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山,其高下之势是杨万里的什么诗?
“其高下之势”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文章《永州八记》,并非杨万里的诗句。该句是其中一记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三十六句。
前一句的“望西山,始指异之。”,而不是“登西山”。而且两句在不同段落。
意思是:它高高低低的态势。
《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由于前八记都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背景: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柳宗元住在城内东山法华寺。对河就是西山。柳宗元过河游览后写了《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游记。西山,指潇水西岸南自朝阳岩起,北接黄茅岭,长亘数里起伏的山丘,即现今的娘子岭一带。
穷山之高而止的上一句是?
是来自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其中: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这一句是你要找的
柳宗元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其中: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这一句是你要找的
永州八记的注释以及译文
石涧记,石渠记,袁家渴记,钻鉧潭记的注释以及译文,急用,大哥大姐帮帮忙啊!!永州八记》考释
作者:刘继源
单位:湖南永州四中
一、内容摘要:
本文运用地理学关于地貌、地质、水文、生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本人对永州历史地理长期进行野外考察及地方志的研究,发现《永州八记》几种版本有多处错字、衍文及标点与地理事实不符,其注释、说明及译文有失真失实之处。本文对八记分别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考释,为柳学研究及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
二、关键词:
永州、西山、钴�潭及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及石涧、小石城山
三、作者姓名:刘继源
四、工作单位:永州市第四中学
五、职 称:中学高级教师
六、通讯地址: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
七、邮 编:425000
八、电 话:0746-8331206
作者简介
刘继源,1924年出生,湖南省东安县人。1949年前肆业原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从事中学史地教学数十年。湖南省地理学会会员,湖南省地理教研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学高级教师。1986年退休后继续从事柳学研究,写有柳宗元诗文研究论文30余篇,永州柳宗元研究会理事。
目 录
<一>、关于《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几个问题 3
<二>、《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的几处考释 8
<三>、《小石潭记》释疑 13
<四>、袁家渴景物特征的探讨 17
<五>、《石渠记》与《石涧记》几处注释的质疑 20
<六>、《小石城山记》注释质疑 24
<一>
关于《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几个问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及,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山水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浩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一、西山的位置
到永州探寻柳迹的人,对于柳宗元在元和四年九月宴游的西山,具体指永州城西哪座山峰,说法不一,因此怅然无所适从。近年出版的几种有关永州旅游和地方志的书籍,关于西山的确切位置都失实。现在旅游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兴起,海内外来永州旅游的人逐年增多。对于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若点画错了坐标,既不利理解和欣赏柳文,又不利于发掘和建设永州市的旅游资源,更严重的是贻笑大方。当前有必要还西山的本来面貌以正视听。
三湘揽胜丛书《永州之野》在《柳宗元九记遗址》一文中说:“西山,指潇水西岸南自朝阳岩起,北接黄茅岭,长亘数里之起伏山丘,即今粮子岭一带。柳文‘穷山之高而止’的西山,指的现在永州市水厂建新房的山头。”(注:这个山头就是粮子岭)该书尾页附有《永州城区图》,图上也是将西山注记在粮子岭。又《湖南省永州市地名录》云:“据《柳河东全集》载柳宗元两次游西山:一为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其地即今粮子岭,写有《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为元和八年秋天,有《与崔策登西山诗》,诗中极言其高”。今柳子庙内陈列的永州城区地形模型,也是将西山定位在愚溪左边的粮子岭。柳宗元诗文中根本没有“西山指潇水西岸南自朝阳岩起,北接黄茅岭,长亘数里之起伏山丘,即今粮子岭一带”的记载。
我认为当前确定柳宗元贬永游踪遗址位置的原则,只能根据柳宗元有关诗文的原句来定位,结合野外地理考察进行论证。至于古今学者的注释、说明,专家的著作及论文,地方志及老人们的传说等,都只能搜趣网供参考,绝对不能作为定位的根本依据。原来习惯及传说中弄错了的,我们有责任将它改正。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应摈弃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和方法,采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方法。这样,就可以有比较、有鉴别;实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固执个人偏见,服从事实;经过集思广益,虚心诚恳地论证,真理是愈辩愈明的,我相信肯定会得出完全符合柳文原意的正确结论。
