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中,因材施教的前一句是什么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搜趣网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www.souquanme.com,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搜趣网。
有一次,空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候,子路匆匆的走进来,大声的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的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有悄悄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的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就应该立刻去实行么?"
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的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恭,办事忧郁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是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行
谢谢~~
论语的第一句是什么
论语的第一句是什么第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译文:nZNlJVIl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在实践中习练提高,不是很愉快的事吗?虽有了解认同我学问的朋辈,却在很久以后才出现,不也很值得高兴吗?别人始终不了解我的学问,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字面含义是“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这句的意思其实是学习要日有所进才感到高兴愉悦。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字面含义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隐含的含义是传播真理,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的字面含义是“别人不理解(你的思想)还能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应该具备的气度吗?”隐含的含义是如果我们领悟或掌握到的真理不被别人所理解或认同,那是因为这些真理过于艰深或太过超前,曲高而和寡,这时候,也不值得去生气啊。
扩展资料:此译与《论语别裁 》对于学而第一篇的讲解,多有暗合。其根本意义,便在于认识“学而时习之”这一条内容在《论语》全书中的地位和价值。
这是因为《论语》的全部学问与修养,必由学而始。所以《论语》开宗明义,必先讲明为学的道理,而为学之最重要者,莫过于以下三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习的目的在于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发搜趣网展所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的是:学习要耐得住寂寞,即使现在没有人了解自己的学问,也要想到迟早总会有人了解,而决不放弃。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君子,而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学问;所以即使自己的学问始终不能为人所知,也能坚持学习而不懈怠。
这三点是治学的基本要求,是统摄《论语》全书的根本性原则,离开这三点便决不能学有所成。这便是《论语》全书以此为第一条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而时习之
论语的前一句!
______________,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朱熹逐字逐句解此章:“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数百年来,学者们一般都采纳朱氏之说。
愚以为,学习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而心生愤与悱。所谓愤,指烦闷、着急、发怒,虽束手无策,但对积极的求知者来说,却潜伏着拍案而起、不达目的誓不休的趋势。孔子言“发愤忘食”(述而篇)就是此意。所谓悱,指惆怅、幽怨、苦痛,虽无可奈何,但对上进的求知者来说,却蕴含着哀兵悲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倾向。愤与悱,由心而生,难免通过气貌或言行表现出来,而被他人觉察。关于悱,东汉郑玄首言“口悱悱”,到朱熹变成了“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后人均已接受,以至收入词典,但愚以为如此解释似乎牵强。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从而着急、郁闷乃至悲苦的时候,不去启示他开导他;告诉他(四方形物体)一个角,他不能触类旁通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更多更深的知识。举一反三的成语即由此而来。人们可以看出孔子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与今之填鸭式以及大呼隆、赶进度的教学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