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西湖十景》诗:
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两峰插云)
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三潭印月)
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断桥残雪)
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南屏晚钟)
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苏堤春晓)
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
(曲院风荷)
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
(柳浪闻莺)
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
(雷峰夕照)
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静听孤飞雁,声轻天正高。
(平湖秋月)
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今来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装浓抹总相宜。
望湖楼醉书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柳 浪 闻 莺
【明】 万达甫
柳阴深霭玉壶清,
碧浪摇空舞袖轻。
林外莺声啼不尽,
画船何处又吹笙。
苏 堤 春 晓
【元】 尹廷高
翰苑诗人去不还,
长留遗迹重湖山。
一铯残月莺呼梦,
诗在烟光柳色间。
花 港 观 鱼
【明】 吴从先
余红水面惜残春,
不辨桃花与锦鳞。
莫向东风吹细浪,
鸳鸯惊起冷香茵。
唐)白居易《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 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 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 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 蓬莱宫在海中央。
苏轼《夜泛西湖》诗: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又《湖上夜归》诗:
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又《怀西湖寄晁美叔》诗: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李奎《西湖》诗:
锦帐开桃岸,兰桡系柳津。鸟歌如劝酒,花笑欲留人。
钟磬千山夕,楼台十里春。回看香雾里,罗绮六桥新。
苏轼《开西湖》诗: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周立勋《西湖》诗:
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
犹有当时歌舞地,西泠烟雨丽人船。
夏炜《西湖竹枝词》:
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鸳鸯睡处行。
平湖竟日只溟蒙,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杨花装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风。
行觞次第到湖湾,不许莺花半刻闲。
眼看谁家金络马,日驼春色向孤山。
春波四合没晴沙,昼在湖船夜在家。
怪杀春风归不断,担头原自插梅花。
欧阳修《西湖》诗: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赵子昂《西湖》诗:
春阴柳絮不能飞,两足蒲芽绿更肥。
只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袁宏道《西湖总评》诗:
龙井饶甘泉,飞来富石骨。苏桥十里风,胜果一天月。
钱祠无佳处,一片好石码。孤山旧亭子,凉荫满林樾。
一年一桃花,一岁一白发。南高看云生,北高见月没。
楚人无羽毛,能得凡游越。
范景文《西湖》诗:
湖边多少游观者,半在断桥烟雨间。
尽逐春风看歌舞,凡人着眼看青山。
张岱《西湖》诗:
追想西湖始,何缘得此名。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评。
冶艳山川合,风姿烟雨生。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吾乡争道上,此地说湖心。
泼墨米颠画,移情伯子琴。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到岸人心去,月来不看湖渔灯隔水见,堤树带烟熇。
真意言词尽,淡妆脂粉无。问谁能领略,此际有髯苏。
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两峰插云)
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三潭印月)
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断桥残雪)
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南屏晚钟)
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苏堤春晓)
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
(曲院风荷)
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
(柳浪闻莺)
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
(雷峰夕照)
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静听孤飞雁,声轻天正高。
(平湖秋月)
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今来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装浓抹总相宜。
望湖楼醉书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柳 浪 闻 莺
【明】 万达甫
柳阴深霭玉壶清,
碧浪摇空舞袖轻。
林外莺声啼不尽,
画船何处又吹笙。
苏 堤 春 晓
【元】 尹廷高
翰苑诗人去不还,
长留遗迹重湖山。
一铯残月莺呼梦,
诗在烟光柳色间。
花 港 观 鱼
【明】 吴从先
余红水面惜残春,
不辨桃花与锦鳞。
莫向东风吹细浪,
鸳鸯惊起冷香茵。
唐)白居易《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 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 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淡荡摇空碧, 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 蓬莱宫在海中央。
苏轼《夜泛西湖》诗: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又《湖上夜归》诗:
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又《怀西湖寄晁美叔》诗: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李奎《西湖》诗:
锦帐开桃岸,兰桡系柳津。鸟歌如劝酒,花笑欲留人。
钟磬千山夕,楼台十里春。回看香雾里,罗绮六桥新。
苏轼《开西湖》诗: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周立勋《西湖》诗:
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
犹有当时歌舞地,西泠烟雨丽人船。
夏炜《西湖竹枝词》:
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鸳鸯睡处行。
平湖竟日只溟蒙,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杨花装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风。
行觞次第到湖湾,不许莺花半刻闲。
眼看谁家金络马,日驼春色向孤山。
春波四合没晴沙,昼在湖船夜在家。
怪杀春风归不断,担头原自插梅花。
欧阳修《西湖》诗: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赵子昂《西湖》诗:
春阴柳絮不能飞,两足蒲芽绿更肥。
只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袁宏道《西湖总评》诗:
龙井饶甘泉,飞来富石骨。苏桥十里风,胜果一天月。
钱祠无佳处,一片好石码。孤山旧亭子,凉荫满林樾。
一年一桃花,一岁一白发。南高看云生,北高见月没。
楚人无羽毛,能得凡游越。
范景文《西湖》诗:
湖边多少游观者,半在断桥烟雨间。
尽逐春风看歌舞,凡人着眼看青山。
张岱《西湖》诗:
追想西湖始,何缘得此名。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评。
冶艳山川合,风姿烟雨生。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吾乡争道上,此地说湖心。
泼墨米颠画,移情伯子琴。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到岸人心去,月来不看湖渔灯隔水见,堤树带烟熇。
真意言词尽,淡妆脂粉无。问谁能领略,此际有髯苏。
找苏轼的一句诗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们人都是这个世界的过客,就是想不起来了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在苏词之中,堪称是最能够体现苏轼风格的一首。笔致飘逸气度高雅而不失平易近人,情思曲折含蕴深远而不失恢宏大气,兼浪漫与现实于一身,集豪放与婉约于一体,正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朝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喜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的确,这一句“大江东去”,几乎成为了苏轼的代称。只是,此词在豪放之余,未免透出词人本身的失意无奈,是以同为千古绝唱,我更偏好《水调歌头》一些。
3.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在不少人眼里,苏轼是豪放派大家,而这首风格缠绵柔美的咏杨花词,无疑体现了苏词中婉约的一面。此词低回宛转,幽怨千般,虽为和韵,但其高致绝尘,却全然跳脱出原词之外,苏轼对词的挥洒自如,得心应手,由此可见一般。须知咏物词是最考作者功力的题目,也唯有苏轼,能够写出这般不即不离的好词了。
4.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虽排在第四,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首《卜算子》其实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正如鲁直所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如是?”
