共团圆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会老去。
余光中
满地的月光,
无人清扫,
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
包一片月光回去,
回去夹在唐诗里。
扁扁的,
象压过的相思……
月光都带有荷叶的清香。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会老去。
稻香季节
沉甸甸的梦
挂在广阔的田野
飘香的轻风
吹开了农家
那如痴如醉的心扉
梦,不是缠绵的
在喜庆的氛围里
多姿的金波
荡在水乡的怀中
人们一如吮吸千杯美酒
就在这----
沃野千里飘香时
.望乡台
登上望乡台
众山脚下踩
遥看天际一抹云
风送乡音来
身边没有林涛
山路又弯又窄
唯有故乡一条路
直通望乡台
看见故乡山和水
看见故乡柳和槐
还有家前那棵松
还象我奶奶
离家千里外
转眼已数载
思乡之情终不退
年年总来望乡台
1想起故乡,我无名地思念起故乡。
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有醇香。
想起故乡,我就静静地思念故乡。
故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肴,诱惑远方的游子不得不去品尝。
想起故乡,我就默默地思念故乡。
故乡,是游子儿时记忆中片断,游子越理越无法理处头绪,越来越无法剪接出来完整的画面。
想起故乡,我就在内心深处思念故乡。
对于故乡的思念,年代越远久,对故乡的体会就越深刻,灵魂的触动就也大。
故乡,游子以什么样的方式思念故乡呢?
思念故乡,其实就是想念故乡儿时的伙伴,想念那间老屋子,想念那片土地。但是,游子最想念的还是那已经苍老的父母双亲。
故乡,思念故乡,思念故乡不需要理由。
每当面对皓月当空的时候,思念故乡就如潮水一般涌来,就如洪水涌来一般不可收拾。
故乡,思念故乡,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
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思念故乡(散文诗)>>
2中秋月明夜千里寄相思
一轮明月高悬
勾起心底无限暇想
游子张望的姿势 虔诚
胜似朝圣者的模样
眺望远方 北国上空同样的圆月
祈盼 普照家乡的那一片辉光
可否将我一腔热情 满目
湿润的泪光捎回
清辉洗面 耳际呼唤声骤起
月桂下依昔母亲慈祥的面容
花香中落下的 是父亲伫立夕阳
削瘦的身影
秋雨淋沥
柔情油然升起
漂泊的浮萍 牵着思念的线
天有多大 就会飞出多远
流浪的足迹 延伸着亲情的血脉
地有多广 就会渗至多深
背负着这沉重的债
对月愧叹 何日
才能尽孝膝下
一剪纤细的倒影
摇碎一地的月光
家乡雪原上掠过的飞鹰
曾是梦转千回的向往
回眸 初恋的果实
是否依旧挂在记忆桂树上 散发芬芳
在这个月明之夜 萧瑟的秋风
将一颗浮游的心
熏染的越发的凉
中秋月明时 一夜的细雨纷飞
胸口上涨的潮水 冲破思念的河堤
泛滥成灾
3游子的思念
思念故乡的山
故乡的山的是那样的青
思念故乡的水
故乡的水的是那样的绿
思念故乡的云
故乡的云的是那样的淡
思念故乡的人
故乡的人的是那样的亲
游子的思念
一天一天又一天
但愿人与青山绿水云长久
有朝一日共团圆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会老去。
关于家乡味道的经典句子有哪些?
1、有一种味道。现在是仓促的时候,记忆不能被抹去,距离不远,那是家乡的味道。家乡的滋味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成长,也把那些在外面辛苦工作的人赶走了。他就像一根绳子,仿佛跟随他一样,人们可以返回家乡。
2、家乡,熟悉的味道;家乡,童年的味道。每当我外出时,我总会想起我的家乡,也想到海风拂过我的脸。这就是我的家乡的味道!
3、田野的味道令人愉悦,海洋的味道使人平静,书的味道使人感到幸福和快乐,故乡的味道使人们感到良好。故乡的味道,不仅是美食,而且是最难忘的回忆。
4、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避风港,那就是家。家使流浪的人感到温暖,并在遇到挫折时鼓励我们。家乡的味道很甜,这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味道。
5、即使外面的风景很好,那么繁荣,它却不如家乡。故乡的味道是一壶醇香诱人的葡萄酒,一杯甜蜜的甜茶和清凉可口的春天。
6、温暖的阳光之外的一扇窗户是蓝色的,泉水之后是深绿色的,而在月光下淡淡的黄色,我只记得的故乡的味道。
7、故乡的味道不同于城市的交通和光彩。高山、湖泊、山川背后没有刻意的人工雕刻,有的只是一种独特的自然和宁静。
作文:(家乡的)年味,辽宁的
家乡的年味
小孩都盼望过年,这其中的奥妙,是很多很多的:可以享受一些平时难以吃到的点心、可以放烟花爆竹、还可以得到压岁钱。如果在农村,年味就更十足了。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刚刚体验了乡村的春节。今年,一放寒假我就到爷爷家了,并且一直住到开学。爷爷住在苏北的一个小村庄。这里的人对过年可重视啦,置办年货、准备年夜饭、争拜早年……欢欢喜喜,忙忙碌碌,那情景,真让人兴奋。
年货是要提前置办的。早在年前十天左右,各家各户就开始忙活开了,烙煎饼、蒸馒头、包包子、做豆腐……做豆腐时,我一步不离地跟着奶奶,争着帮爷爷往灶间送把草。当然,我的目的是为了能早点喝上一碗豆浆。那豆浆,特鲜特香。光自家做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的东西还得到集市上选购,大家称这种活动为“赶集”。在这里,五天逢一次集,年前赶集购年货的机会大约就两天。因此,逢集时,街上往往人头攒动,水泄不通。他们三五成群地走在大街上,个个喜笑颜开,买点这个,挑挑那个。他们买的种类可多了,鸡啊鱼啊、牛肉、羊肉、狗肉、乌子、虾米……以及各种时新蔬菜,数也数不过来;而小孩子却不光要吃的,一个劲地牵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去买烟花、鞭炮。多么热闹的场面呀!奶奶说,看大伙这劲头,就知道虎年大发了。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最忙。一大早,各家都在忙着炒菜。今天,家家都要给祖先烧纸,以表示对他们的怀念。按照当地的习俗,十点左右要在各个门窗上贴上红红的春联或福字(如果哪家最近两年有长辈去世,那是不能贴红色的,只能贴蓝色的)。有意思的是,“福”字要倒贴,寓意“福到”。贴好春联后去烧纸,大多数人家是不上坟场烧的,就在村头找块地方,朝着祖坟的方向烧,然后磕头,这种方式称为“望烧”,一边烧一边说一些祭奠祖先的话。一般情况下,都是男的去烧纸,不让女的去。烧完纸后,就回家吃饭。这顿饭是最丰盛的,不管人多人少,都要摆满一桌。那天中午我吃了许多,非常开心!晚上,我们一家包饺子,包汤圆。包饺子和包汤圆都是有意义的,饺子称为“弯弯顺”,汤圆称为“团团圆圆”,多么有趣呀!晚上我们的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守岁。守岁很不容易,老是打瞌睡。于是,爷爷就给我讲一些关于 “过年”的传说。听着故事,想着放鞭,我终于熬到了零点,高高兴兴地和爷爷出去点燃了鞭炮。王安石说:“爆竹声声一岁除”。真是的,我又长大一岁。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吃饺子和汤圆,预示虎年团团圆圆,顺顺利利。实际上,奶奶不说“吃”,而说“揣元宝”,就是把元宝揣在肚里,表明虎年发财。揣完元宝,奶奶就催我出去给家族里的长辈拜年,说是跑得越勤,来年福气越多。正催着,就有几个哥哥来给爷爷奶奶拜年了。拜年主要是给长辈磕头,如果年龄小的,还可得到些压岁钱。形势逼人啊,我赶紧去给各家长辈拜年。
这个寒假我充分体会了农村的过年风俗,学到了许多新鲜的名词,更多地感受到家乡叔叔婶婶的火热的精神风貌。这精神感染着我,催我奋进。
第二篇
期盼过年
其实我和孩子们一样盼望着过年,只是不再像他们那样掰着指头细数还差几天才是正月初一了。过年可以有一个长长的假日,有足够的时间呆在妈妈身边,每顿饭都可以吃上妈妈蒸的我在外边从来不吃的芥菜肉,不害怕身上的肉在那几天里夜以继日的长啊长。每当我们对着那盘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芥菜肉频频举箸时,我都能从筷子划出的弧线里看到妈妈那张岁月纵横的脸上淌着的幸福和满足。
妈妈很慌年。每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她就在寒风刺骨的小院里忙的脚不沾地,忙着把所有可以盛放食品的用具洗刷一遍。见到我们她就笑嘻嘻的摘掉绒线帽让我们看她头上的汗。腊月二十五她就开始张罗着蒸馒头蒸枣山豆包。我们心疼地抱怨她是自找苦吃说到街上预定些馒头不就行了,她说买的馒头那是个什么味道?
