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把汉王朱高煦的儿子们都杀了吗
汉王高煦有後
人伦上,汉王要有后。灭国不灭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骁勇的汉王在国战中,军功赫赫。他要是绝后,宣德皇帝百年后怎么面对皇爷爷。还有:宣德答应过汉王,做富家翁;可是汉王又自己作死用铁链锁宣德。即使要杀汉王,也要安排汉王一个后人继承财富;这样做才叫君无戏言。
参考一条:齐王朱榑。宣德三年(1428年),有福建男子楼濂冒名为“七府小齐王”,意图不轨,被发觉后、押往京师,与其党羽数百人一起被诛杀。同年,朱榑与三个儿子“皆暴卒”,幼子朱贤爀被安置在庐州。对待太祖封建的藩王,造反大罪,尚且给留了香火后人;那么汉王的香火后人,没道理一个不留。
本人一直坚信,汉王应该有後;但是一直没发现相关资料;或者相关族裔自称汉王后人。直到在朱姓吧里,看到"武汉朱氏"的这个字表;感觉是那话儿来了。先上字表:
德维善政,亮彩惠畴。嘉祥临祚,守城士国。
世子传家,功名显达。梦麟瑞兆,永享遐昌。
克勤于邦,庶民利义。人文继起,祖武是绳。
光前裕后,福禄来臻。
按:在朱姓吧里看到,有人放出部分字表找同宗;而且经过这么久远的传递,字表在个别分支中,出现了较多的错误字;但是有个喜欢研究宗谱的吧友“独居池塘” ,放出了这个总谱(从老谱上抄录来的)。但是,并没有汉王的传说。本人反复颂读字表,发现与皇家(临祚)有关;再仔细品,发现与永乐(梦麟,郑和下西洋,带回了麒麟/长颈鹿)有关;“守城士国”至少是与个王爷有关;“世子传家”说明与世子有关;“庶民利义”是说做了庶人;“祖武是绳”是说别忘了老根是太祖。那些吧友大多说自己是“瑞”字辈,就是说最小辈应该是“瑞”及其BjBeTW后。已传27字。
根据字表文意,很明显的指向汉王。搜集史料,找出字表的始祖;既汉王的第几个儿子,传下了这一字表。
《明实录》:洪熙元年二月辛丑朔,甲辰(初四)。斥汉王高煦第二子瞻圻,凤阳居住。敕中都留守司,分兵防护。盖以高煦,备诉其不孝、不忠也。
《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节录:汉懿庄世子瞻𡓝、庶人瞻圻、世子瞻坦、济阳王瞻垐、临淄王瞻域、昌乐王瞻垶、淄川王瞻墿、齐东王瞻坪、任城王瞻壔、海丰王瞻㙊、新泰王瞻垹。
按:长陵碑里记载,有11个太宗的孙子来自汉王府。以下史料出现了人名混用;根据长陵碑文,对错误人名,进行更正。
修正版《明史朱高煦传》:十九年世子瞻𡓝薨,谥懿庄。无子。成祖北征晏驾。高煦子瞻圻在北京,觇朝廷事驰报,一昼夜六七行。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仁宗知之,顾益厚遇。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仍命归藩。改封嫡二子瞻圻为世子,余皆郡王。先是,瞻圻怨父杀其母,屡发父过恶。成祖曰:“尔父子何忍也!”至是,高煦入朝,悉上瞻圻前后觇报朝中事。仁宗召示瞻圻曰:“汝处父子兄弟间,谗构至此,稚子不足诛。”遣守凤阳皇陵。
修正版《明史诸王世表四》。高煦,成祖嫡二子。洪武二十八年封高阳王,永乐二年进封。十五年就藩乐安州。宣德元年八月反,削爵锢西内,焚死。世子瞻𡓝先卒。韦妃及九子俱从死,国除。
分析:从几个资料看,“汉懿庄世子瞻𡓝”在永乐十九年,得到朝廷谥号;和汉王一起死的是九个儿子,包含:8个郡王和那个世子瞻坦(老三)。那么就是说,造反失败后,那个被贬成庶人的儿子(瞻圻)还活着(11-1-9=1)。这个朱瞻圻出生在1404年,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受封汉世子。洪熙元年二月被废成庶人了。他没得王爷的俸禄,又不受汉王高煦待见,还屡次揭发汉王反状;所以在法理上,他不该杀。汉王已出世的年龄幼小的孙子辈,(如果有)应该也不会杀,将交给这个庶人抚养。
辈世对照:宣德是瞻字辈;字表起首用德维,注意,维字在“经纬”中,表示横向;而瞻圻与宣德的瞻基可以横向比照,宣德是瞻基的年号。所以德字辈就是派给瞻圻的字。那么实际传后,是27代人,即太祖的28世孙。
讨论:传后的次代。朱瞻圻,应该是有25代人(2021-1404=617,617/25=24.68)。这个和上边的实际传后(27代人)有出入。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因为宣德拿下汉王的时候,答应他做富家翁;可是汉王自己作死,那么只能让他的子孙做富家翁。太祖规定,男子15岁~20岁冠礼,那么在大明朝时期,有汉王剩余的资产做支撑,在大明朝阶段,应该是能和王爷们的生育竞赛相比。15岁冠礼成年,取妻、生娃;同岁的老婆们,产第一胎应该在17周岁;考虑第一胎女娃和死亡率,那么平均产儿传后应该在20周岁左右。再计算一下;1644-1404=240年;240/20=12代。大明灭亡后,应该是 按照25年一代人,2021-1644=377,377/25=15.08代;
15.08+12=27.08代;这与最初的27代非常接近。
平均传后时间:(2021-1404)/27=22.9年。
结论:该字表上,都是汉王朱高煦第二子朱瞻圻的後人;该字表颂扬居多,应该是宣德御制。
人伦上,汉王要有后。灭国不灭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骁勇的汉王在国战中,军功赫赫。他要是绝后,宣德皇帝百年后怎么面对皇爷爷。还有:宣德答应过汉王,做富家翁;可是汉王又自己作死用铁链锁宣德。即使要杀汉王,也要安排汉王一个后人继承财富;这样做才叫君无戏言。
参考一条:齐王朱榑。宣德三年(1428年),有福建男子楼濂冒名为“七府小齐王”,意图不轨,被发觉后、押往京师,与其党羽数百人一起被诛杀。同年,朱榑与三个儿子“皆暴卒”,幼子朱贤爀被安置在庐州。对待太祖封建的藩王,造反大罪,尚且给留了香火后人;那么汉王的香火后人,没道理一个不留。
本人一直坚信,汉王应该有後;但是一直没发现相关资料;或者相关族裔自称汉王后人。直到在朱姓吧里,看到"武汉朱氏"的这个字表;感觉是那话儿来了。先上字表:
德维善政,亮彩惠畴。嘉祥临祚,守城士国。
世子传家,功名显达。梦麟瑞兆,永享遐昌。
克勤于邦,庶民利义。人文继起,祖武是绳。
光前裕后,福禄来臻。
按:在朱姓吧里看到,有人放出部分字表找同宗;而且经过这么久远的传递,字表在个别分支中,出现了较多的错误字;但是有个喜欢研究宗谱的吧友“独居池塘” ,放出了这个总谱(从老谱上抄录来的)。但是,并没有汉王的传说。本人反复颂读字表,发现与皇家(临祚)有关;再仔细品,发现与永乐(梦麟,郑和下西洋,带回了麒麟/长颈鹿)有关;“守城士国”至少是与个王爷有关;“世子传家”说明与世子有关;“庶民利义”是说做了庶人;“祖武是绳”是说别忘了老根是太祖。那些吧友大多说自己是“瑞”字辈,就是说最小辈应该是“瑞”及其BjBeTW后。已传27字。
根据字表文意,很明显的指向汉王。搜集史料,找出字表的始祖;既汉王的第几个儿子,传下了这一字表。
《明实录》:洪熙元年二月辛丑朔,甲辰(初四)。斥汉王高煦第二子瞻圻,凤阳居住。敕中都留守司,分兵防护。盖以高煦,备诉其不孝、不忠也。
《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节录:汉懿庄世子瞻𡓝、庶人瞻圻、世子瞻坦、济阳王瞻垐、临淄王瞻域、昌乐王瞻垶、淄川王瞻墿、齐东王瞻坪、任城王瞻壔、海丰王瞻㙊、新泰王瞻垹。
按:长陵碑里记载,有11个太宗的孙子来自汉王府。以下史料出现了人名混用;根据长陵碑文,对错误人名,进行更正。
修正版《明史朱高煦传》:十九年世子瞻𡓝薨,谥懿庄。无子。成祖北征晏驾。高煦子瞻圻在北京,觇朝廷事驰报,一昼夜六七行。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仁宗知之,顾益厚遇。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仍命归藩。改封嫡二子瞻圻为世子,余皆郡王。先是,瞻圻怨父杀其母,屡发父过恶。成祖曰:“尔父子何忍也!”至是,高煦入朝,悉上瞻圻前后觇报朝中事。仁宗召示瞻圻曰:“汝处父子兄弟间,谗构至此,稚子不足诛。”遣守凤阳皇陵。
修正版《明史诸王世表四》。高煦,成祖嫡二子。洪武二十八年封高阳王,永乐二年进封。十五年就藩乐安州。宣德元年八月反,削爵锢西内,焚死。世子瞻𡓝先卒。韦妃及九子俱从死,国除。
分析:从几个资料看,“汉懿庄世子瞻𡓝”在永乐十九年,得到朝廷谥号;和汉王一起死的是九个儿子,包含:8个郡王和那个世子瞻坦(老三)。那么就是说,造反失败后,那个被贬成庶人的儿子(瞻圻)还活着(11-1-9=1)。这个朱瞻圻出生在1404年,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受封汉世子。洪熙元年二月被废成庶人了。他没得王爷的俸禄,又不受汉王高煦待见,还屡次揭发汉王反状;所以在法理上,他不该杀。汉王已出世的年龄幼小的孙子辈,(如果有)应该也不会杀,将交给这个庶人抚养。
辈世对照:宣德是瞻字辈;字表起首用德维,注意,维字在“经纬”中,表示横向;而瞻圻与宣德的瞻基可以横向比照,宣德是瞻基的年号。所以德字辈就是派给瞻圻的字。那么实际传后,是27代人,即太祖的28世孙。
讨论:传后的次代。朱瞻圻,应该是有25代人(2021-1404=617,617/25=24.68)。这个和上边的实际传后(27代人)有出入。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因为宣德拿下汉王的时候,答应他做富家翁;可是汉王自己作死,那么只能让他的子孙做富家翁。太祖规定,男子15岁~20岁冠礼,那么在大明朝时期,有汉王剩余的资产做支撑,在大明朝阶段,应该是能和王爷们的生育竞赛相比。15岁冠礼成年,取妻、生娃;同岁的老婆们,产第一胎应该在17周岁;考虑第一胎女娃和死亡率,那么平均产儿传后应该在20周岁左右。再计算一下;1644-1404=240年;240/20=12代。大明灭亡后,应该是 按照25年一代人,2021-1644=377,377/25=15.08代;
15.08+12=27.08代;这与最初的27代非常接近。
平均传后时间:(2021-1404)/27=22.9年。
结论:该字表上,都是汉王朱高煦第二子朱瞻圻的後人;该字表颂扬居多,应该是宣德御制。
明朝皇帝
关于他们的书籍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
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番,当时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番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可以说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针对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从其他亲王下手,这样即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但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深渊。 经过四年的拉锯战之后,燕王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对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赶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一国之君,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
于是燕军绕过大城市、一路南下,当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很快燕军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内的亲王与某些将领又擅自开门投降,南京终于被占领,建文帝不知所终,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号永乐。 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只有众人自己把握了。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他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
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殆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捣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是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
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因为当时有人传说建文帝从海上逃跑了,朱棣担心建文帝会卷土重来,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找。另一个原因就是朱棣为人好大喜功,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应该来朝贺,因此他派郑和下西洋去接各国的国王来朝贺,以衬托盛世。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荆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四库全书》却有很多内容被编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坏。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永乐十年以后,朱棣开始了北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争的频率越来越快。朱棣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北争,除前两次有所斩获外,其余多为劳民伤财,使得刚刚恢复的经济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争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
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成祖朱棣的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生母徐皇后。早在洪武时期,朱高炽就被立为燕王世子,而且由于它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的喜爱。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靖难之役爆发以后,朱高炽曾与母亲徐氏成功地阻挡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此后由于他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成祖将他留在后方,这样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