5.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被放逐黄州的所想所感,也许只有这首词才能真正写得出吧。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开朗之外,更多的,应该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随遇而安的无可奈何。
6.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自古以来,感春悲秋的词甚多,唯有此词,虽有对“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怜惜叹惋,却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乐观化之。苏轼对于平生际遇的态度,何尝又不是如是呢?难怪王士祯赞曰“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次阕的场景意味深长,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道尽了爱情中的酸涩滋味。
7.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一个人也许只有在醉后,才能真正地回顾自己的平生吧!只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对于苏轼而言,不过是一个太美的梦,即使经历了无数次宦海浮沉,他也未曾不眷恋着“营营”。
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情”这个字,在无数婉约词人吟风弄月的笔下,已被重复了千番百回,原先尚可催人泪下,现在只让人麻木不仁。可当你读到苏轼这首不加修饰,朴实无比的作品时,仍然会为之感动。其实,真情实感,何必再加以浮华?
9.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如果说在《念奴娇》中,我们读到的是泼墨挥毫的潇洒文士,那么在《江城子》里,我们读到的就是纵酒高歌的豪放狂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足“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
10.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真是巧合,8—10名的词皆为江城子。说起来,我还是最喜欢这首,悲壮沉郁,气宇苍茫,正是“语极沉着,一往情深”。
11.洞仙歌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若要概括这首词的风格,唯有“清丽绝俗”搜趣网四字,我犹喜爱最后1句,伤感惆怅,幽淡之极。
12.阮郎归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夏景之清新雅淡,生机盎然,在东坡笔下更是写得妙趣横生,尤其是“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其婉丽动人,宛如眼前。
13.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退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杨慎《词品》:“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
14.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纱共有5首,而我却觉得此首风味最佳,朴实中妙趣盎然。
15.望江南超然台上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此词味淡而意远,语浅而情长,“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多少感叹,尽在其中。
不知道主人家要的事哪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在苏词之中,堪称是最能够体现苏轼风格的一首。笔致飘逸气度高雅而不失平易近人,情思曲折含蕴深远而不失恢宏大气,兼浪漫与现实于一身,集豪放与婉约于一体,正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朝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喜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的确,这一句“大江东去”,几乎成为了苏轼的代称。只是,此词在豪放之余,未免透出词人本身的失意无奈,是以同为千古绝唱,我更偏好《水调歌头》一些。
3.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在不少人眼里,苏轼是豪放派大家,而这首风格缠绵柔美的咏杨花词,无疑体现了苏词中婉约的一面。此词低回宛转,幽怨千般,虽为和韵,但其高致绝尘,却全然跳脱出原词之外,苏轼对词的挥洒自如,得心应手,由此可见一般。须知咏物词是最考作者功力的题目,也唯有苏轼,能够写出这般不即不离的好词了。
4.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虽排在第四,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首《卜算子》其实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正如鲁直所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如是?”
5.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被放逐黄州的所想所感,也许只有这首词才能真正写得出吧。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开朗之外,更多的,应该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随遇而安的无可奈何。
6.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自古以来,感春悲秋的词甚多,唯有此词,虽有对“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怜惜叹惋,却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乐观化之。苏轼对于平生际遇的态度,何尝又不是如是呢?难怪王士祯赞曰“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次阕的场景意味深长,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道尽了爱情中的酸涩滋味。
7.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一个人也许只有在醉后,才能真正地回顾自己的平生吧!只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对于苏轼而言,不过是一个太美的梦,即使经历了无数次宦海浮沉,他也未曾不眷恋着“营营”。
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情”这个字,在无数婉约词人吟风弄月的笔下,已被重复了千番百回,原先尚可催人泪下,现在只让人麻木不仁。可当你读到苏轼这首不加修饰,朴实无比的作品时,仍然会为之感动。其实,真情实感,何必再加以浮华?