腊月二十八那天我们姊妹几个再忙都要抽空回家,那天家里要煮肉炸丸子炸麻叶。尽管从农村出来了好久,但妈妈仍然保留着在老家时的习惯,喜欢用地锅煮肉炸年货。为此她总是从夏天就开始收集棍棒树枝等到过年时烧火用。也只有她能掌握住那口大地锅烹炸各种年货时的火候。
年三十的时候也要抽个空去看看,劳累了几天的妈妈看着一应俱全的年货,一个劲的催促吃呀吃呀。吃饱了就要回到自己的家去守岁了,每年这一天的告别母女的心里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按照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在娘家守岁的,到来年的正月初二才能回来。而这一别母女都感觉隔山隔水似的遥远和漫长,其实也不过时两天的时间。走在家门口那条走了无数次的小路上,我的背影印着温暖印着牵挂。我走的很慢很慢但绝不回头,我把这温暖和牵挂拉的很长很长。
远远近近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空气里飘着诱人香味,路边人家刚刚贴上的春联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公交车的车厢里空荡荡的,车子在行人寥寥的街上开的很快很快,司机也急着回家过年呢,家里他的妈妈也正在窗口引颈张望等着他回家守岁。下车时我大声对司机说:“新年好!”
新年在我们的盼望中真的来啦 !
第三篇
盼望过年
过年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遭遇,可能还是一种境界
留在我记忆中最美好的经历是小学时代在河南农村姥姥家过年的日子。那时候,每次过年都是生命中最激动人心的大事。早早地,刚进入冬天,还没放寒假,我就已经在盼望着过年了。因为,一过年就意味着大人小孩都放假没事儿了,不上班不上学不下地不干活儿,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家尽情地休息尽情地玩儿乐了。当然,我现在已经知道,那只是小孩对生活的误解,可是我至今还非常喜欢这样的误解。
过年的第一个乐趣是人多热闹。我记得有一年的大年初三,刚吃过早饭不大功夫就有亲友来串门,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客人还络绎不绝。二姨三姨姑姥爷舅姥爷姨姥爷表舅表姨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好像全天下的亲戚都在这一天聚集到一起了,中午吃饭时,至少摆了10张桌子,姥姥家五个窑洞那么老大的院子都呆满了人,真有点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的样子。令我自豪的是,我在院子里和所有的小孩比赛踢毽子,居然打败天下无敌手。
过年的第二件乐趣不用说就是吃。姥姥把收藏多日的红枣、花生、红薯干和柿饼都翻腾出来,姥爷则把放在院子角落里已经盖上一层厚厚白雪的大竹筐掀开盖儿,露出里面冻得鲜红的软得要化了的烘柿。更不用说中午那顿饭了,那是把一辈子的吃食都放在了一起,有白面烙馍、白面蒸馍、炸油角、素丸子、牛肉丸子、鸡肉丸子、扣肉、小酥肉,还有冰糖莲子百合汤等等。那个时候大人小孩都顾不上客气,一盘菜上桌三口两口就被抢光了。因为大家的的肚子都太空了,在平常的日子里连玉米面饼子都吃不上的。所以,碰上能吃饱的时刻谁都顾不上脸面了。
过年的第三件好事是每个小孩都盼望的,那就是压岁钱。但在那些年里,人们一个比一个更穷,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年生产队给每一户人家发了5毛钱,说是让大家过年买盐吃。所以,来的客人虽然多,但真正能给我压岁钱的人其实屈指可数。二姨一般会给我两毛钱,三姨给五毛钱,往往是所有亲戚中给得最多的。其他人多数给五分钱或一毛钱,更多的人是一分钱也拿不出来的。即使如此,过一个年下来我差不多会收到将近两元钱,那已经是很大一笔财富了。
对于我来说,过年还有一项独特的乐趣,就是放鞭炮。放鞭炮没什么稀罕的,二踢脚、冲天雷谁没放过?我的乐趣在于玩摔炮。那是一种用两三层纸卷上一些火药和火石做成的小炮仗,捏在手指尖里,用一头儿对准地面使劲一摔,“叭”地一声,随时可以吓别人一跳。姥姥家的村子里就有一家兄弟三人都做摔炮卖摔炮。那时,我家住在遥远的东北大城市沈阳。每当过完年从老家回到沈阳,我就把摔炮的种种乐趣和神秘讲给邻居小孩和学校的同学听,有时候我再给他们讲讲在雪地里用箩筐扣鸟,或用竹篾扎灯笼的经历,他们都闻所未闻,眼馋死了。
玩得太高兴就乐不思蜀,有一天爸爸站在高高的崖顶上喊我,该开学了,明天咱们回沈阳吧,我一下子傻在那里,竟当着一大群小孩的面嚎啕大哭起来。
后来,有了许多不同的人生经历,也就有了许多不同的关于过年的人生境遇或体验。
七十年代初,随父母下乡“走五七道路”,在辽宁省昌图县东嘎公社糜场大队过年。那里过年的主要特色是吃粘豆包、酸菜炖粉条,当然还有猪肉酸菜馅的饺子。年轻人晚上没事就打扑克赌博,赌注是香烟或干豆腐(即千张)。从天黑打到天亮,肚子一饿就先把豆腐干吃掉,到最后谁输了谁掏钱就行了。如果是赌的香烟,那么到天亮时香烟要么已经被吸光要么就被倒来倒去的倒成了空纸筒。无论香烟或干豆腐,不在乎输赢,在乎一乐而已。那时过年,也有鞭炮为伴,但身处异乡,不知何年何日是归程,自有一番淡淡的愁思。
就在下乡的那些年里,有一年我回到沈阳,kZzzdLo来到原先居住的那个家属院过年。那天晚上说好了是住在韩叔叔家(我们家下乡后韩叔家就从原来的那套房子搬进了原来属于我们家的这套比较大的房子),但是到了晚上五六点钟的时候韩叔叔突然说,他家亲戚来了没有我睡觉的地方了。我虽然已经十七八岁,但毫无社会阅历,一下子浑身冰凉。我到隔壁的王叔叔家去告别。王叔叔是行政干部,平时和我们家交往不多,但他却留住了我。那顿晚饭吃了饺子,我还第一次吃到了早有耳闻未曾见面的山珍“猴头菇”。虽然晚上睡觉是打地铺我还是睡得很温暖。
现在,我好像成了怕过年的人。一个原因是过年就意味着自己又老了一岁,平平淡淡的日子不知怎么就溜走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过年渐渐变得没有了情趣和韵味: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都拒绝串门,即使是住在一个家属院的人也不兴串门;再加上许多城市都有不许放鞭炮的禁令,过年就只剩下日历上的意义了。于是,年轻人干脆去过圣诞节去过感恩节去过情人节了。于是,以节日为纽带为表现形式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就像黄河一样干涸了断流了。
过年是一种情绪的凝聚,是一种情感的融铸交汇,是一种精神的认同,是一种血脉的延续。所以,我很希望能找回儿时的那些感觉:袅袅的炊烟,喧闹的人群,亲友的汇聚,热情的鞭炮,以及带着数千年历史印痕的种种习俗……
我盼望着中国味道的过年的感觉。
第四篇
盼望着,盼望着,年的脚步终于近了。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各家各户便开始紧张的筹划着怎样过年了。
爆竹声惊动了整个村庄。哇,过年了!这么快,过了年,我已十四岁了,我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趁过年该好好庆祝一下!