朱高煦与成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成祖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但是最终成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文臣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在和平时期,掌握了文臣就相当于掌握了国家,武将的本嘴拙舌怎么也抵不上文臣的笔和嘴,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这与清代雍正皇帝的即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高煦并没有就这样屈服,他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成祖,然后矫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成祖总算没有再追究。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六十五岁的永乐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成祖的遗体装入棺材中//www.souquanme.com。
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在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朱高炽即位后,改元洪熙,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他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他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洪熙皇帝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洪熙皇帝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北四”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由于心脏病突发猝死,终年四十七岁。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对于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争,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时间//www.souquanme.com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炽不愧为一代仁主的称号。
宣宗朱瞻基
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
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棣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代在身边,让他了如何解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
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座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但是朱瞻基早就预料到前途的险恶,因此当得知父亲病重后,马上日夜兼程赶到了北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 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明年为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登基之后,摆在宣宗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宣宗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分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架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敌酋而告终。宣宗也网开一面,没有杀皇叔朱高煦,而是将他软禁在了逍遥城。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宣宗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作卫),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安南问题也是宣德朝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永乐时期,由于安南内部的争斗,使得安南原来的统治者绝嗣,安南一片混乱,成祖派大将张辅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贪官污吏的压榨,加之历史渊源,安南几乎没有断过兵燹,这使得明初的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到了宣宗即位,安南问题日趋严重,朝廷军队不断在安南遭遇败绩,在这种情况下,宣宗毅然决定议和,放弃对安南占领。这在当时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现在看来,宣宗皇帝的决策是正确的,起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远征安南不仅空耗国库,而且使得中国许多的家庭遭受丧子,丧夫的痛苦,既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因此放弃安南是明智之举。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前些年还专门有这么一个动画片是专门叙述这段历史的。 宣宗朝的废后风波也是他的一个污点,这将在英宗的文章中详细介绍,总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家称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这些称号对于宣宗来讲都并不夸张,只是宣德皇帝享寿不长,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症,撒手人寰,终年三十八岁。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叹。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宣宗皇帝的长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
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他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由于当时孙贵妃深的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
孙贵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后宫,胡皇后被迫让位。由于宣宗皇帝一手导演了废后的闹剧,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点上了一个很大的污点。
这样一个宫女的孩子,在七岁时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年号正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加之后宫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著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正统朝宦官专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对他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当时的元朝在漠北的势力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架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大军,在英宗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
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进,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那里听的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
如果这时英宗能够进怀来城驻守,那么历史将被改写,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也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成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这样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
这样,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备,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给也先军以沉重的打击,也先率队败回蒙古。
与明朝的战争不仅使也先损兵折将,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赏赐以及与明朝交易的机会,当时的瓦剌是一个游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众的生活将是非常艰苦的,北京大败之后,也先开始着手与明朝讲和并宣称“迎使朝来,大架西去”,可是当时景泰帝已经座稳地位,不想派人迎回英宗,但是在众大臣的不断建议下,只得派遣使者先去探听情报,第二次派往瓦剌的使者名叫杨善,他变卖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终于结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
英宗回到北京,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内,开始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景泰帝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
景泰8年,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震惊华夏的“夺门之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
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 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景泰帝在一个月后病死,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是英宗即土木堡之变后的人生又一大污点。
但是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英宗也应算是一代仁君,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儿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
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
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番,当时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番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可以说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针对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从其他亲王下手,这样即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但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深渊。 经过四年的拉锯战之后,燕王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对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赶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一国之君,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
