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泽字汝霖>>中几句的翻译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泽出其不意,遣兵过大河袭击。 知道翻译的给个答案,谢谢!不知道对不对:1、A(例句与BCD项中的“恶”均作“憎恶、讨厌、不喜欢” 讲,A项中的“恶”是“嫉妒”之意。 2、D(例句与ABC项中的“适”均作副词,作“恰好,正好” 讲,D项中的“适”是“适合,适宜”之意。) 3、C(例句与ABD项中的“易”均作“容易” 讲,C项中的“易”是“平坦”之意。) 4、B(例句与B句中的“属”均作“部属,下属”讲,A句中的“属”作“请,劝”讲,C句中的“属”作“隶属,归属”讲,D句中的“属”作“管辖”讲。) 5、A(例句与A句中的“假”均作“兼任,代理”讲,B句中的“假”作“,假,假的,与“真”相对”讲,C句中的“假”作“假装”讲,D句中的“假”作“休假,假期”讲。) 6、A、(选项中所有句子中的“或”与例句中的“或”均是代词,但A项与例句中的“或”当“有的人”讲,B项中的“或”当“有的事情”讲,C项中的“或”当“有的时候”讲,D项中的“或”当“任何人”讲。) 7、D(例句与ABC三项中的“善”均作“好,善良;好的,善良的”讲,D句中的善当“修治,收拾”讲,通“缮”。) 8、B(例句与B句中的“安”均作“怎么,哪里”讲,疑问代词,表反诘;A句中的“安”作“哪里,什么地方”讲,疑问代词,表处所;C句中的“安”作“安置,安放”讲,D句中的“安”作“安心,满足,习惯于”讲。) 9、B(例句与B句中的“率”均作“一律,一概”讲,A句中的“率”作“轻率”讲,C句中的“率”往往与“大”连用,“大率”,作“大概,大致”讲,D句中的“率”作“遵循,依顺”讲。) 10、A(例句与BCD项中的“故”均作“缘故,原因” 讲,A项中的“故”是“事故,变故”之意。) 11、D(例句与D句中的“即”均作“就在,当”讲A句中的“即”作“立即,马上”讲,B句中的“即”帮助判断,作“是,就是”讲;C句中的“即”作“就,便”讲。) 13、B(例句中的“除”与④⑦句中的“除”均作“拜官,任职”讲,其他句中的“除”的意义分别为①逝去,过去,②台阶,③清除,去掉,⑤除了,除非,⑥清理,修治,⑧扣除。) 14、B(例句中的“兵”与B项的“兵”均作“军队,士兵”讲,其他句中的“兵”的意义分别为:③⑥⑨句中的“兵”作“兵器,武器”讲,⑤⑧句中的“兵”作“战争,军事,军备”讲,②句中的“兵”作“用兵的战略、策略”讲。)
15、A(例句与BCD项中的“悉”均作“全,都” 讲,副词;A项中的“悉”是“详尽,周全”之意。) 16、C(例句与ABD项中的“举”均作“发(兵),发动(战争)” 讲,C项中的“举”是“动,行动,动作”之意。) 17、 B(例句与B句中的“度”均作“计算,估计”讲,A句中的“度”作“考虑”讲,CD句中的“度” 均作“量,计量”讲。) 18、B(例句与ACD项中的“却”均作“退,后退” 讲,B项中的“却”是“使……退,打退,击退”之意。另外,“恶”的意义还有①推辞,拒绝,如成语“盛情难却”。②回头,如《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③副词,再,如《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 19、D(例句与ABC项中的“复”均作副词,作“再,又” 讲,D项中的“复”是“覆盖,盖住”之意,同“覆”。)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4)相关知识指导性链接】
1、 恶 “恶”的意义还有①罪恶,邪恶,与“善”相对,如《谏太宗十思疏》“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指南录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②丑,丑陋,与“美”相对,如《采草药》“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③坏,不好,如《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委匿之”,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④污秽,如《五蠹》“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⑤险恶,,凶险,如《指南录后序》“而境界危恶,曾见错出,非人世所堪”。⑥耻辱,羞辱,如《毛遂自荐》“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⑦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如《齐桓晋文之事》“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等。
2、 适 “适”的意义还有①到……去,如《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②适应,顺从,如《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③享受,如《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④副词,才,刚才,如《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⑤谴责,惩罚,如《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等。
3、 易 “易”的意义还有①换,交换,如《齐桓晋文之事》“故以羊易之”,《唐雎不辱使命》“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论积贮疏》“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②改变,变更,如《察今》“时易时移,变法宜矣”,《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③轻视,轻慢,如《五蠹》“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书博鸡者事》“守自负年德,易之”。④特指《周易》,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本之《易》,以求其动”。等。
4、 属 “属”的意义还有①连接,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屈原列传》“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②跟着,跟上,如《史记•垓下之战》“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③连缀文字,做文章,如《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托付,嘱咐,又写作“嘱”,如《冯谖客孟尝君》“使人属孟尝君”,《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④族属,家属,如《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属,贫者面语之”,《与妻书》“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⑤类,辈,如《曹刿论战》“忠之属也”,《鸿门宴》“吾属今为之虏矣”,《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
5、 假 “假”的意义还有①借,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黄生借书说》“非夫人之力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②凭借,借助,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用,须,如《与陈伯之书》“将军之所知,不假谱一二谈也”。④给予,如《谭嗣同》“汉人未可假大兵权”。⑤宽容,如《荆轲刺秦王》“愿大王稍假借之”。⑥连词,假使,假如,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等。
6、 或 “或”的意义还有①副词,也许,或许,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②连词,假如,如果,如《柳毅传》“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等。