对照柳宗元诗文,本人几次亲临考察,我认为上述几种著作将《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定位于粮子岭是不符合柳文原意的。柳宗元宴游的西山,绝不是今天粮子岭,而是位于柳子祠后那座最高的山峰,她位于愚溪下游北岸。这个山峰最符合柳文所描写的西山之“特立”。理由是:
1、柳宗元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登西山是缘冉溪(即愚溪)“攀援而登”,“穷山之高而止”。西山南侧临近冉溪及东侧临近潇水最陡峻。西坡靠近黄茅岭最平缓。位于冉溪南边的粮子岭的北侧山势海拔较低,故由冉溪上岸登临,则无需攀援。粮子岭是一条山脊宽平,可以耕作居住的低矮山冈。柳子祠后的西山孤峰特立,海拔较高,登高而望,可以极目远眺,看到数州的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若站在低矮的粮子岭上,完全不可能有上述体会。
2、当时柳宗元暂住在永州东山法华寺内,该寺西亭的西方对面那座山峰恰是今柳祠后的那座最高的圆顶山峰,而不是今粮子岭。正由于这座山高峻挺拔,孤峰兀立,不同凡响,才引起柳宗元“指异之”。至于低矮宽平的山冈粮子岭有什么值得“指异之”呢?!根据柳文“望西山,始指异之”及“始得西山宴游”的原意,可以说西山之名是因柳宗元写《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得名的。至于柳子庙为什么建于西山麓愚溪边,未作考证。
3、在《与崔策登西山》诗中有:“连袂度危桥,萦迥出林杪,西山极远目,毫末皆可了。”元和八年柳宗元已移居愚溪下流东南隅的愚溪草堂,他与崔策早晨登西山即是从这里出发的。踏着草地上露水,两人互相挽着衣袖度过横架在愚溪上的简易木桥(注:指危桥),萦迥(注:这次他们没有直接由西山南侧攀援登山,而是绕道西北走,经黄茅岭,再折向东,徐徐穿过林带,然后登上西山,即“出林杪”)。若将西山定位于粮子岭,则由柳子草堂出发,一是没有危桥可度,二是不必萦迥出林杪。因为草堂就在粮子岭北麓,可径直走上缓坡即到山脊。
FXwbXyAc 4、明末伟大旅行家徐霞客1436年3月到永州寻访柳迹,经过访问和实地考察后,肯定柳宗元宴游的西山“当即柳子祠后圆峰高顶,今之护珠庵者是”。“又闻护珠茶庵之间有柳子崖,旧刻诗篇甚多,则是山之为西山无疑”。(见《徐霞客游记》卷二下《楚游日记》)
二、西山的怪特
综上所述,西山应是柳子祠后面的那座最高的圆顶山峰已无疑义。柳宗元为什么把《始得西山宴游记》作为在永州观游的开始呢?是因为在此之前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究竟柳子心目中认为西山有些什么怪特呢?让我们领略一下作者的记述。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此句言西山之高,极目远眺,能望到数州的土地。但各种版本注释均未说明是哪些州。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是写实,不是虚构或夸张。因为永州位于湘西南零陵盆地中部,站在西山顶上向东远眺,高大的阳明山脉逶迤于盆地东部边境,自西南到东北跨越当时道州、永州及衡州境内,阳明山许多山峰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作者站在盆地中部的西山顶上去看,它们都在衽席之下。正是这样,他才感到西山之“怪特”。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这段文字有三层意思,都是描写作者站在西山顶上所看到零陵盆地内部及边缘山地的景物而感到怪特,绝对不是指西山本身的形态和景物有什么怪特。“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是写盆地内部高低起伏、大小有别的众多冈峦洼地分布的形态。它是作者首先看到近处的冈峦高下起伏之势。有的冈峦较高,有的谷地深广低平。距西山较远处的冈峦,看起来形状就小一些,好象蚂蚁在地上累起的蚁封(窝),它们一个接一个散布盆地中,其隐蔽处好象一个个小洞穴错落于冈峦之间。第二,“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大意是说从西山顶上展望盆地内远处的景物好象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画图上尺寸见方的纸面上,显示方圆千里范围内的高低大小的冈峦一列列一层层的簇聚(攒)压缩(蹙)堆累,看得清清楚楚。作者在《与崔策登西山》诗中所写到的:“西山极远目,毫末皆可了。”我在考察中深深体会到这“尺寸千里”是非常符合绘画的透视原理的。过去有的注释家由于缺乏上述亲身体验,注释中都未能表达出作者原意。第三,“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层是写作者极目远眺盆地边缘高耸的阳明山,由于距离较远,只见盆地内处处青山如带(萦青),白云缭绕(绕白)。视线的最远处,似乎与天连接在一起了。盆地内四面八方的冈峦、丘陵、谷地、山岭都为林木所覆盖,所以有“四望如一”的感觉。
综上所述,柳文中“西山之怪特”着重描写在西山顶上视线范围内景物的怪特现象。现在我们登上西山极目远眺,视线范围内仅仅是少了遍布盆地内的原始森林。
三、西山的启迪
祖国美好壮丽的山河胜景,可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祖国壮丽河山相交融,这就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爱国主义思想根源之一。柳宗元贬永以来四年间还是第一次望见如此锦绣如画的景物,使自己的心胸豁然开朗,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启迪,主要表现在以下一段文字中: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浩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从表面看,上文是赞美西山特别挺立,不与小土堆同类,与天地间浩气共存,与造物者相交往。其实透过字面是抒发作者登西山后的思想情怀,把自己融于自然景物中。首先作者以特立的西山与培塿相对比,暗喻贤人君子绝不与小人佞臣为伍,是对当时政敌们的蔑视,以显示自己的高洁。其次柳子此时深刻感觉到自己的“心”(指思想)像水凝结成冰一样清明、纯洁,自己现在感到特别安定。“形”指面部容色,“释”指消散。即“恒惴�”那样惶恐不安的体态现在彻底放松了,暂时成了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关于怎样理解“心凝形释”,我认为自己若没有遭到类似柳宗元那样政治上被禁锢、遭迫害的切身体会是很难体会柳子登西山后的感受的。例如周振甫老教授在注释中说:“心像凝结那样忘掉一切,形体像消散一样忘掉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当时周教授没有经历类似柳子政治遭遇之故。