于是燕军绕过大城市、一路南下,当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很快燕军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内的亲王与某些将领又擅自开门投降,南京终于被占领,建文帝不知所终,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号永乐。 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只有众人自己把握了。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他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
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殆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捣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是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
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因为当时有人传说建文帝从海上逃跑了,朱棣担心建文帝会卷土重来,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找。另一个原因就是朱棣为人好大喜功,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应该来朝贺,因此他派郑和下西洋去接各国的国王来朝贺,以衬托盛世。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荆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四库全书》却有很多内容被编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坏。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永乐十年以后,朱棣开始了北争,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争的频率越来越快。朱棣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北争,除前两次有所斩获外,其余多为劳民伤财,使得刚刚恢复的经济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争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
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成祖朱棣的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生母徐皇后。早在洪武时期,朱高炽就被立为燕王世子,而且由于它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的喜爱。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靖难之役爆发以后,朱高炽曾与母亲徐氏成功地阻挡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此后由于他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成祖将他留在后方,这样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
朱高煦与成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成祖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但是最终成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文臣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在和平时期,掌握了文臣就相当于掌握了国家,武将的本嘴拙舌怎么也抵不上文臣的笔和嘴,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这与清代雍正皇帝的即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高煦并没有就这样屈服,他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成祖,然后矫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成祖总算没有再追究。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六十五岁的永乐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成祖的遗体装入棺材中//www.souquanme.com。
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在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朱高炽即位后,改元洪熙,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他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他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仁宗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洪熙皇帝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洪熙皇帝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北四”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由于心脏病突发猝死,终年四十七岁。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对于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争,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时间//www.souquanme.com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炽不愧为一代仁主的称号。
宣宗朱瞻基
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
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棣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代在身边,让他了如何解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
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座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但是朱瞻基早就预料到前途的险恶,因此当得知父亲病重后,马上日夜兼程赶到了北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 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明年为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登基之后,摆在宣宗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宣宗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分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架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敌酋而告终。宣宗也网开一面,没有杀皇叔朱高煦,而是将他软禁在了逍遥城。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宣宗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作卫),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安南问题也是宣德朝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永乐时期,由于安南内部的争斗,使得安南原来的统治者绝嗣,安南一片混乱,成祖派大将张辅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贪官污吏的压榨,加之历史渊源,安南几乎没有断过兵燹,这使得明初的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到了宣宗即位,安南问题日趋严重,朝廷军队不断在安南遭遇败绩,在这种情况下,宣宗毅然决定议和,放弃对安南占领。这在当时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现在看来,宣宗皇帝的决策是正确的,起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远征安南不仅空耗国库,而且使得中国许多的家庭遭受丧子,丧夫的痛苦,既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因此放弃安南是明智之举。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从小就喜欢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前些年还专门有这么一个动画片是专门叙述这段历史的。 宣宗朝的废后风波也是他的一个污点,这将在英宗的文章中详细介绍,总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家称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这些称号对于宣宗来讲都并不夸张,只是宣德皇帝享寿不长,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症,撒手人寰,终年三十八岁。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叹。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宣宗皇帝的长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
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他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由于当时孙贵妃深的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
孙贵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后宫,胡皇后被迫让位。由于宣宗皇帝一手导演了废后的闹剧,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点上了一个很大的污点。
这样一个宫女的孩子,在七岁时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年号正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加之后宫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著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正统朝宦官专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对他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当时的元朝在漠北的势力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架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大军,在英宗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始亲征。
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进,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那里听的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
如果这时英宗能够进怀来城驻守,那么历史将被改写,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没有那么多的假设,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也觉得非常难办,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英宗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先总是带着英宗到处招摇撞骗,但都遭到了明朝边将的回绝,不久之后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立成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这样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来,同时皇帝也明发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
这样,也先想靠英宗大捞一把的计划失败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备,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给也先军以沉重的打击,也先率队败回蒙古。