9.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如果说在《念奴娇》中,我们读到的是泼墨挥毫的潇洒文士,那么在《江城子》里,我们读到的就是纵酒高歌的豪放狂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足“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
10.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真是巧合,8—10名的词皆为江城子。说起来,我还是最喜欢这首,悲壮沉郁,气宇苍茫,正是“语极沉着,一往情深”。
11.洞仙歌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若要概括这首词的风格,唯有“清丽绝俗”搜趣网四字,我犹喜爱最后1句,伤感惆怅,幽淡之极。
12.阮郎归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夏景之清新雅淡,生机盎然,在东坡笔下更是写得妙趣横生,尤其是“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其婉丽动人,宛如眼前。
13.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退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杨慎《词品》:“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
14.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纱共有5首,而我却觉得此首风味最佳,朴实中妙趣盎然。
15.望江南超然台上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此词味淡而意远,语浅而情长,“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多少感叹,尽在其中。
不知道主人家要的事哪首
雨霖铃(柳永)
翻译,注释,理解,故事 雨霖铃 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S226;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赏析二】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认为,《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S226;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他认为: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评论,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描绘,反复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胆泼墨。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那堪?感情极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在点染方面的技巧运用,确是达到很高的成就的,在这首词里最为突出。(段秉武)
【赏析三】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今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赏析四】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发生在九百四十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www.souquanme.com前程。
《雨》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今宵”二句为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S226;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赏析二】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认为,《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S226;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他认为: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评论,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描绘,反复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胆泼墨。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那堪?感情极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在点染方面的技巧运用,确是达到很高的成就的,在这首词里最为突出。(段秉武)
【赏析三】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今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赏析四】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发生在九百四十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www.souquanme.com前程。
《雨》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今宵”二句为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 《雨霖铃》 鉴赏
如题。柳永之《雨霖铃》赏析
柳永的《雨霖铃》我从中学时第一次得知,就极喜爱。后几年又常诵读,爱之愈甚。来美国以后,几乎没有欣赏中文文学作品的机会。偶有一次,读到一篇评柳永《雨霖铃》的文章,引起我很大兴趣。但一读起来,却感觉俗陋难忍。虽然文章也是赞美之词,但是其中释义之不当,意境之不切,实在令人痛心。因而作此文,以慰我心。
“寒蝉凄切”,起句即以景入情。景是秋风拂柳的秀美,情是触景生情之悲抑,令人叹为观止。此篇虽是慢词,但是这四个字,已点出时间地点情绪,有不见其人,已闻其声之美,让人不由平心静气,不得放手。另外,上片起句含蓄点题,与下片首句的平舒心意内涵相应,布局工稳不苟。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到这里人被点出,题被明切。“对长亭晚”,当然不是说人对着长亭,而应当是“人相对于长亭而天晚”。长亭是古时在城外所立之简单亭舍,送别时常是在长亭告别,所以长亭不是在哪一个城市才有。当然这里长亭也可能系虚指,借其中送别之意而已。晚字一来说时间,但也不只是说时间。送别的人依依不舍,二人相对甚久而不觉天色已晚。“骤雨初歇”一解蝉鸣之迷,雨过天晴之后蝉声则更厉;但此句也解“对长亭晚”。人出远门,自当是雨后方宜起程。雨对二人分手有所耽搁,可以帮助感情的转移。但这耽搁只是因为暴雨,骤来骤去,很快又是离别的时候了。