历来文学评论家都认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情景交融。这一段文字则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我们读《始得西山宴游记》若不能深刻领会这段情景交融的佳句,就等于囫囵吞枣或味同嚼蜡一样。
柳宗元非常重视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登西山的宴游。他指出过去几年的观游完全没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观游应该从这一次开始,才是真正的以山水自娱。文中以“始得”二字标题,是我们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关键,它是划分柳宗元贬永十年前后期心态变化的转折点。
< 二 >
《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的
几处考释
钴�潭记 柳宗元
钴 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 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游也,一旦唉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赀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有声潨然。尤以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余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既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显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之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 、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前人注释甚详。1982年此两处景点均定为永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仅就《湖南省永州市地名录》中几处疑点及有的学者对钴�潭位置提出的异议,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 钴�潭的位置
1、上述《地名录》在解说中有两处错误不符柳文原意:其一说“唐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登西山,其地即今之粮子岭”。其二说“钴�潭北频柳子街,南临粮子岭”。
2、有的学者考证说钴�潭位于柳子街120号处的愚溪河床中,即建有游亭所在地。同时还说钴�潭西小丘及愚泉、愚沟诸景点也在此附近,这也是不符合柳文原意的。
3、我认为钴�潭的确切位置即今立有“永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处。最可靠的根据就是《钴�潭记》。其中第一自然段共七十个字是柳宗元描写我国南方喀斯特丘陵一条小溪中一泓湾流,命名为钴�潭。真实生动地记述了钴�潭的位置、河床、水文特征及潭的成因等,完全符合水文地理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我国水文地理学史的典型资料之一,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现将此段七十个字按记述的地理事实分层予以解说:
(1)“钴�潭在西山西。”
——这是从地理方位确定钴�潭的相对位置。
(2)“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
——写冉水流经钴�潭处河床流向的变化及其原因;写钴�潭附近的水力比降;确定钴FXwbXyAc�潭在冉水河床中的具体位置,即冉水由南向北流触北岸岩石折向东流的转弯处。这是铁定的,谁也不能否定。北岸岩石上古代刻有“钴�潭”三字。
那为什么有的学者却将钴�潭定位于柳子街120号处的愚溪中呢?我对照查阅了周振甫注《永州八记钴�潭记》、《湖南省永州市地名录》及曹明钢标点的《钴�潭记》,七十个字、三个版本的标点互有差异。可说没有一个版本是完全根据对钴�潭的地理事实的记述层次打记标点的。例如“屈折东流”应打记句号(。),可是上述三个版本分别打记分号(;)、逗号(,)、逗号(,)。这就导致某些学者产生误解,从而将钴�潭定位于今电站坝基以下。
(3)“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
——写注入钴�潭的水势特点及其成因。“荡击”指溪水对钴�潭的下切(即下蚀),“暴”指水力侵蚀作用大。
(4)“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这是写钴�潭的成因和形状特征。“啮其涯”是指溪水对潭的旁蚀作用,故旁(周边)广。“中深”指钴�潭的成因类似壶穴,但由于基岩性质不同而成为钴�(熨斗)状。“中深”是溪水对河床岩石下蚀的结果。“毕至石乃止”再次点明钴�潭的位置。“石”即上文的“抵山石”之“石”。
(5)“流沫成轮,然后徐行。”
——写钴�潭表层水成旋涡状,一圈一圈的向岸边平缓展开。
(6)“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写钴�潭一段河床流水的面积。
(7)“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写钴�潭岸上的植被特征。“有泉悬焉”再一次点明钴�潭的位置特征。说明有泉水从高处(悬)注入处即是钴�潭。
二、 钴�潭的面积
《钴�潭记》云:钴�潭的面积“清而平者且十亩”。《湖南省永州市地名录》在《钴�潭记》解说中说:“钴�潭地处溪流,面积约十亩。”《永州之野柳宗元九记遗址钴�潭》云:“其清而平者且十亩的状况今犹历历在目”,岂不怪哉?!
钴�潭的面积究竟有多大?历来的注释家们由于未亲临钴�潭实地考察,在注释时都把“且十亩”注为“将近十亩”。对这些注释家我们不能苛求。但是八十年代出版的《地名录》、《永州之野》等地方志一类的著作也说钴�潭面积“约十亩”或“十余亩”而且“今犹历历在目”云,这就自欺欺人,根本不符合实际了。对于永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钴�潭的面积大小我们应该加以肯定,不然怎么能保护这个市重点文物呢?
