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武装割据后一句(工农武装割据是什么)

工农武装割据是什么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井冈山毛泽东故居,“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

工农武装割据后一句(工农武装割据是什么)

工农武装割据是什么

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
井冈山毛泽东故居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编辑本段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www.souquanme.com农武装割据,并且“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影响也越来越广。这就首先在实践上解决了在大革命失败后,如何继续革命、如何开展武装斗争的问题。但是,必须看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开创性事业,认识不尽一致。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胜利,也有挫折。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有些同志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能否存在下去,提出红旗打得多久的问题,因而发生悲观的情绪。所有这些表明,现实斗争的发展要求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上回答红色政权的存在问题,统一认识,坚定斗争方向。   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以及同年11月25日,他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回答,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48页。)毛泽东这里所说的“红色政权区域”,和在另外地方所说的“红色割据”、“群众割据”等,是和“工农武装割据”同一含义的概念。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这是湘赣边界斗争的主要经验。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发生、存在和发展?这有其独特的原因和相当的条件,包括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毛泽东指出这些条件是:   第一,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中国的这种特殊国情,存在有两种产生红色政权的原因:一是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存在;二是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这就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一些同志发生悲观情绪,就是因为没有找出这种红色政权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解释的缘故。   第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这些省份的许多地方,曾经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总之,这些经过大革命洗礼的地方,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同全国的革命形势的发展密切相连。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分裂和战争不断,使革命形势也得以继续发展。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毛泽东指出:“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63页。)武装,包括正式军队和地方武装两部分。地方武装赤卫队,只能对付地主武装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对付国民党的正规军,必须正式红军。因此,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是不能粉碎国民党正规军对根据地的反复“进剿”的,是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的。“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50页。)   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就在于,有一支以南昌起义余部和前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编成的28团29团为主力的红4军。毛泽东非常重视红军的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军队的民主制度、政治教育制度、党代表制度等等,同时,不断总结战略战术,使红4军的战斗力不断提高并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在复杂、艰苦、激烈的斗争中,共产党的领导对于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这就要求:首先,共产党组织坚强有力;其次,政策要正确。毛泽东指出边界特委和军委的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的斗争;集中红军相机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59页。)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是正确的。由于执行了这些政策加上其他因素,于是才有1928年4月至7月,4个月的各次军事胜利和群众割据的发展;违背这些政策,就导致搜趣网8月失败。   认识来源于实践。上述//www.souquanme.com关于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原因的分析,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总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它的产生表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这个思想已经成为湘赣边界特委和军委的共识。在1928年5月和10月先后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及11月14日召开的红军第四军第六次党代表大会,都把这一思想写进了决议案中。   1928年6月4日,中共中央收到毛泽东5月2日信后于本日复函朱德、毛泽东并转前委诸同志,指出:“你们的任务就是在湘赣或赣粤边界以你们的军事实力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实行土地革命,造成割据的局面向四周发展而推进湘鄂赣粤四省暴动局面的发展”。(《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41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中共中央对湘赣边界割据的肯定和企望。   1928年6、7月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也给以确认。大会通过的决议案中指出:“秋收武装起义在许多地方扩大了党在农民群众之中的影响。将土地革命的口号渗入了广泛的农民群众底意识之中;后来继续发展的农民斗争,以至于许多苏维埃区域之创立,大致亦由于秋收武装起义的影响。”大会指出党在苏区今后的任务是:“发展苏维埃底根据地,夺取新的区域,巩固新的区域,这种区域是要成为更大发展底基础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正式的工农革命军——红军”;“彻底的实行土地纲领”;等等。(《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第176、186页。)六大还决定,党的一切军事工作都应集中于中央军事部,各地应设立军事委员会,受地方党部的一般指导,但在军事方面,则受中央军事部统一指挥。六大关于发展革命根据地和加强军事建设的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1936年毛泽东曾说到:“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一九二八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这个问题又作了一次答复。中国革命运动,从此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88页。)   还应指出的是,在大革命失败后至1928年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除上述几次起义外,还有一些以夺取城市为目标或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而贸然发动的起义,先后遭到失败;有一些在起义以后,适时地将起义武装转向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公开割据或秘密割据。如:1928年7月,在彭德怀和滕代远等领导下,湖南国民党军独立第5师一部举行平江起义。起义成功后,部队组成了红军第5军。12月初,红5军到达宁冈,与红4军会师。1927年底和1928初,江西万安起义爆发,接着在万安农民武装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闽西和赣南广大地区,先后爆发了多次农民武装起义,组建了江西红军独立第2团、第4团,在东固、桥头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工农武装割据能够存在的原因:建了工农革命军第2军第2师第14团,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初步形成以磨盘山为中心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上述这些起义和游击战争也都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经验。   总起来看,这时在认识上对工农武装割据的肯定,还是就其本身而言的。至于它在夺取全国政权斗争中的作用,怎样看待和处理农村斗争和城市斗争的关系,党内认识是不一致的,可以说存在很大分歧。再有,如何在农村环境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也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是在实践中逐步解决的。
编辑本段“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实践探索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2.理论探索
  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否定了走城市的道路。
3.局面形成
  
