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是什么
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是什么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说的是有定科学知识的人,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某些事件,也能清楚地知道它们的原委。这个结论与“实践出真知”的观点似乎是矛盾的,但生活中又确实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古代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耕田,便知将来的三分天下;张海边五岁时高位截瘫,硬是凭借超人的毅力掌握了几门外语,懂得了很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一个将军运筹怀恨之中,却决胜于千里之外。即使我们没有到过其它的国家,却也了解一些国外的风土人情。
我们知道,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方面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去接触客观世界,使客观对象反映到自己头脑中来;另一方面,又不断通过实践促进事物内部发生变化,加速客观事物的暴露过程,从而加深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总之,认识是从实践中得到的。即使是某些难以进入的领域,比如遥远的天体、深部的地层,人们不可能直接去接触,也能通过各种仪器和探测手段去进行观察和分析。因此,不经过对某一领域的实践活动,对于这一领域的认识是不可能得到的。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那么是不是我们所有的认识都必须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而别无其它的途径呢?也就是说,要想了解天文学的某些知识,必须亲自去观察天象;要想知道战争学的理论,必须亲自去打仗;要想学习www.souquanme.com世界地理,必须亲自去周游列国。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遇到许多无法解决的困难。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要想事事都去直接经验、亲身经历,那么本领再大的人也不会取得什么成就。而且人人都去进行自己的实践而不能学习前人的经验,那么整个人类的认识就无法发展。所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除了亲身经历的那一部分外,更大的一部分则是通过书本、语言交流或其它途径,得到前人或其他人的认识成果。这就是直接经验同间接经验的问题。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间接经验是通过某种途径得到的知识。我们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也就是讲他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得到一些来自间接经验的知识。这种间接经验虽然自己没有经过实践,但在他人却是直接经验。虽然一个人获得知识用不着事事都去亲自经历,但他通过某种途径得到的间接经验,必须是别人经实践得到的认识,所以认识最终要来源于实践。
“秀才不出门”下一句是什么?
“秀才不出门”下一句是:全知天下事。
拼音: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
释义: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出处:毛泽东《实践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是什么?
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即使不出家门,但是凭着读书看报,也能知道外界的事情。指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秀才”本是明清两代生员(经过考试而被取入府、州、县学的读书人)的通称,这里泛指读书人。
在过去,在交通和信息业不发达的时代,凭读书看报所能了解到的天下事是很有限的。到了交通和信息业很发达的今天,凭着多媒体计算机和贯通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才可以坐在家中就能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拼音为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复句式结构成语,作宾语、分句;指学习的作用。
语出毛泽东《实践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扩展资料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最早出处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句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白话文意思是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感知自己不足就越多。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老子认为,单纯凭借经验认识事物,是难以深入事物的内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群体的,还会扰乱人的心灵,想要正确认识事物就要靠内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炼,这样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发展变//www.souquanme.com化的规律。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也就是不通过实践,就能知天下,知天道,反而是行的越远,知道的越少,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