我是专业地理工作者,研习柳文多年,对钴�潭有近十亩的面积,一向持怀疑态度。是否柳宗元在世时钴�潭近十亩,后来由于河床变迁,面积缩小了呢?不是。因为现在钴�潭周围根本没有冲积平地,而且南北两岸均为山麓,以石灰岩为涯。无论怎样丈量测算,钴�潭均不超过半亩。难道是柳宗元著文弄错了吗?不会,因为他在愚溪居住了五年多,这里又是经常来游的“八愚”景点所在地,绝对不会弄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在学习《柳河东全集》几种版本的序文中发现,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胥山沈晦序《四明版本河东柳先生集》云:“学古文必自韩柳始,两家文字剥落,柳文犹甚……”。古代注释柳文的学者曾明确指出柳文原为手抄本,当时印刷术未发明,其中有些字已剥落,各家转相传抄,故文中常有错字、脱字及衍文。因此我根据自己多次考察肯定钴�潭“其清而平者且十亩”的“十”字是古人传抄中“半”字之误。说钴�潭面积近半亩是完全符合愚溪下游钴�潭河床面积的实际情况的。唐朝亩积虽与现时不相等,但象愚溪这样一条“其流甚下”、“峻急多坻石”,既不能通舟楫,又幽深浅窄的小溪,怎么能形成六百平方丈的水潭呢?特别是秋天,淙淙溪流从河床岩石上下注潭中,只能在面积极小的水潭中出现“流沫成轮”的现象。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纠正千百年来钴�潭面积之误,使后之来游者得重睹柳文原旨。
三、 柳宗元情钟钴�潭及潭西小丘
《袁家渴记》云:“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可取者五,莫若钴�潭。”柳宗元曾于元和四年初冬以己之官俸购得潭上田地构筑临时住处。《钴�潭记》末尾云:“孰使余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柳子既暂居钴�潭上,便积极开辟小丘及附近许多景点,写下八愚诗。八愚诗虽失传,但我们从《愚溪诗序》中仍可窥见柳子钟爱钴�潭及其附近景物的情怀。《愚溪诗序》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注:指愚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注:指钴�潭)家焉。……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故更之为愚溪。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注:柳宗元暂住处),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焉。……于是作《八愚诗》,纪于石上。”
柳宗元在《序饮》一文中云:“买小丘,一日锄理,二日洗涤,遂置酒溪石上。响之所谓牛马饮者,离坐其背,实觞(注:指斟满酒杯)而流之(注:指轮流而饮)……又置酒令投筹输者饮,以穷日夜而不知归,于以合山水之乐,成君子之心,宜也。”
潭西小丘经处理,洗涤,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此小丘虽小,但景物特别宜人: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山高,云浮,溪流,鸟兽遨游。这里与西山之高,可以极目远眺不同,情景又是另一种境界。《西小丘记》云:“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段文字是说躺在小丘草地上,看到周围清凉的景色,觉得特别醒目,听到淙淙流水声感到非常悦耳,清闲而空虚的环境使精神特别清爽,深沉而幽静的气氛使心情更加愉快。柳子在《小丘记》中将情景交融由视觉听觉的感受进而到作者的内心精神世界,使主客观世界水乳交融。故作者在《小丘记》中写到“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注:指钴�潭及潭西小丘)的胜景异乎寻常。余读《柳河东全集》,自柳子贬永初期至元和四年秋以前所著诗文中罕见“乐”与“喜”字,《钴�潭记》及《钴�潭西小丘记》首次重复出现“乐”与“喜”字,如“予乐而如其言”,“孰使余乐居夷而忘故土者?”及“皆大喜”,“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这绝非偶然现象,而是柳子贬永四年来思想及心态的重大转折点,掌握此转折点对研习柳文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钴�潭潭西小丘及其附近景物作为一个整体风景区看待。时过境迁,现在这里许多景物如“牛马之饮于溪”,“熊罴之登于山”以及愚溪、愚堂、愚亭及竹、树等已不复存在。但“其清而平者且近‘半’亩”的钴�潭及愚泉两处自然景观依旧。特别是“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注:指涌泉),迄今千余年泉眼还是六孔,泉水均上涌。这是一般地质情况下极难看到的地下水文景观之一。可惜人们并不知道它的成因和实用价值,故迄今未得到重视和开发利用。有的学者甚至指出“六愚”的位置在粮子岭西侧今吕家冲一带,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 三 >
《小石潭记》释疑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脍炙人口,具有典范性的佳作,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习诵。它是中学语文课本及各种古代文选经常入选的范文。历来注释家对于《小石潭记》的注释甚详,译介《小石潭记》的专著也不少。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具真知灼见,但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都有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情况。现在就本人所知,说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小石潭在哪里?
有的注释家说小石潭是个山泉,有的说小石潭是一般平地上的小水氹子,还有的说在永州法华寺的西边等等。这些都不切实际。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时间、距离、方位、地点、自然景物及其特征写得非常具体真实,虽千百年后读其文,临其境,无不感到真切。《小石潭记》也是如此。《小石潭记》开头写道:“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文中的“小丘”即愚溪钴姆潭西的小丘(即愚丘),位于愚溪下游左岸。沿愚溪左岸小径自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即下见小潭。小丘与小石潭的方位距离明确。“伐FXwbXyAc竹取道,下见小潭”,此小潭决不是山泉,也非在一般平地上。“下见”说明自岸上往下看。“水尤清冽”是指小石潭的水较钴姆潭等其他愚溪河段的水特别清且冽。可知小石潭位于钴姆潭上游河段中。
