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在后上一句
黄雀在后上一句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
春秋时,吴王欲伐楚,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行事仅顾前而不顾后。 或喻目光短浅, 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常用此语。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
春秋时,吴王欲伐楚,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行事仅顾前而不顾后。 或喻目光短浅, 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常用此语。
关于螳螂的诗句
1、无处避螳螂
唐
戴叔伦
《画蝉》
2、一臂无螳螂
唐
温庭筠
《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
3、肯为螳螂动杀机
唐
司空图
《歌者十二首》
4、雀意伺螳螂
唐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
5、螳螂定是遭黄雀
唐
周昙
《春秋战国门少孺》
6、昨日螳螂当辙
宋
李庭
《水调歌头 张耀卿寿日》
7、螳螂见叹
魏晋
曹植
《矫志诗》
8、螳螂当辙恃长臂
宋
黄庭坚
《演雅》
9、螳螂知捕蝉
宋
文天祥
《葬无主墓碑》
10、莫趁螳螂失巢穴
明
唐寅
《寒雀争松图》
11、当年蛙怒螳螂勇
当代
钱钟书
《剥啄行》
12、红蜻蛉伴绿螳螂
宋
乐雷发
《秋日行村路》
13、螳螂缘蜩枝
现代
马一浮
《晚钟》
14、花椒树上的螳螂爪儿麻
清
贾凫西
《木皮散人鼓词》
15、谁明黄雀螳螂意
近代
宁调元
《癸丑狱中作》
16、螳螂竟欲当车撤
清
曾国藩
《寄郭筠仙浙江四首》
17、螳螂欲张难当辙
宋
曹彦约
《谭仁季以二诗见贻走笔次韵》
18、螳螂方怒岂知车
宋
陈普
《咏史上审配金祎》
19、螳螂搏轮非勇士
宋
仇远
《草虫图》
20、岂是螳螂敢当车
宋
邓肃
《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纪德十一首》
21、当车人笑螳螂
宋
邓肃
《南归醉题家圃二首》
22、壁历螳螂祸自婴
宋
方岳
《效演雅》
23、螳螂黄雀递相视
宋
洪咨夔
《次韵临安赵丞读绍运图》
24、此是螳螂最堪用
宋
贾似道
《论螳螂形》
25、螳螂不敢侮
宋
李曾伯
《蜘蛛和韵》
26、君不见螳螂捕蝉上高树
宋
李自中
《筼筜万个黄雀每栖息其上一昔风雨飒至忽闻有》
27、可要螳螂共此时
宋
刘筠
《馆中新蝉》
28、也宜回首顾螳螂
宋
陆蒙老
《咏蝉》
29、螳螂拒飞辙
宋
秦观
《春日杂兴十首》
30、谁见螳螂能拒辙
宋
释印肃
《颂证道歌证道歌》
31、螳螂得意更谁疑
宋
舒岳祥
《家藏画鹊二轴其一棠梨结子青黄叶亦虫蚀尚带》
32、一前一却笑螳螂
宋
王洋
《和江如晦》
33、遂犯螳螂怒
宋
五迈
《谢说尹惠酒馔》
34、推轮怒臂勇螳螂
宋
谢绪
《又一首》
35、螳螂伺其便
宋
袁甫
《螳螂捕蝉诗》
36、螳螂即得意
宋
袁甫
《螳螂捕蝉诗》
37、枯苇巢螳螂
宋
张耒
《步蔬圃》
38、螳螂怒臂当车日
宋
郑钺
《哭陈丞相》
39、吾闻螳螂蝉
明
陶望龄
《生诗十首书王堇父慈无量集以凡百畏刀杖无不》
40、鼓枻泛螳螂
明
杨慎
《雨中梦安公石张习之二公情话移时觉而有述因》
其他人正在查询:酒池肉林骑行炙 寒漱清凉涧 旖旎 飞廉知政任恶来 蝶花 比干谏死微子去 独处 汤纣身为事可哀 烟草鹿台寻古迹 亲
唐
戴叔伦
《画蝉》
2、一臂无螳螂
唐
温庭筠
《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
3、肯为螳螂动杀机
唐
司空图
《歌者十二首》
4、雀意伺螳螂
唐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
5、螳螂定是遭黄雀
唐
周昙
《春秋战国门少孺》
6、昨日螳螂当辙
宋
李庭
《水调歌头 张耀卿寿日》
7、螳螂见叹
魏晋
曹植
《矫志诗》
8、螳螂当辙恃长臂
宋
黄庭坚
《演雅》
9、螳螂知捕蝉
宋
文天祥
《葬无主墓碑》
10、莫趁螳螂失巢穴
明
唐寅
《寒雀争松图》
11、当年蛙怒螳螂勇
当代
钱钟书
《剥啄行》
12、红蜻蛉伴绿螳螂
宋
乐雷发
《秋日行村路》
13、螳螂缘蜩枝
现代
马一浮
《晚钟》
14、花椒树上的螳螂爪儿麻
清
贾凫西
《木皮散人鼓词》
15、谁明黄雀螳螂意
近代
宁调元
《癸丑狱中作》
16、螳螂竟欲当车撤
清
曾国藩
《寄郭筠仙浙江四首》
17、螳螂欲张难当辙
宋
曹彦约
《谭仁季以二诗见贻走笔次韵》
18、螳螂方怒岂知车
宋
陈普
《咏史上审配金祎》
19、螳螂搏轮非勇士
宋
仇远
《草虫图》
20、岂是螳螂敢当车
宋
邓肃
《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纪德十一首》
21、当车人笑螳螂
宋
邓肃
《南归醉题家圃二首》
22、壁历螳螂祸自婴
宋
方岳
《效演雅》
23、螳螂黄雀递相视
宋
洪咨夔
《次韵临安赵丞读绍运图》
24、此是螳螂最堪用
宋
贾似道
《论螳螂形》
25、螳螂不敢侮
宋
李曾伯
《蜘蛛和韵》
26、君不见螳螂捕蝉上高树
宋
李自中
《筼筜万个黄雀每栖息其上一昔风雨飒至忽闻有》
27、可要螳螂共此时
宋
刘筠
《馆中新蝉》
28、也宜回首顾螳螂
宋
陆蒙老
《咏蝉》
29、螳螂拒飞辙
宋
秦观
《春日杂兴十首》
30、谁见螳螂能拒辙
宋
释印肃
《颂证道歌证道歌》
31、螳螂得意更谁疑
宋
舒岳祥
《家藏画鹊二轴其一棠梨结子青黄叶亦虫蚀尚带》
32、一前一却笑螳螂
宋
王洋
《和江如晦》
33、遂犯螳螂怒
宋
五迈
《谢说尹惠酒馔》
34、推轮怒臂勇螳螂
宋
谢绪
《又一首》
35、螳螂伺其便
宋
袁甫
《螳螂捕蝉诗》
36、螳螂即得意
宋
袁甫
《螳螂捕蝉诗》
37、枯苇巢螳螂
宋
张耒
《步蔬圃》
38、螳螂怒臂当车日
宋
郑钺
《哭陈丞相》
39、吾闻螳螂蝉
明
陶望龄
《生诗十首书王堇父慈无量集以凡百畏刀杖无不》
40、鼓枻泛螳螂
明
杨慎
《雨中梦安公石张习之二公情话移时觉而有述因》
其他人正在查询:酒池肉林骑行炙 寒漱清凉涧 旖旎 飞廉知政任恶来 蝶花 比干谏死微子去 独处 汤纣身为事可哀 烟草鹿台寻古迹 亲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螳螂捕蝉》说课稿
吴中实验小学 吴美珍
一、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通过自读并从中明理并不难,但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学生与课文中的吴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有关要求,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禀”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4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
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并准备了春秋诸侯争霸图、螳螂捕蝉的画面以及文中的有关语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目的是优化本课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首先,板书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谈谈对螳螂、蝉的了解,并相机出示图片,随后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一个故事。随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课文内容,相机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好有关段落随机板书:
准备攻楚 不听劝阻
讲述故事 劝说吴王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了课文层次。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再次对课文质疑,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并从中遴选出直指课文重点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重点谈)
一、复习导入 再次感知
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内容并指名交流,使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二、研读课文 读中感悟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将组织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读悟第一段,了解故事起因
