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唯不争的后一句(“上善若水 夫唯不争”全文与出处)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等同于对于世事毫无争取,一点上进心也没有了?,道家还主张“率性”,天命之谓性,请问什么是上天就......

夫唯不争的后一句(“上善若水 夫唯不争”全文与出处)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等同于对于世事毫无争取,一点上进心也没有了? 道家还主张“率性”,天命之谓性,请问什么是上天就赐予我们的“天命呢”? 率性和纵欲有何区别? 天命的性是本善还是本恶? 人的本性是不是自私的?
语出自《老子》。 全句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意思是说: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以上资料出自: http://my.265.com/archivwww.souquanme.come/244/84662/366689.asp 还有你所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语出《中庸》。其实这不是道家思想,是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之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关于人性,何为人性?习惯上我们把它分2类。一、先天之天性。二、后天之习性 先天天性又被称为生物与生俱来的纯粹自然性。这种纯粹自然性不独为人所独有,而为所有生物所共享。因而它又可被称为生物性。并www.souquanme.com且这种纯粹自然性是生物之所以是生物的根本。 后天之习性。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主要在其后天之习性;而所谓后天之习性,应该是指人类在先天之天性的自然存在基点上,通过不同程度的主动学习,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经过特定的条件激发而能动的产生自愿式的一系列习惯的总和。 那些说人性本善的人是因为比别人看到了更多的善;相对的,那些认为人性本恶的人是因为比别人看到了更多的恶;当然,人性善恶论的创始人及传播者也可能有其特殊的政治目的或动机 事实上,我本人认为人的先天之天性是没有善恶的。新闻中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经会嫉妒和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我不敢也无法相信。试想一个三个月大的婴儿确实知道什么是嫉妒,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吗?而在这个婴儿确实不知道嫉妒是什么的情况下 凭什么说这个婴儿在嫉妒呢?凭这个婴儿的行为吗?笑话!全世界的法律都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区别于成人人犯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未成年人还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具备怎样的意义。所以个人认为这也只是那些试验观察者对于婴儿表象行为的主观论断罢了。 当然,平日里,我们也曾听到或看到一些作家写文著书常题名:。。。人性肮脏、卑劣等等。这些也都只是说人之后天习性而已。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5164956.html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争不过?还是不屑与之争?
不争 只是一种表象 阴阳相合 方生万物 不争 其实就是最大的争 这就和舍得是一个道理 有些东西 你看起来是让给别人了 不去争执 但是别人都记住你的好 这一个东西的舍得 搜趣网这一件事物的不争 反而让大家都觉得你是个贤人 你对别人好 别人才会对你好 你虽然没去争 但你却得到了大家的口碑 之后你在谋求更多利益 或遇到困难时 你会获得更多人的帮助 你没去争 但是你不必争的人 或者争的胜利的人 所获得的更多么?或者有时候 像帝王将相 他们不去争执一些lVtilazTQP东西 因为他们所图的不在此 而是更多的东西 他们所图的是天下或者更多 所以他们不介意 将所得的美女 财富 地盘 分给手下人 他没将这些全纳入囊中 他没去和所有人争夺这些 却让更多的人为了他的理想奋斗 人的成功不能不依赖社会 我想 你只有舍得 只有不去争执 才能在以后得到更多

“夫唯不争,故无尤”出自什么?

出处:《老子》:“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不争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用语。在不同的学派中有不同的含义。道家视其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扩展资料:

不争 在 《老子》 中共出现 8 次, 分布在 7 章之中, 其中第八章出现 2 次。按 《老子》 通行本的章次逐一作简要分析。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

第三章:不上贤, 使民不争。帛书甲乙本、景龙碑、敦煌本、遂州碑及 《淮南子》 所引如是; 王弼本等古本上 作尚, 为不尚贤, 使民不争。河上公注曰:贤, 谓世俗之贤,离道行权, 去质为文也。不尚者, 不贵之以禄, 不尊之以官也。

《淮南子#齐俗训》 释曰:故老子曰 -不上贤. 者, 言不致鱼于木, 沉鸟于渊。使民不争 的民 字, 遂州碑作人。这或许是 《老子》 的古貌, 因为普通民众是不可能被尊之以官、贵之以禄 的。根据以上的注释,不上贤, 使民不争 的意思是说, 不要把离道行权, 去质为文 的世俗贤人 ( 指那些只懂仁义礼乐, 对道 一窍不通, 违道 而行的人) 推到高位上去, 以免使那些世俗贤人争名逐位。

这里体现了老子主张依道治国的思想。即使不强调这一层意思,争 与不争 也只是涉及统治阶级内部是否鼓励争名逐位的问题, 这与被侵略被压迫不反抗相去甚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无尤

“上善若水,夫唯不争”全文与出处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

1、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2、译文: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

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

在去除一切私心杂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办事,从而无所不通;行事也会看清真正应该发动的时机,而且善于把握时机。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

3、《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扩展资料:

《道德经》

1、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

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2、作品鉴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善若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德经》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什么意思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译为: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发议论。

唯:副词,解释为“唯有,只有”的意思。

这句话可称为老子的名言,一直流传至今,有较深的思想蕴涵。老子通过大江大海能容纳百川的道理,//www.souquanme.com阐明了若要成为圣人和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以民为先,处于民下,天下的人才会乐于推崇,尊为圣人和王者,以这种不争的处事态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

扩展资料: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江海能处在百川之下,故能成为百川之王。圣人之所以能身居民众之上,是因为其对民众谦虚卑下。圣人之所以能领导民众,是因为其把自身的私利放在民众之后;圣人在民众之上,民众没有重负;圣人在民众之前,民众没有受害。

天下民众乐于奉献而毫不厌倦。因为他不与人相争夺,所以天下没有人能跟他相争夺。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老子所谓“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后世流布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思想意识,与老子所谓“不争之德”都不无源流关系。

古训说道:人生有欲,欲而不止则争,争则乱,先王恶与乱,故制礼仪而养人欲。后来经过历代诸多文人的加工发挥,延伸出很多精彩的话语,如: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干为,为无为,则天下无不治。此一理论到了宋朝由朱熹发挥到极致,即禁人欲听天命。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