与明朝的战争不仅使也先损兵折将,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赏赐以及与明朝交易的机会,当时的瓦剌是一个游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众的生活将是非常艰苦的,北京大败之后,也先开始着手与明朝讲和并宣称“迎使朝来,大架西去”,可是当时景泰帝已经座稳地位,不想派人迎回英宗,但是在众大臣的不断建议下,只得派遣使者先去探听情报,第二次派往瓦剌的使者名叫杨善,他变卖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并靠着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终于结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
英宗回到北京,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短暂的仪式之后英宗被软禁在南内,开始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英宗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景泰帝为了避免有人与英宗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
景泰8年,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震惊华夏的“夺门之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
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 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景泰帝在一个月后病死,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是英宗即土木堡之变后的人生又一大污点。
但是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英宗也应算是一代仁君,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儿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
明清皇帝大事表 要每个皇帝的一件大事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 辛卯)
五月 红巾军起义爆发。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 丙申)
三月 朱元璋集庆建制。徽州老儒朱升献策。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癸卯)
四月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
五月 设礼贤馆,集刘基、陶安等人讲论经史。
八月 陈友谅中矢死,汉遂平。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甲辰)
正月 参知政事李善长、大将徐达屡上表劝进,至是奉朱元璋为吴王。建百司官属。置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及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
三月 朱元璋至建康(南京)定大都督府等衙门官制品级。江西行省以陈友谅所用之镂金床进,朱元璋认为“陈氏父子穷奢极靡,焉得不亡,”即命毁之。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丙午)
八月 拓建康(南京)城。命刘基等卜地,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东,白下门之外二里许。(另本作三里许)
十月 派徐达北征故元势力。
十二月 主持营缮者以宫室图进呈,朱元璋见图中有雕琢奇丽处,即命去之。
吴元年(1367年 丁未,元至正二十七年 )
二月 拓建康城完工。
七月 命选道童俊秀者充乐舞生至是集中。朱元璋御戟门召学士朱升、范权领乐舞生入见。并亲击石磬命朱升辨五音,升不能辨,以宫为徵。
八月 圜丘、方丘及社稷坛成。圜丘在京城东南正阳门外钟山之阳;方丘在太平门外钟山之北,社稷坛在宫城之西南,北向。
九月 太庙成。在宫城东南,皆南向。置内使监,秩正四品。后改置内使监、御用监皆正三品,各设令、丞、奉御、典簿正三品至正七品,皇门官、春宫门官、御马司正五品,尚宝司兼守殿、尚衣、尚佩、尚履、尚药、纪事等奉御,皆正六品。新宫殿成。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后为华盖殿,再后曰谨身殿,皆翼以廊庑。奉天殿之左右曰文楼、武楼。谨身殿之后为乾清宫、坤宁宫,六宫以次序列,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
十月 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余官皆同。
十二月 置尚宝司、教坊司官职。尚宝司卿一人,秩正五品,少卿一人,从五品;丞一人,正六品。置侍仪司秩从五品;置教坊司秩正九品,掌宴会音乐,以乐工为之,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和声郎二人。命置内职六尚局。中书左相国李善长率礼官进即皇帝位之礼仪、卤簿、百官拜位之制,及册立皇后、皇太子礼仪。
明洪武元年(1368年 戊申,元至正二十八年 )
正月 初四日,朱元璋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国号曰明,建元洪武。立妃马氏为皇后,立世子朱标为皇太子。布告天下。朱元璋自旧内迁新宫。置东宫官属,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以下官各有兼职。中书省翰林院进郊社宗庙祭仪。
八月 朱元璋决定实行两京一都,诏以应天(原建康)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前后数至北京巡狩。
洪武二年(1369年 己酉)
二月 得元代十三朝实录,命左丞相李善长、前起居注官宋濂等人率部分文人纂修《元史》。洪武帝亲享先农,耕南郊籍田。
八月 定内侍诸司制。计:内使监奉御六十人,尚宝一、尚冠七、尚衣十、尚佩九、尚履八、尚乐七、纪事二、执膳四、司脯二、司香四、太庙四、涓洁二。置尚酒、尚面、尚醋、尚染四局,御马、御用二司、内库仓及东宫典玺、典翰、典膳、典服、典乐、典乘六局,又置门官。
九月 作御宝六:白玉三,青玉三,文曰: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天子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皇帝之宝。诏建临濠(凤阳)为中都。
洪武三年(1370年 庚戌)
二月 恢复科举制度。
四月 分封诸王,诏封皇子樉为秦王、棡为晋王、棣为燕王、 为吴王、桢为楚王、榑为齐王、梓为潭王、 为赵王、檀为鲁王。后个别人有改封。
五月 册贵妃孙氏、充妃吴氏、惠妃郭氏、宁妃郭氏、定妃达氏、顺妃胡氏。
六月 定朝会之礼仪。
九月 定朝会宴享乐舞之数。
十月 定文武官冬衣。重定内使服饰之制。
十二月 作奉先殿。时享、朔望行家人礼。
洪武四年(1371年 辛亥)
正月 左丞相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致仕。中书右丞忠勤伯汪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右丞。
四月 册常遇春女为皇太子妃。
六月 定中官禁令。定女职之制,设六局一司,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局,局各领四司,一司为宫正司。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定公主宅制。造红牌镌戒后妃之辞。
洪武七年(1374年 甲寅)
八月 建立卫所制度。
九月 贵妃孙氏卒,年三十二岁。
十一月 更建奉先殿。
洪武八年(1375年 乙卯)
七月 改作太庙。
九月 改建大内宫殿。
十月 命皇太子、秦王、晋王、楚王、靖江王游中都,讲武。
洪武九年(1376年 丙辰)
七月 韩国公李善长之长子李洪,娶皇长女临安公主。
洪武十年(1377年 丁巳)
六月 丙寅,命中外政事先启皇太子,然后奏闻。
十月 更建大内宫殿成。
十一月 帝以大内宫殿不侈,谓侍臣曰:“节俭足以养性,侈靡必至丧德……。”己卯,皇次孙朱允炆生。丁亥,冬至日,始合祀天地于奉天殿。
洪武十一年(1378年 戊午)
正月 封皇子椿为蜀王、柏为湘王、桂为豫王、楧为汉王、植为卫王。改封吴王 为周王。建皇陵碑,帝因儒臣多文饰,亲自作文,直述微时艰难,刻之。
七月 癸巳,皇孙朱高炽生,燕王出,嫡长子。
洪武十二年(1379年 己未)
二月 作神乐观。
十二月 右丞相汪广洋,因欺君贬海南,又追杀之。
洪武十三年(1380年 庚申)
正月 以谋反诛左丞相胡惟庸,并兴胡党之狱,株连者一万五千余人。
三月 燕王朱棣之国北平。
九月 乙巳,万寿节,御奉天殿受朝,宴群臣于谨身殿,后岁以为常。
洪武十四年(1381年 辛酉)
七月 皇后千秋节,始定皇后朝贺礼仪。
洪武十五年(1382年 壬戌)
正月朔 宴群臣于谨身殿,始用九奏之乐。
八月 马皇后卒。年五十一。定皇后大丧礼仪。谥孝慈。
九月 葬孝慈皇后于钟山之阳。
洪武十七年(1384年 甲子)
十月 册李氏为淑妃,摄六宫事。不久卒,更册宁妃郭氏为淑妃,摄六宫事。
洪武十九年(1386年 丙寅)
八月 皇太子往盱眙,葬三祖帝后衣冠,加修筑,曰祖陵。
洪武二十年(1387年 丁卯)
二月 帝阅武于午门外。命自今起,将军、卫士每日习射于午门外。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庚午)
四月 因涉嫌谋反,赐太师、韩国公李善长死,时年七十七,其家属七十余人皆诛。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辛未)
三月 封皇子 为庆王、权为宁王、楩为岷王、橞为谷王、松为韩王、模为沈王、楹为安王、桱为唐王、栋为郢王、 为伊王。
十一月 本年八月皇太子奉命巡抚陕西,至是还京师,献上关洛形势图,拟都长安。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壬申)
三月 豫王桂改封代王、汉王横改封肃王、卫王植改封辽王。
四月 皇太子卒,年三十九。
八月 葬太子于马皇后陵之右,谥曰懿文。建宗人府、五府、六部、太常司官署于朝门外,东西向,惟三法司仍太平门外。
九月 庚寅,册立皇第三孙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癸酉)
正月 册诸妃生子者。
二月 兴蓝玉案。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戊寅)
闰五月 八日,帝病危。十日,卒于西宫,时年七十一搜趣网岁。遗诏,太孙允炆宜登大位。十六日,朱允炆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同日与皇后同葬钟山之阳,名孝陵。上谥号为“太祖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后有改动)尊母妃吕氏为皇太后。
六月 以受顾命之兵部左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太常寺卿,曾伴读东宫之黄子澄兼翰林院学士,同参军国大事。
七月 齐泰与黄子澄建议削藩。周王朱 以谋反罪名被逮捕。征汉中府教授方孝孺至,擢为翰林院侍讲。日侍帝左右备顾问。临朝奏事,臣僚面议之事,命方就殿中批答之。
八月 废周王朱 为庶人。又命逮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燕王朱棣则疑惧。
十月 当初随从燕王来北平的僧道衍密劝燕王起兵。燕王称病,但暗自练兵。
十一月 帝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史,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并受密旨,监视燕王。
十二月 燕府长史葛诚,奉燕王命奏事京师。帝召见,问府中事,葛诚以实相报。帝遣还,令其在逮燕王时作内应。王有所察觉。
建文元年(1399年 己卯)
正月 命礼部侍郎董伦、王景等十人修太祖实录,又命侍讲学士方孝孺总其事。
二月 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妣常氏为孝康皇后。尊母妃吕氏为皇太后。册太孙妃马氏为皇后,立皇长子文奎为皇太子。封弟允熥为吴王,允 为衡王,允熙为徐王。侍讲方孝孺,为了复古,建言: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位在侍郎上。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罢十二道为左、右两院,左曰拾遗,右曰补阙。改通政史司为寺,大理寺为司。詹事府增置资德院。翰林院复设承旨。改侍读、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设文翰、文史二馆,文翰以居侍读、侍讲,文史以居修撰、编修、检讨。殿、阁大学士并去“大”字,各设学士一人。改谨身殿为正心殿,增设正心殿学士一人。其余内外、大小诸司及品级、阶勋,均仿《周礼》制更定。帝皆从之。
三月 调兵加强北平周围,并密谕北平左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等严为之备。遣刑部尚书暴昭及户部侍郎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访使,分行天下。昭至北平得燕王诸不法状,密奏之。
四月 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皆以罪废为庶人。
六月 岷王楩以罪废为庶人。
七月 诏逮燕府官属。王与护卫张玉、朱能、道衍谋,决定以计取之。伏兵端礼门内,遣人示以朝廷所逮之姓名,张昺、谢贵乃至,伏兵起,擒张昺、谢贵及葛诚,皆斩之。燕王举兵反,上书指斥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并根据祖训所言:“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为天子讨平之。”称其师曰“靖难。”爆发“靖难之役。” 帝阅长兴侯耿炳文所率北伐大军败于真定,有忧色,另拜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召炳文还京师。召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至京师,宁王不至乃削其护卫,辽王至京师,亦徙之荆州。是岁,帝建省躬殿。
