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不负相思意后一句("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的全诗是什么)

定不负相思意下一句,1、全句解释: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2、《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

定不负相思意后一句("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的全诗是什么)

定不负相思意下一句

  1、全句解释: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2、《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搜趣网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3、注释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你和我啊...同饮一江绿水,两情相搜趣网爱相知。
  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4、赏析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爱恋,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5、作者简介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fYoZLSLYo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求下一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已经是最后一句了。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②
君住长江尾.③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④
【作者】
1038-1117,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地棣(今属山东)人.宋神宗朝进士,
曾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后迁枢密院编修官.徽宗初年以文章获罪,编管太平州.
官终朝议大夫.词以小令见长,有《姑溪词》.
【注释】
①《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
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长江头:指长江上游.③长江尾:指长江下游.④“只愿”二句:用顾
夐《诉衷情》“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词意.定:词中的衬字.在词
规定的字数外适当地增添一二不太关键的字词,以更好地表情达意,谓之衬字,
亦称“添声”
【品评】
借水寄情,始于建安诗人的徐斡的《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但唐宋文人诗词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却更为娴熟、精到与丰富,而此词则又是其
中的独出机杼、尤耐寻味者.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专于情的女子.
其芳心早以有所属,但心上人却与她天各一方,别多会少.“我住长江头”二
句便揭示她们之间的地理距离,言外颇有憾恨之意.接着,“日日思君不见君”
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
怨望情态.“共饮长江水”句复作自我慰两地情思,一水相牵;既然同饮
长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间,深情毕见.“此水几时休”二句仍旧寄
情江水,却又推进一层,以江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绝期.这是反用
《汉乐府上邪》中的“江水为竭”之意.同时,为求变化生新,作者还采用
设问句式,使语感得以强化,令人如闻女主人公呼天告地时的心灵颤音.“只
愿君心似我心”二句是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期望——期望他象自已一样心无旁
属,守情不移.“只愿”二字,既表明女主人公别无所求,但求两情天长地久
也透露出其内心唯恐对方负心的隐忧.虽属直抒胸臆之笔,却亦有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全词托为女子声口,发为民歌风调,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
不着色,而自成高致.毛晋《姑溪词跋》推许作者“长于淡语、景语、情语”,
并称赞此词“真是古乐府俊语矣”,堪称中的之论.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的下句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的下句
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全文www.souquanme.com译如下我居住在长江上游, 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 共同喝着长江的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 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 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下一句是什么?

“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词作的末句,没有下一句了。

原词: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译文:

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出处: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词作赏析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

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怎么对下联?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只求天意合吾意,聊可慰寂寞心。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搜趣网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