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就义前最后的一句话(中国的豆腐最好吃 是谁临终时说的话)

瞿秋白的名言,瞿秋白名言名句,1、我不怕人家责备、归罪,我倒怕人家“钦佩”。,2、过去的,是已经过去了,懊悔徒然,增加现在的烦恼。,3、我......

瞿秋白就义前最后的一句话(中国的豆腐最好吃 是谁临终时说的话)

瞿秋白的名言

 瞿秋白名言名句
  1、我不怕人家责备、归罪,我倒怕人家“钦佩”。
  2、过去的,是已经过去了,懊悔徒然,增加现在的烦恼。
  3、我们要抱着乐观去奋斗,我们往前一步,就是进步。不要有愤嫉的心,固执的空想,要细观察社会病源。我们于热烈的感情以外,还要有沉静的研究,于痛苦困难之中,还要领会他的乐趣。
  4、滑稽剧始终是完全落幕了。舞台上空空洞洞的。有什么留恋也是枉然的了。好在得到的是“伟大的”休息。至于躯壳,也许不能由我自己作主了。
  5、要磨练自己,要有非常巨大的毅力,去克服一切种种“异己的”意识以至最微细的“异己的”情感,然后才能从“异己的”阶级里完全跳出来,而在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里站稳自己的脚步。否则,不免是“捉住了老鸦在树上做窝”,不免是一出滑稽剧。
  6、一只赢弱的马,拖着几千斤的辎重车,走上了险峻的山坡。一步步地往上爬,要往后退是不可能,要再往前去,是实在不能胜任了。
  7、为什麽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文艺研究一下不好吗?
  8、当一种意见发表之后,看看没有有力的赞助,立刻就怀疑起来。但是,如果没有另外的意见来代替,那就只会照着这个自己也怀疑的意见做去。
  9、虽然我现在已经囚在监狱里,虽然我现在很容易装腔作势慷慨激昂而死,可是我不敢这样做。历史是不能够,也不应当欺骗的。
  10、欲罢不能的疲劳使我永久感觉一种无可形容的重压。精神上政治上的倦怠,使我渴望“甜蜜的”休息,以致于脑筋麻木,停止一切种种思想。
  11、人往往喜欢谈天,有时候不管听的人是谁,能够乱谈几句,心上也就痛快了。何况我是在绝灭的前夜,这是我最后“谈天”的机会呢!
  12、其实最理想的世界,是大家不要争论,和和气气的过日子。
  13、如果叫我做一个“戏子”——舞台上的演员,到很会有些成绩,因为十几年我一直觉得自己一直在扮演一定的角色。扮着大学教授,扮着政治家,也会真正忘记自己而完全成为“剧中人”。
  14、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15、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说呢?已经是走到了生命的尽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来算,甚至不能按星期来算了。就是有话,也是可说可不说的了。
  16、我始终带着假面具,我早已说过,揭穿假面具是最痛快的事情,不但对于动手去揭穿别人的人痛快,就是对于被揭穿的也很痛快,尤其是自己能够揭穿自己。
  17、我本是一个半吊子的“文人”而已,直到最后还是“文人积习未除”的。

瞿秋白的一生。 相关文章《觅渡觅渡渡何处》

 
这篇文章以我个人之见,我觉得作者好像是为纪念瞿秋白----一个文弱书生,最后却为共产党慷慨就义而死写的吧!
在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作者对瞿秋白怀有多么深厚的崇敬之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是那样真实的情感,你不能不为之感动,不为之折服。也许,每个读者在读这篇文章时,都会为文章中的人物产生出崇敬之情。
瞿秋白一介书生,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当你看他的照片时,你会想:这个拥有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的人是那个共产党人----瞿秋白吗?是的,你没有看错,他就是瞿秋白----那个为了共产党的事业而英勇就义的瞿秋白同志。记得瞿秋白同志在黄埔军校讲课时,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了整个礼堂,你也许不会想到:大作家---丁玲当时也是其中的一位听众吧!可想而知,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地折服了一代人。
文章还讲述了瞿秋白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瞿秋白被捕时,蒋介石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希濂----一个在黄埔军校听过他的课的人,他的学生,想以师生之情劝其投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但瞿秋白并未因此而降服,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这句话说的多么誓死如归,把生死置之度外。
记得瞿秋白就义时才36岁,而迄今为止人们已纪念了他六十多年了,这是因为他当过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还是因为他的才气?是,但不完全是吧!
人生就像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怎样过渡,人人求索,个个不同。瞿秋白,以一介书生,担负领导党进行军事斗争的重任;以病弱之躯慷慨就义,各显英雄本色。这样的多重角色,使他的“觅渡”别具特色,既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的束缚,又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界限。作为知识分子,他有崇高的人格、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在残酷的斗争、对立中,无论是以革命的名义,还是以反革命的暴力,都不能压制他的思考、怀疑、彷徨和追求,他的伟大、他的不朽,正在于此。

中国的豆腐最好吃,是谁临终时说的话?