建文二年(1400年 庚辰)
六月 帝用齐泰、黄子澄计,兵履败,欲求和,尚宝司丞李得成慷慨请行,谕燕王罢兵。王不听,得成附于燕。
八月 承天门灾。诏求直言。方孝孺改午门曰端门,端门曰应门,承天门曰皋门,前门曰路门。从之。
建文三年(1401年 辛巳)
六月 燕王用道衍计,大军直取南京。帝谕燕王罢兵,王不听,帝乃罢齐泰、黄子澄以缓燕兵。
建文四年(1402年 壬午)
四月 燕兵战胜于灵璧。帝召还齐泰、黄子澄,拟割地求和不成。
六月 燕兵渡江。逼京师之金川门。谷王橞、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列入奸臣榜,共八十余人,诛连甚广。文臣杨荣、杨溥、杨士奇等二十余人皆叩马首迎附。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复周王 、齐王榑。命王府六部:建文中所改易之洪武政令各条皆复旧制。仍以洪武纪年,今年称洪武三十五年。明年改为永乐元年。复诸殿、门旧名。
七月 命翰林待诏解缙为侍读,编修杨荣、杨溥、杨士奇为修撰等。
九月 大封靖难功臣。封丘福为淇国公朱能为成国公,侯伯数十人。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同直文渊阁,预机务,与解缙、黄淮等七人,并朝夕侍左右。
十一月 立王妃徐氏为皇后。
永乐元年(1403年 癸未)
正月 宴诸王于华盖殿。立北平布政司为京师,诏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二年(1404年 甲申)
四月 以僧道衍为太子少师,复姚姓,赐名广孝。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炽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
永乐三年(1405年 乙酉)
六月 遣中官郑和出使西洋诸国。此后郑和七下西洋。
永乐四年(1406年 丙戌)
闰七月 下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宋礼等采木烧砖。命泰宁侯陈珪董治其事。
永乐五年(1407年 丁亥)
七月 皇后徐氏卒。年四十六,十月谥曰仁孝皇后。
九月 郑和还。
十一月 修《永乐大典》成。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
十二月 郑和二次出使西洋。
永乐七年(1409年 己丑)
二月 帝北巡,皇太子监国。册贵妃张氏、贤妃权氏、顺妃任氏、昭容王氏、昭仪李氏、婕妤李氏、美人崔氏。
四月 选陵地于昌平,封其山曰天寿山。
永乐八年(1410年 庚寅)
二月 命皇长孙留守北京。帝亲征塞外,获胜,七月还北京。十月回南京。
永乐九年(1411年 辛卯)
十一月 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行冠礼于华盖殿。
永乐十年(1412年 壬辰)
十月 皇太孙演武于方山,甘露降,群臣表贺。
十一月 太监郑和 敕往赐满加剌、瓜哇等国。
永乐十一年(1413年 癸巳)
正月 仁孝皇后梓宫发京师,汉王护行。天寿山陵成,名曰长陵。
二月 帝北巡,发自南京,皇太孙从。仁孝皇后葬长陵。
四月 帝至北京。
永乐十二年(1414年 甲午)
六月 帝大败瓦剌,追至图拉河,班师。
永乐十三年(1415年 乙未)
五月 汉王朱高煦屡行不法事,囚之,将废为庶人。太子力救,乃削两护卫,徙封乐安。怀有异谋。
永乐十四年(1416年 丙申)
八月 作北京西宫。
九月 帝还南京。
十一月 复议建北京宫殿。
十二月 遣郑和复使西洋。
永乐十五年(1417年 丁酉)
二月 谷王橞恃建文四年为燕兵开金川门功,甚骄肆,夺民田,杀无罪之人,欲谋反,废为庶人。命泰宁侯陈珪仍督北京营建事。命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
四月 北京西宫成。
五月 帝至北京。御西宫新殿受朝贺。
七月 册胡氏为皇太孙妃。
永乐十六年(1418年 戊戌)
三月 太子少师姚广孝卒。
永乐十八年(1420年 庚子)
闰正月 以学士杨荣、金幼孜为文渊阁大学士。
八月 北京始设东厂。
九月 北京宫殿将成,遣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 敕召皇太子,期十二月终至北京。又命皇太孙从行。谕行在礼部,明年元旦定北京为京师,去行在之称,设六部,并取南京诸司印给北京各衙门,别铸南诸司印加“南京”二字。
十一月 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
十二月 皇太子、皇太孙至京师。北京新宫成,规制如南京,加壮。自戊子(永乐六年)六月肇工,历十三年至是成。论营建功,擢工部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余升赉有差。
永乐十九年(1421年 辛丑)
正月朔 帝诣太庙奉五庙神主,皇太子诣郊坛奉安天地神主,皇太孙诣社稷坛奉安神主,黔国公沐晟诣山川坛奉安山川诸神主。帝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命郑和复使西洋。
四月 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
永乐二十年(1422年 壬寅)
正月 帝力排众谏,决意亲征塞北阿鲁台,命皇太子监国。
八月 以大胜班师,九月回北京。
闰十二月 乾清宫灾。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 癸卯)
五月 常山护卫指挥孟遇等欲毒杀永乐帝,然后废太子,立赵王朱高燧。事发,孟贤等伏诛,由于太子解救,高燧得免死。
七月 阿鲁台又来犯,帝复亲征。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甲辰)
正月 复命郑和使西洋。
四月 帝自北京出发,率先命集中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另三卫兵会合于宣府之大军北征。命皇太子监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扈从,杨士奇辅助太子。
七月 十七日,驻于榆木川。成祖病危,召英国公张辅受遗命:“传位皇太子”。次日,卒,年六十五。
八月 十五日,皇太子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洪熙元年。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仍兼大学士,杨士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
九月 上永乐帝谥号为“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后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十月 立太子妃张氏为皇后,并册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册皇太孙朱瞻基为皇太子、妃胡氏。封王及王世子一批。
十二月 葬太宗文皇帝于长陵。
洪熙元年(1425年 乙巳)
五月 十一日,帝病危,命杨士奇书敕。次日,卒于宫内之钦安殿,年四十八。遗诏,皇太子宜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宣德元年。
六月 十二日,皇太子朱瞻基即皇帝位。
七月 初二日,上洪熙帝谥号曰:“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谥皇庶母贵妃郭氏曰恭肃,淑妃王氏曰贞惠,丽妃王氏曰惠安,顺妃谭氏曰恭舍,充妃黄氏曰恭靖。初八日尊后张氏为皇太后,立妃胡氏为皇后,并册贵妃孙氏、淑妃刘氏、惠妃何氏。
九月 初六日,葬仁宗昭皇帝于献陵。
宣德元年(1426年 丙午)
八月 汉王朱高煦反。帝亲征平叛,围攻其国之城乐安,汉王不支,认罪,遂逮其全家至北京,锢于西内,筑室居之,曰逍遥城。同谋者皆伏诛,共六百四十余人,余皆戍边。
宣德二年(1427年 丁未)
十一月 十一日,皇长子朱祁镇生,贵妃孙氏出。《明通鉴》云孙贵妃乃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受宠有加。
宣德三年(1428年 戊申)
二月 立皇长子朱祁镇为皇太子。胡皇后请逊位。帝奉皇太后游西苑,登万岁山,奉觞上寿。
三月 废皇后胡氏,立贵妃孙氏为皇后。退居长安宫。
八月 帝巡边,以防北部扰边,蹇义、杨荣扈从。皇次子祁钰生,贤妃吴氏出。
宣德四年(1429年 己酉)
四月 帝看视禁锢在西宫之汉王朱高煦,被高煦伸足勾倒,帝命以三百斤之铜缸覆之,以火炙炽铜缸,高煦死,其诸子皆伏诛。
十月 帝阅武于近郊,并猎于峪口。
宣德五年(1430年 庚戌)
二月 清明节帝奉太后谒长陵献陵,帝骑马导太后行,至清河桥下马扶辇至农家,太后取所进蔬食酒浆尝之曰:此田家味,帝宜知之。
六月 复命郑和使西洋。
宣德七年(1432年 壬子)
八月 有男子大呼西华门外,语涉诽谤,守门者逮见帝,仍呼喊不已,群臣请下法司,帝云:古圣王设诽谤木以望来谏者,此人岂能罪之,乃释放。
宣德九年(1434年 甲寅)
三月 文武群臣朝皇太子于文华殿。时年仅八岁。
九月 帝言“天下虽安,不忘武备”,乃亲帅六师,巡行边塞,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等扈从,十月还。
十二月 帝疾。
宣德十年(1435年 乙卯)
正月 帝以疾不视朝,命群臣朝皇太子于文华殿。初三日,帝卒于乾清宫,年三十八。遗诏:国家重务白皇太后。太子朱祁镇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正统元年。时方九岁。时外廷传言,太后欲立襄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百官入宫,请见太子,太后即至乾清宫宣布“此新天子也。”士奇等呼万岁,浮议乃息。十一日作宣德帝陵。二十五日上宣德帝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
二月 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尊皇后为皇太后。时左右有请太后垂帘听政者,太后不许,并命罢一切不急之务,清除宫中玩好之物,时时劝皇帝向学。朝廷大政,群臣白太后,太后全命送内阁,待杨士奇等议诀然后施行。初九日,封帝弟朱祁钰为郕王。
三月 放教坊司乐工三千八百余人。罢山夫役一万七千余人。
六月 葬宣宗章皇帝于景陵。
九月 以王振为司礼监。振少选入内书堂,侍帝于东宫,狡黠得上欢心。
正统元年(1436年 丙辰)
二月 开始经筵。命太师英国公张辅知经筵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学士杨溥同知经筵事,三杨辅政。少詹事王直等九人兼经筵讲官,翰林等儒臣分直侍讲。并定每月一讲,有仪注。中官王振及考功郎中李茂弘认为月讲是虚应故事,粉饰太平,君臣之情不通,可忧。初即位时,方讲开经筵,王振即导幼帝阅武,看武职试骑射。王振逐渐擅权。太皇太后,因王振每欲干政欲诛之,未果。
正统五年(1440年 庚申)
三月 建北京宫殿。永乐灾后,至此方命中官阮安同都督沈清、工部尚书吴中等重建三殿,并修缮乾清、坤宁二宫。共役工匠官军七万余人。
五月 王振喜僧道,每岁一度,至是前后共度二万二千三百余人。
正统六年(1441年 辛酉)
三月 兵部侍郎于谦,因巡抚山西威惠大行,每入京师,无人私谒,王振恨之,命通政史劾谦以久不升迁有怨气。下法司论死,下狱三月始释放,改任大理少卿,山西、河南吏民千人上书请留,久之始复原官。
十一月 以宫殿落成,赐文武大臣宴。有明BjBeTW以来,中官不预外廷宴,是日帝问,王先生为何不来?振知后大怒,帝命开东华门中门召振,振至,百官候拜于门外,振始大悦。
正统七年(1442年 壬戌)
二月 立钱氏为皇后。工部尚书吴中致仕。北京工殿及长、献、景三陵皆吴中所营造,规划井然。
十月 太皇太后张氏卒。王振更无顾忌。帝始御门视事。
十二月 葬太皇太后于献陵。上尊谥曰诚孝昭皇后。洪武中曾置铁碑于宫门,高三尺,上铸:“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至是王振因太皇太后卒,遂盗毁之。
正统八年(1443年 癸亥)
十一月 宣宗原后胡氏卒。
正统九年(1444年 甲子)
三月 大学士杨士奇卒,年八十。
正统十一年(1446年 丙寅)
七月 大学士杨溥卒。
正统十二年(1447年 丁卯)
十一月 皇长子朱见深生,贵妃周氏出。
正统十四年(1449年 己巳)
七月 也先犯大同边报日数十至,王振劝上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率百官据实况力谏不可,帝不纳。乃下诏亲征,命郕王居守。
八月 十四日,驻土木堡,也先四面合围,不得出,帝被俘。官军死伤者数十万,战殁官员五十余人,史称“土木之变”。十七日,百官集阙下哭。次日太后命郕王监国。侍讲徐珵言“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尚书胡滢曰:不可。兵部侍郎于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请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尚书王直、学士陈循等议皆同。太监兴安、金英、孛永昌皆言于太后:“若去陵寝将谁与守?”于是,议遂定。郕王总百官,大小事俱启太后。于谦调军运粮,人心稍安。二十一日,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部署北京保卫战。二十二日,以皇太后命,立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仍命郕王代总国政。二十三日,郕王摄朝,御午门左门,右都御史陈镒合诸大臣言:王振倾危社稷,构陷乘舆,请族诛以安人心。王振之党马顺叱陈镒退出,给事中王竑、刑科给事中曹凯捽马顺发,啮其肉,众亦起共殴之,立毙于廷。又振党二人亦击杀之。又抓王振之侄反跪于廷众争唾骂之,一时卫卒汹汹,朝班大乱,郕王惧欲起,于谦掖王止,请谕百官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稳定。遂拘振族少长皆斩。籍其家得金银六十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株,其他珍玩无算。
九月 廷臣合请太后曰:皇太子幼冲,应立长君,太后然之。告郕王,王惊让再三,后都指挥岳谦出使瓦剌归,口传正统帝旨,令郕王继统,王始受命,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景泰元年,遥尊正统帝为太上皇。
十月 也先诡称奉太上皇还,遂大举进犯。京师戒严。也先兵落都城,太上皇止于德胜门外,未能进,转西直门,皆防御甚坚不能进。也先兵至土城,居民升屋呼号,投砖石击之,援兵至,也先兵乃挟太上皇退去。
十二月 尊皇太后为上圣皇太后,尊郕王生母贤妃吴氏为皇太后,立妃汪氏为皇后,迁太上皇后钱氏别居仁寿宫。
能问一下你叫什么吗?
