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不正言不顺后一句
论语――名不正言不顺后一句【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名不正则言不顺全文是什么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⑤!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⑦。”(《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三章》)
注释
此处孔子集中论述了关于正名的政治伦理思想。正谓正定,名谓名分,实即礼乐等级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变化,呈现了“名实相怨”即名不副实的矛盾。当时卫国父子争位,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孔子认为即原于名不正。所以治理卫国,必须从正名始。正名的要求,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维护等级伦理制度,恢复礼治。
①卫君:卫出公蒯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境。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于是出现了父//www.souquanme.com子争位的现象。②奚:何;胡。③正名:古来注家异说纷纭,有谓“正百事之名”,有谓“正书字”;此处则指必先正父子之名。④迂:拘泥固执,不切实际。⑤野哉由也:指责子路言词粗野。⑥阙:同“缺”,存疑的意思。⑦苟:苟且;草率。
该句翻译为:名分不正(道理)就说不通,(道理)说不通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则礼仪等级就不能维持,礼仪等级不能维持则刑罚就不公平,刑罚不公平则百姓都没有地方放手脚(即不知该怎么办)了。
名不正则言不www.souquanme.com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是什么意思啊?“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谚语,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译文为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够兴起;礼乐制度不能够兴起,刑罚就不能够得当。
“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则名分,其实就是社会之中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的角色和位置。
对家庭而言你是社会成员,对父母而言你是儿子,对妻子而言你是丈夫,对公司而言你是员工,对机关而言你是公务员,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所对应的社会位置和关kfplbJ系行使自己的责任和职能。很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意蕴。
简单地讲,孔子正“名”,强调的就是社会秩序,只有“名”正了,每个人才能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才能行使相应职责,才能施行起秩序,社会和国家的这台机器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行,文明才会昌达。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什么意思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谚语,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
【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翻译】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埃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原因:
要办政治当然要下命令,如果说出来的言语都不能够按规矩、道理来说,说出来的话也不符合礼,这个事就办不成,这个事是指普通的事。所以言不顺,则办事不能成功。就是办普通的事都办不成,更何况推行礼乐教化这么重要的大事?
所以下面说:『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治国必须是以礼乐来教化。所以中国从汉代开始一直到清朝,都是以礼治天下。《孝经》上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搜趣网。”这个礼乐是国家的大事,它是关乎全民的安危、国家的安稳。礼规范人的行为,乐调和人的内心;礼让人讲秩序,而乐给人讲和谐。如果礼乐教育办得好,不需要司法、刑罚、监狱、警察,都可以路不拾遗。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嘿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
1.“名不正则言不顺”:“名不正”,名不是名分不是权力,而是“出师有名”的名,理由、目的、动机的意思。圣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持者为天下的心而说的,并不是为了争一些权力。“言不顺”,言不是言语、说话,而是“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中的言,著作。如果动机不纯,所立的著述便不合理。
2.“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这里的事不能简单地解释为事情的事。如果解释为事情的事,与后面的“礼乐不兴”就无法贯通了。“礼乐”负责的是教化,如果事情都成了还要教化干什么?“事”是道理的意思,即著述不合理,道理就不成立、不合天理。
3.“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没有道理就不能行教化之事。
4.“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中”,中肯、合适。如果教化不能行,完全依靠刑罚,则刑罚无法做到合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五个手指中间还有四条缝啊,刑罚再繁复也会有漏洞,如果不用道德教化百姓,就需要在刑罚上补上这些漏洞,就会把刑罚搞的越来越复杂,过犹不及啊。
5.“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百姓达不到圣人天下为公的心,所以才需要刑罚。刑罚繁复、反复,则会让百姓无所适从。
6.“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所以君子的治世之名必须要能够论述成书,著述比需要能够执行。
7.“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君子对待他的著述,一定要小心谨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