如题!

出自瞿秋白的遗书《多余的话》。。。也是生平仅见的装逼高手,我如果能死成这样,真叫一个死而无憾。。

原文:

俄国高尔基的《四十年》、《克里摩•萨摩京的生活》,屠格涅夫的《罗亭》,托尔斯泰的《安娜•卡里宁娜》,中国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动摇》,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很可以再读一读。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永别了!

(一九三五•五•二三)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被国民党杀害于福建长汀。
  对于当时的情形,《申报》作了这样的报道:
  十七日,奉中央电令,着将瞿就地枪决。翌日(十八日)晨八时,特务连连长廖祥光即亲至狱中促瞿至中山公园照相,瞿欣然随之。照相毕,廖连长示以命令,瞿领头作豪语:“死是人生最大的休息。”廖连长询以有无遗语留下,瞿答:“余尚有诗一首末录出。”当即复返囚室,取笔书诗一首并序如下:
  1935年6月17日,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署仙境。
  瞿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秋白绝笔六月十八日


瞿秋白一边写诗,一边镇静地对旁边的人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负责羁押瞿秋白的国民党军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是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教时的学生。为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宋希濂送瞿秋白出监房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也就是现今见到的瞿秋nhmWGlCy白就义前的那幅珍贵的遗照:瞿秋白上身穿着黑色中式对襟衫,下身穿着白布抵膝短裤,黑线袜,黑布鞋,背着两手,昂首直立。宋希濂还为老师瞿秋白置办了酒席。据天津《大公报》报道:瞿秋白来到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菲菜四碟,美酒一甕,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

餐毕,瞿秋白走出中山公园,慢步走向二华里之外的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的刑场。沿途瞿秋白手挟香烟,缓缓而行,而且用俄语唱《国际歌》、《红军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刑场后,瞿秋白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很好!”然后平静地让刽子手从脑后开枪。[4]瞿秋白从容就义,年仅36岁,当日下午,瞿秋白遗骸被埋葬在罗汉岭盘龙岗。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是鲁迅先生赠给瞿秋白之辞。意思是朋友不求多,但能有一个最真心的就好。

鲁迅与瞿秋白相识于1932年春夏之间,彼此一见如故,十分相契。1931年至1933年底瞿秋白在上海这段时期,和鲁迅共同领导了左翼文艺运动。出于对旧中国统治者们的痛恨和诅咒,出于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对祖国和人民的诚挚的爱。

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抱负,共同的努力。瞿秋白和鲁迅这两位文坛巨匠心心相印,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扩展资料:

1935年4月初,国民党第八师俘获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成之妻徐氏,供出瞿秋白已在长汀县被俘的情报,国民党根据徐氏提供的情况,从被俘人员中找到了瞿秋白,又让被俘的、曾当过收发员的叛徒郑大鹏在暗处指认,证实“林祺祥”确系瞿秋白。