吃年夜饭了,我连忙“疯”回家。今天的小菜就不一样。你看:鸡、鸭、鱼、肉、海鲜……真是应有尽有。吃饭时妈妈把一个红包递给了我(我知道这叫“压岁钱”),并说:“新年快乐!”我接过红包,高兴地说:“妈妈、新年快乐!”妈妈又把另一个红包给了我弟弟。这时弟弟天真地说:“要是每天都像过年一样,那该多好啊!” “哈哈哈!” 我们大声地笑了起来。虽然我也笑了,可是我也有弟弟那天真的想法。我相信,大家也会有这种想法:想吃得更好,穿得更好,压岁钱多多地拿!
吃完饭,我拿出了烟花与小朋友们一起放。我们先放“芭蕉扇”,我紧紧握住“芭蕉扇”手柄,迅速点燃导火线,等导火线冒出了白烟后,紧接着火星就射向四方。可惜你没看到,那一幕真是太精彩了;“火星”是五彩缤纷的,尤其里面还夹着各色的珍珠呢;我们还放了个“太空人”,点燃导火线后,“太空人”就闪出火花,发出绿光,而且会一个劲地冲向太空。
年的热闹不用说是大家所期待的。但在我们开心“发疯”之余,妈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年的背后寄托着沉重的责任。你又长大了一岁,对于人生应该要多一份思考。”是啊!面对新的一年,我要多一份责任。我决心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
年年过年,年年好过,直到今年才真正品出了年味。
春风已徐徐吹来,盛开在腊月的梅花已经屹立在雪中,默默地,它便与学为伴,与风为友。当春风徐来的那一刻,他伸了伸他的腰,抖起了精神……原来它也在期盼春天的来到。
这个年多姿多彩,这个年有足了的年味,这个年烟花漫天……
雪味
真巧!这个年有雪!
在风中飘飘洒洒,比星星还多,比棉花还白,比流星还美……它好似上帝赐给我们的圣物,因为我们也有和学一样纯洁的心灵。银装素裹,屋顶上的烟囱,天线杆上的鸟影,远方的荷塘……我突然被姐姐的雪球达到了才转过神来,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向姐姐还了一个,就这样,一场打雪仗开始爆发了……当我们玩到疲惫不堪以至于倒在雪地里的时候,雪花亲吻着我们的小脸,很凉,很舒服。可就当沾在我衣服上的雪化成了睡的时候,我才感觉到了冷!
火药味
想必大家都清楚,火药味是很难闻的,可是怪癖的我往往觉得火药味很香,甚至是加油站的油烟味,我也一样觉得。
第一颗爆竹响起的时候,我已经知道要过年了,当几十颗爆竹同响的时候我知道过年了。阵阵烟雾开始弥漫开来,把我们重重包围,烟雾好似吞噬了我们一般……耳畔的爆竹声夹杂着火药味,我感觉到了这个年有味儿……
可是我们这儿远远比不上城市的热闹,但有了这个火药味,就算是一点点我已经满足了。
餐味
夜,宁静。耳边没有爆竹声了,可是热热闹闹地吃团圆饭的声音把我的听觉覆盖了,我的耳朵好似失去听觉了一般……
桌上的丰盛的晚餐应有尽有。年糕啊,水饺啊,烤鸭啊,烧鸡啊……我真想窒息于这片空气之中。桌上的老老少少个个都不客气,一会儿工夫就把它吃个精光了。
啊!好香的餐味!
年味=餐味+雪味+火药味。这个年真过火。
鞭炮依旧是那么的响亮,震耳欲聋;烟花依旧是那么的绚烂,眼花缭乱。孩子还是那么盼望着过年,大人们还是那么忙碌,而我走在烟花灿烂的夜空下,却感觉年味这东西一点点的随年龄而去。
从前,我们都不富,但过年却是那么的有味。我们放了寒假就开始盼望着过年,每天都会翻着日历,数着日子。似乎那是个神圣的日子,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开开心心的玩,都可以开开心心的拿红包,虽然红包里的钱并不多,但那种感觉却是无比的好。我时常在想是否越贫穷的地方的年味越浓,是否该逃往哪个小村落去感受那里浓浓气氛的春节。
从前,还没有现在那么琳琅满目的糖果让你选择,也没有那么丰盛的饭菜让你挑剔,但大家一起围在一桌吃得总是那么得有味,也许这饭菜,糖果的味道也会随着年龄慢慢的消失。现在,生活好了,要吃什么全年都有,也不用天天拨着手指数日子等待过年。少了一种期盼,人也会懒惰很多吧。
从前,孩子到了年关,都喜欢聚在一起玩鞭炮。五毛钱一包,大家玩得不亦乐乎。而现在,个个大年初一都睡懒觉,还得用手机反复的叫。吃饭的时候还拿着个手机玩qq,往嘴里塞几口饭就走人了,又不知躲在哪看起了手机小说。也不能说这是手机带来的害处,但这毕竟影响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老人们还未好好和孩子们说会儿话,孩子的qq就滴滴滴的叫个不停,或是电话不断。老人们总是唉的叹气,也许这是时代的进步,必然吧。
从前,没有电脑,没有这个那个的网络游戏,孩子们没处去,聚在一起下下象棋,大人们旁边指导,一片欢声笑语。而现在如何,整天泡在电脑前,各种游戏图标填充着桌面,隔着四五百度的镜片,紧紧盯着屏幕,一刻不离。许多孩子的年大概就是这么过的吧!