五月 红巾军起义爆发。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 丙申)
三月 朱元璋集庆建制。徽州老儒朱升献策。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癸卯)
四月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
五月 设礼贤馆,集刘基、陶安等人讲论经史。
八月 陈友谅中矢死,汉遂平。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甲辰)
正月 参知政事李善长、大将徐达屡上表劝进,至是奉朱元璋为吴王。建百司官属。置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及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郎中、张昶为左司都事。
三月 朱元璋至建康(南京)定大都督府等衙门官制品级。江西行省以陈友谅所用之镂金床进,朱元璋认为“陈氏父子穷奢极靡,焉得不亡,”即命毁之。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丙午)
八月 拓建康(南京)城。命刘基等卜地,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东,白下门之外二里许。(另本作三里许)
十月 派徐达北征故元势力。
十二月 主持营缮者以宫室图进呈,朱元璋见图中有雕琢奇丽处,即命去之。
吴元年(1367年 丁未,元至正二十七年 )
二月 拓建康城完工。
七月 命选道童俊秀者充乐舞生至是集中。朱元璋御戟门召学士朱升、范权领乐舞生入见。并亲击石磬命朱升辨五音,升不能辨,以宫为徵。
八月 圜丘、方丘及社稷坛成。圜丘在京城东南正阳门外钟山之阳;方丘在太平门外钟山之北,社稷坛在宫城之西南,北向。
九月 太庙成。在宫城东南,皆南向。置内使监,秩正四品。后改置内使监、御用监皆正三品,各设令、丞、奉御、典簿正三品至正七品,皇门官、春宫门官、御马司正五品,尚宝司兼守殿、尚衣、尚佩、尚履、尚药、纪事等奉御,皆正六品。新宫殿成。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后为华盖殿,再后曰谨身殿,皆翼以廊庑。奉天殿之左右曰文楼、武楼。谨身殿之后为乾清宫、坤宁宫,六宫以次序列,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
十月 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余官皆同。
十二月 置尚宝司、教坊司官职。尚宝司卿一人,秩正五品,少卿一人,从五品;丞一人,正六品。置侍仪司秩从五品;置教坊司秩正九品,掌宴会音乐,以乐工为之,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和声郎二人。命置内职六尚局。中书左相国李善长率礼官进即皇帝位之礼仪、卤簿、百官拜位之制,及册立皇后、皇太子礼仪。
明洪武元年(1368年 戊申,元至正二十八年 )
正月 初四日,朱元璋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国号曰明,建元洪武。立妃马氏为皇后,立世子朱标为皇太子。布告天下。朱元璋自旧内迁新宫。置东宫官属,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以下官各有兼职。中书省翰林院进郊社宗庙祭仪。
八月 朱元璋决定实行两京一都,诏以应天(原建康)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前后数至北京巡狩。
洪武二年(1369年 己酉)
二月 得元代十三朝实录,命左丞相李善长、前起居注官宋濂等人率部分文人纂修《元史》。洪武帝亲享先农,耕南郊籍田。
八月 定内侍诸司制。计:内使监奉御六十人,尚宝一、尚冠七、尚衣十、尚佩九、尚履八、尚乐七、纪事二、执膳四、司脯二、司香四、太庙四、涓洁二。置尚酒、尚面、尚醋、尚染四局,御马、御用二司、内库仓及东宫典玺、典翰、典膳、典服、典乐、典乘六局,又置门官。
九月 作御宝六:白玉三,青玉三,文曰: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天子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皇帝之宝。诏建临濠(凤阳)为中都。
洪武三年(1370年 庚戌)
二月 恢复科举制度。
四月 分封诸王,诏封皇子樉为秦王、棡为晋王、棣为燕王、 为吴王、桢为楚王、榑为齐王、梓为潭王、 为赵王、檀为鲁王。后个别人有改封。
五月 册贵妃孙氏、充妃吴氏、惠妃郭氏、宁妃郭氏、定妃达氏、顺妃胡氏。
六月 定朝会之礼仪。
九月 定朝会宴享乐舞之数。
十月 定文武官冬衣。重定内使服饰之制。
十二月 作奉先殿。时享、朔望行家人礼。
洪武四年(1371年 辛亥)
正月 左丞相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致仕。中书右丞忠勤伯汪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右丞。
四月 册常遇春女为皇太子妃。
六月 定中官禁令。定女职之制,设六局一司,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局,局各领四司,一司为宫正司。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定公主宅制。造红牌镌戒后妃之辞。
洪武七年(1374年 甲寅)
八月 建立卫所制度。
九月 贵妃孙氏卒,年三十二岁。
十一月 更建奉先殿。
洪武八年(1375年 乙卯)
七月 改作太庙。
九月 改建大内宫殿。
十月 命皇太子、秦王、晋王、楚王、靖江王游中都,讲武。
洪武九年(1376年 丙辰)
七月 韩国公李善长之长子李洪,娶皇长女临安公主。
洪武十年(1377年 丁巳)
六月 丙寅,命中外政事先启皇太子,然后奏闻。
十月 更建大内宫殿成。
十一月 帝以大内宫殿不侈,谓侍臣曰:“节俭足以养性,侈靡必至丧德……。”己卯,皇次孙朱允炆生。丁亥,冬至日,始合祀天地于奉天殿。
洪武十一年(1378年 戊午)
正月 封皇子椿为蜀王、柏为湘王、桂为豫王、楧为汉王、植为卫王。改封吴王 为周王。建皇陵碑,帝因儒臣多文饰,亲自作文,直述微时艰难,刻之。
七月 癸巳,皇孙朱高炽生,燕王出,嫡长子。
洪武十二年(1379年 己未)
二月 作神乐观。
十二月 右丞相汪广洋,因欺君贬海南,又追杀之。
洪武十三年(1380年 庚申)
正月 以谋反诛左丞相胡惟庸,并兴胡党之狱,株连者一万五千余人。
三月 燕王朱棣之国北平。
九月 乙巳,万寿节,御奉天殿受朝,宴群臣于谨身殿,后岁以为常。
洪武十四年(1381年 辛酉)
七月 皇后千秋节,始定皇后朝贺礼仪。
洪武十五年(1382年 壬戌)
正月朔 宴群臣于谨身殿,始用九奏之乐。
八月 马皇后卒。年五十一。定皇后大丧礼仪。谥孝慈。
九月 葬孝慈皇后于钟山之阳。
洪武十七年(1384年 甲子)
十月 册李氏为淑妃,摄六宫事。不久卒,更册宁妃郭氏为淑妃,摄六宫事。
洪武十九年(1386年 丙寅)
八月 皇太子往盱眙,葬三祖帝后衣冠,加修筑,曰祖陵。
洪武二十年(1387年 丁卯)
二月 帝阅武于午门外。命自今起,将军、卫士每日习射于午门外。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庚午)
四月 因涉嫌谋反,赐太师、韩国公李善长死,时年七十七,其家属七十余人皆诛。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辛未)
三月 封皇子 为庆王、权为宁王、楩为岷王、橞为谷王、松为韩王、模为沈王、楹为安王、桱为唐王、栋为郢王、 为伊王。
十一月 本年八月皇太子奉命巡抚陕西,至是还京师,献上关洛形势图,拟都长安。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壬申)
三月 豫王桂改封代王、汉王横改封肃王、卫王植改封辽王。
四月 皇太子卒,年三十九。
八月 葬太子于马皇后陵之右,谥曰懿文。建宗人府、五府、六部、太常司官署于朝门外,东西向,惟三法司仍太平门外。
九月 庚寅,册立皇第三孙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癸酉)
正月 册诸妃生子者。
二月 兴蓝玉案。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戊寅)
闰五月 八日,帝病危。十日,卒于西宫,时年七十一搜趣网岁。遗诏,太孙允炆宜登大位。十六日,朱允炆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同日与皇后同葬钟山之阳,名孝陵。上谥号为“太祖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后有改动)尊母妃吕氏为皇太后。
六月 以受顾命之兵部左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太常寺卿,曾伴读东宫之黄子澄兼翰林院学士,同参军国大事。
