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是什么
nbsp; 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一个我们常说的汉语成语,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下一句是什么,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
详细内容
01
“道不同不相为谋”最早出现于孔子的《论语》中,意思是: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但是在论语中,该句话后面并没有后半句,其真正有后半句是在《史记伯夷传》中出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意思是,只去不同就不要再公式下去了,还是各找各的志向吧。在《老庄申韩传》中也有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意思是志向不同不相为谋,难道不是这样吗。“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 念、学术主张等。
道不同不相为谋下一句是什么?
道不同不相为谋下//www.souquanme.com一句是:亦各从其志也。意思是: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出处
西汉.司马迁《伯夷列传》
原文(节选)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译文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阳(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求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门下。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考察风俗,采集史迹传说。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司马迁得以饱览朝廷藏书,又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增长了见识;他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写一部“名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的通史的遗愿。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时因友军接应不力身陷重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QxNjKexM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夷列传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下一句是什么?
释义: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解读: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
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
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史记伯夷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
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
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有关故事:
东汉时,管甯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甯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搜趣网,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甯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志不同,不相为谋”的下一句是什么?
“志不同,不相为谋”的下一句是亦各从其志也。
该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释义: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指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当然www.souquanme.com,“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 念、学术主张等。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搜趣网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
又一次,两 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