当时愚溪两岸丛生篁竹。篁竹是一种簇生笔挺的小竹,即古代制箭杆用的材料。篁竹由于是丛生密集,故须伐竹才能取道,若注释为一般的“竹林”是不确切的。
二、小石潭的水为什么“尤清冽”
若将小石潭注为“山泉”或“水氹子”,则“水尤清冽”的“尤”字就不好解释了。因为《永州八记》前后有连贯性,各篇相互呼应,同是愚溪下游上、中、下段的水温应该是相同的。为什么小石潭中的水“尤清冽”呢?古今注释家们谁也没有说明“清冽”的原因。本人根据考察所知,认为根本原因是小石潭以全石为底,没有泥沙淤积,潭底岩层中有泉水渗出之故。因为由地下水中的承压水形成的泉水,埋藏深,不受大气温度变化的直接影响,水温恒定。一般情况下,夏秋季水温低于地表水,冬春季水温高于地表水。柳宗元是元和四年秋末冬初发现小石潭的,所以有“水尤清冽”的感觉。
三、为什么“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这是柳宗元能发现小石潭的重要原因。一般注释家对“心乐之”都略而不谈,实为未重视这个关键词。因为柳宗元谪贬永州司马,政治上失意,于是投迹山水以自娱。永州属于“楚之南”,唐朝时开发程度远逊于关中、中原各州。柳宗元在长安做官时,朝廷士大夫们穿红着绿,佩着玉制饰物,佩环相击的声音是听之若素。现在竟能在此荒野之处,听到清脆的像佩环撞击一样的潺潺溪水声,这对柳宗元来说是多么熟悉而又多年未曾听到的声音。这流水声激动了一个锐意革新但政治上却遭禁锢的迁客无限向往的心情而感到分外亲切,所以“心乐之”。历来注释家都忽视这个“乐”字,其实这个“乐”字才是本文情景交融的核心。正是这个www.souquanme.com
作者:刘继源
单位:湖南永州四中
一、内容摘要:
本文运用地理学关于地貌、地质、水文、生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本人对永州历史地理长期进行野外考察及地方志的研究,发现《永州八记》几种版本有多处错字、衍文及标点与地理事实不符,其注释、说明及译文有失真失实之处。本文对八记分别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考释,为柳学研究及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
二、关键词:
永州、西山、钴�潭及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及石涧、小石城山
三、作者姓名:刘继源
四、工作单位:永州市第四中学
五、职 称:中学高级教师
六、通讯地址: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
七、邮 编:425000
八、电 话:0746-8331206
作者简介
刘继源,1924年出生,湖南省东安县人。1949年前肆业原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从事中学史地教学数十年。湖南省地理学会会员,湖南省地理教研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学高级教师。1986年退休后继续从事柳学研究,写有柳宗元诗文研究论文30余篇,永州柳宗元研究会理事。
目 录
<一>、关于《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几个问题 3
<二>、《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的几处考释 8
<三>、《小石潭记》释疑 13
<四>、袁家渴景物特征的探讨 17
<五>、《石渠记》与《石涧记》几处注释的质疑 20
<六>、《小石城山记》注释质疑 24
<一>
关于《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几个问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及,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山水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浩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一、西山的位置
到永州探寻柳迹的人,对于柳宗元在元和四年九月宴游的西山,具体指永州城西哪座山峰,说法不一,因此怅然无所适从。近年出版的几种有关永州旅游和地方志的书籍,关于西山的确切位置都失实。现在旅游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兴起,海内外来永州旅游的人逐年增多。对于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若点画错了坐标,既不利理解和欣赏柳文,又不利于发掘和建设永州市的旅游资源,更严重的是贻笑大方。当前有必要还西山的本来面貌以正视听。
三湘揽胜丛书《永州之野》在《柳宗元九记遗址》一文中说:“西山,指潇水西岸南自朝阳岩起,北接黄茅岭,长亘数里之起伏山丘,即今粮子岭一带。柳文‘穷山之高而止’的西山,指的现在永州市水厂建新房的山头。”(注:这个山头就是粮子岭)该书尾页附有《永州城区图》,图上也是将西山注记在粮子岭。又《湖南省永州市地名录》云:“据《柳河东全集》载柳宗元两次游西山:一为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其地即今粮子岭,写有《始得西山宴游记》。一为元和八年秋天,有《与崔策登西山诗》,诗中极言其高”。今柳子庙内陈列的永州城区地形模型,也是将西山定位在愚溪左边的粮子岭。柳宗元诗文中根本没有“西山指潇水西岸南自朝阳岩起,北接黄茅岭,长亘数里之起伏山丘,即今粮子岭一带”的记载。
我认为当前确定柳宗元贬永游踪遗址位置的原则,只能根据柳宗元有关诗文的原句来定位,结合野外地理考察进行论证。至于古今学者的注释、说明,专家的著作及论文,地方志及老人们的传说等,都只能搜趣网供参考,绝对不能作为定位的根本依据。原来习惯及传说中弄错了的,我们有责任将它改正。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应摈弃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和方法,采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方法。这样,就可以有比较、有鉴别;实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固执个人偏见,服从事实;经过集思广益,虚心诚恳地论证,真理是愈辩愈明的,我相信肯定会得出完全符合柳文原意的正确结论。
对照柳宗元诗文,本人几次亲临考察,我认为上述几种著作将《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定位于粮子岭是不符合柳文原意的。柳宗元宴游的西山,绝不是今天粮子岭,而是位于柳子祠后那座最高的山峰,她位于愚溪下游北岸。这个山峰最符合柳文所描写的西山之“特立”。理由是:
1、柳宗元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登西山是缘冉溪(即愚溪)“攀援而登”,“穷山之高而止”。西山南侧临近冉溪及东侧临近潇水最陡峻。西坡靠近黄茅岭最平缓。位于冉溪南边的粮子岭的北侧山势海拔较低,故由冉溪上岸登临,则无需攀援。粮子岭是一条山脊宽平,可以耕作居住的低矮山冈。柳子祠后的西山孤峰特立,海拔较高,登高而望,可以极目远眺,看到数州的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若站在低矮的粮子岭上,完全不可能有上述体会。