七月 齐泰与黄子澄建议削藩。周王朱 以谋反罪名被逮捕。征汉中府教授方孝孺至,擢为翰林院侍讲。日侍帝左右备顾问。临朝奏事,臣僚面议之事,命方就殿中批答之。
八月 废周王朱 为庶人。又命逮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燕王朱棣则疑惧。
十月 当初随从燕王来北平的僧道衍密劝燕王起兵。燕王称病,但暗自练兵。
十一月 帝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史,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并受密旨,监视燕王。
十二月 燕府长史葛诚,奉燕王命奏事京师。帝召见,问府中事,葛诚以实相报。帝遣还,令其在逮燕王时作内应。王有所察觉。
建文元年(1399年 己卯)
正月 命礼部侍郎董伦、王景等十人修太祖实录,又命侍讲学士方孝孺总其事。
二月 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妣常氏为孝康皇后。尊母妃吕氏为皇太后。册太孙妃马氏为皇后,立皇长子文奎为皇太子。封弟允熥为吴王,允 为衡王,允熙为徐王。侍讲方孝孺,为了复古,建言: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位在侍郎上。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罢十二道为左、右两院,左曰拾遗,右曰补阙。改通政史司为寺,大理寺为司。詹事府增置资德院。翰林院复设承旨。改侍读、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设文翰、文史二馆,文翰以居侍读、侍讲,文史以居修撰、编修、检讨。殿、阁大学士并去“大”字,各设学士一人。改谨身殿为正心殿,增设正心殿学士一人。其余内外、大小诸司及品级、阶勋,均仿《周礼》制更定。帝皆从之。
三月 调兵加强北平周围,并密谕北平左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等严为之备。遣刑部尚书暴昭及户部侍郎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访使,分行天下。昭至北平得燕王诸不法状,密奏之。
四月 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皆以罪废为庶人。
六月 岷王楩以罪废为庶人。
七月 诏逮燕府官属。王与护卫张玉、朱能、道衍谋,决定以计取之。伏兵端礼门内,遣人示以朝廷所逮之姓名,张昺、谢贵乃至,伏兵起,擒张昺、谢贵及葛诚,皆斩之。燕王举兵反,上书指斥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并根据祖训所言:“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为天子讨平之。”称其师曰“靖难。”爆发“靖难之役。” 帝阅长兴侯耿炳文所率北伐大军败于真定,有忧色,另拜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召炳文还京师。召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至京师,宁王不至乃削其护卫,辽王至京师,亦徙之荆州。是岁,帝建省躬殿。
建文二年(1400年 庚辰)
六月 帝用齐泰、黄子澄计,兵履败,欲求和,尚宝司丞李得成慷慨请行,谕燕王罢兵。王不听,得成附于燕。
八月 承天门灾。诏求直言。方孝孺改午门曰端门,端门曰应门,承天门曰皋门,前门曰路门。从之。
建文三年(1401年 辛巳)
六月 燕王用道衍计,大军直取南京。帝谕燕王罢兵,王不听,帝乃罢齐泰、黄子澄以缓燕兵。
建文四年(1402年 壬午)
四月 燕兵战胜于灵璧。帝召还齐泰、黄子澄,拟割地求和不成。
六月 燕兵渡江。逼京师之金川门。谷王橞、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列入奸臣榜,共八十余人,诛连甚广。文臣杨荣、杨溥、杨士奇等二十余人皆叩马首迎附。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复周王 、齐王榑。命王府六部:建文中所改易之洪武政令各条皆复旧制。仍以洪武纪年,今年称洪武三十五年。明年改为永乐元年。复诸殿、门旧名。
七月 命翰林待诏解缙为侍读,编修杨荣、杨溥、杨士奇为修撰等。
九月 大封靖难功臣。封丘福为淇国公朱能为成国公,侯伯数十人。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同直文渊阁,预机务,与解缙、黄淮等七人,并朝夕侍左右。
十一月 立王妃徐氏为皇后。
永乐元年(1403年 癸未)
正月 宴诸王于华盖殿。立北平布政司为京师,诏改北平为北京。
永乐二年(1404年 甲申)
四月 以僧道衍为太子少师,复姚姓,赐名广孝。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炽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
永乐三年(1405年 乙酉)
六月 遣中官郑和出使西洋诸国。此后郑和七下西洋。
永乐四年(1406年 丙戌)
闰七月 下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宋礼等采木烧砖。命泰宁侯陈珪董治其事。
永乐五年(1407年 丁亥)
七月 皇后徐氏卒。年四十六,十月谥曰仁孝皇后。
九月 郑和还。
十一月 修《永乐大典》成。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
十二月 郑和二次出使西洋。
永乐七年(1409年 己丑)
二月 帝北巡,皇太子监国。册贵妃张氏、贤妃权氏、顺妃任氏、昭容王氏、昭仪李氏、婕妤李氏、美人崔氏。
四月 选陵地于昌平,封其山曰天寿山。
永乐八年(1410年 庚寅)
二月 命皇长孙留守北京。帝亲征塞外,获胜,七月还北京。十月回南京。
永乐九年(1411年 辛卯)
十一月 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行冠礼于华盖殿。
永乐十年(1412年 壬辰)
十月 皇太孙演武于方山,甘露降,群臣表贺。
十一月 太监郑和 敕往赐满加剌、瓜哇等国。
永乐十一年(1413年 癸巳)
正月 仁孝皇后梓宫发京师,汉王护行。天寿山陵成,名曰长陵。
二月 帝北巡,发自南京,皇太孙从。仁孝皇后葬长陵。
四月 帝至北京。
永乐十二年(1414年 甲午)
六月 帝大败瓦剌,追至图拉河,班师。
永乐十三年(1415年 乙未)
五月 汉王朱高煦屡行不法事,囚之,将废为庶人。太子力救,乃削两护卫,徙封乐安。怀有异谋。
永乐十四年(1416年 丙申)
八月 作北京西宫。
九月 帝还南京。
十一月 复议建北京宫殿。
十二月 遣郑和复使西洋。
永乐十五年(1417年 丁酉)
二月 谷王橞恃建文四年为燕兵开金川门功,甚骄肆,夺民田,杀无罪之人,欲谋反,废为庶人。命泰宁侯陈珪仍督北京营建事。命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
四月 北京西宫成。
五月 帝至北京。御西宫新殿受朝贺。
七月 册胡氏为皇太孙妃。
永乐十六年(1418年 戊戌)
三月 太子少师姚广孝卒。
永乐十八年(1420年 庚子)
闰正月 以学士杨荣、金幼孜为文渊阁大学士。
八月 北京始设东厂。
九月 北京宫殿将成,遣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 敕召皇太子,期十二月终至北京。又命皇太孙从行。谕行在礼部,明年元旦定北京为京师,去行在之称,设六部,并取南京诸司印给北京各衙门,别铸南诸司印加“南京”二字。
十一月 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
十二月 皇太子、皇太孙至京师。北京新宫成,规制如南京,加壮。自戊子(永乐六年)六月肇工,历十三年至是成。论营建功,擢工部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余升赉有差。
永乐十九年(1421年 辛丑)
正月朔 帝诣太庙奉五庙神主,皇太子诣郊坛奉安天地神主,皇太孙诣社稷坛奉安神主,黔国公沐晟诣山川坛奉安山川诸神主。帝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命郑和复使西洋。
四月 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
永乐二十年(1422年 壬寅)
正月 帝力排众谏,决意亲征塞北阿鲁台,命皇太子监国。
八月 以大胜班师,九月回北京。
闰十二月 乾清宫灾。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 癸卯)
五月 常山护卫指挥孟遇等欲毒杀永乐帝,然后废太子,立赵王朱高燧。事发,孟贤等伏诛,由于太子解救,高燧得免死。
七月 阿鲁台又来犯,帝复亲征。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甲辰)
正月 复命郑和使西洋。