从前,大年三十,一家子聚在一起边嗑着瓜子边看着春晚,一大家子和睦融融。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多了许多的选择,大家思想也开放了许多。三十晚有泡网吧的,有k歌的,有街上闲逛的。也许是过去的技术过于落后,只能提供给大家那十几寸的黑白春晚,但为什么换了彩色的,换了更大的,却少了那么多的年味。
现在,新衣服还有,而且更新潮了;烟花还有,而且更加绚烂;饭菜还有,而且更加丰盛;年三十还有,为什么年味就淡了这么多。难道真的是自己的年龄缘故吗,那我宁愿不长大。我走在烟花灿烂下,想想过去,也许那是过去生活的标志吧,生活水平的改善,也许是该少些东西吧,也许年味就是这其中的牺牲品吧,起码在我眼中。
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聚在一起讨论过年,都会不约而同的谈到年味渐渐变淡了。我想这是的成长的标志吧,这是我们思考身边变化的开始吧,也许我们不该只是一味的议论年味如何如何的淡,我们应该找回童年的纯真的心,用孩子的眼光再次的去发现身边的变化,去感受过年的气氛。
现在,我们有更先进的通讯工具,我们可以有更强大的传播媒体,让年味在这里传播,渐渐撒进我们这些年轻的心灵,但该用我们理智的眼光去遴选那些年味十足的悠久传统,让它们在我们的手里更好的传承,这该是我们的职责吧。
天空烟花还在绽放,我捡起地上遗落的爆竹,用火点燃,想小时候一样抛向空中,“蹦”,一阵响亮的爆炸声散着浓浓的儿时年味。
新春佳节来临,时时处处都无一例外地弥漫着浓浓的奇异气息,细细一闻,带着饭香、墨香、甜味、火药味、钞票味……和着人情味儿,那到底是什么味儿?原来是年味。
岁岁今日,今又今日。大年三十的年味分外浓重。
闻到了吗,那浓浓的饭香?那是年夜饭的味道。是由一家人的幸福团聚、欢乐祥和带来的异香。嗅到了吗?在饭香周围,还有一股子酒气呢!伴着脸上淡淡的红晕,那是人们开心畅饮的表现。
闻到了吗,那浓浓的墨香?伴着砚台的书香之气,伴着大红纸的喜庆之气,一副副热情澎湃的对联,从各家各户的书法人笔下诞生。那是古老中国文化的凝聚和升华。
闻到了吗,那浓浓的甜味?那是家家户户在送灶呢!传说在灶王爷嘴角上抹上蜜糖,就能使他上天言好事,下界后才能确保人间百姓平安。那是人们对平安生活的真心向往。
闻到了吗,那浓浓的火药味?那是放假了的孩子们在尽情尽兴地燃放烟花爆竹呢!那是童心的归宿,亦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工作、学习、生活能够像正在燃放的鞭炮一样红红火火、旺上加旺的真切希望。
闻到了吗,那浓浓的钞票味?那是那是孩子们枕头下红包里的压岁钱所散发出来的味道。传说在古代,一种名叫“岁”的怪兽会专门在过年的晚上出来吃小孩。人们为了压住“岁”确保孩子平安,就给孩子们每人一个红包,这样,“岁”就不敢来犯了。时至今日,压岁钱已成了孩子们在过年期间欢乐的源泉之一,更是长辈对晚辈爱心的一种表示。
……
所有的这些味道全都和着浓浓的人情味,终于拌出了那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的大年味。
望采纳~祝您天天happy~~~
小孩都盼望过年,这其中的奥妙,是很多很多的:可以享受一些平时难以吃到的点心、可以放烟花爆竹、还可以得到压岁钱。如果在农村,年味就更十足了。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刚刚体验了乡村的春节。今年,一放寒假我就到爷爷家了,并且一直住到开学。爷爷住在苏北的一个小村庄。这里的人对过年可重视啦,置办年货、准备年夜饭、争拜早年……欢欢喜喜,忙忙碌碌,那情景,真让人兴奋。
年货是要提前置办的。早在年前十天左右,各家各户就开始忙活开了,烙煎饼、蒸馒头、包包子、做豆腐……做豆腐时,我一步不离地跟着奶奶,争着帮爷爷往灶间送把草。当然,我的目的是为了能早点喝上一碗豆浆。那豆浆,特鲜特香。光自家做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的东西还得到集市上选购,大家称这种活动为“赶集”。在这里,五天逢一次集,年前赶集购年货的机会大约就两天。因此,逢集时,街上往往人头攒动,水泄不通。他们三五成群地走在大街上,个个喜笑颜开,买点这个,挑挑那个。他们买的种类可多了,鸡啊鱼啊、牛肉、羊肉、狗肉、乌子、虾米……以及各种时新蔬菜,数也数不过来;而小孩子却不光要吃的,一个劲地牵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去买烟花、鞭炮。多么热闹的场面呀!奶奶说,看大伙这劲头,就知道虎年大发了。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最忙。一大早,各家都在忙着炒菜。今天,家家都要给祖先烧纸,以表示对他们的怀念。按照当地的习俗,十点左右要在各个门窗上贴上红红的春联或福字(如果哪家最近两年有长辈去世,那是不能贴红色的,只能贴蓝色的)。有意思的是,“福”字要倒贴,寓意“福到”。贴好春联后去烧纸,大多数人家是不上坟场烧的,就在村头找块地方,朝着祖坟的方向烧,然后磕头,这种方式称为“望烧”,一边烧一边说一些祭奠祖先的话。一般情况下,都是男的去烧纸,不让女的去。烧完纸后,就回家吃饭。这顿饭是最丰盛的,不管人多人少,都要摆满一桌。那天中午我吃了许多,非常开心!晚上,我们一家包饺子,包汤圆。包饺子和包汤圆都是有意义的,饺子称为“弯弯顺”,汤圆称为“团团圆圆”,多么有趣呀!晚上我们的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守岁。守岁很不容易,老是打瞌睡。于是,爷爷就给我讲一些关于 “过年”的传说。听着故事,想着放鞭,我终于熬到了零点,高高兴兴地和爷爷出去点燃了鞭炮。王安石说:“爆竹声声一岁除”。真是的,我又长大一岁。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吃饺子和汤圆,预示虎年团团圆圆,顺顺利利。实际上,奶奶不说“吃”,而说“揣元宝”,就是把元宝揣在肚里,表明虎年发财。揣完元宝,奶奶就催我出去给家族里的长辈拜年,说是跑得越勤,来年福气越多。正催着,就有几个哥哥来给爷爷奶奶拜年了。拜年主要是给长辈磕头,如果年龄小的,还可得到些压岁钱。形势逼人啊,我赶紧去给各家长辈拜年。
这个寒假我充分体会了农村的过年风俗,学到了许多新鲜的名词,更多地感受到家乡叔叔婶婶的火热的精神风貌。这精神感染着我,催我奋进。
第二篇
期盼过年
其实我和孩子们一样盼望着过年,只是不再像他们那样掰着指头细数还差几天才是正月初一了。过年可以有一个长长的假日,有足够的时间呆在妈妈身边,每顿饭都可以吃上妈妈蒸的我在外边从来不吃的芥菜肉,不害怕身上的肉在那几天里夜以继日的长啊长。每当我们对着那盘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芥菜肉频频举箸时,我都能从筷子划出的弧线里看到妈妈那张岁月纵横的脸上淌着的幸福和满足。
妈妈很慌年。每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她就在寒风刺骨的小院里忙的脚不沾地,忙着把所有可以盛放食品的用具洗刷一遍。见到我们她就笑嘻嘻的摘掉绒线帽让我们看她头上的汗。腊月二十五她就开始张罗着蒸馒头蒸枣山豆包。我们心疼地抱怨她是自找苦吃说到街上预定些馒头不就行了,她说买的馒头那是个什么味道?
