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庙前柳下一句(中唐女诗人薛涛诗惆怅庙前多少柳)

庭前垂柳绿下一句对联下联院后落花红。庭前垂柳绿意思是院子前的垂柳已经长出了绿芽。院后落花红意思是院子后面的落花已经红了地面。庭前和院后对应,垂柳......

留侯庙前柳下一句(中唐女诗人薛涛诗惆怅庙前多少柳)

庭前垂柳绿下一句对联

下联院后落花红。

庭前垂柳绿意思是院子前的垂柳已经长出了绿芽。

院后落花红意思是院子后面的落花已经红了地面。

庭前和院后对应,垂柳绿和落花红对应,对联上联以仄音收尾,下联以平音收尾。对仗工整,格式正确。



扩展资料:

对联格式要求:

一、词性相同结构一致

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下联又可称为上比、 下比,出句、对句,对头、对尾等等。在写作上,要求上下联同一位置所用的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二、平仄相对音韵谐调

如果说搜趣网,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讲平仄合联律往往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懂得汉语的一些音韵知识,按规律去试着作,循序渐进,也没什么难的。

1、汉语的平仄和节奏

汉语平仄,说穿了就是按照汉字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声不同的字交替使用,以达到音韵谐调,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比口。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声之分。

2、对联平仄要求

为方便创作,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对联平仄格式(为表示音步所在位置,中间留出空格。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下一句是什么?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下一句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石后青笋破土饮夏雨林里香枫安然候秋红天外群山飘舞定冬雪第二个字是:前后,里外,最后第二个字是:春夏秋冬
下一句是:
林里香枫安然候秋红
典故:
据有关资料说,道光皇帝的全贵妃也就是咸丰的娘就是个才女,俗称"苏州格格",她在娘家创造了一种"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都是九划的九个字,自冬至开始,每天写一笔,写完了,冬天也就过完了,就到了杏花开放的春天了,缺乏文采的道光皇帝很是欣赏,于是宫内的妃子们都玩这个游戏。上行下效,内直翰林诸臣每年冬季也学着填写这种"九九消寒图"。先由宫中懋勤殿制成待填描写的消寒图。消寒图四周采用木框插榫而成,裱以纸绫。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寓迎春之意。于是自道光起,百姓们(当然是识字的百姓)每年冬至节前挂在室内,届时由室主人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字九笔,每天一笔。也是一个在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的时代供消遣的一种方式。 现在不用填字了,也不用像文天祥那样画八十一朵梅花渡日了,看看挂历台历和日历,一目了然。不过,很多人还是希望快快翻过冬天这一页,期盼着春天的消息。 看来,自古至今,人们还是喜欢春天。

无情最是台城柳,下一句是什么?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 庄(约83搜趣网6——910),唐末五代诗人、词人。字端己,京兆杜陵(陕西西安)人。唐昭宗乾宁元年(894)中进士,授校书郎。他的诗与词皆有名,而以词成就为高。他的诗思绪清婉,语言秀丽,与其词风相同。著有《淀花集》6卷。
台 城① 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②,六朝如梦鸟空啼③。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亦称苑城。晋、宋间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②霏霏:纷纷,细雨蒙蒙的样子。③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合称。
【点评】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凭吊昔日六朝繁盛的古迹,感伤今日唐王朝面临覆亡的命运。台城是六朝各代的故都,也是当年统治者尽情享乐的地方。昔日繁华的盛况,鼓乐齐鸣的氛围,轻歌曼舞的景象都已逝去。而今诗人登上台城,俯瞰长江两岸,自然景色如旧,但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人事已非,因而怀古伤今感慨万端。全诗着笔写景,以景入情,寓情于景。但诗人并非感伤前朝的灭亡,而旨在喻今,真正令诗人感伤的是历史的悲剧即将重演,腐败的唐王朝正在重蹈前人的覆辙。此诗的妙处在于正面写景,侧面抒情,曲折地表现诗人对现实的态度。
金 陵 图 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①。君看六幅南朝事②,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释】①画人:画家。心逐世人情:迎合世人、粉饰太平的庸俗心理。②南朝事:指历史上建都金陵(今南京市)的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小朝廷。
【点评】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感慨万端,于是挥毫写下这首七言绝句。画家是什么人,已无从考证。但就画面所描绘的情景看,这位不知名的画家不是为六朝统治者粉饰太平,而是通过老木萧疏、寒云笼罩、危城破楼的画面,揭示六朝的凄凉和衰败,帝王之都全无半点生气,真是非同寻常之作。
唐代有另一位诗人高蟾也曾写过一首反映古都金陵凄凉情景的诗《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此诗后两句感慨尤其深沉,倍感晚唐危机四伏又无力回天。他认为这“一片伤心”,即便是丹青高手也难以画出。韦庄显然读过高蟾的这首诗,但他看了画之后,不同意“一片伤心画不成”的看法,于是在此诗中,似是用题画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南朝六个小朝廷,都是昏庸无道,最终屈膝投降,这便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历史的真实写照。比较这两首诗,耐人寻味。一个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却说“谁谓伤心画不成”,看似大相径庭,实则都是借六朝旧事以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重忧虑,都是表现国势衰微的晚唐哀音,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羌笛何须怨杨柳的下一句是什么?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话出自《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话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扩展资料:

诗人初到凉 州,面对黄河、边城的搜趣网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

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搜趣网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

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搜趣网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

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凉州词二首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