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力动乾坤上一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笔力千钧 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人生天地一甲子,敢动乾坤二百年。求把这两句对成一首七言律诗、。我满意就给分。人生天地一甲子,润之横空古来稀,敢动乾坤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到底......

笔力动乾坤上一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笔力千钧 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人生天地一甲子,敢动乾坤二百年。

求把这两句对成一首七言律诗、。我满意就给分。
人生天地一甲子,润之横空古来稀,敢动乾坤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到底命运是怎麽回事?人有没有轮回生死?我相信有,但是一切命运随心而转,命是由心生的。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反参——改变命运,同时治疗疾病,一举两得。修心的人就是变命的人。很多高级领导都是修心的人,他能忍。反参就是清除垃圾,时间倒流,收回失去的能量。平静就是时间静止,不染万物,能量不外泄。
真理往往在俗人认为的相反之处。常人好争,“圣人不敢为也”,随和谦让。常人追求美好的东西、美味的食品、爱情……不知道美好伤人。好吃的东西吃过多了,以后就再也不能吃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面是假的,心灵是真的。真理讲的是心,不能离心找身外的原因。有不染之心才能有不染之身,让自己成为命运的主人。

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
其中“坼”,地裂也,“吴楚东南坼”是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残缺;“浮”,天动也,“乾坤日夜浮”是广袤的无休止的不宁。而这残缺不全,动荡不安的,是国事,也是身世,何其悲哉!
此诗笔力飞动,气势万钧而又蕴蓄深远地描绘出了洞庭湖上烟波浩荡,涵盖天地的雄奇景象。即使没有到过洞庭湖者,读之亦可使胸次豁达。
而且其中含蕴了对宇宙人生深沉浑厚的慨叹,令人更加魂动神摇,思发万端,乃千古名联。