腊月二十八那天我们姊妹几个再忙都要抽空回家,那天家里要煮肉炸丸子炸麻叶。尽管从农村出来了好久,但妈妈仍然保留着在老家时的习惯,喜欢用地锅煮肉炸年货。为此她总是从夏天就开始收集棍棒树枝等到过年时烧火用。也只有她能掌握住那口大地锅烹炸各种年货时的火候。
年三十的时候也要抽个空去看看,劳累了几天的妈妈看着一应俱全的年货,一个劲的催促吃呀吃呀。吃饱了就要回到自己的家去守岁了,每年这一天的告别母女的心里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按照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在娘家守岁的,到来年的正月初二才能回来。而这一别母女都感觉隔山隔水似的遥远和漫长,其实也不过时两天的时间。走在家门口那条走了无数次的小路上,我的背影印着温暖印着牵挂。我走的很慢很慢但绝不回头,我把这温暖和牵挂拉的很长很长。
远远近近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空气里飘着诱人香味,路边人家刚刚贴上的春联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公交车的车厢里空荡荡的,车子在行人寥寥的街上开的很快很快,司机也急着回家过年呢,家里他的妈妈也正在窗口引颈张望等着他回家守岁。下车时我大声对司机说:“新年好!”
新年在我们的盼望中真的来啦 !
第三篇
盼望过年
过年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遭遇,可能还是一种境界
留在我记忆中最美好的经历是小学时代在河南农村姥姥家过年的日子。那时候,每次过年都是生命中最激动人心的大事。早早地,刚进入冬天,还没放寒假,我就已经在盼望着过年了。因为,一过年就意味着大人小孩都放假没事儿了,不上班不上学不下地不干活儿,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家尽情地休息尽情地玩儿乐了。当然,我现在已经知道,那只是小孩对生活的误解,可是我至今还非常喜欢这样的误解。
过年的第一个乐趣是人多热闹。我记得有一年的大年初三,刚吃过早饭不大功夫就有亲友来串门,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客人还络绎不绝。二姨三姨姑姥爷舅姥爷姨姥爷表舅表姨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好像全天下的亲戚都在这一天聚集到一起了,中午吃饭时,至少摆了10张桌子,姥姥家五个窑洞那么老大的院子都呆满了人,真有点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的样子。令我自豪的是,我在院子里和所有的小孩比赛踢毽子,居然打败天下无敌手。
过年的第二件乐趣不用说就是吃。姥姥把收藏多日的红枣、花生、红薯干和柿饼都翻腾出来,姥爷则把放在院子角落里已经盖上一层厚厚白雪的大竹筐掀开盖儿,露出里面冻得鲜红的软得要化了的烘柿。更不用说中午那顿饭了,那是把一辈子的吃食都放在了一起,有白面烙馍、白面蒸馍、炸油角、素丸子、牛肉丸子、鸡肉丸子、扣肉、小酥肉,还有冰糖莲子百合汤等等。那个时候大人小孩都顾不上客气,一盘菜上桌三口两口就被抢光了。因为大家的的肚子都太空了,在平常的日子里连玉米面饼子都吃不上的。所以,碰上能吃饱的时刻谁都顾不上脸面了。
过年的第三件好事是每个小孩都盼望的,那就是压岁钱。但在那些年里,人们一个比一个更穷,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年生产队给每一户人家发了5毛钱,说是让大家过年买盐吃。所以,来的客人虽然多,但真正能给我压岁钱的人其实屈指可数。二姨一般会给我两毛钱,三姨给五毛钱,往往是所有亲戚中给得最多的。其他人多数给五分钱或一毛钱,更多的人是一分钱也拿不出来的。即使如此,过一个年下来我差不多会收到将近两元钱,那已经是很大一笔财富了。
对于我来说,过年还有一项独特的乐趣,就是放鞭炮。放鞭炮没什么稀罕的,二踢脚、冲天雷谁没放过?我的乐趣在于玩摔炮。那是一种用两三层纸卷上一些火药和火石做成的小炮仗,捏在手指尖里,用一头儿对准地面使劲一摔,“叭”地一声,随时可以吓别人一跳。姥姥家的村子里就有一家兄弟三人都做摔炮卖摔炮。那时,我家住在遥远的东北大城市沈阳。每当过完年从老家回到沈阳,我就把摔炮的种种乐趣和神秘讲给邻居小孩和学校的同学听,有时候我再给他们讲讲在雪地里用箩筐扣鸟,或用竹篾扎灯笼的经历,他们都闻所未闻,眼馋死了。
玩得太高兴就乐不思蜀,有一天爸爸站在高高的崖顶上喊我,该开学了,明天咱们回沈阳吧,我一下子傻在那里,竟当着一大群小孩的面嚎啕大哭起来。
后来,有了许多不同的人生经历,也就有了许多不同的关于过年的人生境遇或体验。
七十年代初,随父母下乡“走五七道路”,在辽宁省昌图县东嘎公社糜场大队过年。那里过年的主要特色是吃粘豆包、酸菜炖粉条,当然还有猪肉酸菜馅的饺子。年轻人晚上没事就打扑克赌博,赌注是香烟或干豆腐(即千张)。从天黑打到天亮,肚子一饿就先把豆腐干吃掉,到最后谁输了谁掏钱就行了。如果是赌的香烟,那么到天亮时香烟要么已经被吸光要么就被倒来倒去的倒成了空纸筒。无论香烟或干豆腐,不在乎输赢,在乎一乐而已。那时过年,也有鞭炮为伴,但身处异乡,不知何年何日是归程,自有一番淡淡的愁思。
就在下乡的那些年里,有一年我回到沈阳,kZzzdLo来到原先居住的那个家属院过年。那天晚上说好了是住在韩叔叔家(我们家下乡后韩叔家就从原来的那套房子搬进了原来属于我们家的这套比较大的房子),但是到了晚上五六点钟的时候韩叔叔突然说,他家亲戚来了没有我睡觉的地方了。我虽然已经十七八岁,但毫无社会阅历,一下子浑身冰凉。我到隔壁的王叔叔家去告别。王叔叔是行政干部,平时和我们家交往不多,但他却留住了我。那顿晚饭吃了饺子,我还第一次吃到了早有耳闻未曾见面的山珍“猴头菇”。虽然晚上睡觉是打地铺我还是睡得很温暖。
现在,我好像成了怕过年的人。一个原因是过年就意味着自己又老了一岁,平平淡淡的日子不知怎么就溜走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过年渐渐变得没有了情趣和韵味: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都拒绝串门,即使是住在一个家属院的人也不兴串门;再加上许多城市都有不许放鞭炮的禁令,过年就只剩下日历上的意义了。于是,年轻人干脆去过圣诞节去过感恩节去过情人节了。于是,以节日为纽带为表现形式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就像黄河一样干涸了断流了。
过年是一种情绪的凝聚,是一种情感的融铸交汇,是一种精神的认同,是一种血脉的延续。所以,我很希望能找回儿时的那些感觉:袅袅的炊烟,喧闹的人群,亲友的汇聚,热情的鞭炮,以及带着数千年历史印痕的种种习俗……
我盼望着中国味道的过年的感觉。
第四篇
盼望着,盼望着,年的脚步终于近了。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各家各户便开始紧张的筹划着怎样过年了。
爆竹声惊动了整个村庄。哇,过年了!这么快,过了年,我已十四岁了,我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趁过年该好好庆祝一下!
