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其长,但日有所长”的出处
希望可以找到“不见其长,但日有所长”的出处,以及原文片断出自晋陶渊明《陶渊明集》中名言。
原文: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白话译文:
勤于学习,就像春天刚长出的幼苗,感觉不到它在长高,但它每天都在成长。放下学习好比磨刀的石头,看不到它磨损,其实石头每天都在变薄。
表达的道理:
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变化,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习就要坚持专积累,天才出自勤奋!在求知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恒心不改这条唯一的通属道。
积累是源泉,积累是力量,只有踏踏实实的积累,才会有后来实实在在的收获。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要想在学习上一蹴而就,成为大学问家是不可能的。
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不www.souquanme.com见其长,但日有所长”出自哪首诗?
“不见其长,但日有所长”出自陶渊明名言:“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学如春之小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 的出处?
请教这句话出自哪里!出自《太上感应篇》中的“卷一”。
原文如下: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唐朝的六祖慧能大师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搜趣网寸。’佛经也讲:‘吉凶祸福,皆由心造。’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译文:
善恶的报应,就如同影子跟著身体一样;人到那里,影子也就跟随到那里,永远都不分离。
分析:
善恶是就人心来说的,而报应则是就天理来讲的。要知道身体端正,影子也就端正;身体斜了,影子也就斜了,绝对是丝毫不爽的。而造了善因,就必定会得到乐的果报;造了恶因,就必定会得到苦的果报。
这些道理,圣人说得很详细,可惜一般没有智慧的人,不相信这种道理,于是就背善向恶了;因为他看到现在做善事的人,有的命运却非常的坎坷;而做恶事的人,有的不但长寿,而且还富贵的很;而今生所遭受到的种种果报,也都不一样。
于是就说:‘善恶不见得会有报应啊!因果也似乎不足以采信啊!’这是因为没有智慧的愚人,他们不知道:这个世间没有活到几百岁的人,而上天也有没有立刻就结的案子,这个世间纯善纯恶的人既然是很少,那么可以为善可以为恶的机会也就最多了。
因为念头会有转移,果报就应该要加以斟酌了。或是报在自己的身上,或是报在子孙的身上,或是报在现世,或是报在后世,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其中虽然会有变化迁移,但是丝毫都不会有错误的。
俗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所以不要只看眼前,应该要看究竟,因为善恶的果报,必定是如影随形。
扩展资料:
《太上感应篇》为道搜趣网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
“感应篇”是太上劝人作善之书。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www.souquanme.com动天地,必有报应也。《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
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上感应篇》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日行一善//www.souquanme.com,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下句是什么?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日行一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下句是什么?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