7、 善 “善”的意义还有①长处,好的行为,如《论语》“愿无伐善,无施劳”,《答司马谏议书》“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痛欲自媚于众为善”。②赞许,赞叹之词,如《公输》“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庖丁解牛》“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③友好,亲善,如《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隆中对》“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④善于,擅长,如《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⑤好好的,如《荆轲刺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⑥多,常,如《卖柑者言》“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等。
8、 安 “安”的意义还有①安定,安稳,如《季氏将伐颛臾》“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均”,《论积贮疏》“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②安适,安逸,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死娱安乐也”,《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六国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的一夕安寝”。③养,奉养,如《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论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④抚慰,安抚,如《孔雀东南飞》“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等。
9、 率 “率”的意义还有①遵奉,服从,如《治平篇》“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②率领,带领,如《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隆中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等。
10、 故 “故”的意义还有①旧,旧的,原来的,如《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察今》“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故事]旧事,前例,如《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②旧时,从前,如《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柳敬亭传》“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③老朋友,旧交情,如《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人]a、老朋友,老相识,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b、前妻或前夫,如《孔雀东南飞》“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④衰退,衰老,如《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⑤副词,故意,特意,如《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鸿门宴》“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⑥副词,www.souquanme.com仍然,还是,如《孔雀东南飞》“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赤壁之战》“累官故不失州郡也”。⑦副词,本来,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⑧连词,所以,因此,如《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等。
11、 即 “即”的意义还有①走进,靠近,如《童区寄传》“以缚即炉火烧绝之”,[即位]就位,常专指登上帝王、诸侯之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②取,根据,就……看,如《原毁》“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责其旧”,《报刘一丈书》“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等。
12、 就 “就”的意义还有①登,上,如《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②就任,就职,如《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③从事,参加,如《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④受,接受,如《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⑤效法,取,如《原毁》“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着”。⑥成功,完成,如《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⑦成就,如《信陵君窃符救赵》“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⑧介词,到,向,如《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等。
13、 (略)
14、 (略)
15、 悉 “悉”的意义还有①详尽地表达,如《柳毅传》“飨德怀恩,词不悉心”。②了解,熟悉,如《治平篇》“悉府库以赈之”,《冯婉贞》“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等。
16、 举 “举”的意义还有①擎起,举起,如《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②拿,拿着,如《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③举出,如《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意远”。④做,实行,如《察今》“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⑤举用,起用,如《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⑥推举,推荐,如《出师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⑦攻下,占领,如《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⑧副词,都,全,如《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⑨副词,尽,如《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⑩科举考试中考中,如《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弟”。等。
17、 度 “度”的意义还有①量词,次,回,如《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②制作词曲,如姜夔《扬州慢》“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③奔驰,驱驰,如白居易《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④过,越过,如《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琵琶行》“秋月春风等闲度”。⑤度量,气度,胸襟,如《汉书•高帝纪》“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⑥气度,常态,如《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⑦制度,法度,如《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朝廷”。⑧限度,如《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⑨计量长短的标准,尺度,如《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等。