王满利的满利书序

海内外书界名家廖廖而隐者居多,满利君既书法隐者之一。我与其相识於燕京陶然亭旧碑下,参学书法之缘起,一夕倾谈遂真情舒畅明彼露,真可谓书道同仁知已难逢亦能逢。从相识到相知,志同道合,神交至今。
王满利,字仁和,别署仁和斋主。曾受聘于中国文化书院秘书处处长;现为中国书法研究院和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等单位会员;兼任中国书画界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诗酒书画院 和世界华侨华人社团总会艺委会等单位的理事、研究员等职务。
仁和君之书法、诗文与其人同,他朴实诚笃,谦逊仁和,博学广涉,求知多闻,汲古拾今;他以困而知进为师,悲天悯人,素怀净心,燕人果是忧天地,善解诗书之难,古人云“人到中年知天命”,他不敢丝毫懈怠遗废时光,深知博学者无止境,积养以清风致远,研习耕辍无穷年。
仁和君余幼家传师教,酷爱诗书,自临摹颜、柳、欧、赵帖入手,上学魏、隋、晋,下追唐、宋、明诸家之法。幼年家学,中年受中国书法艺术研究会主席郗士格先生薰陶,近年师从中国汉字评审专家、中国榜书研究会副秘书长宋滨泉先生,坚持每日习书读文,锲而不舍,投师问谛,谦逊刻苦,感人致深。仁和君华年身健,时常弄笔天明,求法度而忘躯,饥来无饭吃,倦了梦难成。偶寄吾寒舍,斋灯伴古藉,墨迹神相会,三更无倦意;挥墨九九,加书、诗天赋各一分,笔光含辉,笔者也为其动容。仁和君非等闲之辈,“君子,天行健,自强不息也”。实践证明,“学问之道无其他,求其放思心界而践行也,”亦应了哲人语“读书穷道,只要肯登攀”之养神灵空之境界。
仁和君楷入颜柳、兼行欧赵,解思龙门二十品,喜当家珍。书法之道,关键在以习帖临池为基础,写好楷书是历代名家通向八通体的中心纽带。仁和君以行书、行草为主攻方向,以王羲之圣教序帖为标准,兼习真、草、隶、篆笔法,逐渐走出自己书体特色,将自我文、史、哲、美的修养书於笔法之中,力求新意。其师赞美仁和君数十年始终如一,刻苦研习,临池不懈,兼具较深厚的文学功底,喜填词作赋,好作诗言志且立意非凡。
仁和君墨迹同人,行草字体千姿百态,力求文字学之修养,兼顾诗书整体之美感。技法中的平、曲、行、走、连、断、按、顿、翻、绞、放、停等用笔巧妙到位;其笔法追求平正、奇险、苍劲、力度、干润、流畅、清峻、脱俗、行云、潇洒、自然、大气、大雅等;在章法法度中表现得快、漫、轻、重、密、散、浓、淡、干、湿、方、圆、长、短、扁等,具宇宙万物之象,形神内敛之美学风格。
曾经仁和君之书艺,今而观赏所书龙、神、佛、禅、寿、福及诗文等作品。愈感仁和君是知恩图报之人,上尊祖宗恩师之德,下祈兄弟姐妹融和,尊传统,崇仁德,重继承,喜诗文,攻哲史,爱美学,试创新。四十五春秋成过去,砚底渐薄,笔秃无数,书风新异,思艺同飞。赏其诗书之艺乃容大,“天地盛世明昌,国泰和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视宇宙万象生ghFaEwoC辉为宾客,以天地人间千姿表情为意象,书象突破不解铅华,誓墨骨血髓之大美以配天地。书画同源,书风比国画之深意更唯神美,不卖弄、不草率,秀古苍石,大鼎铸九洲,笔尚精微,笔透力度,颇得碑、帖朴实之元气兼显龙门、石鼓、南北魏碑之风骨,铁划银钩,涩辣老拙之韵。昔仁和君为吾书一巨幅“泰山赋”,文系通达,深含古意,九米长卷,字硕六寸,一气贯通,陈图纵横,大气磅礴,笔法如剑劈青石峰岩,熔浑太和元气,真宰宇大,墨海求真,浩瀚淋漓,如鹰击长空,龙虎腾飞,烟云一色,水天相连;似风雨雷电,飞迟呆变,得大自在九品莲;此书意象使吾观赏到天上万里之荷塘,每每产生不可思议之神怡,常常流露儒道释之学养之根深严谨,趋向无为,大者无我,小者无私,绝精微,无尽藏,乃知无太极之空灵也;这一书象与仁品、文品、艺品、意品相融一体,可观、可赏、可读、可习之,诚然是自然人间北临烟雨雾云之泰山,南处钱塘观音之海潮,入卷天外;这大概就是书艺、书象、书品、书道之真谛,亘古於今书画珍品无论价之高雅妙哉吧!
承蒙各界朋友厚爱、清赏、雅嘱、指正,计300余首仁和君作藏头诗和千余幅书法作品谅淬于国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及港、澳、台地区,被海外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新西兰等国政要、企业家、知名人士珍藏。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2006年在白居易诗词书画大赛中获金奖;2008年8尺“中国龙迎奥运”参加世界巡展并列入世奥典藏;2009年“丰碑颂”作品获特约金奖;部分作品被寻入《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集》。
品评仁和君的书艺、诗文,吾感书法之真谛在於书写与内涵之美自然融和。师古与创新高度统一。求知、求技、求艺、求真、求美是人类自身追求向上的本能。不同时期反映了不同文化,出现了不同文体,涌现了代表中国文化精粹的书画巨匠。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世界发挥巨大影响的时代,华夏文化在五千年的基础上,加速促动著世界的文明、发展与进步。一生立下“文笔不入精微死不休”的誓言,已成为仁和君研习诗书的真诚信条。人知顿悟,悟文、悟书、悟境,真谛于上下求索,立言践行,铁杵成针,功到自成。春光在,风景这边独好;春枝头,春觉早,江山无限好。锦绣河山,峰回路转,百尺竿头,心清如水,日月如曙,终得自悟,认识自己,战胜自己,打倒自己,解放自己,登高望远,怡放思界,完善自性,至高境界乃正觉搜趣网自身。
仁和君严谨作人行事,人书法,人诗文;其人,书诗如兰竹,亦如梅菊。人常往往醉酒後,有酒人无醉,人醉勿需酒。人有趣处,人面千变万化,人面如书面,而人文如人之心也,此知文心雕龙呼?人面、书风,不惊、不媚、不俗、不奴、不易、不奇、不木、不愚、不柳、不墨猪、不著死灰之气;书谛正本清源,童心原本,心态自然,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行素无态,无心非然,一夜梦见吴道子神笔济世。其人,书艺大雅也,书如清气满乾坤;其人书诗行有精气神,使艺心行无心状态,鉴此,修养致深之心境,可谓“高处可胜寒”。人之般若知慧,谛心在运笔,万世笔放心境,外得心源,中锋运之,蕴藏天机,挥毫既如天龙神虎,巧夺天工以补拙。愿仁和君笔含清晖,常怀赤子之心,报党恩、国恩、民恩、父母之恩、亲情好友之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肩负使命,履行职责,一始而终,研习书法,汲古创新,使书法隐者插上非常隐形之翅,让书法之文化瑰宝,闪烁时代辉煌之华彩。
张千石www.souquanme.com写於燕京城西弘慈广济寺西院
大宇堂与国风轩之间
二OO九年七月十八日三更时
---记王满利和他的书法艺术
2005年秋, 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成立90周年的大喜日子.该系五九级的学子为表达对母校中文系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特地给中文系赠送了一幅书法作品, 上书: “ 寿庆九裹, 宗衍千秋”. 笔搜趣网力雄浑洒脱, 气韵磅礴. 该书便出资1977年一月毕业于南大中文系的王满利之手. 与此同时, 王满利自己还赠送了一幅书法长卷即苏东坡在丙辰中秋饮酒还年子由的 “水调歌头”. 而在2002年南大一百周年校庆时, 王满利曾为南大书写了一幅大大的“寿”字, 另书一副对联赠送南大中文系, 上书: “松风泛岚 柳溪蕴秀”, 以表达学子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相信见过王满利书法作品的人, 无不为其雄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书法风格而扼腕叫绝.
