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得老来伴下一句
常言道∶人生难得老来伴。此话,年轻时无从体会,进入老年才有所感。尤其在最近几年,从一些丧偶的老友、熟人的情绪和再婚的情形观察中,更让我深知老伴在人生晚年生活中的重要。
台湾有位著名老者说,人老要有“四有”,即:要有老伴、有老窝hSNTdG(住房)、有老本(积蓄)和有老友。这句话可谓是经验之谈。我以为,“四有”唯有老伴最为重要,其他三有均可设法补救之。无老窝可租借或住进老年公寓,积蓄少可节省开销,失去老友可再新交,可是失去老伴,则无可替代。是人生之大悲!即是后配,也绝对不可能得到原配的那份亲情。
老年夫妇,相似一对老鸳鸯,终日形影相随,时时相伴。一旦失去一方,即陷入了悲哀,孤独、寂寞,多难之境地。白天外出门上一把锁,晚间归家床头一盏灯,衣食住行无人相互照应,知心话语无人交流谈吐,生活规律紊乱无序,精神生活极其苦燥无味……。
白头偕老,则是人生之大幸。然而,生老病死,乃生命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一对夫妇,做伴,可数年或数十年,但是,通常不可能双双同时踏上黄泉路,总得有先走有后行。所不同的,只是相距时间的长短。幸者,相隔两、三年,不幸者,长距一、二十年,以至二、三十年之久。
谁先走,谁后行?无法预知。以迷信说,生死在命,富贵在天,一个人的生死,只有阎王爷才能知道也。当然,此说信不信由人。从生活现实看,男先走,女后行,男则福;女先走,男后行,男则苦。
近年,我从所熟悉的一些丧偶老人中发现,男性,欲再婚者居多,女性,有意再嫁者甚少。比如,我有一位老友,为人传统、固板,年已逾古稀。让我万万料想不到的是,他在丧妻两年后,竟然也萌生寻一个合适的人做伴。可见,男性失伴之后,生活是何等之苦也!民间有一说法,老年人失去老伴,其寿命难过三、五年。此话,固然有点迷信色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高年老者,失去老伴两三年后也追随而去了。为什么?
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个老者失去老伴后,精神会渐渐委靡不振,随着情绪的抑郁和消沉,身体各器官功能即会发生紊乱,变得消沉懒散,易于发病。老年生病必然影响寿命。有的人还逐渐发生反应迟钝,甚至痴呆。男欲找伴多,女想寻伴少,这一现象是何原因呢?我以为∶
一是受封建传统思想的禁锢,男可以再娶,女则不可再嫁。古时,只有为女者丧夫不再嫁人而守贞洁的寡妇立碑坊,而没有为丧偶终生不续弦的单身男者树碑的规矩。
台湾有位著名老者说,人老要有“四有”,即:要有老伴、有老窝hSNTdG(住房)、有老本(积蓄)和有老友。这句话可谓是经验之谈。我以为,“四有”唯有老伴最为重要,其他三有均可设法补救之。无老窝可租借或住进老年公寓,积蓄少可节省开销,失去老友可再新交,可是失去老伴,则无可替代。是人生之大悲!即是后配,也绝对不可能得到原配的那份亲情。
老年夫妇,相似一对老鸳鸯,终日形影相随,时时相伴。一旦失去一方,即陷入了悲哀,孤独、寂寞,多难之境地。白天外出门上一把锁,晚间归家床头一盏灯,衣食住行无人相互照应,知心话语无人交流谈吐,生活规律紊乱无序,精神生活极其苦燥无味……。
白头偕老,则是人生之大幸。然而,生老病死,乃生命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一对夫妇,做伴,可数年或数十年,但是,通常不可能双双同时踏上黄泉路,总得有先走有后行。所不同的,只是相距时间的长短。幸者,相隔两、三年,不幸者,长距一、二十年,以至二、三十年之久。
谁先走,谁后行?无法预知。以迷信说,生死在命,富贵在天,一个人的生死,只有阎王爷才能知道也。当然,此说信不信由人。从生活现实看,男先走,女后行,男则福;女先走,男后行,男则苦。
近年,我从所熟悉的一些丧偶老人中发现,男性,欲再婚者居多,女性,有意再嫁者甚少。比如,我有一位老友,为人传统、固板,年已逾古稀。让我万万料想不到的是,他在丧妻两年后,竟然也萌生寻一个合适的人做伴。可见,男性失伴之后,生活是何等之苦也!民间有一说法,老年人失去老伴,其寿命难过三、五年。此话,固然有点迷信色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高年老者,失去老伴两三年后也追随而去了。为什么?