2、当时柳宗元暂住在永州东山法华寺内,该寺西亭的西方对面那座山峰恰是今柳祠后的那座最高的圆顶山峰,而不是今粮子岭。正由于这座山高峻挺拔,孤峰兀立,不同凡响,才引起柳宗元“指异之”。至于低矮宽平的山冈粮子岭有什么值得“指异之”呢?!根据柳文“望西山,始指异之”及“始得西山宴游”的原意,可以说西山之名是因柳宗元写《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得名的。至于柳子庙为什么建于西山麓愚溪边,未作考证。
3、在《与崔策登西山》诗中有:“连袂度危桥,萦迥出林杪,西山极远目,毫末皆可了。”元和八年柳宗元已移居愚溪下流东南隅的愚溪草堂,他与崔策早晨登西山即是从这里出发的。踏着草地上露水,两人互相挽着衣袖度过横架在愚溪上的简易木桥(注:指危桥),萦迥(注:这次他们没有直接由西山南侧攀援登山,而是绕道西北走,经黄茅岭,再折向东,徐徐穿过林带,然后登上西山,即“出林杪”)。若将西山定位于粮子岭,则由柳子草堂出发,一是没有危桥可度,二是不必萦迥出林杪。因为草堂就在粮子岭北麓,可径直走上缓坡即到山脊。
FXwbXyAc 4、明末伟大旅行家徐霞客1436年3月到永州寻访柳迹,经过访问和实地考察后,肯定柳宗元宴游的西山“当即柳子祠后圆峰高顶,今之护珠庵者是”。“又闻护珠茶庵之间有柳子崖,旧刻诗篇甚多,则是山之为西山无疑”。(见《徐霞客游记》卷二下《楚游日记》)
二、西山的怪特
综上所述,西山应是柳子祠后面的那座最高的圆顶山峰已无疑义。柳宗元为什么把《始得西山宴游记》作为在永州观游的开始呢?是因为在此之前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究竟柳子心目中认为西山有些什么怪特呢?让我们领略一下作者的记述。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此句言西山之高,极目远眺,能望到数州的土地。但各种版本注释均未说明是哪些州。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是写实,不是虚构或夸张。因为永州位于湘西南零陵盆地中部,站在西山顶上向东远眺,高大的阳明山脉逶迤于盆地东部边境,自西南到东北跨越当时道州、永州及衡州境内,阳明山许多山峰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作者站在盆地中部的西山顶上去看,它们都在衽席之下。正是这样,他才感到西山之“怪特”。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这段文字有三层意思,都是描写作者站在西山顶上所看到零陵盆地内部及边缘山地的景物而感到怪特,绝对不是指西山本身的形态和景物有什么怪特。“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是写盆地内部高低起伏、大小有别的众多冈峦洼地分布的形态。它是作者首先看到近处的冈峦高下起伏之势。有的冈峦较高,有的谷地深广低平。距西山较远处的冈峦,看起来形状就小一些,好象蚂蚁在地上累起的蚁封(窝),它们一个接一个散布盆地中,其隐蔽处好象一个个小洞穴错落于冈峦之间。第二,“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大意是说从西山顶上展望盆地内远处的景物好象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画图上尺寸见方的纸面上,显示方圆千里范围内的高低大小的冈峦一列列一层层的簇聚(攒)压缩(蹙)堆累,看得清清楚楚。作者在《与崔策登西山》诗中所写到的:“西山极远目,毫末皆可了。”我在考察中深深体会到这“尺寸千里”是非常符合绘画的透视原理的。过去有的注释家由于缺乏上述亲身体验,注释中都未能表达出作者原意。第三,“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层是写作者极目远眺盆地边缘高耸的阳明山,由于距离较远,只见盆地内处处青山如带(萦青),白云缭绕(绕白)。视线的最远处,似乎与天连接在一起了。盆地内四面八方的冈峦、丘陵、谷地、山岭都为林木所覆盖,所以有“四望如一”的感觉。
综上所述,柳文中“西山之怪特”着重描写在西山顶上视线范围内景物的怪特现象。现在我们登上西山极目远眺,视线范围内仅仅是少了遍布盆地内的原始森林。
三、西山的启迪
祖国美好壮丽的山河胜景,可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祖国壮丽河山相交融,这就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爱国主义思想根源之一。柳宗元贬永以来四年间还是第一次望见如此锦绣如画的景物,使自己的心胸豁然开朗,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启迪,主要表现在以下一段文字中: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浩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从表面看,上文是赞美西山特别挺立,不与小土堆同类,与天地间浩气共存,与造物者相交往。其实透过字面是抒发作者登西山后的思想情怀,把自己融于自然景物中。首先作者以特立的西山与培塿相对比,暗喻贤人君子绝不与小人佞臣为伍,是对当时政敌们的蔑视,以显示自己的高洁。其次柳子此时深刻感觉到自己的“心”(指思想)像水凝结成冰一样清明、纯洁,自己现在感到特别安定。“形”指面部容色,“释”指消散。即“恒惴�”那样惶恐不安的体态现在彻底放松了,暂时成了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关于怎样理解“心凝形释”,我认为自己若没有遭到类似柳宗元那样政治上被禁锢、遭迫害的切身体会是很难体会柳子登西山后的感受的。例如周振甫老教授在注释中说:“心像凝结那样忘掉一切,形体像消散一样忘掉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当时周教授没有经历类似柳子政治遭遇之故。
历来文学评论家都认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情景交融。这一段文字则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我们读《始得西山宴游记》若不能深刻领会这段情景交融的佳句,就等于囫囵吞枣或味同嚼蜡一样。
柳宗元非常重视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登西山的宴游。他指出过去几年的观游完全没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观游应该从这一次开始,才是真正的以山水自娱。文中以“始得”二字标题,是我们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关键,它是划分柳宗元贬永十年前后期心态变化的转折点。
< 二 >
