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长安见尘雾出自?
不见长安见尘雾出自?不见长安见尘雾出自(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 )
原诗节选:
……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搜趣网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释:
……
袂(mèi):衣袖。
玉容寂寞:此指神色黯淡凄楚。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形容泪痕满面。
凝睇(dì):凝视。
昭阳殿: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此借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
蓬莱宫: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贵妃在仙山的居所。
人寰(huán):人间。
旧物:指生前与玄宗定情的信物。
寄将去:托道士带回。
钗留二句: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自留一半。擘:分开。合分钿:将钿盒上的图案分成两部分。
重寄词:贵妃在告别是重又托他捎话。
两心知:只有玄宗、贵妃二人心里明白。
长生殿:在骊山华清宫内,天宝元年(742)造。按“七月”以下六句为作者虚拟之词。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中云:“长生殿七夕私誓之为后来增饰之物语,并非当时真确之事实”。“玄宗临幸温汤必在冬季、春初寒冷之时节。今详检两唐书玄宗记无一次于夏日炎暑时幸骊山。”而所谓长生殿者,亦非华清宫之长生殿,而是长安皇宫寝殿之习称。
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据说只有一目一翼,雌雄并在一起才能飞。
连理枝:两株树木树干相抱。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
恨:遗憾。绵绵:连绵不断。
译文:
……
轻柔的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霓裳羽衣的舞姿,袅袅婷婷。寂
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
含情凝视天子使,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的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的孤寂,时间还很漫长。
回头俯视人间,长安已隐,只剩尘雾。
只有用当年的信物表达我的深情,钿盒金钗你带去给君王做纪念。
金钗留下一股,钿盒留下一半,金钗劈开黄金,钿盒分了宝钿。
但愿我们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坚硬,天上人间总有机会再见。
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语中誓言只有君王与我知。
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
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
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原诗节选:
……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搜趣网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释:
……
袂(mèi):衣袖。
玉容寂寞:此指神色黯淡凄楚。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形容泪痕满面。
凝睇(dì):凝视。
昭阳殿: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此借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
蓬莱宫: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贵妃在仙山的居所。
人寰(huán):人间。
旧物:指生前与玄宗定情的信物。
寄将去:托道士带回。
钗留二句: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自留一半。擘:分开。合分钿:将钿盒上的图案分成两部分。
重寄词:贵妃在告别是重又托他捎话。
两心知:只有玄宗、贵妃二人心里明白。
长生殿:在骊山华清宫内,天宝元年(742)造。按“七月”以下六句为作者虚拟之词。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中云:“长生殿七夕私誓之为后来增饰之物语,并非当时真确之事实”。“玄宗临幸温汤必在冬季、春初寒冷之时节。今详检两唐书玄宗记无一次于夏日炎暑时幸骊山。”而所谓长生殿者,亦非华清宫之长生殿,而是长安皇宫寝殿之习称。
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据说只有一目一翼,雌雄并在一起才能飞。
连理枝:两株树木树干相抱。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
恨:遗憾。绵绵:连绵不断。
译文:
……
轻柔的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霓裳羽衣的舞姿,袅袅婷婷。寂
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
含情凝视天子使,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的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的孤寂,时间还很漫长。
回头俯视人间,长安已隐,只剩尘雾。
只有用当年的信物表达我的深情,钿盒金钗你带去给君王做纪念。
金钗留下一股,钿盒留下一半,金钗劈开黄金,钿盒分了宝钿。
但愿我们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坚硬,天上人间总有机会再见。
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语中誓言只有君王与我知。
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
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
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不见长安不见君”出自哪首诗?
原句应该是“岂限长安与洛阳”
出自《吾土》——白居易
请问:古诗,长安不见使人愁!的上一句是什么
《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 唐【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搜趣网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释】:1.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仍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又见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2.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3.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陆游《入蜀记》卷一:"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4.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搜趣网西门外。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5.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赏析】: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搜趣网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www.souquanme.com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