吃年夜饭了,我连忙“疯”回家。今天的小菜就不一样。你看:鸡、鸭、鱼、肉、海鲜……真是应有尽有。吃饭时妈妈把一个红包递给了我(我知道这叫“压岁钱”),并说:“新年快乐!”我接过红包,高兴地说:“妈妈、新年快乐!”妈妈又把另一个红包给了我弟弟。这时弟弟天真地说:“要是每天都像过年一样,那该多好啊!” “哈哈哈!” 我们大声地笑了起来。虽然我也笑了,可是我也有弟弟那天真的想法。我相信,大家也会有这种想法:想吃得更好,穿得更好,压岁钱多多地拿!
吃完饭,我拿出了烟花与小朋友们一起放。我们先放“芭蕉扇”,我紧紧握住“芭蕉扇”手柄,迅速点燃导火线,等导火线冒出了白烟后,紧接着火星就射向四方。可惜你没看到,那一幕真是太精彩了;“火星”是五彩缤纷的,尤其里面还夹着各色的珍珠呢;我们还放了个“太空人”,点燃导火线后,“太空人”就闪出火花,发出绿光,而且会一个劲地冲向太空。
年的热闹不用说是大家所期待的。但在我们开心“发疯”之余,妈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年的背后寄托着沉重的责任。你又长大了一岁,对于人生应该要多一份思考。”是啊!面对新的一年,我要多一份责任。我决心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
年年过年,年年好过,直到今年才真正品出了年味。
春风已徐徐吹来,盛开在腊月的梅花已经屹立在雪中,默默地,它便与学为伴,与风为友。当春风徐来的那一刻,他伸了伸他的腰,抖起了精神……原来它也在期盼春天的来到。
这个年多姿多彩,这个年有足了的年味,这个年烟花漫天……
雪味
真巧!这个年有雪!
在风中飘飘洒洒,比星星还多,比棉花还白,比流星还美……它好似上帝赐给我们的圣物,因为我们也有和学一样纯洁的心灵。银装素裹,屋顶上的烟囱,天线杆上的鸟影,远方的荷塘……我突然被姐姐的雪球达到了才转过神来,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向姐姐还了一个,就这样,一场打雪仗开始爆发了……当我们玩到疲惫不堪以至于倒在雪地里的时候,雪花亲吻着我们的小脸,很凉,很舒服。可就当沾在我衣服上的雪化成了睡的时候,我才感觉到了冷!
火药味
想必大家都清楚,火药味是很难闻的,可是怪癖的我往往觉得火药味很香,甚至是加油站的油烟味,我也一样觉得。
第一颗爆竹响起的时候,我已经知道要过年了,当几十颗爆竹同响的时候我知道过年了。阵阵烟雾开始弥漫开来,把我们重重包围,烟雾好似吞噬了我们一般……耳畔的爆竹声夹杂着火药味,我感觉到了这个年有味儿……
可是我们这儿远远比不上城市的热闹,但有了这个火药味,就算是一点点我已经满足了。
餐味
夜,宁静。耳边没有爆竹声了,可是热热闹闹地吃团圆饭的声音把我的听觉覆盖了,我的耳朵好似失去听觉了一般……
桌上的丰盛的晚餐应有尽有。年糕啊,水饺啊,烤鸭啊,烧鸡啊……我真想窒息于这片空气之中。桌上的老老少少个个都不客气,一会儿工夫就把它吃个精光了。
啊!好香的餐味!
年味=餐味+雪味+火药味。这个年真过火。
鞭炮依旧是那么的响亮,震耳欲聋;烟花依旧是那么的绚烂,眼花缭乱。孩子还是那么盼望着过年,大人们还是那么忙碌,而我走在烟花灿烂的夜空下,却感觉年味这东西一点点的随年龄而去。
从前,我们都不富,但过年却是那么的有味。我们放了寒假就开始盼望着过年,每天都会翻着日历,数着日子。似乎那是个神圣的日子,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开开心心的玩,都可以开开心心的拿红包,虽然红包里的钱并不多,但那种感觉却是无比的好。我时常在想是否越贫穷的地方的年味越浓,是否该逃往哪个小村落去感受那里浓浓气氛的春节。
从前,还没有现在那么琳琅满目的糖果让你选择,也没有那么丰盛的饭菜让你挑剔,但大家一起围在一桌吃得总是那么得有味,也许这饭菜,糖果的味道也会随着年龄慢慢的消失。现在,生活好了,要吃什么全年都有,也不用天天拨着手指数日子等待过年。少了一种期盼,人也会懒惰很多吧。
从前,孩子到了年关,都喜欢聚在一起玩鞭炮。五毛钱一包,大家玩得不亦乐乎。而现在,个个大年初一都睡懒觉,还得用手机反复的叫。吃饭的时候还拿着个手机玩qq,往嘴里塞几口饭就走人了,又不知躲在哪看起了手机小说。也不能说这是手机带来的害处,但这毕竟影响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老人们还未好好和孩子们说会儿话,孩子的qq就滴滴滴的叫个不停,或是电话不断。老人们总是唉的叹气,也许这是时代的进步,必然吧。
从前,没有电脑,没有这个那个的网络游戏,孩子们没处去,聚在一起下下象棋,大人们旁边指导,一片欢声笑语。而现在如何,整天泡在电脑前,各种游戏图标填充着桌面,隔着四五百度的镜片,紧紧盯着屏幕,一刻不离。许多孩子的年大概就是这么过的吧!
