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即位后,用尽各种方法追求长生不老之术。有一位方士卢生,察觉了秦始皇这种心理,便告诉秦始皇,海上有一座蓬莱仙山,山上住着拥有不死之药的神仙。于是秦始皇边让卢生出海寻找蓬莱山,以求得不死之药。卢生回来后,向秦始皇表示未能找到不死之药,却拿到了一本“仙书”,书上写着一则谶语:“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看到后,认为谶语中的“胡”是指匈奴,乃命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以绝亡秦之患,又修筑万里长城,以防胡人南侵。秦始皇死后,李斯等人擅改遗诏,拥立秦始皇少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秦二世暴虐无道,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应验了“亡秦者胡”的预言。不过“胡”原来并非是秦始皇所想的“胡”族(匈奴),而是其子“胡”亥。问题:1、此记载是正史确有其事还是野史传说笔记小说?2、卢生为何要上表此“仙书”?为何还要正好说这么一句谶语:“亡秦者,胡也。”?为何说胡,不说其他,就这么恰巧?2、(1)秦始皇认为长生不老似乎与长治久安有着天然的关系。为了寻求不死药,秦www.souquanme.com始皇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求仙、封禅无所不用其极,最为典型的是派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到东海求仙,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但却一去杳无音信。
秦始皇寄予厚望的方术之道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他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反而越来越大。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他在东巡的过程中遇刺,虽然幸免于难,但受到的打击非同小可。不过两年,他在咸阳微服巡行,又一次受到袭击。这一次的打击更甚前次,当年遇刺尚在秦地之外,这一次危险发生在首都咸阳。搜趣网连京城的安全也成了问题,他内心的无奈与恐慌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对神秘主义的倚重更为强烈,他急于想找出威胁秦帝国的准确原因和有关自身安危的确切答案。始皇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5年,他派卢生去求仙人指点未来的发展方向。卢生此去没有任何收获,回来后,他对秦始皇大肆歌功颂德,吹拍溜须,言辞间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对人们的阿谀奉承,秦始皇已听了很多年。他需要的不是这些,他强烈渴望的是对巩固政权真正有益的东西。于是他再派卢生入海寻求仙人指点,总是无功而返的方士这次带回了一本《录图书》,这本谶书上记录着一个惊天秘密:“亡秦者胡也”,而卢生上表所谓的“仙书”正中秦始皇的下怀。
(2)就秦国而言,其早期的建国史堪称一部与胡人的斗争史,中间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秦始皇统一全国时,匈奴人逐渐由一盘散沙汇合成一个较为统一的国家,实力又有所增强。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当燕人卢生向他献上“亡秦者胡也”的图谶时,秦始皇的情绪为之一振,他觉得大展身手的时机到了,消除大秦帝国隐患的时机来了。这么一句谶语:“亡秦者,胡也。”,既符合当时秦国当前与匈奴之间的不睦关系,也正符合秦始皇的心意,为秦始皇出兵征讨匈奴提供一个很好的借口。