18、 却 “却”的意义还有①推辞,拒绝,如成语“盛情难却”。②回头,如《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③副词,再,如《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
19、 复 “复”的意义还有①返回,回还,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以知公子恨之复返也”。②回复,回答,如《齐桓晋文之事》“又复于王者曰”,《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送东阳马生序》“不敢出一言以复”。③恢复,还原,,如《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④繁复,重复,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等。
15、A(例句与BCD项中的“悉”均作“全,都” 讲,副词;A项中的“悉”是“详尽,周全”之意。) 16、C(例句与ABD项中的“举”均作“发(兵),发动(战争)” 讲,C项中的“举”是“动,行动,动作”之意。) 17、 B(例句与B句中的“度”均作“计算,估计”讲,A句中的“度”作“考虑”讲,CD句中的“度” 均作“量,计量”讲。) 18、B(例句与ACD项中的“却”均作“退,后退” 讲,B项中的“却”是“使……退,打退,击退”之意。另外,“恶”的意义还有①推辞,拒绝,如成语“盛情难却”。②回头,如《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③副词,再,如《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 19、D(例句与ABC项中的“复”均作副词,作“再,又” 讲,D项中的“复”是“覆盖,盖住”之意,同“覆”。)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4)相关知识指导性链接】
1、 恶 “恶”的意义还有①罪恶,邪恶,与“善”相对,如《谏太宗十思疏》“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指南录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②丑,丑陋,与“美”相对,如《采草药》“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③坏,不好,如《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委匿之”,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④污秽,如《五蠹》“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⑤险恶,,凶险,如《指南录后序》“而境界危恶,曾见错出,非人世所堪”。⑥耻辱,羞辱,如《毛遂自荐》“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⑦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如《齐桓晋文之事》“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等。
2、 适 “适”的意义还有①到……去,如《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②适应,顺从,如《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③享受,如《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④副词,才,刚才,如《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⑤谴责,惩罚,如《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等。
3、 易 “易”的意义还有①换,交换,如《齐桓晋文之事》“故以羊易之”,《唐雎不辱使命》“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论积贮疏》“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②改变,变更,如《察今》“时易时移,变法宜矣”,《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③轻视,轻慢,如《五蠹》“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书博鸡者事》“守自负年德,易之”。④特指《周易》,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本之《易》,以求其动”。等。
4、 属 “属”的意义还有①连接,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屈原列传》“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②跟着,跟上,如《史记•垓下之战》“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③连缀文字,做文章,如《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托付,嘱咐,又写作“嘱”,如《冯谖客孟尝君》“使人属孟尝君”,《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④族属,家属,如《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属,贫者面语之”,《与妻书》“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⑤类,辈,如《曹刿论战》“忠之属也”,《鸿门宴》“吾属今为之虏矣”,《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
5、 假 “假”的意义还有①借,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黄生借书说》“非夫人之力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②凭借,借助,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用,须,如《与陈伯之书》“将军之所知,不假谱一二谈也”。④给予,如《谭嗣同》“汉人未可假大兵权”。⑤宽容,如《荆轲刺秦王》“愿大王稍假借之”。⑥连词,假使,假如,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等。
6、 或 “或”的意义还有①副词,也许,或许,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②连词,假如,如果,如《柳毅传》“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等。
7、 善 “善”的意义还有①长处,好的行为,如《论语》“愿无伐善,无施劳”,《答司马谏议书》“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痛欲自媚于众为善”。②赞许,赞叹之词,如《公输》“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庖丁解牛》“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③友好,亲善,如《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隆中对》“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④善于,擅长,如《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⑤好好的,如《荆轲刺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⑥多,常,如《卖柑者言》“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等。