从前,大年三十,一家子聚在一起边嗑着瓜子边看着春晚,一大家子和睦融融。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多了许多的选择,大家思想也开放了许多。三十晚有泡网吧的,有k歌的,有街上闲逛的。也许是过去的技术过于落后,只能提供给大家那十几寸的黑白春晚,但为什么换了彩色的,换了更大的,却少了那么多的年味。
现在,新衣服还有,而且更新潮了;烟花还有,而且更加绚烂;饭菜还有,而且更加丰盛;年三十还有,为什么年味就淡了这么多。难道真的是自己的年龄缘故吗,那我宁愿不长大。我走在烟花灿烂下,想想过去,也许那是过去生活的标志吧,生活水平的改善,也许是该少些东西吧,也许年味就是这其中的牺牲品吧,起码在我眼中。
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聚在一起讨论过年,都会不约而同的谈到年味渐渐变淡了。我想这是的成长的标志吧,这是我们思考身边变化的开始吧,也许我们不该只是一味的议论年味如何如何的淡,我们应该找回童年的纯真的心,用孩子的眼光再次的去发现身边的变化,去感受过年的气氛。
现在,我们有更先进的通讯工具,我们可以有更强大的传播媒体,让年味在这里传播,渐渐撒进我们这些年轻的心灵,但该用我们理智的眼光去遴选那些年味十足的悠久传统,让它们在我们的手里更好的传承,这该是我们的职责吧。
天空烟花还在绽放,我捡起地上遗落的爆竹,用火点燃,想小时候一样抛向空中,“蹦”,一阵响亮的爆炸声散着浓浓的儿时年味。
新春佳节来临,时时处处都无一例外地弥漫着浓浓的奇异气息,细细一闻,带着饭香、墨香、甜味、火药味、钞票味……和着人情味儿,那到底是什么味儿?原来是年味。
岁岁今日,今又今日。大年三十的年味分外浓重。
闻到了吗,那浓浓的饭香?那是年夜饭的味道。是由一家人的幸福团聚、欢乐祥和带来的异香。嗅到了吗?在饭香周围,还有一股子酒气呢!伴着脸上淡淡的红晕,那是人们开心畅饮的表现。
闻到了吗,那浓浓的墨香?伴着砚台的书香之气,伴着大红纸的喜庆之气,一副副热情澎湃的对联,从各家各户的书法人笔下诞生。那是古老中国文化的凝聚和升华。
闻到了吗,那浓浓的甜味?那是家家户户在送灶呢!传说在灶王爷嘴角上抹上蜜糖,就能使他上天言好事,下界后才能确保人间百姓平安。那是人们对平安生活的真心向往。
闻到了吗,那浓浓的火药味?那是放假了的孩子们在尽情尽兴地燃放烟花爆竹呢!那是童心的归宿,亦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工作、学习、生活能够像正在燃放的鞭炮一样红红火火、旺上加旺的真切希望。
闻到了吗,那浓浓的钞票味?那是那是孩子们枕头下红包里的压岁钱所散发出来的味道。传说在古代,一种名叫“岁”的怪兽会专门在过年的晚上出来吃小孩。人们为了压住“岁”确保孩子平安,就给孩子们每人一个红包,这样,“岁”就不敢来犯了。时至今日,压岁钱已成了孩子们在过年期间欢乐的源泉之一,更是长辈对晚辈爱心的一种表示。
……
所有的这些味道全都和着浓浓的人情味,终于拌出了那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的大年味。
望采纳~祝您天天happy~~~
关于乡情的句子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照我还。——(宋)王安石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悲歌》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晏殊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萧子显
谁家王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www.souquanme.com霏。——诗经小雅采薇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行行重行行》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浓浓的乡情
当春节来临,很多人家不再酿酒做煎堆而是从商店里直接购买的时候,当很多人迁居在外忘了老家方向的时候,当舞龙舞狮成了难得一见的节目的时候,当很多孩子怀揣各式玩具而对散落在地上的爆竹置之不理的时候,当搓麻将打扑克代替了邻里之间嘘寒问暖的时候,我心中珍藏的儿时过年年,是多么欢乐呀!可惜,时光不会倒流,唯有穿越时空,让我回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儿时过年浓浓的乡情味道……
腊月一到,年的味道就悠悠飘来。这时候,陆陆续续便有人家开始了火炙酿酒。老远,便能看到村前的空地上,燃起了一个个以稻草、谷壳和木屑为主要燃料的火堆,火堆里,一坛坛客家娘酒被煮的翻滚沸腾,浓浓的酒香开始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蔓延。那时候,村里人情好,谁家要是炙好了酒,都会送一两碗给左邻右舍品尝。邻舍欣喜接过老酒,喝下,嘴里泛起娘酒独有的醇香,心头涌上浓浓的乡情。[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客家娘酒的香气还没有散去,煎堆的香味又从每家每户的厨房飘出来。时刻也来到了大年二十五,年的脚步更近了,家家户户开始做煎堆,我家也不例外,全家分工协作:和粉、搓团、煎炸,会忙整整一个下午。看着金黄的煎堆从油锅里捞起,年幼的我垂涎三尺,但奶奶却不让吃,怕我上火。母亲看着心疼,就冲好了一碗糖水,对我说:“孩子,吃几个吧,就着糖水,不碍事的。”于是,我品尝到了“新鲜出炉”的香脆可口的煎堆,那时候觉得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了。
令人期盼的大年三十最之后临了。将近两百年历史的“莲香围”祖屋,早已贴上春联,张灯结彩,以温暖的怀抱迎接宗亲们前来祭祀。通常在下午三四点,全家人穿戴一新。父母会带上香烛鞭炮,领着我和妹妹,往祖屋的方向进发。在祖屋古朴干净的院落里和雕龙画凤的厅堂上,祭祖的宗亲们人流如织。动情的话
大伙儿见面,脸上洋溢着新年的喜悦之情,互道一声“新年好”。在祖屋的上厅,立着祖宗的牌位,庄严肃穆,香炉里已经插了十几柱香。母亲拿出香烛,点燃,持在手上,对着祖宗的牌位,拜了三拜,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祖宗保佑全家。然后母亲还会给我和妹妹分发一根,要我们也学着她的样貌行礼。每家每户祭拜完了,还要进行群众祭拜。成年男子按照辈分,站成几排,每人手持一根香,对着祖宗牌位,恭恭敬敬行礼,场面甚为壮观。
祭祀完了,照例是放几串鞭炮。突然听到外面锣鼓喧天,原来是邻村一支舞龙队前来拜年了。按照规矩,舞龙队先是参拜了祖屋的古井和上厅,然之后到院子,摆开了舞龙的阵型,看,龙头硕大而威严,龙须飘动,目光如炬。精彩的舞龙便在鞭炮声中开始了,引得宗亲们纷纷驻足观看。
身穿黄色对襟衣、灯笼裤,腰扎红色绸带的舞龙队员高举舞龙杆,兴高采烈地舞动着,看哪,一颗龙珠上下舞动,龙头跟着龙珠,时上时下,时左时右,时前时后,有时扑,有时跳,有时冲高,有时卧倒,第一个舞龙人跟着龙珠跑,后面舞龙人举着龙身缠绕舞动,龙尾随着龙身摆动。舞到精彩初,引来宗亲们阵阵喝彩,声声叫好,然后放一串鞭炮以示赞赏。搞笑的qq签名
舞龙表演结束,时针指向了下午五点三十分,这是祖屋约定俗成的统一燃放鞭炮的时刻。看鞭炮的燃放,是我们这些孩子最为期盼的一个节目。一串串鞭炮早已挂在院子的围墙上。鞭炮点燃,声音此起彼伏,霎时,导火线变成了一条条前进的火龙,浓烟开始散发直冲天空。爆竹的纸屑或高或低在院子上空飞舞,像无数朵红梅在竞相绽放搜趣网。
尽管浓烟呛鼻,尽管响声震耳,可站在屋檐下方观看的人们,谁也不肯离开,谁都在感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喜悦气氛呢,谁的脸上都挂着阳光般的笑容呢。鞭炮燃放完了,整个院子铺上了厚厚的红妆。这时候,我和其他孩子却再也按耐不住,从台阶上一跃,跳进院子里,从口袋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塑料袋,开始在密密细细的爆竹纸屑中,寻找散落在地上的没有被点燃的小爆竹。在那里,孩子们边捡爆竹边挥舞着纸屑,整个院子成了欢乐的海洋。
