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八大景的马寺钟声
马寺钟声是洛阳八大景的另一景。白马寺到了北魏、唐、宋时代,因为佛教极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众千余名,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佛诵,钟声悠扬飘荡,远闻数里,听之使人心旷神怡。到了明代,寺内有口大铁钟,重约5000余斤,钟声特别洪亮。据传这口钟与洛阳东大街钟楼上的一口钟音律一致,可以共鸣。人们往往在听到白马寺钟声的同时,紧接着洛阳城钟楼上的钟也响了,民间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因此,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古人曾写诗赞美白马寺钟鸣鼓乐的胜境道: 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灵: 西送金乌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 这就是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马寺钟声”。现每年的新年之夜,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都要去撞响第一声钟,为全市人民送来第一声吉祥之音,向全市人民表示祝福。
洛阳市白马寺-大佛殿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想去白马寺-大佛殿玩,请问下这个地方怎么样?有没有简单的介绍。白马寺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长22.6米,宽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这三尊像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这取材于一个佛教禅宗典故。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释迦牟尼见此,就说:“我有正眼法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传人,中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白马寺大佛殿的“释迦灵山会说法像”就是根据此传说塑造而成的。三尊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位菩萨。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因此,白马寺钟声被列为当时洛阳八景之一。从此这一形象也深入人心,被人们大众所接受,成了慈悲和快乐的化身。
飞猪上还可以查看更多有关于白马寺-大佛殿的介绍和玩法还有周边的景点
白马寺大钟有多大的规格?
大佛殿内东南隅悬一口高1.65米、重1500公斤的大钟,上饰盘龙花纹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钟上铸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鸟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僧人撞击大钟,钟声响彻10里之外,更奇妙的是由于音律相同,只要白马寺的钟声一响,远在25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钟也应声而和,人们神奇地说:“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这便是洛阳八景之一的“马寺钟声”。
中国最早寺院
相传东汉末年,汉明帝夜寝南宫,睡梦中看到一个金人,身高丈六,背项放射光芒,飞绕殿庭。第二天便问群臣,通人傅毅启奏说:“陛下梦中金人,大概是天竺的佛”。于是明帝便派遣蔡愔、蔡景、王遵等十多人前往印度取经求佛,史称“永平求法”。在《后汉记》、《魏书释老志》、《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史籍中都有记载。
“永平求法”返回的第二年即东汉永平十一月(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汉城西门)外,依天竺宫塔样式修建了洛阳白马寺。“白马寺”,一名来历,源于汉明帝派去印度取经的蔡、秦等人在大月氏(今阿富汗)学佛教经典,缘会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并看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便邀请两位高僧到洛阳传经,于是他们用白马驭着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来到京城洛阳。为纪念白马之劳,故取名为白马寺。
至于白马寺的“寺”,取自迦什摩腾、竺法兰两僧初来我国,汉明帝请他们暂住鸿胪寺(当时为涉外官署), 遂取“寺”为名。也就是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之所以称白马寺为“释源”,意指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是迦什摩腾、竺法兰两僧在这里翻译佛经的地方;称白马寺为“祖庭”,意指这里是佛祖居住的庭院。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
白马寺建寺以来,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武则天曾派亲信薛怀义任住持)。白马寺原建筑规模雄伟,唐代寺内僧人多达千人。计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清凉台、齐云塔、毗卢阁等建筑。寺门之外广场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山门是一座牌坊式三洞门,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过东西对称的两碑,便是白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天王殿原是北魏时的三门,元代在三门内塑造四大天王像,至明代在寺前又进行了扩建,遂改为天王殿,为歇山式建筑。殿中央有一贴金雕花木龛,里面坐的弥勒佛。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佛后是韦驮天将。古印度神话说,他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天将之首,法力无边,左手握降魔杵,右手擎“须弥山”,是护卫弥勒佛的首将。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长22.6米,宽16.3米,大佛殿内主尊释迦牟尼。按佛法说,他“大慈大悲、大智大觉、法力广大”,故称“大佛”。左侧为摩诃迦叶,是释迦十大弟子之一;右侧是阿难陀,他是释迦死后,第一次会诵三藏经时的主诵人。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因此,白马寺钟声被列为当时洛阳八景之一。
大雄宝殿内主以供奉三尊主佛,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阿弥陀佛。佛教称这三尊佛掌管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故称“三世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 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背后殿壁上还排列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大雄宝殿后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长14米,进深10.7米。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接引殿是悬山建筑。殿内主尊阿弥陀佛。他搜趣网站在那里,向人们“搜趣网授手迎接,引渡西土”,故又叫“接引佛”。两旁站二菩萨,一是手拿净瓶的观世音,一是手拿牟尼宝珠的大势至,佛教称阿弥陀佛为西天极乐世界的佛主,故将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称为“西方三圣”。