(3)卢生所说的胡,指的便是匈奴,而汉朝大儒郑玄曾对“亡秦者胡”加过注解,称这里搜趣网的“胡”指的不是“胡人”而是“胡亥”。这种事后诸葛般的解释,我们权且一笑听之。
长城赋的古代《长城赋》
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绝,秦君灭。呜呼悲夫!可得而说。原夫恣无道,戮无辜。帝语其关,亡秦者胡。不可知也,疑是匈奴。於是先蒙恬,次扶苏。帅兵伍,役刑徒。千里万里,雨骤而云趋。入胡之乡,却胡之王。北胡之党,削胡之疆。然後自于洮至於辽,江汉汤汤。将池焉而共浚,太山巍巍。将城焉而共高,欲限华夷,决安危。一世万世,有中原而称大帝。
想其初也,辟遐荒,穷下土。极九泉而深,望九霄而树。千夫力殚,目不暇睹。有力如虎,亦不暇努。咫尺之间,或什而伍。离娄瞠瞠,亦不暇数。人气氲氲,成一方之云;洒汗潇潇,成半空之雨。驾肩而趋,踵步而履。纷纷嚣嚣,如日中之市。国不得而宁,役不得而停。伊朝继夕,自昏达明。时若炎风炽烈,川原尽竭。枯肌外焚,内火中竭。是民咿咿,忧秦未拔。至若苦雪初霁,阴风雨霜。冻髭折鬓,冰寒夜肠。是民惶惶,忧秦未亡。民之既酷,载僵载仆。饥兮不粟,寒兮不服。病不暇休,虮不暇沐。
基人之骸,压人之肉。少者不遑,老者不复。秦民呜呜,向城而哭。边云夜明,列云铧也。白日昼黑,扬尘沙也。筑之登登,约之阁阁。远而听也,如长空散雹,蛰蛰而征,沓沓而营。远而望也,如大江流萍。其呼号也,怒风匉訇。其鞭朴也,血流纵横。地?业业,终朝忽?。星辰悠悠,畏相其接。而况於夷狄,而况於臣妾。其运输也,巷无居人,田无稼民。牛首濈濈,大车辚辚。轮不暇徙,蹄不暇奔。其伤财也,极民之赋。虐民之赂,糊口而供,赤立而赴。饿殍塞路,亦不我顾。其民呶呶,面天而诉。将以宏其基,恢其堵。尽韩齐之土,固其壁,崇其饰。竭亿兆之力。太华方城,乃一拳之石。
既而岌岌峥嵘,向秦而横。如山之成,如云之平。缭绕无际,亘如长鲸。竖亥汲汲,步不可及;掩映天汉,势不可算。邱陵峨峨,不及其半。影人沙碛,势侵西域。残阳不来,未昏而夕。其坚如金,其峻如林。崇高不可以目辨,远大不可以数寻。鸟飞不前,其归翩翩。?不得施,其阴绵绵。风不得驰,其声喧喧。下视关塞,蜗牛蝉联。回顾宫阙,状如微烟。胡人骈连,望之巍然。如登青天,如临深渊。不敢久视,凫趋而旋。
嗟乎!城即高大,民惟艰难。闻之者攘臂而切齿,睹之者涕泣而长叹。夫如是,刑不得不暴,政不得不烦。国不得不乱,民不得不残。谓其城可以固宗社,谓其暴可以定人寰。奈何敌不在远,忧不在胡。城未毕也,而秦已无。殊不知弃秦者身,寇秦者臣。丧秦者嗣,敌秦者民。而怒秦者鬼神,此可忧也,而秦弗忧,徒欲竭生民,垒胡尘。万里而涂炭,十年而苦辛。然且丧其民,亡厥身。非城也,去仁义,积土石;非城也,是曰祸之门,是曰灭之根。安得而为防。安得而称长。
呜呼!谓险之可恃,城之可保,则右彭蠡,左洞庭。不为尧之征。面伊阙,背羊肠。不为汤之亡。是以处尧之宫,行尧之风。虽无是城也,不可得而乱,不可得而攻。用秦之威,布秦之非。虽有是城也,如藩垣之微,如阃阈之卑。无以防其患,?其师。不然者,秦无得而殃,城无得而荒。本以为御,而反以为亡者哉。 天下熙熙,旅者接踵而至;眼中莽莽,游人摩肩而及。中国大赋,无数砖石文字!东方老墙,多少龙蛇铁脊?飞机鸟瞰,记录壮观龙象;镜头高悬,摄取磅礴龙躯。神秘奇绝,演义两千余秋;巍峨蜿蜒,绵亘十万多里。东饮辽东,常闻潮汐澎湃;西走陇西,久望戈壁迷离。胡杨不朽,三千春秋峥嵘;青松高耸,二十世纪壮丽。星辰闪烁,守望穹庐牛羊;风景无私,妆点河山社稷。苍山如海,回眸一路风雨;残阳如血,侧耳万马鸣嘶。皎皎明月,抚琴三叠知音;浩浩大河,横渡千古凭楫。大雪迟消,阳关笛声哽咽;春风不渡,玉门柳色忧郁。牧歌弥漫,春浅乍听鹃啼;箫声隐隐,秋深鸿惊归去。多少感慨,云散云聚频仍;纷纭故事,花开花落依稀。