黄昏很快来临,我和小伙伴们都带着满满一袋塑料袋的“战利品”回家了。鞭炮声中,年夜饭开始了。但我的心思并不在饭上,而牵挂着那些“战利品”。
晚饭后,外面的夜空早已是流光溢彩,四面八方的爆竹声震耳欲聋,东南西北的烟花光焰万丈。我便急不可待把“战利品”拿出来,掏出几个放在院子里,找来一根香,点燃,然后手持香的一端,借着灯笼照在院子里的光,俯下身子,用香燃烧的那一端,对准小爆竹的导火线,留意翼翼地点燃,然后快速走开,“啪”,爆竹在身后炸开了。
一声声清脆的响声,便是一份份新年的祝福和属于我们孩童特有的快乐呀。这时候,妹妹也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捆烟花,我们俗称它们为“魔术弹”。这是前几天爸爸买的,好不容易等到年三十。我和妹妹每人手持一根,点燃,对准天空,那一朵朵艳丽的焰火射向天空,引起我们阵阵欢呼。
在放烟花的当儿,我和妹妹也会被家人叫回屋子,奶奶、父亲和母亲每人都会从口袋里拿出两个红包,分别递给我们兄妹。红包不大,只有两三块钱,而且是用小块红纸包的,那个年代印刷的利是袋还很少见。他们还会说一些诸如“新岁平安,大一岁了要更加懂事”之类的话,这些话语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循循教导和亲切祝福,就应是我一辈子也难于忘怀的。
我怀念儿时过年浓浓乡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照我还。——(宋)王安石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悲歌》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晏殊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萧子显
谁家王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www.souquanme.com霏。——诗经小雅采薇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行行重行行》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白《送友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杂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浓浓的乡情
当春节来临,很多人家不再酿酒做煎堆而是从商店里直接购买的时候,当很多人迁居在外忘了老家方向的时候,当舞龙舞狮成了难得一见的节目的时候,当很多孩子怀揣各式玩具而对散落在地上的爆竹置之不理的时候,当搓麻将打扑克代替了邻里之间嘘寒问暖的时候,我心中珍藏的儿时过年年,是多么欢乐呀!可惜,时光不会倒流,唯有穿越时空,让我回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儿时过年浓浓的乡情味道……
腊月一到,年的味道就悠悠飘来。这时候,陆陆续续便有人家开始了火炙酿酒。老远,便能看到村前的空地上,燃起了一个个以稻草、谷壳和木屑为主要燃料的火堆,火堆里,一坛坛客家娘酒被煮的翻滚沸腾,浓浓的酒香开始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蔓延。那时候,村里人情好,谁家要是炙好了酒,都会送一两碗给左邻右舍品尝。邻舍欣喜接过老酒,喝下,嘴里泛起娘酒独有的醇香,心头涌上浓浓的乡情。[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客家娘酒的香气还没有散去,煎堆的香味又从每家每户的厨房飘出来。时刻也来到了大年二十五,年的脚步更近了,家家户户开始做煎堆,我家也不例外,全家分工协作:和粉、搓团、煎炸,会忙整整一个下午。看着金黄的煎堆从油锅里捞起,年幼的我垂涎三尺,但奶奶却不让吃,怕我上火。母亲看着心疼,就冲好了一碗糖水,对我说:“孩子,吃几个吧,就着糖水,不碍事的。”于是,我品尝到了“新鲜出炉”的香脆可口的煎堆,那时候觉得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了。
令人期盼的大年三十最之后临了。将近两百年历史的“莲香围”祖屋,早已贴上春联,张灯结彩,以温暖的怀抱迎接宗亲们前来祭祀。通常在下午三四点,全家人穿戴一新。父母会带上香烛鞭炮,领着我和妹妹,往祖屋的方向进发。在祖屋古朴干净的院落里和雕龙画凤的厅堂上,祭祖的宗亲们人流如织。动情的话
大伙儿见面,脸上洋溢着新年的喜悦之情,互道一声“新年好”。在祖屋的上厅,立着祖宗的牌位,庄严肃穆,香炉里已经插了十几柱香。母亲拿出香烛,点燃,持在手上,对着祖宗的牌位,拜了三拜,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祖宗保佑全家。然后母亲还会给我和妹妹分发一根,要我们也学着她的样貌行礼。每家每户祭拜完了,还要进行群众祭拜。成年男子按照辈分,站成几排,每人手持一根香,对着祖宗牌位,恭恭敬敬行礼,场面甚为壮观。
祭祀完了,照例是放几串鞭炮。突然听到外面锣鼓喧天,原来是邻村一支舞龙队前来拜年了。按照规矩,舞龙队先是参拜了祖屋的古井和上厅,然之后到院子,摆开了舞龙的阵型,看,龙头硕大而威严,龙须飘动,目光如炬。精彩的舞龙便在鞭炮声中开始了,引得宗亲们纷纷驻足观看。
身穿黄色对襟衣、灯笼裤,腰扎红色绸带的舞龙队员高举舞龙杆,兴高采烈地舞动着,看哪,一颗龙珠上下舞动,龙头跟着龙珠,时上时下,时左时右,时前时后,有时扑,有时跳,有时冲高,有时卧倒,第一个舞龙人跟着龙珠跑,后面舞龙人举着龙身缠绕舞动,龙尾随着龙身摆动。舞到精彩初,引来宗亲们阵阵喝彩,声声叫好,然后放一串鞭炮以示赞赏。搞笑的qq签名
舞龙表演结束,时针指向了下午五点三十分,这是祖屋约定俗成的统一燃放鞭炮的时刻。看鞭炮的燃放,是我们这些孩子最为期盼的一个节目。一串串鞭炮早已挂在院子的围墙上。鞭炮点燃,声音此起彼伏,霎时,导火线变成了一条条前进的火龙,浓烟开始散发直冲天空。爆竹的纸屑或高或低在院子上空飞舞,像无数朵红梅在竞相绽放搜趣网。
尽管浓烟呛鼻,尽管响声震耳,可站在屋檐下方观看的人们,谁也不肯离开,谁都在感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喜悦气氛呢,谁的脸上都挂着阳光般的笑容呢。鞭炮燃放完了,整个院子铺上了厚厚的红妆。这时候,我和其他孩子却再也按耐不住,从台阶上一跃,跳进院子里,从口袋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塑料袋,开始在密密细细的爆竹纸屑中,寻找散落在地上的没有被点燃的小爆竹。在那里,孩子们边捡爆竹边挥舞着纸屑,整个院子成了欢乐的海洋。
黄昏很快来临,我和小伙伴们都带着满满一袋塑料袋的“战利品”回家了。鞭炮声中,年夜饭开始了。但我的心思并不在饭上,而牵挂着那些“战利品”。
晚饭后,外面的夜空早已是流光溢彩,四面八方的爆竹声震耳欲聋,东南西北的烟花光焰万丈。我便急不可待把“战利品”拿出来,掏出几个放在院子里,找来一根香,点燃,然后手持香的一端,借着灯笼照在院子里的光,俯下身子,用香燃烧的那一端,对准小爆竹的导火线,留意翼翼地点燃,然后快速走开,“啪”,爆竹在身后炸开了。
一声声清脆的响声,便是一份份新年的祝福和属于我们孩童特有的快乐呀。这时候,妹妹也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捆烟花,我们俗称它们为“魔术弹”。这是前几天爸爸买的,好不容易等到年三十。我和妹妹每人手持一根,点燃,对准天空,那一朵朵艳丽的焰火射向天空,引起我们阵阵欢呼。
在放烟花的当儿,我和妹妹也会被家人叫回屋子,奶奶、父亲和母亲每人都会从口袋里拿出两个红包,分别递给我们兄妹。红包不大,只有两三块钱,而且是用小块红纸包的,那个年代印刷的利是袋还很少见。他们还会说一些诸如“新岁平安,大一岁了要更加懂事”之类的话,这些话语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循循教导和亲切祝福,就应是我一辈子也难于忘怀的。
我怀念儿时过年浓浓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