8、 安 “安”的意义还有①安定,安稳,如《季氏将伐颛臾》“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均”,《论积贮疏》“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②安适,安逸,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死娱安乐也”,《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六国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的一夕安寝”。③养,奉养,如《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论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④抚慰,安抚,如《孔雀东南飞》“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等。
9、 率 “率”的意义还有①遵奉,服从,如《治平篇》“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②率领,带领,如《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隆中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等。
10、 故 “故”的意义还有①旧,旧的,原来的,如《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察今》“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故事]旧事,前例,如《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②旧时,从前,如《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柳敬亭传》“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③老朋友,旧交情,如《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人]a、老朋友,老相识,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b、前妻或前夫,如《孔雀东南飞》“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④衰退,衰老,如《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⑤副词,故意,特意,如《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鸿门宴》“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⑥副词,www.souquanme.com仍然,还是,如《孔雀东南飞》“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赤壁之战》“累官故不失州郡也”。⑦副词,本来,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⑧连词,所以,因此,如《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等。
11、 即 “即”的意义还有①走进,靠近,如《童区寄传》“以缚即炉火烧绝之”,[即位]就位,常专指登上帝王、诸侯之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②取,根据,就……看,如《原毁》“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责其旧”,《报刘一丈书》“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等。
12、 就 “就”的意义还有①登,上,如《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②就任,就职,如《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③从事,参加,如《芋老人传》“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④受,接受,如《肴之战》“使归就戮于秦”,《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⑤效法,取,如《原毁》“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着”。⑥成功,完成,如《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⑦成就,如《信陵君窃符救赵》“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⑧介词,到,向,如《狱中杂记》“余尝就老胥而求焉”。等。
13、 (略)
14、 (略)
15、 悉 “悉”的意义还有①详尽地表达,如《柳毅传》“飨德怀恩,词不悉心”。②了解,熟悉,如《治平篇》“悉府库以赈之”,《冯婉贞》“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等。
16、 举 “举”的意义还有①擎起,举起,如《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②拿,拿着,如《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③举出,如《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意远”。④做,实行,如《察今》“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⑤举用,起用,如《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⑥推举,推荐,如《出师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⑦攻下,占领,如《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⑧副词,都,全,如《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⑨副词,尽,如《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⑩科举考试中考中,如《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弟”。等。
17、 度 “度”的意义还有①量词,次,回,如《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②制作词曲,如姜夔《扬州慢》“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③奔驰,驱驰,如白居易《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④过,越过,如《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琵琶行》“秋月春风等闲度”。⑤度量,气度,胸襟,如《汉书•高帝纪》“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⑥气度,常态,如《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⑦制度,法度,如《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朝廷”。⑧限度,如《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⑨计量长短的标准,尺度,如《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等。
18、 却 “却”的意义还有①推辞,拒绝,如成语“盛情难却”。②回头,如《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③副词,再,如《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
19、 复 “复”的意义还有①返回,回还,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以知公子恨之复返也”。②回复,回答,如《齐桓晋文之事》“又复于王者曰”,《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送东阳马生序》“不敢出一言以复”。③恢复,还原,,如《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④繁复,重复,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等。