“都门帐饮无绪,流连处,兰舟催发。”都是京都,或东京汴凉。都门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指在城门附近。如以字面直解,则都门比长亭应当离城里更近,那么“都门帐饮”应当是发生在长亭告别以前,这在情绪上讲也是很可能的。帐饮有时被解为搭帐请吃酒,也好象有别的解释,在这里可解为下小饭馆吃饯行酒。“兰舟”有人解释为木兰刻成之舟,但在这里只是随手取来的成词而已,和前面的“都门”、“帐饮”类似。催字简单而又生动地刻画出了船家的急切之情和告别者的难离难舍之情的对比,又隐含告别过程持续已久,并且还暗示行程之遥远。总地说来,这三句把事端与情绪更加点染,用字却不如首三句讲究。想来即便是大家,写词也受字数、体制限制,难能为过。好在这是慢词,“兰州催发”一句,继续引出下文。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首词写的应当是情人新别,所以其凄惨之情愈加。既不是母送子从军,也不是老夫老妻又别,所以没有千叮咛万嘱咐。情话至于情人,主要在于分享生活中的心得,触景而生之情。如今二人分手,又不知此生可否再相见,情伤于今后无人以为心伴(也见于后文),怎有话说?“执手”一语应当算是大胆。这是宋朝,比《红楼梦》的背景还早,二人显然不是夫妻,而在“公共场合”里“执手相看泪眼”,可以说是词作者的不拘,但更可以说此词描写的情意之真切。
“念去去,千里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个念字,从现在跳到将来,从写实转入想象,也同时为下片的思路提前作引。但既只是作引,还需要从现在的实际渐渐地写开去。“去去”或解为越去越远,似乎也可解为离去在心理上造成的沉重负担。“千里江波”和“楚天阔”都是写去路的遥远迷茫,又含一层心理上的牵挂无着。“暮霭沉沉楚天阔”既是对景象的精心写照,也是以景入情的杰作。可以想象,当时雨过天晴,天色已晚,雾气仍在低近处徘徊,只见天色,不见水头。虽然心里知道是江流千里,却不能看清楚是流向何方,连遥望一下目的地的愿望都不能实现。“暮霭沉沉”也是象征送行者和离别者的心情之沉重,去后的一切都难以预料。“楚天”有人说是借古楚地而指汴京之南,但在这里这种解释并无明显助益。这里“楚天阔”主要的功能是境界上的转移。上片的主要精力放在当时当事,情人分手,伤心流泪,虽说对感情的描写很细腻,毕竟视界有限。这里从眼前试图望开去,虽是“暮霭沉沉”看不清远方,但是雨过天已晴,此处与彼处所共有的“楚天”至少还是可以看到的。形容人的胸怀宽广可以用“天宽地厚”,现在地上看不清什么,天的清朗,“楚天阔”,使人心胸有意放开。这样词人和读者情绪上都有所准备,从下片开始,转入从长远写来。
下阕起句,又是非同凡响。“多情自古伤离别”,一气未尽,先已入韵,与上阕有音律和情绪的多层联系,在描写手法上却继续跳开。“自古”一词,把自己现在的离别放入史来几千年、世上亿万众之中,眼界愈有放开,心情愈有舒展。但此句却不是给整个下阕定下提纲。试想如果从这里起下阕开始长篇据典叙古,岂不无聊?且不说还会毁坏了上阕精心造就的情绪气氛,分手情窒,怎有心去管他人他事。所以下面紧跟一韵,跳出陷阱。“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以寻常字入词,却紧密不陋,催人泪下。“清秋节”自然不必是中秋节,至多是中秋节附近而已,否则与下面的“晓风残月”相矛盾;而且JffXsCgZFV这样解也不能带来最多的美感。“节”字在这里也许可以释为时节。时值晚秋,则风清水冷,树叶飘落。而这清冷寒意,更让人难当那离别后的孤零寂寞,于是这分离就更是苦楚万分。这一韵是从前韵“自古”意境收回,重叙此次离别的//www.souquanme.com特殊,回到整篇的格调上来。转而又合,却只是在一瞬之间,不失时,不泄气,是大手笔之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首先,明写明天酒醒,实写今天酒醉,是谓离别之痛。问的是今宵酒醒,答的是明晨如何,是说饯行酒醉之极,更加强这中感受。“何处”问过之后,“杨柳岸”却并不是切实答案。从前片读者已知,出发前送行处就已经是杨柳岸旁,所以才有“寒蝉凄切”之说。于是只说杨柳岸,意为一夜醉酒而眠,醒来既不知道也无心去分辨船到何方。景似相识,而情人不见,其悲也,世之绝唱。拂晓如能看见月亮,则必是残月无疑。在这里,“残月”一词也借其“残”字而助写伤情。从情绪上,这里以晓风与残月为赋,风是清风,月是淡月,自然而然地带更多的凄清秋凉之意入诗。有的人没有看清“晓风残月”所描写的时间和状态上的转折,就会以为和“今宵”的时间有矛盾。清清淡淡地,这句又继续前文“念去去”之意,把注意力再次转向将来,为下面文字铺垫。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这里说经年,一来说分手时间估计会很漫长,更进一层,则同时也暗示下次相见无期,也许一去不复返,也是可能的。“良辰美景虚设”,当然是说伤心人无意欣赏景致。但此处以俗字“良辰美景”入词,却是极不俗的。与前文对分手时入情之景的描写之细腻相对比,可知此四字的虚写,也是精心的选择。不但将来会无心欣赏,即使是现在也无心想象。柳词艺术的和谐整齐,在这里又是很好的展现。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至末韵,又是催人泪下之笔。“千种风情”是继“良辰美景”,字异情同,也是一样用虚写,决不铺张。有人解释“风情”为男女风流情事,是大误也,不可饶恕。试想如果在分手时即想别人情事(自己的情事自然是绝对不能想象的。中国人礼仪在先,情事怎可“与人说”,更何况入诗呢),不但道德难容,意境也一下万里而不可收拾矣。在这里“风情”应解释为观赏风景人物之心情与意境,是雅致事情也。然而见景难以入情,因为“更与何人说”。“更与何人说”是反问,如是讲“只愿与你说”,明讲二人关系不是一般的情意绵绵,而是有在艺术和生活上的许多共同追求的。“更与何人说”又是讲不愿与任何其他人共享,表明此情的专一。而因为无人与说而无心欣赏,是世间之真情意,使人觉得万般同情但难以表述,千言难尽,欲说还休。
人云,别情难叙。不只是别后的心情难于描写,分手时的感情其实更难以刻画。细想起来,名诗词中写分别的并不太多。李白的《送别》因限于七绝的格式而略显轻小,只是在细细品味之下才能体会到一些隐约的苦楚。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失之于他特征性的隐晦,感情的表现是意会多于言传。虽说“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妇孺皆知,对全诗的多数部分都喜爱的人就少多了。即使是“春蚕”这搜趣网个千古名句,在绝大多数场合也是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品,而它的出处原意则常常是被遗忘了。
