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还发旧时花 谁写的?
详细点山房春事
岑参 粱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唐朝极盛的时期,据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户口的记载:全国为九百零六万九千多 卢,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多口。经过“安史之乱”,打了八年的仗,国家遭到 严重破坏,死的人很多,到唐代宗广德二年,全国户口大减,这一年只有二 百九十多万户,一千六百九十多万口了。
岑参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在这次战乱中所遭到破坏的情况。不过他 不是用数字而是用形象,选取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情景。
唐代封建士大夫都有“别业”,即后来所说的别墅,也就是题目中所说 的“山房”。“春事”,即春天的景色。这首诗通过山房春色表现了社会的 满目凄凉。
西汉景帝时,梁孝王修建梁园(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到唐代还是著名 的风景区。这里有许多亭台苑囿(yòu),是人烟稠密的地区。一到春天,风 光明媚,游人聚集,十分热闹。可是诗中写的不是这番景色。
在日落黄昏的时候,这个过去的风景区里,却寂寞无人。只看见一大群
一大群的黑老鸹(guā)落在树上,回到自己窠里。原有的屋舍楼台不见了, 前来游赏的人们也不tFnIwyRme见了。望到尽头,也不过是稀稀落落的两三户人家。多 么萧条!诗人写到这里,还只说了现在的凄凉衰败,并没有指出过去的繁华。 下面才进//www.souquanme.com一步反映昔盛今衰的景况。
这里还有树木。现在春天来了,这些过去庭苑中的树木,还和往常一样,
在春风的吹拂下,发芽滋长,繁花满枝,嫩红软白,璀灿成丛。自然界的春 光,依旧是浓浓的。可是这些花呀,开给谁来欣赏呢?这里已经没有人了, 死的死,逃的逃,那么,树木在这儿装点春光有什么用呢!
庭苑中的树木,因为没有知觉,并不知道人事的变化。所以春天一来,
还和过去太平时代一样开花。假若它们也有知觉,在这荒凉景色之中,哪里 还有心情开花呢?但是诗人是有知觉、有感情的,他看到树木开花,回忆到 过去,想起往日的繁华,必然要产生无穷的感慨。用“还发旧时花”五个字 很概括地一指点出来,读者就可以理解到这里过去的繁华景象了。简括的语 言,蕴藏着深深的慨叹。
诗人多么善于摄取镜头,在乱鸦夕照的萧条村落中,把无数艳发的春花
突出出来,造成极不调和的景色,明显地袒露出战祸的伤痕。
岑参
岑参(cénshēn) (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享年55岁.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搜趣网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岑参 粱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唐朝极盛的时期,据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户口的记载:全国为九百零六万九千多 卢,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多口。经过“安史之乱”,打了八年的仗,国家遭到 严重破坏,死的人很多,到唐代宗广德二年,全国户口大减,这一年只有二 百九十多万户,一千六百九十多万口了。
岑参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在这次战乱中所遭到破坏的情况。不过他 不是用数字而是用形象,选取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情景。
唐代封建士大夫都有“别业”,即后来所说的别墅,也就是题目中所说 的“山房”。“春事”,即春天的景色。这首诗通过山房春色表现了社会的 满目凄凉。
西汉景帝时,梁孝王修建梁园(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到唐代还是著名 的风景区。这里有许多亭台苑囿(yòu),是人烟稠密的地区。一到春天,风 光明媚,游人聚集,十分热闹。可是诗中写的不是这番景色。
在日落黄昏的时候,这个过去的风景区里,却寂寞无人。只看见一大群
一大群的黑老鸹(guā)落在树上,回到自己窠里。原有的屋舍楼台不见了, 前来游赏的人们也不tFnIwyRme见了。望到尽头,也不过是稀稀落落的两三户人家。多 么萧条!诗人写到这里,还只说了现在的凄凉衰败,并没有指出过去的繁华。 下面才进//www.souquanme.com一步反映昔盛今衰的景况。
这里还有树木。现在春天来了,这些过去庭苑中的树木,还和往常一样,
在春风的吹拂下,发芽滋长,繁花满枝,嫩红软白,璀灿成丛。自然界的春 光,依旧是浓浓的。可是这些花呀,开给谁来欣赏呢?这里已经没有人了, 死的死,逃的逃,那么,树木在这儿装点春光有什么用呢!