冀君实或见恕也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是哪篇文章。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VFMrq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却说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二人奉诏而去。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今必出军斜谷,来取新城。若取新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吾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新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曰:“今将军当于何处进兵?”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张郃大悟,拜伏于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虽然如此,诸葛亮不比孟达。将军为先锋,不可轻进。当传与诸将:循山西路,远远哨探。如无伏兵,方可前进。若是怠忽,必中诸葛亮之计。”张*受计引军而行。
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孔明大惊曰:“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张*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分付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新城;若得新城,长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了一遍,方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当夜调度已定。次日天明,张*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自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背后张郃引兵追来。赶到三十余里,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视之,乃魏延也。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郃回军便走。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一声喊起,两边伏兵齐出:左边司马懿,右边司马昭,却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张郃复来,三路兵合在一处。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间,忽一彪军杀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二将慌忙奔回寨时,营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仪从营中杀出。王平、魏延径奔列柳城,来投高翔。此时高翔闻知街亭有VFMrq失,尽起列柳城之兵,前来救应,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复街亭。”当时三人在山坡下商议已定。待天色将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进,径到街亭,不见一人,心中大疑,未进,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在何处。正没理会,又不见王平兵到。忽然一声炮响,火光冲天,鼓起震地:魏兵齐出,把魏延、高翔围在垓心。二人往来冲突,不得脱身。忽听得山坡后喊声若雷,一彪军杀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径奔列柳城来。比及奔到城下时,城边早有一军杀到,旗上大书“魏都督郭淮”字样。原来郭淮与曹真商议,恐司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来取街亭;闻知司马懿、张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径袭列柳城。正遇三将,大杀一阵。蜀兵伤者极多。魏延恐阳平关有失,慌与王平、高翔望阳平关来。
却说郭淮收了军马,乃谓左右曰:“吾虽不得街亭,却取了列柳城,亦是大功。”引兵径到城下叫门,只见城上一声炮响,旗帜皆竖,当头一面大旗,上书“平西都督司马懿”。懿撑起悬空板,倚定护心木栏干,大笑曰:“郭伯济来何迟也?”淮大惊曰:“仲达神机,吾不及也!”遂入城。相见已毕,懿曰:“今街亭已失,诸葛亮必走。公可速与子丹星夜追之。”郭淮从其言,出城而去。懿唤张*曰:“子丹、伯济,恐吾全获大功,故来取此城池。吾非独欲成功,乃侥幸而已。吾料魏延、王平、马谡、高翔等辈,必先去据阳平关。吾若去取此关,诸葛亮必随后掩杀,中其计矣。兵法云:归师勿掩,穷寇莫追。汝可从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当斜谷之兵。若彼败走,不可相拒,只宜中途截住:蜀兵辎重,可尽得也。”张*受计,引兵一半去了。懿下令:“竟取斜谷,由西城而进。西城虽山僻小县,乃蜀兵屯粮之所,又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总路。若得此城,三郡可复矣。”于是司马懿留申耽、申仪守列柳城,自领大军望斜谷进发。
却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犹豫不定。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孔明唤入,左右呈上图本。孔明就文几上拆开视之,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左右问曰:“丞相何故失惊?”孔明曰:“吾观此图本,失却要路,占山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二日,军自乱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长史杨仪进曰:“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分付与杨仪。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急唤关兴、张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www.souquanme.com。”又令张冀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
却说司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鼓声震地。懿回顾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只见大路上一军杀来,旗上大书“右护卫使虎冀将军张苞”。魏兵皆弃甲抛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杆大旗,上书“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山谷应声,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军心疑,不敢久停,只得尽弃辎重而去。兴、苞二人皆遵将令,不敢追袭,多得军器粮草而归。司马懿见山谷中皆有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此时曹真听知孔明退兵,急引兵追赶。山背后一声炮响,蜀兵漫山遍野而来:为首大将,乃是姜维、马岱。真大惊,急退军时,先锋陈造已被马岱所斩。真引兵鼠窜而还。蜀兵连夜皆奔回汉中。却说赵云、邓芝伏兵于箕谷道中。闻孔明传令回军,云谓芝曰:“魏军知吾兵退,必然来追。吾先引一军伏于其后,公却引兵打吾旗号,徐徐而退。吾一步步自有护送也。