《雨霖铃》慢词细写,格式与内容更加统一,词中各句的艺术风格也更加和谐一致。全词紧凑地描述一个难以描述的主题:告别之情。词中除了感情的描写之外,再没有其他直接或间接的人物刻画。而这感情的描写,也只限于直接的细节刻画和以自然情景作比。告别的心情是最私自、内向、不易表露的感情之一,过分的渲染会直接地毁损艺术品所描画的情境、气氛和美感。柳永在《雨霖铃》中所作的这些细节上的精心选择当称典范。
良玉微瑕。正由于全词风格上的严谨,“兰舟”一词的采用更为明显地失之于华丽。读者可以比较苏轼的《赤壁赋》中词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词描写游赤壁时心情的清新通逾,“兰”、“桂”二字入景入情,则美极。
一段常为引用的文字,据称出自宋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喜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此典常为人引为对苏轼代表的豪放派词风的赞美,但从侧面也反应对柳永的婉约派代表作的欣赏。歌颂“子女情长”不但不是坏事,也不能算是缺点,而只是艺术家的不同的选择而已。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要求不断变化,但豪放和婉约两派词风却都一直得到人们的喜爱,有如日月同照,相映成辉。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 “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一: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赏析二:
这首词是柳永写离情别绪、羁旅行役的代表作,可能是柳永失意离开京都告别妓女时写的。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词的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景物。“凄切”是寒蝉的叫声凄惨。秋天的知了叫声悲凉凄惨,这是写眼前的实景,也点明了时令。“长亭”是送别的地方。“对”不是人对着长亭,而应是离人在长亭中默默相对,时间已经黄昏。“骤雨”是暴雨、急雨。夜幕降临,知了悲鸣,助人悲愁。本来天下寄寓,行将分别的人可以多留恋一会儿,可是现在雨停了,水涨了,可以行路了,联系下面的“兰舟催发”渲染出一篇浓重的伤离气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京都的郊外,也是长亭的所在地。“帐饮”,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饮酒饯别。这里已有“长亭”,不一定搭帐,但用“帐饮”就可以使人想起离别。临别之际,有美酒佳肴,却“无绪”享用。而无情无绪,也正体现了愁绪的浓重。分别的人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兰舟催人出发了,这是多么的无情。“兰舟”是船的美称,传说鲁班曾经用吴王阖闾种的木兰造成船。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兰舟催发,欲留难留,就要分别的人拉起手再看一看,但各自泪眼模糊,想要再讲几句话,却说不出来,好象喉咙被堵塞了。一个“竟”字,表示临别时有千言万语要说,却说不出一句半句,这是料想不到的,也有着不尽的遗憾。
虽然离别时说不出话来,心里却在思想、翻腾。“念”为领句字,以“念”字领起,表明劈开当前,设想别后。“去去”即“行行”,不断前行。“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形容暮霭的深厚、浓密。想到离别后千里烟波,楚天空阔,暮霭沉沉,前途茫茫。这二句从眼前想到别后,是更深一层的表现手法。
词的下片设想分别以后彼此的凄凉处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这几句是把江淹《别赋》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加以结合提炼出来的,愁上加愁,使离别的痛苦更加一倍。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接下去更是设想以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年复一年。“应是”是推测之词。“良辰好景”出自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几句是说从此一别以后,相爱的人不在一起,就是有良辰好景也没有意义。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算有被良辰好景引起的千种美好的感受,又能向谁诉说呢?相爱的人远隔一方,我的感受又能告诉谁呢?这二句是顺着上几句深入下去,更进一层。唐圭璋先生谓其“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宋词简释》)。
这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词,有着很强的感染力,除了作者有真实深刻的体验外,还运用了精湛的艺术技巧。这首词不象某些小令词,只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而是笔墨拓展,打开大合,充分抒发词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词人由外到内,由近及远,刻画离人的愁苦,由外界景物,刻画到内心世界,由当前处境,推想到分别后的处境,情景交融,虚实相间,把离情别绪表现得特别充分、细腻,体现了作者驾驭长调及善于铺叙的艺术才能。其次,写景上,词的上片所写景物多是实景,是借景抒情;下片和词上片的“念去去”三句,多是想象之景,是因情设景。而且,不但写当前情景具体形象,就是设想的情景也具体形象。第三,词铺叙情景,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能做到语意清新,情致缠绵,一派离情曲曲写出,意兴写尽方才收笔。第四,时间脉络清楚:对长亭晚——念去去——今宵——此去经年。第五,音韵优美。此词用入声韵,加重离别时凄惨悲切的感情的表现。还有双声词(凄切),叠韵词(寒蝉)的运用,领句字(念),仄声字(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名句,它象柳永的名字一样不朽。
赏析三:
《雨霖铃》原是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这首词是描写一对恋人在暮秋送别时的惜别情景,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词的开头三句交待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这里写在秋风阵阵,蝉鸣凄切的傍晚,潇潇雨歇之后,于长亭告别自己心爱的人。词一开头就以冷落和秋景表现离情别绪。“寒蝉”写秋意之深,“凄切”渲染了秋景的凄凉、冷落,而且又在雨后送别,其伤感之情可想而知了。“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写离别情况;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离人无心饮酒,只有伤感,正留恋难分之时,行船又催发上路了。“催”字勾勒人被迫分离之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人手挽手,泪眼相望,离情脉脉,千言万语无法诉说。这两句把恋人恨别时的动作、神态勾画得极为生动逼真,把难舍难分的离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此表达离情的凄苦。“念”字,是说下面所描写的景物是想象之中的,并非别时所见。“去去”两字重叠,加深离情别意。“千里”是概数,是说别后行程之远。“烟波”写出舟行江中,烟波浩渺,空旷无人,非常冷寂怅惘之感。“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傍晚的时候浓浓的云雾笼罩在广阔无际南方,是那么阴晦、冷落,这是主人公心绪伤感而想象出来的景物,这黯淡的心情必然给天光水色涂上一层阴影,作者就是通过冷落、孤寂的景物,进一步渲染离情别意的。
词的下阕开头两句是直述别情。“伤离别”点出题意,“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的时间。“那堪”为那里经得起的意思。以下各句皆是刻画女方心理活动,设想别后的凄凉处境,渐次深入,写尽离别时的伤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名是:想今晚痛饮别酒,待酒醒后,你将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晨风吹拂,残月空照的时候,兰舟已停泊在杨柳岸旁。“晓风残月”给人以凄凉冷落的感觉,“杨柳”又使人联想到古人折柳送别,这一切都使“伤离别”之情加浓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几句的意思是:此去一别,年复一年,何日才能相会呢?今后再有良辰美景也引不起我的兴致,只是好景虚设。即使有千万种深情蜜意,但情人远在天涯,又对何人倾诉呢?“虚设”道出了因离愁无心赏景的心境,最后两句强调了爱情专一深厚。
全词分上下两阕,但浑然一体,从头至尾写的都是“伤别”。先是离别的时间、地点、环境,送别时宴饮与难舍难分之状;再写设想别后的远行、思念和伤情,全词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给人强烈的感染力。
赏析四: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他认为: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评论,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描绘,反复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胆泼墨。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那堪?感情极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在点染方面的技巧运用,确是达到很高的成就的,在这首词里最为突出。
柳永的《雨霖铃》我从中学时第一次得知,就极喜爱。后几年又常诵读,爱之愈甚。来美国以后,几乎没有欣赏中文文学作品的机会。偶有一次,读到一篇评柳永《雨霖铃》的文章,引起我很大兴趣。但一读起来,却感觉俗陋难忍。虽然文章也是赞美之词,但是其中释义之不当,意境之不切,实在令人痛心。因而作此文,以慰我心。
“寒蝉凄切”,起句即以景入情。景是秋风拂柳的秀美,情是触景生情之悲抑,令人叹为观止。此篇虽是慢词,但是这四个字,已点出时间地点情绪,有不见其人,已闻其声之美,让人不由平心静气,不得放手。另外,上片起句含蓄点题,与下片首句的平舒心意内涵相应,布局工稳不苟。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到这里人被点出,题被明切。“对长亭晚”,当然不是说人对着长亭,而应当是“人相对于长亭而天晚”。长亭是古时在城外所立之简单亭舍,送别时常是在长亭告别,所以长亭不是在哪一个城市才有。当然这里长亭也可能系虚指,借其中送别之意而已。晚字一来说时间,但也不只是说时间。送别的人依依不舍,二人相对甚久而不觉天色已晚。“骤雨初歇”一解蝉鸣之迷,雨过天晴之后蝉声则更厉;但此句也解“对长亭晚”。人出远门,自当是雨后方宜起程。雨对二人分手有所耽搁,可以帮助感情的转移。但这耽搁只是因为暴雨,骤来骤去,很快又是离别的时候了。
“都门帐饮无绪,流连处,兰舟催发。”都是京都,或东京汴凉。都门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指在城门附近。如以字面直解,则都门比长亭应当离城里更近,那么“都门帐饮”应当是发生在长亭告别以前,这在情绪上讲也是很可能的。帐饮有时被解为搭帐请吃酒,也好象有别的解释,在这里可解为下小饭馆吃饯行酒。“兰舟”有人解释为木兰刻成之舟,但在这里只是随手取来的成词而已,和前面的“都门”、“帐饮”类似。催字简单而又生动地刻画出了船家的急切之情和告别者的难离难舍之情的对比,又隐含告别过程持续已久,并且还暗示行程之遥远。总地说来,这三句把事端与情绪更加点染,用字却不如首三句讲究。想来即便是大家,写词也受字数、体制限制,难能为过。好在这是慢词,“兰州催发”一句,继续引出下文。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首词写的应当是情人新别,所以其凄惨之情愈加。既不是母送子从军,也不是老夫老妻又别,所以没有千叮咛万嘱咐。情话至于情人,主要在于分享生活中的心得,触景而生之情。如今二人分手,又不知此生可否再相见,情伤于今后无人以为心伴(也见于后文),怎有话说?“执手”一语应当算是大胆。这是宋朝,比《红楼梦》的背景还早,二人显然不是夫妻,而在“公共场合”里“执手相看泪眼”,可以说是词作者的不拘,但更可以说此词描写的情意之真切。
“念去去,千里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个念字,从现在跳到将来,从写实转入想象,也同时为下片的思路提前作引。但既只是作引,还需要从现在的实际渐渐地写开去。“去去”或解为越去越远,似乎也可解为离去在心理上造成的沉重负担。“千里江波”和“楚天阔”都是写去路的遥远迷茫,又含一层心理上的牵挂无着。“暮霭沉沉楚天阔”既是对景象的精心写照,也是以景入情的杰作。可以想象,当时雨过天晴,天色已晚,雾气仍在低近处徘徊,只见天色,不见水头。虽然心里知道是江流千里,却不能看清楚是流向何方,连遥望一下目的地的愿望都不能实现。“暮霭沉沉”也是象征送行者和离别者的心情之沉重,去后的一切都难以预料。“楚天”有人说是借古楚地而指汴京之南,但在这里这种解释并无明显助益。这里“楚天阔”主要的功能是境界上的转移。上片的主要精力放在当时当事,情人分手,伤心流泪,虽说对感情的描写很细腻,毕竟视界有限。这里从眼前试图望开去,虽是“暮霭沉沉”看不清远方,但是雨过天已晴,此处与彼处所共有的“楚天”至少还是可以看到的。形容人的胸怀宽广可以用“天宽地厚”,现在地上看不清什么,天的清朗,“楚天阔”,使人心胸有意放开。这样词人和读者情绪上都有所准备,从下片开始,转入从长远写来。