清凉台是迦什摩腾、竺法兰二僧在此翻译佛经的地方。毗卢阁建在清凉台上。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又称大日如来,意为“光明普照”)。,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阁前左右是三间的配殿,分塑着“迦什摩腾、竺法兰”二僧的塑像。清凉台周围有小型建筑,构成幽雅的小庭院。院内的两株柏树为明代所植,古柏上有凌霄缠绕,每当凌花开放之季,金黄色的喇叭花点缀翠柏枝头,与院中的池水荷花相映,幽静中又给人以清新之感。故取“清凉台”。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3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在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寺南还有两座夯筑高土台,台上立着一块“东汉释道焚经台”字样的通碑,这就是“六www.souquanme.com景”之一的焚经台。这个焚经台记述了佛教徒与中国方士之间的一场角逐,以佛教取胜而告终,汉朝佛教由此兴盛。
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白马寺的石榴汉魏时曾誉满京师。石榴原产于安息(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并最终在洛阳、长安落户。当时人们赞美石榴,把它作为中外人民交往的标志,石榴的身价倍增,白马寺的石榴,亦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说法。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今天的白马寺,已经是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清代加修的,整个寺院占地62亩。1961年国务院将白马寺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最早寺院
相传东汉末年,汉明帝夜寝南宫,睡梦中看到一个金人,身高丈六,背项放射光芒,飞绕殿庭。第二天便问群臣,通人傅毅启奏说:“陛下梦中金人,大概是天竺的佛”。于是明帝便派遣蔡愔、蔡景、王遵等十多人前往印度取经求佛,史称“永平求法”。在《后汉记》、《魏书释老志》、《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史籍中都有记载。
“永平求法”返回的第二年即东汉永平十一月(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汉城西门)外,依天竺宫塔样式修建了洛阳白马寺。“白马寺”,一名来历,源于汉明帝派去印度取经的蔡、秦等人在大月氏(今阿富汗)学佛教经典,缘会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并看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便邀请两位高僧到洛阳传经,于是他们用白马驭着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来到京城洛阳。为纪念白马之劳,故取名为白马寺。
至于白马寺的“寺”,取自迦什摩腾、竺法兰两僧初来我国,汉明帝请他们暂住鸿胪寺(当时为涉外官署), 遂取“寺”为名。也就是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之所以称白马寺为“释源”,意指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是迦什摩腾、竺法兰两僧在这里翻译佛经的地方;称白马寺为“祖庭”,意指这里是佛祖居住的庭院。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
白马寺建寺以来,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武则天曾派亲信薛怀义任住持)。白马寺原建筑规模雄伟,唐代寺内僧人多达千人。计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清凉台、齐云塔、毗卢阁等建筑。寺门之外广场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山门是一座牌坊式三洞门,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搜趣网”。过东西对称的两碑,便是白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天王殿原是北魏时的三门,元代在三门内塑造四大天王像,至明代在寺前又进行了扩建,遂改为天王殿,为歇山式建筑。殿中央有一贴金雕花木龛,里面坐的弥勒佛。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已被盗往美国。佛后是韦驮天将。古印度神话说,他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天将之首,法力无边,左手握降魔杵,右手擎“须弥山”,是护卫弥勒佛的首将。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长22.6米,宽16.3米,大佛殿内主尊释迦牟尼。按佛法说,他“大慈大悲、大智大觉、法力广大”,故称“大佛”。左侧为摩诃迦叶,是释迦十大弟子之一;右侧是阿难陀,他是释迦死后,第一次会诵三藏经时的主诵人。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因此,白马寺钟声被列为当时洛阳八景之一。
大雄宝殿内主以供奉三尊主佛,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阿弥陀佛。佛教称这三尊佛掌管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故称“三世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 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背后殿壁上还排列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大雄宝殿后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长14米,进深10.7米。为双层殿www.souquanme.com基,是寺内最小建筑。接引殿是悬山建筑。殿内主尊阿弥陀佛。他站在那里,向人们“授手迎接,引渡西土”,故又叫“接引佛”。两旁站二菩萨,一是手拿净瓶的观世音,一是手拿牟尼宝珠的大势至,佛教称阿弥陀佛为西天极乐世界的佛主,故将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称为“西方三圣”。
清凉台是迦什摩腾、竺法兰二僧在此翻译佛经的地方。毗卢阁建在清凉台上。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又称大日如来,意为“光明普照”)。,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阁前左右是三间的配殿,分塑着“迦什摩腾、竺法兰”二僧的塑像。清凉台周围有小型建筑,构成幽雅的小庭院。院内的两株柏树为明代所植,古柏上有凌霄缠绕,每当凌花开放之季,金黄色的喇叭花点缀翠柏枝头,与院中的池水荷花相映,幽静中又给人以清新之感。故取“清凉台”。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3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在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寺南还有两座夯筑高土台,台上立着一块“东汉释道焚经台”字样的通碑,这就是“六景”之一的焚经台。这个焚经台记述了佛教徒与中国方士之间的一场角逐,以佛教取胜而告终,汉朝佛教由此兴盛。
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白马寺的石榴汉魏时曾誉满京师。石榴原产于安息(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并最终在洛阳、长安落户。当时人们赞美石榴,把它作为中外人民交往的标志,石榴的身价倍增,白马寺的石榴,亦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说法。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今天的白马寺,已经是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清代加修的,整个寺院占地62亩。1961年国务院将白马寺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