《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的
几处考释
钴�潭记 柳宗元
钴 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 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游也,一旦唉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赀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有声潨然。尤以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余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既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显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之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 、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前人注释甚详。1982年此两处景点均定为永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仅就《湖南省永州市地名录》中几处疑点及有的学者对钴�潭位置提出的异议,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 钴�潭的位置
1、上述《地名录》在解说中有两处错误不符柳文原意:其一说“唐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登西山,其地即今之粮子岭”。其二说“钴�潭北频柳子街,南临粮子岭”。
2、有的学者考证说钴�潭位于柳子街120号处的愚溪河床中,即建有游亭所在地。同时还说钴�潭西小丘及愚泉、愚沟诸景点也在此附近,这也是不符合柳文原意的。
3、我认为钴�潭的确切位置即今立有“永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处。最可靠的根据就是《钴�潭记》。其中第一自然段共七十个字是柳宗元描写我国南方喀斯特丘陵一条小溪中一泓湾流,命名为钴�潭。真实生动地记述了钴�潭的位置、河床、水文特征及潭的成因等,完全符合水文地理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我国水文地理学史的典型资料之一,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现将此段七十个字按记述的地理事实分层予以解说:
(1)“钴�潭在西山西。”
——这是从地理方位确定钴�潭的相对位置。
(2)“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
——写冉水流经钴�潭处河床流向的变化及其原因;写钴�潭附近的水力比降;确定钴FXwbXyAc�潭在冉水河床中的具体位置,即冉水由南向北流触北岸岩石折向东流的转弯处。这是铁定的,谁也不能否定。北岸岩石上古代刻有“钴�潭”三字。
那为什么有的学者却将钴�潭定位于柳子街120号处的愚溪中呢?我对照查阅了周振甫注《永州八记钴�潭记》、《湖南省永州市地名录》及曹明钢标点的《钴�潭记》,七十个字、三个版本的标点互有差异。可说没有一个版本是完全根据对钴�潭的地理事实的记述层次打记标点的。例如“屈折东流”应打记句号(。),可是上述三个版本分别打记分号(;)、逗号(,)、逗号(,)。这就导致某些学者产生误解,从而将钴�潭定位于今电站坝基以下。
(3)“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
——写注入钴�潭的水势特点及其成因。“荡击”指溪水对钴�潭的下切(即下蚀),“暴”指水力侵蚀作用大。
(4)“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这是写钴�潭的成因和形状特征。“啮其涯”是指溪水对潭的旁蚀作用,故旁(周边)广。“中深”指钴�潭的成因类似壶穴,但由于基岩性质不同而成为钴�(熨斗)状。“中深”是溪水对河床岩石下蚀的结果。“毕至石乃止”再次点明钴�潭的位置。“石”即上文的“抵山石”之“石”。
(5)“流沫成轮,然后徐行。”
——写钴�潭表层水成旋涡状,一圈一圈的向岸边平缓展开。
(6)“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写钴�潭一段河床流水的面积。
(7)“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写钴�潭岸上的植被特征。“有泉悬焉”再一次点明钴�潭的位置特征。说明有泉水从高处(悬)注入处即是钴�潭。
二、 钴�潭的面积
《钴�潭记》云:钴�潭的面积“清而平者且十亩”。《湖南省永州市地名录》在《钴�潭记》解说中说:“钴�潭地处溪流,面积约十亩。”《永州之野柳宗元九记遗址钴�潭》云:“其清而平者且十亩的状况今犹历历在目”,岂不怪哉?!
钴�潭的面积究竟有多大?历来的注释家们由于未亲临钴�潭实地考察,在注释时都把“且十亩”注为“将近十亩”。对这些注释家我们不能苛求。但是八十年代出版的《地名录》、《永州之野》等地方志一类的著作也说钴�潭面积“约十亩”或“十余亩”而且“今犹历历在目”云,这就自欺欺人,根本不符合实际了。对于永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钴�潭的面积大小我们应该加以肯定,不然怎么能保护这个市重点文物呢?
我是专业地理工作者,研习柳文多年,对钴�潭有近十亩的面积,一向持怀疑态度。是否柳宗元在世时钴�潭近十亩,后来由于河床变迁,面积缩小了呢?不是。因为现在钴�潭周围根本没有冲积平地,而且南北两岸均为山麓,以石灰岩为涯。无论怎样丈量测算,钴�潭均不超过半亩。难道是柳宗元著文弄错了吗?不会,因为他在愚溪居住了五年多,这里又是经常来游的“八愚”景点所在地,绝对不会弄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在学习《柳河东全集》几种版本的序文中发现,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胥山沈晦序《四明版本河东柳先生集》云:“学古文必自韩柳始,两家文字剥落,柳文犹甚……”。古代注释柳文的学者曾明确指出柳文原为手抄本,当时印刷术未发明,其中有些字已剥落,各家转相传抄,故文中常有错字、脱字及衍文。因此我根据自己多次考察肯定钴�潭“其清而平者且十亩”的“十”字是古人传抄中“半”字之误。说钴�潭面积近半亩是完全符合愚溪下游钴�潭河床面积的实际情况的。唐朝亩积虽与现时不相等,但象愚溪这样一条“其流甚下”、“峻急多坻石”,既不能通舟楫,又幽深浅窄的小溪,怎么能形成六百平方丈的水潭呢?特别是秋天,淙淙溪流从河床岩石上下注潭中,只能在面积极小的水潭中出现“流沫成轮”的现象。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纠正千百年来钴�潭面积之误,使后之来游者得重睹柳文原旨。
三、 柳宗元情钟钴�潭及潭西小丘