下阕起句,又是非同凡响。“多情自古伤离别”,一气未尽,先已入韵,与上阕有音律和情绪的多层联系,在描写手法上却继续跳开。“自古”一词,把自己现在的离别放入史来几千年、世上亿万众之中,眼界愈有放开,心情愈有舒展。但此句却不是给整个下阕定下提纲。试想如果从这里起下阕开始长篇据典叙古,岂不无聊?且不说还会毁坏了上阕精心造就的情绪气氛,分手情窒,怎有心去管他人他事。所以下面紧跟一韵,跳出陷阱。“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以寻常字入词,却紧密不陋,催人泪下。“清秋节”自然不必是中秋节,至多是中秋节附近而已,否则与下面的“晓风残月”相矛盾;而且JffXsCgZFV这样解也不能带来最多的美感。“节”字在这里也许可以释为时节。时值晚秋,则风清水冷,树叶飘落。而这清冷寒意,更让人难当那离别后的孤零寂寞,于是这分离就更是苦楚万分。这一韵是从前韵“自古”意境收回,重叙此次离别的//www.souquanme.com特殊,回到整篇的格调上来。转而又合,却只是在一瞬之间,不失时,不泄气,是大手笔之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首先,明写明天酒醒,实写今天酒醉,是谓离别之痛。问的是今宵酒醒,答的是明晨如何,是说饯行酒醉之极,更加强这中感受。“何处”问过之后,“杨柳岸”却并不是切实答案。从前片读者已知,出发前送行处就已经是杨柳岸旁,所以才有“寒蝉凄切”之说。于是只说杨柳岸,意为一夜醉酒而眠,醒来既不知道也无心去分辨船到何方。景似相识,而情人不见,其悲也,世之绝唱。拂晓如能看见月亮,则必是残月无疑。在这里,“残月”一词也借其“残”字而助写伤情。从情绪上,这里以晓风与残月为赋,风是清风,月是淡月,自然而然地带更多的凄清秋凉之意入诗。有的人没有看清“晓风残月”所描写的时间和状态上的转折,就会以为和“今宵”的时间有矛盾。清清淡淡地,这句又继续前文“念去去”之意,把注意力再次转向将来,为下面文字铺垫。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这里说经年,一来说分手时间估计会很漫长,更进一层,则同时也暗示下次相见无期,也许一去不复返,也是可能的。“良辰美景虚设”,当然是说伤心人无意欣赏景致。但此处以俗字“良辰美景”入词,却是极不俗的。与前文对分手时入情之景的描写之细腻相对比,可知此四字的虚写,也是精心的选择。不但将来会无心欣赏,即使是现在也无心想象。柳词艺术的和谐整齐,在这里又是很好的展现。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至末韵,又是催人泪下之笔。“千种风情”是继“良辰美景”,字异情同,也是一样用虚写,决不铺张。有人解释“风情”为男女风流情事,是大误也,不可饶恕。试想如果在分手时即想别人情事(自己的情事自然是绝对不能想象的。中国人礼仪在先,情事怎可“与人说”,更何况入诗呢),不但道德难容,意境也一下万里而不可收拾矣。在这里“风情”应解释为观赏风景人物之心情与意境,是雅致事情也。然而见景难以入情,因为“更与何人说”。“更与何人说”是反问,如是讲“只愿与你说”,明讲二人关系不是一般的情意绵绵,而是有在艺术和生活上的许多共同追求的。“更与何人说”又是讲不愿与任何其他人共享,表明此情的专一。而因为无人与说而无心欣赏,是世间之真情意,使人觉得万般同情但难以表述,千言难尽,欲说还休。
人云,别情难叙。不只是别后的心情难于描写,分手时的感情其实更难以刻画。细想起来,名诗词中写分别的并不太多。李白的《送别》因限于七绝的格式而略显轻小,只是在细细品味之下才能体会到一些隐约的苦楚。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失之于他特征性的隐晦,感情的表现是意会多于言传。虽说“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妇孺皆知,对全诗的多数部分都喜爱的人就少多了。即使是“春蚕”这搜趣网个千古名句,在绝大多数场合也是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品,而它的出处原意则常常是被遗忘了。
《雨霖铃》慢词细写,格式与内容更加统一,词中各句的艺术风格也更加和谐一致。全词紧凑地描述一个难以描述的主题:告别之情。词中除了感情的描写之外,再没有其他直接或间接的人物刻画。而这感情的描写,也只限于直接的细节刻画和以自然情景作比。告别的心情是最私自、内向、不易表露的感情之一,过分的渲染会直接地毁损艺术品所描画的情境、气氛和美感。柳永在《雨霖铃》中所作的这些细节上的精心选择当称典范。
良玉微瑕。正由于全词风格上的严谨,“兰舟”一词的采用更为明显地失之于华丽。读者可以比较苏轼的《赤壁赋》中词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词描写游赤壁时心情的清新通逾,“兰”、“桂”二字入景入情,则美极。
一段常为引用的文字,据称出自宋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喜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此典常为人引为对苏轼代表的豪放派词风的赞美,但从侧面也反应对柳永的婉约派代表作的欣赏。歌颂“子女情长”不但不是坏事,也不能算是缺点,而只是艺术家的不同的选择而已。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要求不断变化,但豪放和婉约两派词风却都一直得到人们的喜爱,有如日月同照,相映成辉。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 “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一: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赏析二:
这首词是柳永写离情别绪、羁旅行役的代表作,可能是柳永失意离开京都告别妓女时写的。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词的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景物。“凄切”是寒蝉的叫声凄惨。秋天的知了叫声悲凉凄惨,这是写眼前的实景,也点明了时令。“长亭”是送别的地方。“对”不是人对着长亭,而应是离人在长亭中默默相对,时间已经黄昏。“骤雨”是暴雨、急雨。夜幕降临,知了悲鸣,助人悲愁。本来天下寄寓,行将分别的人可以多留恋一会儿,可是现在雨停了,水涨了,可以行路了,联系下面的“兰舟催发”渲染出一篇浓重的伤离气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京都的郊外,也是长亭的所在地。“帐饮”,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饮酒饯别。这里已有“长亭”,不一定搭帐,但用“帐饮”就可以使人想起离别。临别之际,有美酒佳肴,却“无绪”享用。而无情无绪,也正体现了愁绪的浓重。分别的人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兰舟催人出发了,这是多么的无情。“兰舟”是船的美称,传说鲁班曾经用吴王阖闾种的木兰造成船。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兰舟催发,欲留难留,就要分别的人拉起手再看一看,但各自泪眼模糊,想要再讲几句话,却说不出来,好象喉咙被堵塞了。一个“竟”字,表示临别时有千言万语要说,却说不出一句半句,这是料想不到的,也有着不尽的遗憾。
