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不分后一句怎么解释(四体不勤 下-句是什么)

五谷不分的上一句是什么?五谷不分上一句是四体不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部分读书人脱离劳动、脱离实践的样子。在句子中一般作定语、分句。出处:......

五谷不分后一句怎么解释(四体不勤 下-句是什么)

五谷不分的上一句是什么?

五谷不分上一句是四体不勤。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部分读书人脱离劳动、脱离实践的样子。在句子中一般作定语、分句。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译文:老者说: “手脚不勤劳,五谷分不清,谁是夫子? ”说完竖起拄杖除草去了。 

近义词

饱食终日 [ bǎo shí zhōng rì ] 

释义:一天到晚都吃得饱饱的,形容无所事事。

出处:《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心思也不用,这就难办了呀!”

四体不勤,下-句是什么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原文如下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其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一句,存在歧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丈人自谓,还是丈人指责子路或者孔子不事农业耕作?朱子注:“分,辨也。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朱子认为这是丈人指责子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事农业生产而从师远游。《论语注疏》曰:“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谁为夫子,而来问我求索之邪?”这句注释本身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樊迟请学稼、学为圃而受到孔子的批评,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农家许行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君子不耕种则不得食。而孟子认为社会应该有分工合作,“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并且社会还有等级,有劳力、劳心之别,所谓“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隐者向往卓然独立、超然绝世的生活,而儒家主张积极入世,故常受到隐者的讥讽和批评。但后人以此为背景解读本章,就会受到干扰而曲解丈人之意。丈人隐而不仕,与孔子不同道,从而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丈人指责孔子师徒不事稼穑。其实,这属于过度解读。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丈人“植其杖而芸”,为什么还说自己四体不勤?这并不是言行相互矛盾,正如现代人在发言前首先自谦:某不才。而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重点是后一句“五谷不分”,五谷尚且不分,更不能分辨谁是夫子了。“孰为夫子”一句为反问语气,且重心又在“孰”字上,丈人的意思是: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做一个农夫还不称职,你竟然在我面前说夫子,我哪里知道谁是夫子?对一个人的蔑视,莫过于说不知道他的存在,即使丈人看到孔子从旁边路过也会对子路说不曾见过。“夫子”为尊称,且相对于门弟子而言的,言外之意是告诉子路,在长者面前称呼“夫子”,是不合适的,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丈人在子路面前是长者,子路有求于丈人,称谓更应该以长者为中心。《论语》另一章就涉及到称谓的转换问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颜子名回,字子渊,子贡与颜子是同门师兄弟,应称字而不能称名。但此章记述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对话以孔子为中心而展开,子贡在老师面前称颜子之名而不称字。现代人聚会时七嘴八舌,没大没小,而在古代,无论人多人少,都要叙一个尊卑长幼,称谓他人或自称时都要以一位或数位尊者为中心,尊者发言时晚辈之间不能随便对话。
如果认为丈人指责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配为人师,显然说不通。老师以传道授业为本职,从事稼穑不是为人师的必要条件。且不能以“孰为夫子”一句相承接,而应该说:“敢为夫子”?如果取朱子的解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丈人责子路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不应该说“孰为夫子”。再者,孔子师徒与荷蓧丈人素不相识,正因为不相识,所以丈人只是对“夫子”这个称谓有意见。即使孔子盛名在IgDVnbiaSX外,搜趣网丈人知道孔子师徒,但初见子路,一般也不会涉及其他深层次问题。
本章应该结合前面“长沮、桀溺耦而耕”章来解读,两章所记述的事件在时间上应前后相随,相差不了几天。子路前恭后倨,在隐者面前前后两次对孔子称谓的不同,反映出子路心理的微妙变化。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子路在长沮、桀溺面前为晚辈,孔子与长沮、桀溺且不论齿序与辈分高低,子路在隐者面前称孔子之名而不称字,可见子路很低调,身搜趣网段放得很低,“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子路虽然彬彬有礼,换来的却是两个隐者的盛气凌人,不仅没有告知渡口在哪,还数落孔子师徒:“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子路行以告,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子路这次在丈人面前直接称“夫子”是不合礼仪的,这正是不久前长沮、桀溺的傲慢无礼在子路心中留下印记不知不觉发生了作用。或者是子路有意为之,希望这次主动为自己与老师挽回点面子。以颜子“不迁怒,不贰过”审视子路之言行,子路之德行学问与颜子还差得远,子路前恭后倨,或过或不及。
子路受到丈人斥责后马上认识到自己的无礼,丈人耕作时,“子路拱而立”。 由此可见子路性情憨直,知错就改,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丈人对子路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两章一对照研读,可知丈人之德行高于长沮、桀溺。
“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本章最后子路为什么又以教训的口吻发表一段议论呢?“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邢昺认为,“丈人既不在,留言以语丈人之二子,令其父还则述之”,这样理解显然错误。其实,子路如此议论只是说给孔子听,还是受不久前孔子怃然一叹的影响。长沮、桀溺讥讽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须注意,桀溺说“易之”,而孔子说“与易”,其中有云泥之别。孔子有“担负天命的自觉”,“虽担负之重,却无丝毫负担”,“忧以天下”与“乐以天下”实现了统一。隐者不知孔子,而子路对此也是不懂的。朱子注:“怃然,犹怅然”。子路性情还有细腻的一面,孔子怃然一叹让子路铭记在心,因而又把与长沮、桀溺之间发生的不愉快再次转移到丈人身上,其实是要代替孔子来数落不仕无义的隐者。子路喋喋不休,而孔子呢,却一言不发,与长沮、桀溺之间发生的不愉快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庄子所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篇》,据说是一位老农对孔子的学生子路说//www.souquanme.com的。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楚昭王时,子路随孔子游楚,有一次掉队落在后面。天色将黑,子路急着赶路,刚好遇见荷蓧丈人在田间除草,便上前问他说:“请问您看见我的老师没有?”老农望了子路一眼,冷冷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哪里配称什么老师!”说完仍旧低头除草,子路则拱手恭敬地站立一旁。

老农见天色已晚,子路又恭谦知礼,便将子路带回家里歇宿,杀鸡煮黄米饭款待他,又叫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说:“这一定是个有修养的隐士。”叫子路回去再找他,可丈人已经不在家。

扩展资料:

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出自《论语》第十八篇《微子》,是楚国的一位农夫荷蓧(diào)丈人批评孔子的话。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含义:指要懂得融会贯通,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注重实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参考资料来源:湖北日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不勤”的下一句是什么IgDVnbiaSX

“四体不勤”的下一句是:“五谷不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一成语典故。 出 自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意思?

综述:不参加体力劳动,分辨不清各种农作物。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拼音:sì tǐ bù qín,wǔ gǔ bù fèn。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

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