《袁家渴记》云:“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可取者五,莫若钴�潭。”柳宗元曾于元和四年初冬以己之官俸购得潭上田地构筑临时住处。《钴�潭记》末尾云:“孰使余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柳子既暂居钴�潭上,便积极开辟小丘及附近许多景点,写下八愚诗。八愚诗虽失传,但我们从《愚溪诗序》中仍可窥见柳子钟爱钴�潭及其附近景物的情怀。《愚溪诗序》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注:指愚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注:指钴�潭)家焉。……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故更之为愚溪。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注:柳宗元暂住处),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焉。……于是作《八愚诗》,纪于石上。”
柳宗元在《序饮》一文中云:“买小丘,一日锄理,二日洗涤,遂置酒溪石上。响之所谓牛马饮者,离坐其背,实觞(注:指斟满酒杯)而流之(注:指轮流而饮)……又置酒令投筹输者饮,以穷日夜而不知归,于以合山水之乐,成君子之心,宜也。”
潭西小丘经处理,洗涤,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此小丘虽小,但景物特别宜人: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山高,云浮,溪流,鸟兽遨游。这里与西山之高,可以极目远眺不同,情景又是另一种境界。《西小丘记》云:“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段文字是说躺在小丘草地上,看到周围清凉的景色,觉得特别醒目,听到淙淙流水声感到非常悦耳,清闲而空虚的环境使精神特别清爽,深沉而幽静的气氛使心情更加愉快。柳子在《小丘记》中将情景交融由视觉听觉的感受进而到作者的内心精神世界,使主客观世界水乳交融。故作者在《小丘记》中写到“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注:指钴�潭及潭西小丘)的胜景异乎寻常。余读《柳河东全集》,自柳子贬永初期至元和四年秋以前所著诗文中罕见“乐”与“喜”字,《钴�潭记》及《钴�潭西小丘记》首次重复出现“乐”与“喜”字,如“予乐而如其言”,“孰使余乐居夷而忘故土者?”及“皆大喜”,“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这绝非偶然现象,而是柳子贬永四年来思想及心态的重大转折点,掌握此转折点对研习柳文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钴�潭潭西小丘及其附近景物作为一个整体风景区看待。时过境迁,现在这里许多景物如“牛马之饮于溪”,“熊罴之登于山”以及愚溪、愚堂、愚亭及竹、树等已不复存在。但“其清而平者且近‘半’亩”的钴�潭及愚泉两处自然景观依旧。特别是“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注:指涌泉),迄今千余年泉眼还是六孔,泉水均上涌。这是一般地质情况下极难看到的地下水文景观之一。可惜人们并不知道它的成因和实用价值,故迄今未得到重视和开发利用。有的学者甚至指出“六愚”的位置在粮子岭西侧今吕家冲一带,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 三 >
《小石潭记》释疑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脍炙人口,具有典范性的佳作,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习诵。它是中学语文课本及各种古代文选经常入选的范文。历来注释家对于《小石潭记》的注释甚详,译介《小石潭记》的专著也不少。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具真知灼见,但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都有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情况。现在就本人所知,说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小石潭在哪里?
有的注释家说小石潭是个山泉,有的说小石潭是一般平地上的小水氹子,还有的说在永州法华寺的西边等等。这些都不切实际。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时间、距离、方位、地点、自然景物及其特征写得非常具体真实,虽千百年后读其文,临其境,无不感到真切。《小石潭记》也是如此。《小石潭记》开头写道:“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文中的“小丘”即愚溪钴姆潭西的小丘(即愚丘),位于愚溪下游左岸。沿愚溪左岸小径自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即下见小潭。小丘与小石潭的方位距离明确。“伐FXwbXyAc竹取道,下见小潭”,此小潭决不是山泉,也非在一般平地上。“下见”说明自岸上往下看。“水尤清冽”是指小石潭的水较钴姆潭等其他愚溪河段的水特别清且冽。可知小石潭位于钴姆潭上游河段中。
当时愚溪两岸丛生篁竹。篁竹是一种簇生笔挺的小竹,即古代制箭杆用的材料。篁竹由于是丛生密集,故须伐竹才能取道,若注释为一般的“竹林”是不确切的。
二、小石潭的水为什么“尤清冽”
若将小石潭注为“山泉”或“水氹子”,则“水尤清冽”的“尤”字就不好解释了。因为《永州八记》前后有连贯性,各篇相互呼应,同是愚溪下游上、中、下段的水温应该是相同的。为什么小石潭中的水“尤清冽”呢?古今注释家们谁也没有说明“清冽”的原因。本人根据考察所知,认为根本原因是小石潭以全石为底,没有泥沙淤积,潭底岩层中有泉水渗出之故。因为由地下水中的承压水形成的泉水,埋藏深,不受大气温度变化的直接影响,水温恒定。一般情况下,夏秋季水温低于地表水,冬春季水温高于地表水。柳宗元是元和四年秋末冬初发现小石潭的,所以有“水尤清冽”的感觉。
三、为什么“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这是柳宗元能发现小石潭的重要原因。一般注释家对“心乐之”都略而不谈,实为未重视这个关键词。因为柳宗元谪贬永州司马,政治上失意,于是投迹山水以自娱。永州属于“楚之南”,唐朝时开发程度远逊于关中、中原各州。柳宗元在长安做官时,朝廷士大夫们穿红着绿,佩着玉制饰物,佩环相击的声音是听之若素。现在竟能在此荒野之处,听到清脆的像佩环撞击一样的潺潺溪水声,这对柳宗元来说是多么熟悉而又多年未曾听到的声音。这流水声激动了一个锐意革新但政治上却遭禁锢的迁客无限向往的心情而感到分外亲切,所以“心乐之”。历来注释家都忽视这个“乐”字,其实这个“乐”字才是本文情景交融的核心。正是这个www.souquan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