登古战场,旅客伤心落泪;游古北口,骚人慷慨题诗。地老天荒,惟闻鸡鸣犬吠;阡陌寂寞,惟见古冢历历。秦汉月色,惯看阴晴圆缺;唐宋羌音,长叹悲欢别聚。嘉峪关下,鼙鼓十阵霹雳;山海关前,旌旄万杆烽炬。敦煌酒泉,大梦风云变幻;贺兰燕山,铁骑弓弦张弛。醉里大风,东归故乡言志;梦中传奇,北上太行吟诗。大雪满弓,塞下绝唱一曲;长河落日,漠中孤烟几缕。古塞风化,古村老叟酌酒;青草萋萋,青山牧童横笛。荆轲悲歌,易水击筑送别;驿马扬尘,扶苏蒙恬对泣!大将当关,莫与李牧为敌;平型伏寇,威武八路雄//www.souquanme.com师。单于南下,燃起中原烽燧;吐蕃东侵,焚毁京城馆肆。北魏倾覆,洛阳一片废墟;北宋失守,汴京千堆瓦砾。征战杀伐,白骨如山堆积;争名夺利,多少伤心往事!碣石望海,秦皇曹操毛公;灞桥辞京,张骞班超文姬。英雄霍郎,挥剑纵横瀚海;飞将李广,挽弓驰骋戈壁。一十九冬,抱旌茹毛吞雪;一十九春,取经筚路蓝缕。塞雁高翔,昭君琵琶悠远;驿草芳翠,文成车骑络绎。还我河山,雁门气壮千里;抛颅囹圄,将军遗憾万世。三桂开关,锁钥从兹痛失!闯王溃退,英雄一场悲剧!
塞翁失马,辩证哲学大师;海原地震,老墙屹如磐石。安塞腰鼓,振奋民族信心;商旅驼铃,穿过几个世纪?西域万邦,经商丝绸之路;北国百族,牧马草原之区。屏风如画,南北农牧繁荣;拉锁如弦,东西渔猎生息。成吉思汗,远征万里射雕;努尔哈赤,经营八旗舞戟。元忽必烈,一统九原江山;清皇太极,终靖四海天地。赤县无界,八方风调雨顺;华夏融合,九派浩荡东去。曾经凤泣,列强张牙舞爪;一旦龙腾,倭奴望风披靡。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词,中国龙大气势。五十六族,亲如姊妹兄弟;亿万百姓,高擎五星红旗。龙族之魂,崛起东方之林;孟姜之愿,国安家安无虞。秦皇之梦,驰道畅通万里;毛公之志,江南塞北归一。
登八达岭,远眺京华春色;瞰大九洲,中国平安大吉。九关渡鸿,百城农贸交易;千塞通车,万镇文化互利。司马台上,烽烟化作圣火;娘子关外,刁斗变为玉笛。青龙桥畔,京张乌龙长啼;老龙头下,渤海龙潮迭起。秦晋燕赵,清风明月甘雨;春夏秋冬,丹霞碧云丽日。尧天灿烂,神州飞船遨游;禹甸葱茏,中华列车奔驰。重九登高,望远镜中龙蟒;腊月赏雪,录像机前鲲鱼。又是上元,大红灯笼高挂;何必忧思,干戈沉沙锈蚀。九州之夜,礼花一片锦绣;五湖之莲,气象百态千姿。揽我黄河,龙国其乐融融;携我长江,龙族长吟史诗。乾坤画卷,刻满史墙千壁;河岳胜迹,留得屏绣万匹。风雨潇潇,森森碑碣静立;史馆默默,磊磊砖石无语。中国建筑,铸造万万品牌;人类杰作,化为千千艺术。不胜枚举,摄影绘画邮票;已成奇观,桑田沧海寰宇。巍巍老墙,万古倚山矗立;悠悠长城,风景永存万世。
※农历丁亥年五月十五日 贾世韬的《长城赋》属于骈体律赋,韵律和谐,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贯彻到该辞赋中,可以说是描述长城的美文。赋文从长城的整体形象写起,纵观历史,用景物描述衬托出长城的历史沧桑感,气势雄伟令人感慨。其特点是,诗意化非常强,文化气息浓厚,彰显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古蕴今,有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
全篇皆是四六句式,一韵到底,仿佛金戈铁马纷至沓来,连绵不断。登古战场,对长城的各大关塞有描写:“嘉峪关下,鼙鼓十阵霹雳;山海关前,旌旄万杆烽炬。敦煌酒泉,大梦风云变幻;贺兰燕山,铁骑弓弦张弛。”再如:“碣石望海,秦皇曹操毛公;灞桥辞京,张骞班超文姬。”用人物突出历史,写法独特。 特点一:融声音于景物,立体感强。《长城赋》云:皎皎明月,抚琴三叠知音;浩浩大河,横渡千古凭楫。
特点二:融时间于事件,时空感强。《长城赋》云:一十九冬,抱旌茹毛吞雪;一十九春,取经筚路蓝缕。
特点三:描述民族纷争,历史感强。《长城赋》云:单于南下,燃起中原烽燧;吐蕃东侵,焚毁京城馆肆。
特点四:人物形象突出,朝代感强。《长城赋》云:成吉思汗,远征万里射雕;努尔哈赤,经营八旗舞戟。
特点五:历史事件追思,情怀悲壮。《长城赋》云:三桂开关,锁钥从兹痛失!闯王溃退,英雄一场悲剧!