在学生交流了课文内容之后,我顺势出示课文第一段,让学生读读想想然后交流从中知道了些什么?在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大臣们的顾虑,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借助春秋诸侯争霸图了解当时的形势,并通过引导学生模拟读吴王的话体会吴王的执迷不悟。
(二)研读2——11节,感悟故事寓意。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为题,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读读想想并在感受最深处写上一两句。读完以后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收获。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畅谈各自收获,只要尊重对文本的理解即给予一定的肯定。其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少年给吴王讲述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蝉、螳螂、黄雀的内心活动,一方面借助媒体的直观演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隐伏着祸患”这一故事寓意。相机板书:
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身后隐患
(三)引读12节,明白其中道理
在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故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以后,我用引读的方式带学生进入课文最后一段,这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是揭示寓意的关键之处。为此,我及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精读并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先想想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么?并组织学生将所感所悟写下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亮点进行点拨、引导、深化,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走向丰满。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丰富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也为阅读与学生的写作训练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联结点。
三、实践练www.souquanme.com习 积累深化
在本课的结尾阶段,我将布置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选择文中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画一个脸谱,并用一段文字加以介绍,以深化学生的认识,使他们的语言得到积累。
附板书:
螳螂捕蝉
(喝着露水)蝉
只顾眼前利益
(捕蝉) 螳螂 忽视身后隐患
(啄食螳螂) 黄雀
少年
苏教版第十一册《螳螂捕蝉》说课稿
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 张慧
引言
好课是一次旅游。时间有限,景点多多,如何尽兴?导游设计最佳线路,鱼和熊掌兼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贮足何处,歇脚哪里,游客们各取所需。即便结伴同行,一同把玩,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所谓“人化的自然”。游玩中,间或碰到一口枯井,几块怪石,左端右看不明就里。这时导游上前细数古典,指点一二,却原来曾沐过秦时的风汉朝的雨,感慨之情顿生。
——引自海门周益民老师的精彩表达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搜趣网》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会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推己及人、推测事物发展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保持社会和谐共处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引向最精要处
课堂中的活动安排不应该是随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逻辑环。
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它应在逻辑线路的第一层。我问“故事中哪几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
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它整天叫着“知了,知了”,却对自己将遇到的灭顶之灾浑然不觉。这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得意忘形、自鸣得意……等等,学生体会“自由自在”“悠闲”中强烈的讽刺意味就不难了。而其他几个具象由于比较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浓墨重彩地进行处理。
这一组块最后,我请学生借助关系链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完成复述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中的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老师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请学生讲给小弟弟听,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生动、简洁的口语来复述;再变换角色,老师当吴王,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
二多元体验,引向最广阔处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你小子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齐读,加深巩固。
贾志敏说“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好好读书。“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把思维更向纵向深入。我送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看看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寓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处的情势实际与寓言故事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2、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结合着少年的行为体会一下,少年几天来异样的表现有了原因。3、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取消了攻打的念头。”便是证明。如此思前搜趣网想后,全文贯通!
三适时点拨,引向最深远处
文及此,似乎意已断。但诚如前面所说,语文课堂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族的课堂。因此,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从好的来讲是用心良苦,从坏的来说则叫居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那么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罚。那么少年这次说服成功的奥妙何在呢?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让学生讨论一下。通过交流,可以小结出两点:1、少年方式巧妙,增强了成功的可能性;2、少年是站在吴王的利益角度着想,忠心可嘉。以此类推,我们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这样两个原则。最后,我给学生留一道口语交际题。