虽然离别时说不出话来,心里却在思想、翻腾。“念”为领句字,以“念”字领起,表明劈开当前,设想别后。“去去”即“行行”,不断前行。“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形容暮霭的深厚、浓密。想到离别后千里烟波,楚天空阔,暮霭沉沉,前途茫茫。这二句从眼前想到别后,是更深一层的表现手法。
词的下片设想分别以后彼此的凄凉处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这几句是把江淹《别赋》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加以结合提炼出来的,愁上加愁,使离别的痛苦更加一倍。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接下去更是设想以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年复一年。“应是”是推测之词。“良辰好景”出自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几句是说从此一别以后,相爱的人不在一起,就是有良辰好景也没有意义。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算有被良辰好景引起的千种美好的感受,又能向谁诉说呢?相爱的人远隔一方,我的感受又能告诉谁呢?这二句是顺着上几句深入下去,更进一层。唐圭璋先生谓其“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宋词简释》)。
这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词,有着很强的感染力,除了作者有真实深刻的体验外,还运用了精湛的艺术技巧。这首词不象某些小令词,只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而是笔墨拓展,打开大合,充分抒发词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词人由外到内,由近及远,刻画离人的愁苦,由外界景物,刻画到内心世界,由当前处境,推想到分别后的处境,情景交融,虚实相间,把离情别绪表现得特别充分、细腻,体现了作者驾驭长调及善于铺叙的艺术才能。其次,写景上,词的上片所写景物多是实景,是借景抒情;下片和词上片的“念去去”三句,多是想象之景,是因情设景。而且,不但写当前情景具体形象,就是设想的情景也具体形象。第三,词铺叙情景,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能做到语意清新,情致缠绵,一派离情曲曲写出,意兴写尽方才收笔。第四,时间脉络清楚:对长亭晚——念去去——今宵——此去经年。第五,音韵优美。此词用入声韵,加重离别时凄惨悲切的感情的表现。还有双声词(凄切),叠韵词(寒蝉)的运用,领句字(念),仄声字(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名句,它象柳永的名字一样不朽。
赏析三:
《雨霖铃》原是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这首词是描写一对恋人在暮秋送别时的惜别情景,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词的开头三句交待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这里写在秋风阵阵,蝉鸣凄切的傍晚,潇潇雨歇之后,于长亭告别自己心爱的人。词一开头就以冷落和秋景表现离情别绪。“寒蝉”写秋意之深,“凄切”渲染了秋景的凄凉、冷落,而且又在雨后送别,其伤感之情可想而知了。“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写离别情况;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离人无心饮酒,只有伤感,正留恋难分之时,行船又催发上路了。“催”字勾勒人被迫分离之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人手挽手,泪眼相望,离情脉脉,千言万语无法诉说。这两句把恋人恨别时的动作、神态勾画得极为生动逼真,把难舍难分的离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此表达离情的凄苦。“念”字,是说下面所描写的景物是想象之中的,并非别时所见。“去去”两字重叠,加深离情别意。“千里”是概数,是说别后行程之远。“烟波”写出舟行江中,烟波浩渺,空旷无人,非常冷寂怅惘之感。“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傍晚的时候浓浓的云雾笼罩在广阔无际南方,是那么阴晦、冷落,这是主人公心绪伤感而想象出来的景物,这黯淡的心情必然给天光水色涂上一层阴影,作者就是通过冷落、孤寂的景物,进一步渲染离情别意的。
词的下阕开头两句是直述别情。“伤离别”点出题意,“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的时间。“那堪”为那里经得起的意思。以下各句皆是刻画女方心理活动,设想别后的凄凉处境,渐次深入,写尽离别时的伤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名是:想今晚痛饮别酒,待酒醒后,你将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晨风吹拂,残月空照的时候,兰舟已停泊在杨柳岸旁。“晓风残月”给人以凄凉冷落的感觉,“杨柳”又使人联想到古人折柳送别,这一切都使“伤离别”之情加浓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几句的意思是:此去一别,年复一年,何日才能相会呢?今后再有良辰美景也引不起我的兴致,只是好景虚设。即使有千万种深情蜜意,但情人远在天涯,又对何人倾诉呢?“虚设”道出了因离愁无心赏景的心境,最后两句强调了爱情专一深厚。
全词分上下两阕,但浑然一体,从头至尾写的都是“伤别”。先是离别的时间、地点、环境,送别时宴饮与难舍难分之状;再写设想别后的远行、思念和伤情,全词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给人强烈的感染力。
赏析四: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他认为: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评论,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描绘,反复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胆泼墨。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那堪?感情极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在点染方面的技巧运用,确是达到很高的成就的,在这首词里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