特点六:比喻生动形象,景物如画。《长城赋》云:屏风如画,南北农牧繁荣;拉锁如弦,东西渔猎生息。
特点七:点染诗词作品,文采飞扬。《长城赋》云: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词,中国龙大气势。
特点八:数字联系经济,气象繁荣。《长城赋》云:九关渡鸿,百城农贸交易;千塞通车,万镇文化互利。
特点九:景物对比变幻,映衬和平。《长城赋》云:司马台上,烽烟化作圣火;娘子关外,刁斗变为玉笛。
特点十:描述飞船列车,联系现实。《长城赋》云:尧天灿烂,神州飞船遨游;禹甸葱茏,中华列车奔驰。 不到长城非好汉, 引无数英雄兴叹!长城,逶迤十万里,纵贯两千年。实为中华民族之史碑也!其初筑于战国之强秦,屏固中原之河山。 西指流沙落日,北至渤澥海湾。蜿蜒行威,突入天路。扼塞制险,锁钥蓠蕃。绝壑凭霄,拱翊其北辰。蟠联地骨,壁垒壮观。六王毕,囿华夏为一统;四海服,隔胡马于九边。北为射雕之野,南有沃耕之原。八荒曙同,地理分而天理聚;六合景异,秦月归而汉月还。雁门、宁武、偏头,外三关要冲联嶂;居庸、紫荆、倒马,内三关京畿久安。延迢迢之龙脉,昂千仞于广宇;吐苍苍之浩气,镇天狼于边垣。穿野原 ,奔腾俯仰。跨峻岭,盘舞回旋。
方筑时,板杵震岳,万夫力殚。基垫白骨, 台起狼烟。孟姜沥血,哭塌墩堡,戍卒振臂,惊悸广寒。杳杳兮,鉴多少忠勇奸佞?沉沉兮,证几许离合悲欢?穆穆而将军从容;萧萧而羯鼓频繁。青羌驰突,续有龙博虎战;雷硠震激,代遗折戟断弦。猛气凝铁甲之红冰,血光连溅唇之腥咸。烽火灭千家之烟火,朱颜耻降将之冲冠。大雪弓刀,看雁去雁回;银蛇蜡象,任云滚云翻。
感时咽泪,铁蹄蹂躏孰可忍? 含愤惊心,星河濯剑动狂谰。风过时,雉堞起抗战之奋呼;云行处,敌楼飘御侮之檄笺。 大刀鏖战,血砖凝成铁壁 ;金汤尽瘁,浩气可荐轩辕!
在此有悟,战之道,以战止战。战之理,以义为先。扶天下之危困,解民生之倒悬。此德也!明成败以远谋,察盛衰之本源。此智也!利民则予而勿夺,耀德而靖危治乱。此道也!决机备远,以威而临。摧凶怀柔,凝慧衡权。此机也!兵之道,深哉!岂一墙之可守耶?夫恃勇逞强者,黩武皆偏也。
举杯酹酒,问割据之王侯安在?纵目无疆,棱层之鸟鹊清喧。至此而豪气凭生,壮怀激烈。崇文吊古,放情山巅。 俑坑之兵马似来,沙场之烽火未燃。思若根基不固,何隘可据?而今山河焕彩,国英超凡。吾炎黄性格,共长城以坚毅;民族理念,以和谐为内涵。凝众智而成城,勿需披坚贯甲。自科技而强雄,足可聚力担山。愿剑戟器于农耕,更无分塞;和平及于融洽,万国咸安。世界之奇迹,许于月中俯瞰;精神之巨塑,镌刻民族尊严。长城轨迹,标炳智慧心血;长城魂魄,凝聚义胆忠肝。嗟乎!看山海豁开,岚岭晴虹;民族和睦,花簇月圆。巍峨之巨龙,引天维以入视;风馨日丽,开世纪之宏篇也! 中华诗词网站版主评价天山客(王宇斌)《长城赋》如下:
张落林: 纵横交织,正气凛然。
夫复何言: 洋洋洒洒,有景有议,率皆有深度有层次。可推!