庭苑中的树木,因为没有知觉,并不知道人事的变化。所以春天一来,
还和过去太平时代一样开花。假若它们也有知觉,在这荒凉景色之中,哪里 还有心情开花呢?但是诗人是有知觉、有感情的,他看到树木开花,回忆到 过去,想起往日的繁华,必然要产生无穷的感慨。用“还发旧时花”五个字 很概括地一指点出来,读者就可以理解到这里过去的繁华景象了。简括的语 言,蕴藏着深深的慨叹。
诗人多么善于摄取镜头,在乱鸦夕照的萧条村落中,把无数艳发的春花
突出出来,造成极不调和的景色,明显地袒露出战祸的伤痕。
岑参
岑参(cénshēn) (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享年55岁.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搜趣网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什么意思
意思是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
这句诗出自《山房春事二首》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全诗为: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其中,后两句通过庭树春日发花写绚烂的春景,从反面来加以衬托,表达了诗人的伤感、物是人非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此诗感情沉痛而出语含蓄。
扩展资料: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老到圆熟的,却不多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房春事二首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可借以抒发什么之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见唐•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这两句大意是:庭前的老树,不知道人世沧桑的变化,春天来时还依旧开放着往日的鲜花。
这首诗全文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是一首吊古之作。前两句极写梁园的萧条、冷落;此二句说庭园中的树木依旧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明明是庭园萧条,满目凄凉,为什么春花依旧盛开呢?这是因为庭树不知梁园颓败,游人散尽,还依循自然规律,在一片废墟之中任自开放当年的繁花。作者借无知之物寄寓对繁华已逝的感叹,同时也用繁花满枝无人观赏,反衬出梁园的凄凉、荒寂。可用以抒写世事多变的惆怅情怀。
这两句大意是:庭前的老树,不知道人世沧桑的变化,春天来时还依旧开放着往日的鲜花。
这首诗全文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是一首吊古之作。前两句极写梁园的萧条、冷落;此二句说庭园中的树木依旧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明明是庭园萧条,满目凄凉,为什么春花依旧盛开呢?这是因为庭树不知梁园颓败,游人散尽,还依循自然规律,在一片废墟之中任自开放当年的繁花。作者借无知之物寄寓对繁华已逝的感叹,同时也用繁花满枝无人观赏,反衬出梁园的凄凉、荒寂。可用以抒写世事多变的惆怅情怀。
江南春中描写建筑景致的诗句是哪两句?
每日一诗:江南春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注释】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赏析】
《江南春》一诗,千百年来素负盛誉。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首句诗人放开视野,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个江南大地。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写作上,诗人首先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把“红花”与“绿叶”搭配,并用一个“映”字,从视觉上突出了“江南春”万紫千红的景象。
第二句诗人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进入眼帘的物象——水村、山郭、酒旗。这几个物象由大到小,不但表现出一定空间位置,突出了“村”和“郭”依山傍水的江南独有的建筑特色。特别是一个“风”字,不但增添了诗歌的动态感,而且更好地突出了“酒旗”,从而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人文气息。
第三句诗人在“水村山郭酒旗风”上一转,视线集中在“寺庙”上,想象空间拉大,思维回溯到“南朝”,这样,给增强搜趣网了诗歌历史文化意蕴,而且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第四句诗人通过虚实结合,有眼前而历史,内心无比感慨: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朝代的更替也是必然的。这里,诗人以审美的眼光,欣赏着江南春的自然美景;诗人以深邃的思维,穿过时空,感悟历史文化的审美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互映衬,
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还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
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搜趣网朦胧的烟雨之中。
【相关古诗推荐】
山房春事二首
[唐]岑参
其一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其二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注释】
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6.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7.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赏析】
《江南春》一诗,千百年来素负盛誉。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首句诗人放开视野,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个江南大地。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写作上,诗人首先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把“红花”与“绿叶”搭配,并用一个“映”字,从视觉上突出了“江南春”万紫千红的景象。
第二句诗人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进入眼帘的物象——水村、山郭、酒旗。这几个物象由大到小,不但表现出一定空间位置,突出了“村”和“郭”依山傍水的江南独有的建筑特色。特别是一个“风”字,不但增添了诗歌的动态感,而且更好地突出了“酒旗”,从而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人文气息。
第三句诗人在“水村山郭酒旗风”上一转,视线集中在“寺庙”上,想象空间拉大,思维回溯到“南朝”,这样,给增强搜趣网了诗歌历史文化意蕴,而且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第四句诗人通过虚实结合,有眼前而历史,内心无比感慨: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朝代的更替也是必然的。这里,诗人以审美的眼光,欣赏着江南春的自然美景;诗人以深邃的思维,穿过时空,感悟历史文化的审美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互映衬,
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还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
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搜趣网朦胧的烟雨之中。
【相关古诗推荐】
山房春事二首
[唐]岑参
其一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其二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