军阀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
形成背
景不同 袁世凯死后,军阀内部和地方实力派失去了凝聚核心。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吸取教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
社会根
源不同 1.分散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2.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必然结果。 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落后的农村经济为红色政权的生存提供了可能。
2.军阀连年混战,给革命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3.敌人在农村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出现范
围不同 遍及中国并以城市为中心。 集中在南部山区,主要在农村发展。
政权性
质不同 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武装集团,军阀既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又是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代表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
影响和
前途
不同 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 使广大人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经济上翻了身,使中国革命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工农武装割据能够存在的原因:   第一,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中国的这种特殊国情,存在有两种产生红色政权的原因:一是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存在;二是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这就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第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国民革命运动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也得以扩大。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也必然向前发展。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是造成工农武割据的必要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条件。   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的关系

二者关系:“搜趣网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是革命的必由之路。

毛主席在阐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共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具体地说:

(1)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2)只有建立革命武装,并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

(3)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毛主席明确指出“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他特别强调:“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1929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也深刻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指明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扩展资料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但党在最初几年主要致力于工农运动,没有认识到直接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警醒: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危难关头,党用南昌起义的枪声拉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我们党逐渐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闯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十年对峙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1927--1937的十年,这一时期,由于中共和国民党双方相互处于战争状态。
自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宣告大革命结束,中共开始了向农村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方针。这也就是“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根据地在全国,主要是以南方为主,发展极为迅猛。从27年开始,国民党不断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经历了5次围剿后,中央苏区在1934年10月撤离进行长征,其他的南方根据地也相继沦陷,只有北方的陕北,还有南方部分山区有游击队存在。
国共双方誓战不休。但随着日本的逐步侵略,在36年发生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开始休战以及着手对付日本侵略者,至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国民革命,至此,十年对峙时期结束。

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字数2000左右
  农村包围城市简介2007-06-09 12:35农村包围城市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研究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了新军阀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中国社会仍然是半封建牛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在革命的危机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及时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革命的方向,使中国革命逐步进入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的发展阶段。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全国领导了二百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振奋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对创建人民军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武装起义后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还是首先占领农村,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是当时必须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回答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发展并取得全国胜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实践上,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武装,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攻打中心城市的错误意见,率部向井冈山进军,并于1928年4月与朱德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会师,创立了中国革命史。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点燃了“搜趣网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探讨,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总结了井冈山等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阐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的原因及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又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对党在探索革命道路中的实践经验作了科学的理论概括,把建立红色区域和夺取全国政权联系起来,初步解决了把农村作为党的工作重点这一重大问题,实际上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在农村地区先建立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后,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尔后,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章中,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化、完善化。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队伍要坚持奋斗,不愿妥协,避免伤亡的话,“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其主要形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武装农民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进行游击战争。毛泽东又指出,把武装斗争的重点放在农村,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城市,相反,革命的最后目的是夺取作为敌人主要根据地的城市,没有充分的城市工作,就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农村根据地也就处于孤立的地位,革命就会失败,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为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它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