诗人: 大气势,语言精道
代汉者,当涂高,这则预言为什么会让汉朝皇
两汉加起来只有405年,《春秋谶》的前半部分预言就错了,不过这不影响它后半部分的传播,尤其在汉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大家对它更相信大于怀疑。《春 秋谶》是一本什么样的著作?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这些已经不知道了,不过单从书名就可以判断出这部书的性质:一是它属于“谶书”这一类,二是它用来为 《春秋》作谶的,三是它应该成书于谶纬这类书兴盛的秦至汉初。
“谶”通常与“纬”相提,它们都是为经书作注的,形成了所谓谶纬学。具体来说,“谶”是用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来预决吉凶,“纬”相对“经”而言的, 是“经之支流,衍及旁义”,也就是依傍、比附经义的书。谶纬学其实就是神秘预言学,从产生时间上看“谶”先于“纬”,秦始皇时就出现过“亡秦者胡也”的谶 语,汉代虽独尊儒术,但皇帝们都很相信谶纬之学,刘秀还利用这一学说为夺取政权服务,谶纬学在汉代很流行。
汉武醉言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本不会出现“代汉者”预言的流行,这句预言被提及,正是汉武帝本人。
一次,汉武帝临行黄河和汾河,兴致一起,命人在船上设宴,君臣一边赏河景一边开怀痛饮。
汉武帝上过太学,被称为”文化程度”最高的皇帝之一,他现场作了一首《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辞成,当场奏唱,大家听了一片赞美之声。这时汉武帝突然话题一转,对大家说:“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意思是,别看咱们现在挺乐呵,可我们汉朝也有“六七之厄”,到42代的时候江山就不在了,那时候“代汉者,当涂高”。
看来汉武帝已经知道了那句神秘预言,把它与“六七之厄”相提并论,一般对这类负面信息帝王身边人都尽可能予以屏蔽,不让领导听到、看到而烦心,汉武帝熟知这句预言,这说明它在当时已经相当流行了。
此时群臣纷纷进言:“汉应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孙孙,万世不绝,陛下安得此亡国之言,过听于臣妾乎?”
大家这么一说,汉武帝也觉得这话跟眼下的风景不太协调,于是说“吾醉言耳”,不过随后又说:“然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
王莽代汉
西汉末年王莽建立了所谓新朝,走的是禅让的路子,他也上过太学,文化程度很高,同时是谶纬学的爱好者,为了代汉他也搞了一堆谶纬作依据,但奇怪的是却没有提到这句话,也许是觉得自己跟这句话扯不上关系。
如果王莽成功,新朝得以延续,“代汉者,当涂高”就会成为一句过气的预言或一个笑话被大家遗忘,但王莽失败了,汉朝宗室刘秀建立的新朝廷仍称汉朝,王莽的新朝不被世人承认,汉朝仍然继续,这反而为“代汉者,当涂高”这句预言的反向注脚,大家对它更加坚信了。
王莽派到蜀地当太守的公孙述是个大野心家,他也对谶纬学深信不疑,他翻了不少谶纬书,在其中一本《录运法》里找到一句话:“废昌帝,立公孙。”又在《括地象》里找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还认为自己的手相与众不同,有“龙兴之瑞”,所以动了做皇帝的念头。
公孙述觉得自己找到的这些依据虽然“铁证如山”,但更希望大家都支持他,所以多次给刘秀这边写信,“数移书中国,冀以感动众心”。
对于公孙述发起的这些“谶纬战”刘秀很反感,决定予以回击。
刘秀给公孙述写了封回信,其中道:“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
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
刘秀的意思是你说的那些不对,“废昌帝,立公孙”指的是人家汉宣帝,到于你说的手相问题,据我所知王莽的手相更好,他为何失败?你说的不行,我给你说一个,“代汉者,当涂高”听说过没?这说的是有资格取代汉室的是个姓“当涂”、个子很高的人,你符合这样的条件吗?