1935年5月9日瞿秋白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后,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在瞿秋白就义后 ,鲁迅仍坚持抱病为亡友搜趣网编印《海上述林》,以此表达深切的悼念。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只要600字就够了不要多,不要费话一堆.就这样啦~!
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当前正在热播的50集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中国革命的长篇巨著,史诗般的描写了从一九二五年大革命时期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发生在中华大地上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部电视剧,以中国革命重大历史事件为轴线,以国共两党斗争与合作为背景,以历史人物为重点,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共产党人的成长历程。剧中人物多、地域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就人物而言,既有可追溯的代表性历史人物,也有泛泛的综合性历史人物的写照。剧中人物刻画生动鲜活、性格特征鲜明。观赏完全剧,感触颇多。
《人间正道是沧桑》描写的这段历史,正是中华民族结束封建社会,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军阀割据的社会,西方工业革命影响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同时,民主政治与先进的文化也感染着这个民族的青年。全剧通过瞿、杨两家五个年轻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民族未来命运的索求,个人思想与社会思潮冲撞后,五位年轻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从而走上各自为之奋斗的人生道路。
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剧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表现的人物都很生动和真实感人。
首先谈谈剧中塑造的瞿恩这个人物。瞿恩是一位革命意志坚定的理想主义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儒雅的谈吐举止,从容的生死态度,真正体现了一位革命者的高大形象。
塑造的瞿恩是众多革命先烈,特别是早期牺牲的革命领导人形象的集中体现。我认为,瞿恩的身上,彰显了蔡和森、瞿秋白和方志敏的奋斗精神和人生轨迹。这三位革命先烈都是在36岁时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后杀害的,其中方志敏和瞿秋白在就义前都像瞿恩就义前那样,写下了感人的篇章。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可爱的中国》,就是方志敏烈士的遗作。方志敏就义前,在牢房里一共写了十多篇文稿,其中三篇文章就是《清贫》、《可爱的中国》和《狱中纪实》。方志敏的遗作送到延安,还有一段感人的传奇故事:方志敏烈士在南昌狱中,一位叫高家骏的狱卒被方志敏崇高的精神所感动,愿冒生命危险将文稿送出去,他通过在杭州的女友程全昭前来南昌探视他的机会,让女友将方志敏烈士的所有文稿带到了上海,送到了宋庆龄、鲁迅和李公朴手中……
瞿秋白烈士在就义前写下的搜趣网文稿叫《多余的话》,还填词写诗。就义前吟《偶成》诗一首: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瞿秋白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人,俄语水平更是当时数一数二。他翻译了许多俄语文学、政治著作,1923年6月15日他把国际歌歌词翻译成中文,同时,他也是备受鲁迅敬重的革命者。瞿秋白烈士的绝笔《多余的话》至今未见到作者手稿,而《多余的话》的部分内容于1935年8、9月由国民党“中统”主办的《社会新闻》首先发表;1937年《逸经》半月刊第25、26期全文刊载,这里针对文中消极的情绪不能不怀疑国民党当局为了当时的政治目的有所篡改。瞿恩的形象,再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瞿秋白伟大的一生。瞿秋白在大革命初期,担任过黄埔武汉中央军校政治教官,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准备转移时被捕,敌人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最后,瞿秋白英勇就义,时年36岁。剧中瞿恩的死,几乎就是还原了瞿秋白的就义过程。
瞿恩所展现的家庭形象就和蔡和森更相似了。蔡和森(1895—1931),中国无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宣传家,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法国勤工俭学组织者、实践者之一。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19年,蔡和森偕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和女友向警予一起前往法国,在巴黎参加了勤工俭学励进会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1年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经陈独秀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并于1922年中共“二大”上同妻子向警予一起当选中央委员。1931年6月,他出席香港海员会议,被叛徒顾顺章等便衣特务逮捕,随即被由港英当局将他引渡给广东军阀,8月4日,在广州被英勇就义。这里不妨再看剧中瞿母的形象,这也是蔡和森母亲葛健豪的真实体现。葛健豪54岁带着儿孙三代进省城长沙求学,后又偕子女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是16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年龄最大的“老同学”,被当时舆论界誉为二十世纪“惊人的妇女”。 葛健豪回国后,加入湖南女界联合会,并在长沙颜子庙举办平民女校,自任校长。在她的合法身份掩护下,该校成为中共湖南地下组织秘密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马日事变”后,平民女校被迫停办。她到武汉、转上海,为党做地下工作。1928年5月1日,向警予在武汉牺牲,她回到老家为烈士抚育后代。