尾声
引用周老师的一段话,其实就是想表达本次说课中努力体现的三个理念:科学设计教学逻辑、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重视老师的适时点拨。
《螳螂捕蝉》说课稿
吴中实验小学 吴美珍
一、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通过自读并从中明理并不难,但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学生与课文中的吴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有关要求,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禀”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4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
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并准备了春秋诸侯争霸图、螳螂捕蝉的画面以及文中的有关语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目的是优化本课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首先,板书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谈谈对螳螂、蝉的了解,并相机出示图片,随后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一个故事。随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课文内容,相机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好有关段落随机板书:
准备攻楚 不听劝阻
讲述故事 劝说吴王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了课文层次。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再次对课文质疑,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并从中遴选出直指课文重点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重点谈)
一、复习导入 再次感知
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内容并指名交流,使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二、研读课文 读中感悟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将组织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读悟第一段,了解故事起因
在学生交流了课文内容之后,我顺势出示课文第一段,让学生读读想想然后交流从中知道了些什么?在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大臣们的顾虑,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借助春秋诸侯争霸图了解当时的形势,并通过引导学生模拟读吴王的话体会吴王的执迷不悟。
(二)研读2——11节,感悟故事寓意。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为题,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读读想想并在感受最深处写上一两句。读完以后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收获。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畅谈各自收获,只要尊重对文本的理解即给予一定的肯定。其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少年给吴王讲述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蝉、螳螂、黄雀的内心活动,一方面借助媒体的直观演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隐伏着祸患”这一故事寓意。相机板书:
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身后隐患
(三)引读12节,明白其中道理
在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故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以后,我用引读的方式带学生进入课文最后一段,这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是揭示寓意的关键之处。为此,我及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精读并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先想想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么?并组织学生将所感所悟写下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亮点进行点拨、引导、深化,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走向丰满。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丰富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也为阅读与学生的写作训练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联结点。
三、实践练www.souquanme.com习 积累深化
在本课的结尾阶段,我将布置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选择文中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画一个脸谱,并用一段文字加以介绍,以深化学生的认识,使他们的语言得到积累。
附板书:
螳螂捕蝉
(喝着露水)蝉
只顾眼前利益
(捕蝉) 螳螂 忽视身后隐患
(啄食螳螂) 黄雀
少年
苏教版第十一册《螳螂捕蝉》说课稿
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 张慧
引言
好课是一次旅游。时间有限,景点多多,如何尽兴?导游设计最佳线路,鱼和熊掌兼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贮足何处,歇脚哪里,游客们各取所需。即便结伴同行,一同把玩,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所谓“人化的自然”。游玩中,间或碰到一口枯井,几块怪石,左端右看不明就里。这时导游上前细数古典,指点一二,却原来曾沐过秦时的风汉朝的雨,感慨之情顿生。
——引自海门周益民老师的精彩表达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搜趣网》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会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推己及人、推测事物发展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保持社会和谐共处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引向最精要处
课堂中的活动安排不应该是随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逻辑环。
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它应在逻辑线路的第一层。我问“故事中哪几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
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它整天叫着“知了,知了”,却对自己将遇到的灭顶之灾浑然不觉。这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得意忘形、自鸣得意……等等,学生体会“自由自在”“悠闲”中强烈的讽刺意味就不难了。而其他几个具象由于比较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浓墨重彩地进行处理。