四月 帝自北京出发,率先命集中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另三卫兵会合于宣府之大军北征。命皇太子监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扈从,杨士奇辅助太子。
七月 十七日,驻于榆木川。成祖病危,召英国公张辅受遗命:“传位皇太子”。次日,卒,年六十五。
八月 十五日,皇太子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洪熙元年。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仍兼大学士,杨士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
九月 上永乐帝谥号为“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后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十月 立太子妃张氏为皇后,并册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册皇太孙朱瞻基为皇太子、妃胡氏。封王及王世子一批。
十二月 葬太宗文皇帝于长陵。
洪熙元年(1425年 乙巳)
五月 十一日,帝病危,命杨士奇书敕。次日,卒于宫内之钦安殿,年四十八。遗诏,皇太子宜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宣德元年。
六月 十二日,皇太子朱瞻基即皇帝位。
七月 初二日,上洪熙帝谥号曰:“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谥皇庶母贵妃郭氏曰恭肃,淑妃王氏曰贞惠,丽妃王氏曰惠安,顺妃谭氏曰恭舍,充妃黄氏曰恭靖。初八日尊后张氏为皇太后,立妃胡氏为皇后,并册贵妃孙氏、淑妃刘氏、惠妃何氏。
九月 初六日,葬仁宗昭皇帝于献陵。
宣德元年(1426年 丙午)
八月 汉王朱高煦反。帝亲征平叛,围攻其国之城乐安,汉王不支,认罪,遂逮其全家至北京,锢于西内,筑室居之,曰逍遥城。同谋者皆伏诛,共六百四十余人,余皆戍边。
宣德二年(1427年 丁未)
十一月 十一日,皇长子朱祁镇生,贵妃孙氏出。《明通鉴》云孙贵妃乃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受宠有加。
宣德三年(1428年 戊申)
二月 立皇长子朱祁镇为皇太子。胡皇后请逊位。帝奉皇太后游西苑,登万岁山,奉觞上寿。
三月 废皇后胡氏,立贵妃孙氏为皇后。退居长安宫。
八月 帝巡边,以防北部扰边,蹇义、杨荣扈从。皇次子祁钰生,贤妃吴氏出。
宣德四年(1429年 己酉)
四月 帝看视禁锢在西宫之汉王朱高煦,被高煦伸足勾倒,帝命以三百斤之铜缸覆之,以火炙炽铜缸,高煦死,其诸子皆伏诛。
十月 帝阅武于近郊,并猎于峪口。
宣德五年(1430年 庚戌)
二月 清明节帝奉太后谒长陵献陵,帝骑马导太后行,至清河桥下马扶辇至农家,太后取所进蔬食酒浆尝之曰:此田家味,帝宜知之。
六月 复命郑和使西洋。
宣德七年(1432年 壬子)
八月 有男子大呼西华门外,语涉诽谤,守门者逮见帝,仍呼喊不已,群臣请下法司,帝云:古圣王设诽谤木以望来谏者,此人岂能罪之,乃释放。
宣德九年(1434年 甲寅)
三月 文武群臣朝皇太子于文华殿。时年仅八岁。
九月 帝言“天下虽安,不忘武备”,乃亲帅六师,巡行边塞,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等扈从,十月还。
十二月 帝疾。
宣德十年(1435年 乙卯)
正月 帝以疾不视朝,命群臣朝皇太子于文华殿。初三日,帝卒于乾清宫,年三十八。遗诏:国家重务白皇太后。太子朱祁镇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正统元年。时方九岁。时外廷传言,太后欲立襄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百官入宫,请见太子,太后即至乾清宫宣布“此新天子也。”士奇等呼万岁,浮议乃息。十一日作宣德帝陵。二十五日上宣德帝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
二月 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尊皇后为皇太后。时左右有请太后垂帘听政者,太后不许,并命罢一切不急之务,清除宫中玩好之物,时时劝皇帝向学。朝廷大政,群臣白太后,太后全命送内阁,待杨士奇等议诀然后施行。初九日,封帝弟朱祁钰为郕王。
三月 放教坊司乐工三千八百余人。罢山夫役一万七千余人。
六月 葬宣宗章皇帝于景陵。
九月 以王振为司礼监。振少选入内书堂,侍帝于东宫,狡黠得上欢心。
正统元年(1436年 丙辰)
二月 开始经筵。命太师英国公张辅知经筵事,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学士杨溥同知经筵事,三杨辅政。少詹事王直等九人兼经筵讲官,翰林等儒臣分直侍讲。并定每月一讲,有仪注。中官王振及考功郎中李茂弘认为月讲是虚应故事,粉饰太平,君臣之情不通,可忧。初即位时,方讲开经筵,王振即导幼帝阅武,看武职试骑射。王振逐渐擅权。太皇太后,因王振每欲干政欲诛之,未果。
正统五年(1440年 庚申)
三月 建北京宫殿。永乐灾后,至此方命中官阮安同都督沈清、工部尚书吴中等重建三殿,并修缮乾清、坤宁二宫。共役工匠官军七万余人。
五月 王振喜僧道,每岁一度,至是前后共度二万二千三百余人。
正统六年(1441年 辛酉)
三月 兵部侍郎于谦,因巡抚山西威惠大行,每入京师,无人私谒,王振恨之,命通政史劾谦以久不升迁有怨气。下法司论死,下狱三月始释放,改任大理少卿,山西、河南吏民千人上书请留,久之始复原官。
十一月 以宫殿落成,赐文武大臣宴。有明BjBeTW以来,中官不预外廷宴,是日帝问,王先生为何不来?振知后大怒,帝命开东华门中门召振,振至,百官候拜于门外,振始大悦。
正统七年(1442年 壬戌)
二月 立钱氏为皇后。工部尚书吴中致仕。北京工殿及长、献、景三陵皆吴中所营造,规划井然。
十月 太皇太后张氏卒。王振更无顾忌。帝始御门视事。
十二月 葬太皇太后于献陵。上尊谥曰诚孝昭皇后。洪武中曾置铁碑于宫门,高三尺,上铸:“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至是王振因太皇太后卒,遂盗毁之。
正统八年(1443年 癸亥)
十一月 宣宗原后胡氏卒。
正统九年(1444年 甲子)
三月 大学士杨士奇卒,年八十。
正统十一年(1446年 丙寅)
七月 大学士杨溥卒。
正统十二年(1447年 丁卯)
十一月 皇长子朱见深生,贵妃周氏出。
正统十四年(1449年 己巳)
七月 也先犯大同边报日数十至,王振劝上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率百官据实况力谏不可,帝不纳。乃下诏亲征,命郕王居守。
八月 十四日,驻土木堡,也先四面合围,不得出,帝被俘。官军死伤者数十万,战殁官员五十余人,史称“土木之变”。十七日,百官集阙下哭。次日太后命郕王监国。侍讲徐珵言“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尚书胡滢曰:不可。兵部侍郎于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请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尚书王直、学士陈循等议皆同。太监兴安、金英、孛永昌皆言于太后:“若去陵寝将谁与守?”于是,议遂定。郕王总百官,大小事俱启太后。于谦调军运粮,人心稍安。二十一日,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部署北京保卫战。二十二日,以皇太后命,立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仍命郕王代总国政。二十三日,郕王摄朝,御午门左门,右都御史陈镒合诸大臣言:王振倾危社稷,构陷乘舆,请族诛以安人心。王振之党马顺叱陈镒退出,给事中王竑、刑科给事中曹凯捽马顺发,啮其肉,众亦起共殴之,立毙于廷。又振党二人亦击杀之。又抓王振之侄反跪于廷众争唾骂之,一时卫卒汹汹,朝班大乱,郕王惧欲起,于谦掖王止,请谕百官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稳定。遂拘振族少长皆斩。籍其家得金银六十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株,其他珍玩无算。
九月 廷臣合请太后曰:皇太子幼冲,应立长君,太后然之。告郕王,王惊让再三,后都指挥岳谦出使瓦剌归,口传正统帝旨,令郕王继统,王始受命,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景泰元年,遥尊正统帝为太上皇。
十月 也先诡称奉太上皇还,遂大举进犯。京师戒严。也先兵落都城,太上皇止于德胜门外,未能进,转西直门,皆防御甚坚不能进。也先兵至土城,居民升屋呼号,投砖石击之,援兵至,也先兵乃挟太上皇退去。
十二月 尊皇太后为上圣皇太后,尊郕王生母贤妃吴氏为皇太后,立妃汪氏为皇后,迁太上皇后钱氏别居仁寿宫。
能问一下你叫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