不过既然是“文战”,刘秀还挺客气,在信封上写着“公孙皇帝”,但公孙述拒不答复,他索性直接称帝,后被东汉朝廷消灭。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对野心家来说机会又来了,“代汉者,当涂高”被更多地提起。董卓死后,有个女巫找到董卓的旧部、凉州军阀李傕,对他说:“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傕同阙,另极高之人谓之傕。”
她的理解是,“当涂”是在路上,在路上又特别高的自然是阙了,“阙”与“傕”同音,“当涂高”指的就是李傕,不过李傕并未听从。
有人也是这么理解的,并且有了行动,这个人叫阙宣。初平四年(193年)阙宣在徐州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要给刘汉王朝争天下。徐州牧陶谦见他势大,一面谎报朝廷他在进行讨伐,暗地里却与之联合,阙宣参加了与曹操争夺徐州的战斗,但后来跟陶谦翻脸,这个“皇帝”被陶谦杀了。
下面一个就是袁术了,他比阙宣的知名度和实力都大得多。汉室被董卓裹挟至长安,后又传出汉献帝遇害消息,割据在扬州的袁术萌生出自己当皇帝的念头。
袁术认为“代汉者,当涂高”其实很好理解,这个“涂高”就是指他自己,袁术字公路,“术”是城邑内的道路,“公路”指的也是路,而“涂”被他理解为“途”,也是路的意思,所以“涂高”就是他袁术。
这种理解也很牵强,但袁术认为一定是这样的,而且根据“五行终始论”,汉朝属于火德,取代汉朝的一定属于土德,袁姓就属于土德,是有资格取代刘汉统治的姓氏,这一条又成为上一条的佐证。
这时候河内郡人张炯又帮袁术弄出来一个符命,以兆袁术的天子之应,袁术更觉得皇帝非他莫属了。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不顾众人的反对在寿春正式称帝,设置后宫及百官,改寿春为淮南尹,一切与真皇帝并无两样,只是实力不济,两年后被曹操消灭。
汉魏禅代
曹操死后,曹丕继任为新魏王,离取汉室而代之只差一步了。曹丕没有马上动手,他要做足舆论准备,那段时间各地不断有易世的“祥瑞”出现,一会儿这里发现一条“黄龙”,一会儿那边发现了白雉、麒麟,都预示着新天子即将诞生。
但既然要代汉,就不能回避“当涂高”这个已广为人知的话题,一定得把自己跟这句神秘预言扯上关系禅让的事才算圆满,这件艰巨的工作交给了太史丞许芝。
许芝查阅无数典籍,最后写出一篇2000多字的长文,核心内容是对“代当者,当涂高”进行了新的阐释,他首先从一些谶纬书中查出几句话,比如“汉以魏,魏以征”、“代赤者魏公子”、“汉以许昌失天下”等,印证曹魏代汉、尤其由曹丕来实施是有依据的。
至于“涂高”的解释,许芝认为宫殿祠庙前面通常都建有两个高大的台子,台上有楼观,在两台之间留有空阙的地方,所以这种建筑称“双阙”,它们都很高大,而“魏”字的意思就是高大,《周礼》有“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搜趣网,《淮南子》有“魏阙之高”,许芝认为“当道而高大者魏”,“涂高”真正指的就是曹魏。
许芝的解释仍然没有跳出牵强附会的范畴,说服力依然不够强,但相对于阙宣和袁术,这个理解要靠谱得多。许芝上书不久曹丕即禅让为皇帝,建立了魏朝。
历史上对“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的理解有很多版本,也许这些都不是它的本意。它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
由于文献缺失,看不到《春秋谶》里的其它内容,无法了解这句话被提出的上下语境,所以很难揣测了。
谶纬学著作本身就神秘难懂,这句话也许是一句隐语,与它的字面意思毫无关联。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这句话在传抄过程中或许被漏掉了关键的字或者被抄错了,所以才让人这么费解,这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