这一组块最后,我请学生借助关系链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完成复述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中的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老师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请学生讲给小弟弟听,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生动、简洁的口语来复述;再变换角色,老师当吴王,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
二多元体验,引向最广阔处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你小子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齐读,加深巩固。
贾志敏说“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好好读书。“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把思维更向纵向深入。我送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看看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寓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处的情势实际与寓言故事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2、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结合着少年的行为体会一下,少年几天来异样的表现有了原因。3、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取消了攻打的念头。”便是证明。如此思前搜趣网想后,全文贯通!
三适时点拨,引向最深远处
文及此,似乎意已断。但诚如前面所说,语文课堂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族的课堂。因此,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从好的来讲是用心良苦,从坏的来说则叫居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那么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罚。那么少年这次说服成功的奥妙何在呢?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让学生讨论一下。通过交流,可以小结出两点:1、少年方式巧妙,增强了成功的可能性;2、少年是站在吴王的利益角度着想,忠心可嘉。以此类推,我们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这样两个原则。最后,我给学生留一道口语交际题。
尾声
引用周老师的一段话,其实就是想表达本次说课中努力体现的三个理念:科学设计教学逻辑、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重视老师的适时点拨。
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是什么意思?????????????????
【原文】吴王欲伐楚,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翻译】春秋时期,吴国国王阖闾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侍卫道:“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停息在树上一边放声的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蝉的身后;螳螂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想捕捉知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螳螂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小孩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SkiciBUwVy“你讲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翻译】春秋时期,吴国国王阖闾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侍卫道:“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停息在树上一边放声的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蝉的身后;螳螂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想捕捉知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螳螂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小孩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SkiciBUwVy“你讲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后面还有一句是什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知树下之弹弓也
【原文】吴王欲伐楚,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问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后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少孺子:人名。
三旦:三天。
其:树上。
居:停留。
www.souquanme.com附:同“跗”脚背。
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附,同“跗”,脚背骨。
傍:同“旁”,旁边。
延:伸长。
务:一定,必须。
顾:考虑。
患:灾祸。
伐:征讨,讨伐。
【翻译】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你这是为什么那?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侍卫道:“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不停的歌唱,饮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自己的身后想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去没有考虑到他们身后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你讲得很好!”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原文】吴王欲伐楚,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问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后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少孺子:人名。
三旦:三天。
其:树上。
居:停留。
www.souquanme.com附:同“跗”脚背。
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附,同“跗”,脚背骨。
傍:同“旁”,旁边。
延:伸长。
务:一定,必须。
顾:考虑。
患:灾祸。
伐:征讨,讨伐。
【翻译】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你这是为什么那?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侍卫道:“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不停的歌唱,饮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自己的身后想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去没有考虑到他们身后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你讲得很好!”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