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善而行则更长远上一句(择善而行下一句是什么)

择善而行下一句是什么择善而行,下一句:不问曲终。其意思是:指选择有益的事去做,不问结果。“择善而行”出自:唐朝魏徵的《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

则善而行则更长远上一句(择善而行下一句是什么)

择善而行下一句是什么

择善而行,下一句:不问曲终。

其意思是:指选择有益的事去做,不问结果。

“择善而行”出自:唐朝魏徵的《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

魏徵(也就是宰相魏征):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下曲阳县人。 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搜趣网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负责劝降英国公李勣。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

玄武门之变后,归于Ygupi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再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后迁侍中,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进封郑国公。

他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 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魏徵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今存《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善者不亏,行之则远.什么意思

  善者不亏 行之则远
  这是较早前的事情:南京市有一位叫沈现台的环卫工人,曾经捡到一百七十多个钱包归还失主,还曾多次为生病的陌生孩子捐款。不承想,做了那么多的好事不仅没有得到周围人的夸奖,反遭调侃:“你不是整天做好事吗,怎么连个奖状也没有?人家做好事都有奖励,你这好事做得莫名其妙。”沈现台心灵受到的刺激可想而知,于是给新闻媒体发去短信,希望得到一本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
  这件事值得品味,做好事、行善举应不应该得到某种荣誉或奖励?在沈现台看来,奖励不奖励并不重要——如果行善只图奖励和荣誉,那么就等不到这一天才说话。但他周围的人对他做了那么多善事却不曾有任何表彰和奖励不理解——好人不能总是隐姓埋名、默默无闻、没有回报。
  那么,可以认为沈周围的人过于现实,思想觉悟不够高吗?愚以为不可武断作结论。几乎在沈这件事发生的同时,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有72.1%的中国人认为应当给善行以合理的回报或表彰。可见,给善行以回报,是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不仅与现阶段社会的物质利益原则不矛盾,就是任何社会条件下也都应当如此,让一个人永远地付出却不予一丝褒奖和回报是不符合常伦的。
  亚当斯密有一句名言:“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做无名英雄可以是人们的自觉选择,也为我们敬仰,但不能是对所有人的要求。道德与金钱、善举与名誉、奉献与回报不仅不是水火不容的对立物,而且可以互补。合理的奖励和表彰既能使行善者的热情得到鼓励,也使得善举被宣扬、被推崇,让一个善举衍生出更多的善举,让一个好人带出更多的好人。正可谓:“善者不亏,行之则远”。
  徒手接坠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事迹被广为宣传后,其所在公司奖励她二十万元。用一些人的习惯思维来解读,这二十万元似乎应当捐助给福利院、残疾人、贫困山区学校什么的才合适。可吴菊萍并没有这样选择,面对记者的回答是,父母身体不好,住房要还贷款,还要抚育孩子,“这笔钱我自己要留着用”。她话语甫出,赢得了绝大多数网民的认同。为什么?这样的选择一样很善良。我们不能要求奉献者永远地奉献,要让行善者得到应有的善报。
  善举需要滋养,滋养它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荣誉、奖励和补偿。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讲过这个道理,他说:Ygupi“见义不为,无勇也。”同时反对盲目行善取义的做法。子贡在国外赎回一个鲁国的奴隶,却不按鲁国法律规定领取国家补偿,孔子批评他说:“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意思是,如果大家都学你这样,那就有很多人做不到,鲁国设法赎回在国外的奴隶这一计划也就落空了。相反,一次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落水者谢他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很高兴,说,鲁国这种见义勇为者日后就会多起来。这可以认为是行之以善与善得以行的辩证法。
  行善而不图回报,这是一种至高的个人境界,但作为社会、当政者、受惠者则不能忽视奖励和报偿。不仅如此,古人甚至还主张奖励要快,“一有小善,不终朝而赏随之”,“使人速得为善之利”。因为这样人们“皆将鼓舞奔走,日夜惟善之归矣”。相反,一个社会如果总让“好人流血又流泪”,那么,善行就会踯躅,就会徘徊,就会止步。一个让善行成为稀缺资源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则独善其身的下一句和上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达则兼善天下。

上一句:修身见于世。

完整句子: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读书人能得到自己的本性。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望。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万民;如果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现于世间。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

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赏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尽心章句上》中的名句,选自《孟子》,创作于战国时代。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

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搜趣网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择善而行不问曲终是什么意思

择善而行,不问曲终:指选择有益的事去做,不问结果。

“择善而行”引申自唐朝魏徵的《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此句意思:这样做就是要堵塞进谏者之口,哪能说是择善而从呢?

善良无处不在,希望就无处不在。带着目的性的高调行善不是真的善意,真正替受助者着想才是真正的善良。善良如随风而散的蒲公英,每一个微小的善意,都会在人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继续循环下去。生活中你的每一份善意,都会生出更多的善。善能生善,善能促善。

帮人就是帮己。余生很短,择善而行。你的善意会照亮他人的心路,也会让他人回过头来为你引路。善良遇到善良不是巧合,而是必然,善良最终会回归善良。

马克吐温说: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善良,不是故意做给谁看,也不是想去感动谁,而是繁杂社会之中,给自己良心的一个交代。

曾看见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盲人提灯笼》:

在漆黑的夜晚,盲人提着灯笼在路边走,路上有行人就忍不住问他:“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要提个灯笼赶路?”

盲人笑着说道:其实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确保自Ygupi己的安全。而且,我为别人带来光亮,人们也常常感激我,会回过头来热情的搀扶我,带我走过无数个沟坎,避开了很多危险。

“择善而从”出自《……》,文中原句是………

“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择善而从:

【解释】: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地做。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对那些不良的方面则加以改正。

【示例】: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扩展资料:

近义词

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示例】: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见贤思齐,回嗔作喜。

【语法】:联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追求进步。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