却说郭淮提兵再回箕谷道中,唤先锋苏*分付曰:“蜀将赵云,英勇无敌。汝可小心提防,彼军若退,必有计也。”苏*欣然曰:“都督若肯接应,某当生擒赵云。”遂引前部三千兵,奔入箕谷。看看赶上蜀兵,只见山坡后闪出红旗白字,上书“赵云”。苏*急收兵退走。行不到数里,喊声大震,一彪军撞出:为首大将,挺枪跃马,大喝曰:“汝识赵子龙否!”苏*大惊曰:“如何这里又有赵云?”措手不及,被云一枪刺死于马下。余军溃散。云迤逦前进,背后又一军到,乃郭淮部将万政也。云见魏兵追急,乃勒马挺枪,立于路口,待来将交锋。蜀兵已去三十余里。万政认得是赵云,不敢前进,云等得天色黄昏,方才拨回马缓缓而进。郭淮兵到,万政言赵云英勇如旧,因此不敢近前。淮传令教军急赶,政令数百骑壮士赶来。行至一大林,忽听得背后大喝一声曰:“赵子龙在此!”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余者皆越岭而去。万政勉强来敌,被云一箭射中盔缨,惊跌于涧中。云以枪指之曰:“吾饶汝性命回去!快教郭淮赶来!”万政脱命而回。云护送车仗人马,望汉中而去,沿途并无遗失。曹真、郭淮复夺三郡,以为己功。却说司马懿分兵而进。此时蜀兵尽回汉中去了,懿引一军复到西城,因问遗下居民及山僻隐者,皆言孔明止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又无武将,只有几个文官,别无埋伏。武功山小民告曰:“关兴、张苞,只各有三千军,转山呐喊,鼓噪惊追,又无别军,并不敢厮杀。”懿悔之不及,仰天叹曰:“吾不如孔明也!”遂安抚了诸处官民,引兵径还长安,朝见魏主。睿曰:“今日复得陇西诸郡,皆卿之功也。”懿奏曰:“今蜀兵皆在汉中,未尽剿灭。臣乞大兵并力收川,以报陛下。”睿大喜,令懿即便兴兵。忽班内一人出奏曰:“臣有一计,足可定蜀降吴。”正是:蜀中将相方归国,魏地君臣又逞谋。未知献计者是谁,且看下回分解。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VFMrq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却说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二人奉诏而去。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今必出军斜谷,来取新城。若取新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吾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新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曰:“今将军当于何处进兵?”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张郃大悟,拜伏于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虽然如此,诸葛亮不比孟达。将军为先锋,不可轻进。当传与诸将:循山西路,远远哨探。如无伏兵,方可前进。若是怠忽,必中诸葛亮之计。”张*受计引军而行。
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孔明大惊曰:“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张*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分付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新城;若得新城,长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了一遍,方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当夜调度已定。次日天明,张*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自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背后张郃引兵追来。赶到三十余里,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视之,乃魏延也。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郃回军便走。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一声喊起,两边伏兵齐出:左边司马懿,右边司马昭,却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张郃复来,三路兵合在一处。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间,忽一彪军杀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二将慌忙奔回寨时,营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仪从营中杀出。王平、魏延径奔列柳城,来投高翔。此时高翔闻知街亭有VFMrq失,尽起列柳城之兵,前来救应,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复街亭。”当时三人在山坡下商议已定。待天色将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进,径到街亭,不见一人,心中大疑,未进,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在何处。正没理会,又不见王平兵到。忽然一声炮响,火光冲天,鼓起震地:魏兵齐出,把魏延、高翔围在垓心。二人往来冲突,不得脱身。忽听得山坡后喊声若雷,一彪军杀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径奔列柳城来。比及奔到城下时,城边早有一军杀到,旗上大书“魏都督郭淮”字样。原来郭淮与曹真商议,恐司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来取街亭;闻知司马懿、张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径袭列柳城。正遇三将,大杀一阵。蜀兵伤者极多。魏延恐阳平关有失,慌与王平、高翔望阳平关来。
却说郭淮收了军马,乃谓左右曰:“吾虽不得街亭,却取了列柳城,亦是大功。”引兵径到城下叫门,只见城上一声炮响,旗帜皆竖,当头一面大旗,上书“平西都督司马懿”。懿撑起悬空板,倚定护心木栏干,大笑曰:“郭伯济来何迟也?”淮大惊曰:“仲达神机,吾不及也!”遂入城。相见已毕,懿曰:“今街亭已失,诸葛亮必走。公可速与子丹星夜追之。”郭淮从其言,出城而去。懿唤张*曰:“子丹、伯济,恐吾全获大功,故来取此城池。吾非独欲成功,乃侥幸而已。吾料魏延、王平、马谡、高翔等辈,必先去据阳平关。吾若去取此关,诸葛亮必随后掩杀,中其计矣。兵法云:归师勿掩,穷寇莫追。汝可从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当斜谷之兵。若彼败走,不可相拒,只宜中途截住:蜀兵辎重,可尽得也。”张*受计,引兵一半去了。懿下令:“竟取斜谷,由西城而进。西城虽山僻小县,乃蜀兵屯粮之所,又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总路。若得此城,三郡可复矣。”于是司马懿留申耽、申仪守列柳城,自领大军望斜谷进发。
却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犹豫不定。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孔明唤入,左右呈上图本。孔明就文几上拆开视之,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左右问曰:“丞相何故失惊?”孔明曰:“吾观此图本,失却要路,占山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二日,军自乱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长史杨仪进曰:“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分付与杨仪。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急唤关兴、张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www.souquanme.com。”又令张冀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民,陆续而来。
却说司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鼓声震地。懿回顾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只见大路上一军杀来,旗上大书“右护卫使虎冀将军张苞”。魏兵皆弃甲抛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杆大旗,上书“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山谷应声,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军心疑,不敢久停,只得尽弃辎重而去。兴、苞二人皆遵将令,不敢追袭,多得军器粮草而归。司马懿见山谷中皆有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此时曹真听知孔明退兵,急引兵追赶。山背后一声炮响,蜀兵漫山遍野而来:为首大将,乃是姜维、马岱。真大惊,急退军时,先锋陈造已被马岱所斩。真引兵鼠窜而还。蜀兵连夜皆奔回汉中。却说赵云、邓芝伏兵于箕谷道中。闻孔明传令回军,云谓芝曰:“魏军知吾兵退,必然来追。吾先引一军伏于其后,公却引兵打吾旗号,徐徐而退。吾一步步自有护送也。