目前, 王满利虽然还称不上著名书法家, 但其卓越的书法艺术修养和造诣颇深的书法作品, 正在成为中国书法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2005年春, 王满利在潘家园装裱作品时, 被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 金石篆刻家王敬琦先生发现, 当即力保推荐为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 后又推荐他为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理事.
2006年初,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在北京举办的书画展上, 他创作的一幅六尺巨 “龙”书法, 并题诗云:
百年奥运盛会, 世纪相约北京;
金石印鉴龙韵, 科技绿色人文;
参与竞争奉献, 希望梦想成真;
幸福欢乐共享, 和平友谊长存.
该作品当即受到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主席郭恩池老先生的赞赏, 并受到国际奥委会委员,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的接见. 该作品现已由郭恩池先生代转何振梁先生, 并被推荐到由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 名誉主席萨马兰奇, 国际奥委会教育文化委员会主席何振梁共同倡导举办的 “从长城到奥林匹克” 大型主题活动中的世界巡展.
常言道, 不经三九寒霜苦, 哪得梅花放清香. 王满利的书法作品达到如今为众多书法届专家的首肯和赞赏, 除了他有这方面的天赋外, 更重要的是他几十年来迷恋于书法, 在书法艺术的广阔空间倾注了汗水和心力. 早在文革期间, 身为中学生的王满利, 哪派组织都没有参加, 但由于他写得一手好字, 各派组织都邀他抄写大字报, 而抄写大字报便也成为他练习书法的极好机会, 几年下来, 经他抄写的大字报便也成了他练习书法的极好机会, 几年下来, 经他抄写的大字报足有几十万字, 而他的书法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1968年在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期间, 王满利当上了北京京西煤矿的一名采掘工人, 工作之余, 便在昏暗的楼道里, 利用废旧挂历的背面来练习书法, 直到1973年被推荐到南大中文系深造.
在南大中文系期间, 王满利倾心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 特别是对中国的古典诗词尤为着迷. 众所周知, 在我国, 诗词书画虽是不同类别的艺术形式, 但他们之间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相互参透的亲缘关系, 特别是书法艺术, 从来就离不开诗词. 正如某位哲人曾对王满利说: “文学家不一定会书法, 而书法家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这兴许是命运的安排. 正是南大中文系大侠的坚实文学基础, 使王满利日后的书法作品富含文学元素的独特风格.
1977年, 王满利自南大中文系毕业后, 按照当时 “社来社去”的分配方针, 他又返回到北京矿务局工作, 矿上每次发通知, 写报告的书写任务便成了他的 “专利”. 此外, 他还坚持每天练习楷帖.
如果说在这之前, 王满利的书法还只是出于他的兴趣和爱好的话, 那么到了1988年便出现了重大转机. 当年他被调到北京市煤炭总公司工作, 在办公室历任科长, 处长. 正巧该公司的总经理, 党委书记便是中国书//www.souquanme.com法艺术研究院理事会主席, 著名书法家郗士格先生, 在郗老的直接指导下, 王满利开始了系统的正规书法练习. 凡遇古今名家之作, 无论碑, 扁, 书, 帖他均尽览于心, 反复揣摩, 遵 “凝思静虑”, 预想字型, 意在笔前, 尔后习练”之古训, 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几年下来, 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1年仲春,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王满利被中国汉字书写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宋滨泉先生收为徒弟, 在宋先生的悉心指导下, 王满利每天坚持练字3-4小时, 最长一次站立悬肘习练一天半. 自古以来, 凡在学术和艺术领域有所建树者, 无一不是甘于寂寞, 潜心钻研的修练者, 真所谓 “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 王满利亦是如此. 功夫不负有心人, 长年累月的刻苦训练, 加上名师的指导, 使王满利的书法艺术水平不断攀升. 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的一些专家评其榜书雄奇遒劲, 铁骨铮铮, 似飞瀑奔涌; 其草书飘逸潇洒, 清俊脱俗, 如行云流水. 他以传承中国文化艺术为宗旨, 以书法交友为雅兴, 其作品近千幅广泛流传于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 远至香港, 台湾, 韩国, 日本, 意大利, 新西兰, 美国等. 并有百余幅自作藏头诗的书法作品珍藏于各界朋友手中. 王满利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多次大赛中获奖, 2003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中, 其作品荣获入选佳作奖, 同年获得“中青杯”书画大赛入展奖. 2006年初在”白居易诗词书画大展”中, 其作品荣获金奖. 2005年, 王满利被批准为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 2006年驾驭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兼任理事.
东傍华山剑, 西藏兵马俑;
南眺泰巅秀, 北聆渭河淙;
天宝滋物华, 地灵润诗圣;
海内芳千古, 域外获馨声.
天宝物华万类乐天,
地灵人杰千秋居易.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句话的赏析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

“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

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

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

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登岳阳楼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