瞿恩的形象,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与瞿恩形成鲜明对比而塑造的影视人物叫董建昌。董建昌是现实主义的代表,同时也表现出了那个时代军阀的显著特征。董建昌爱才惜才,具有民族大义,对蒋介石独裁政策极为不满。塑造的董建昌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应该是1949年8月在湖南起义的国民党将领程潜、陈明仁将军。剧中的董建昌担任过黄埔教官,抗战时期担任过第一战区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湖南绥靖公署主任等等,都与程潜、陈明仁将军极为相似。
剧中的瞿霞,善良美丽、开朗大方。是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悲剧型人物。她在被捕前后判若两人,但坚定的革命意志终未改变。剧中塑造的瞿霞,汇集蔡畅、帅孟奇等众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巾帼才俊的影子:瞿霞与哥哥瞿恩、妈妈一起去法国留学,便是蔡畅和哥哥蔡和森、妈妈葛健豪一起留洋法国的演绎;而到了后期,瞿霞从八年牢狱中出来,最终选择离开立青,则是共和国第一位组织部女部长帅孟奇的故事。帅孟奇被抓进南京“模范监狱”4年,受尽酷刑折磨,当被营救出来之后,她才得知女儿被敌人毒死,母亲被逼疯,父亲被逼得背井离乡,而在莫斯科的丈夫从报纸上看到她“牺牲”的消息后,已另组家庭,她就再也没有成家,全心身的投入到革命事业,其悲情甚至超过了剧中的瞿霞……
下面再谈谈剧中的主人公杨立青。杨立青出身豪门,生性顽劣,在一次玩枪走火,给家庭引来事端,闯祸后而离家出走。在姐姐杨立华的指引下来到广州,结识了姐姐的两位恋人:瞿恩和董建昌。正好两位都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在两位教官的帮助下,杨立青顺利地考进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教导队。在学习期间,他与瞿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瞿恩成为他终生的精神导师,瞿霞成为他相爱的恋人,通过瞿恩让他认识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四一二”政变警醒了他曾经迷茫的心智,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历经生与死的考验,一步步成为了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员。杨立青性格独特,既有侠骨义胆,又是柔情万般,很受女孩子的喜爱,剧中三位女性,白凤兰、瞿霞和林娥,都使这个铮铮铁汉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炽热情感刻骨铭心……
杨立青这个角色,是众多在黄埔军校就读,在国民党军队带兵,通过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将帅的综合体现。 黄埔师生在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有近4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元帅中有一半曾在黄埔军校求学或任教,10名大将中的3位、57名上将中的8搜趣网位出身于黄埔。周恩来总理早期就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聂荣臻、陈毅、陈奇涵、袁也烈等元帅和将军在黄埔军校担任过教官。在黄埔军校就读的元帅有:徐向前、林彪,我们熟知的将军就更多了,如:陈赓大将、罗瑞卿大将、许光达大将、周士第上将、郭天民上将、杨至成上将、宋时轮上将、张宗逊上将、陈明仁上将、曾泽生中将等等。黄埔军校既是国民革命培养军事将领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剧中客观地反映了黄埔军校是按照孙中山先生创办军校的宗旨,更重要的是客观反映了黄埔军校的精神。
屏幕上的屏幕杨立青很像现实生活中的陈赓大将。陈赓也是湖南人,黄埔生,www.souquanme.com参加了武昌起义、长征,在苏区时候也是师长,无论是红一军还是红四军。陈赓乃将门之后,其祖父为湘军名将,随曾国藩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他自幼聪慧顽皮,不仅跟祖父学了一身拳脚功夫,还养成了机灵善变,幽默诙谐的乐观性格。在当地提起陈赓,无人不晓。因为练过武功,他“统率”着前村后巷许许多多的“娃娃兵”,经常打抱不平,惩恶扶弱。不过,陈赓比剧中的杨立青在政治上要成熟得早,其军事才能,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组织大兵团作战方面,在杨立青这个角色上没有反映出来。杨立青的前期跟陈赓相似多一些,而他的后期更像杨至成上将。杨至成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当后勤部长,建立了很多军工厂。杨至成将军北伐时是营长,而且是黄埔5期的,与杨立青这个角色很相似。
欣赏完这部电视剧,我认为在人物的塑造上的确很有特点,与其他史料片不同的是,这部电视剧中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毛泽东、周恩来、廖仲恺、蒋介石等都没有出场,甚至连观众不太熟悉的湘系军阀唐生智也只是董建昌通电话而已,最终没有露面。而出场的人物你都能在历史人物中找到他们的影子,这可能就是这部电视剧精妙之处吧!既然是艺术作品,源于历史又通过演绎使历史故事更加精彩!如果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出场,大多数观众不会从艺术上去看,而关注点更多的是像不像、真不真,只要不是纪录片,任何特型演员表演历史人物都是有差距的,这部电视剧克服了这个问题。
值得欣赏的作品,不仅感人,更让你了解了老一辈革命者打江山的不易!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