却说郭淮提兵再回箕谷道中,唤先锋苏*分付曰:“蜀将赵云,英勇无敌。汝可小心提防,彼军若退,必有计也。”苏*欣然曰:“都督若肯接应,某当生擒赵云。”遂引前部三千兵,奔入箕谷。看看赶上蜀兵,只见山坡后闪出红旗白字,上书“赵云”。苏*急收兵退走。行不到数里,喊声大震,一彪军撞出:为首大将,挺枪跃马,大喝曰:“汝识赵子龙否!”苏*大惊曰:“如何这里又有赵云?”措手不及,被云一枪刺死于马下。余军溃散。云迤逦前进,背后又一军到,乃郭淮部将万政也。云见魏兵追急,乃勒马挺枪,立于路口,待来将交锋。蜀兵已去三十余里。万政认得是赵云,不敢前进,云等得天色黄昏,方才拨回马缓缓而进。郭淮兵到,万政言赵云英勇如旧,因此不敢近前。淮传令教军急赶,政令数百骑壮士赶来。行至一大林,忽听得背后大喝一声曰:“赵子龙在此!”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余者皆越岭而去。万政勉强来敌,被云一箭射中盔缨,惊跌于涧中。云以枪指之曰:“吾饶汝性命回去!快教郭淮赶来!”万政脱命而回。云护送车仗人马,望汉中而去,沿途并无遗失。曹真、郭淮复夺三郡,以为己功。却说司马懿分兵而进。此时蜀兵尽回汉中去了,懿引一军复到西城,因问遗下居民及山僻隐者,皆言孔明止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又无武将,只有几个文官,别无埋伏。武功山小民告曰:“关兴、张苞,只各有三千军,转山呐喊,鼓噪惊追,又无别军,并不敢厮杀。”懿悔之不及,仰天叹曰:“吾不如孔明也!”遂安抚了诸处官民,引兵径还长安,朝见魏主。睿曰:“今日复得陇西诸郡,皆卿之功也。”懿奏曰:“今蜀兵皆在汉中,未尽剿灭。臣乞大兵并力收川,以报陛下。”睿大喜,令懿即便兴兵。忽班内一人出奏曰:“臣有一计,足可定蜀降吴。”正是:蜀中将相方归国,魏地君臣又逞谋。未知献计者是谁,且看下回分解。
翻译《答司马谏议书》中句子“兴除利弊”
兴除利弊指兴办对国家人民有利益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答司马谏议书
一、通假字
1. 不复一一自辨 辨通“辩”, 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卤通“鲁”,粗鲁
3.故今具道所以 具通“俱”,详细
二、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上报: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
汹汹: 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7.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致: 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以膏泽斯民
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做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
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4.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
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
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
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
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动词,修养)
以:
① 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
② 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
③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④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
⑤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
为:
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
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⑤守前所为而已 (动词,做)
⑥ 邯郸为郡(动词,变成)
六、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我本来搜趣网早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2.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所做的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3.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我内心不胜仰慕到极点。
4.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
答司马谏议书
一、通假字
1. 不复一一自辨 辨通“辩”, 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卤通“鲁”,粗鲁
3.故今具道所以 具通“俱”,详细
二、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上报: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
汹汹: 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7.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致: 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以膏泽斯民
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做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
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4.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
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
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
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
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动词,修养)
以:
① 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
② 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
③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④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
⑤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
为:
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
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⑤守前所为而已 (动词,做)
⑥ 邯郸为郡(动词,变成)
六、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我本来搜趣网早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2.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所做的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3.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我内心不胜仰慕到极点。
4.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