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个老者失去老伴后,精神会渐渐委靡不振,随着情绪的抑郁和消沉,身体各器官功能即会发生紊乱,变得消沉懒散,易于发病。老年生病必然影响寿命。有的人还逐渐发生反应迟钝,甚至痴呆。男欲找伴多,女想寻伴少,这一现象是何原因呢?我以为∶
一是受封建传统思想的禁锢,男可以再娶,女则不可再嫁。古时,只有为女者丧夫不再嫁人而守贞洁的寡妇立碑坊,而没有为丧偶终生不续弦的单身男者树碑的规矩。
人生自古谁无死的上一句是啥
出自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全诗是: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及谭嗣同均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其壮烈情怀均与这两句诗的诗意吻合,那到底这两句诗是谁人手笔呢?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其诗的下半阙如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后,文天祥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及谭嗣同均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其壮烈情怀均与这两句诗的诗意吻合,那到底这两句诗是谁人手笔呢?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其诗的下半阙如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后,文天祥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前一句是什么啊?
出自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全诗是: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全诗是: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前一句是什么?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 宋 ]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拓展: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被辑为《文山先生全集》。(概述内图片来源)
本名文天祥
别名云孙,文忠烈,文丞相
字宋瑞,一作履善
号浮休道人、文山
所处时代宋末元初。
人物生平
忠鲠不屈文云孙(后改名天祥),字天祥,[5]于南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1236年6月6日)出生在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淳化乡富田村(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是父亲文仪与母亲曾氏的长子。富田文氏,本为四川成都人,后移居庐陵。
清人绘文天祥像,取自1905年2月《国粹学报》据史料记载,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皙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有“忠”字,便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道:“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云孙参加科举考试,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日久,倦怠政事,文云孙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文章洋洋洒洒一万多字,没有草稿,一气呵成。理宗览后,亲自选拔他为进士第一。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于是,成为状元的文云孙改名文天祥,改字为宋瑞(又字履善)。中举不久后,因父亲逝世,文天祥回家守丧。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分兵三路,大举南侵,宦官董宋臣建议理宗迁都。朝臣无人敢非议,唯有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建议不被采纳,就自请免职回乡。后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此时董宋臣又升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一一列举他的罪行,也未被回复。在之后,文天祥出外知瑞州(今江西高安),改授提点江南西路刑狱,再升尚书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议论而被罢职。后来,文天祥奉命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宰臣贾似道称自己患病,请求致仕,用以要挟理宗,诏令没应允。文天祥起草制诰,文辞中多有讽刺之语。当时起草诰命的内制沿袭要呈文稿审查,文天祥没有写,贾似道不悦,指使台臣张志立弹劾文天祥,将其罢免。到此时,文天祥已经几次被斥责,于是援引北宋钱若水的例子致仕,当时他才三十七岁。
过零丁洋
[ 宋 ]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拓展: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被辑为《文山先生全集》。(概述内图片来源)
本名文天祥
别名云孙,文忠烈,文丞相
字宋瑞,一作履善
号浮休道人、文山
所处时代宋末元初。
人物生平
忠鲠不屈文云孙(后改名天祥),字天祥,[5]于南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1236年6月6日)出生在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淳化乡富田村(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是父亲文仪与母亲曾氏的长子。富田文氏,本为四川成都人,后移居庐陵。
清人绘文天祥像,取自1905年2月《国粹学报》据史料记载,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皙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有“忠”字,便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道:“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云孙参加科举考试,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日久,倦怠政事,文云孙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文章洋洋洒洒一万多字,没有草稿,一气呵成。理宗览后,亲自选拔他为进士第一。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于是,成为状元的文云孙改名文天祥,改字为宋瑞(又字履善)。中举不久后,因父亲逝世,文天祥回家守丧。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分兵三路,大举南侵,宦官董宋臣建议理宗迁都。朝臣无人敢非议,唯有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建议不被采纳,就自请免职回乡。后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此时董宋臣又升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一一列举他的罪行,也未被回复。在之后,文天祥出外知瑞州(今江西高安),改授提点江南西路刑狱,再升尚书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议论而被罢职。后来,文天祥奉命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宰臣贾似道称自己患病,请求致仕,用以要挟理宗,诏令没应允。文天祥起草制诰,文辞中多有讽刺之语。当时起草诰命的内制沿袭要呈文稿审查,文天祥没有写,贾似道不悦,指使台臣张志立弹劾文天祥,将其罢免。到此时,文天祥已经几次被斥责,于是援引北宋钱若水的例子致仕,当时他才三十七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
作者: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1] )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2]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别 称
原名云孙
字 号
宋瑞,一字履善
文山、浮休道人
所处时代
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吉州庐陵
出生时间
1236年6月6日
去世时间
1283年1月9日
主要作品
《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
主要成就
“宋末三杰”之一
官 职
右丞相、少保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3-4] 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即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
文天祥画像
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宝佑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5] 不久,他父亲逝世,回家守丧。[6]
开庆初年(公元1259年),元朝的军队侵伐宋朝,宦官董宋臣对皇上说要迁都,没有人敢议论说这是错的。文天祥当时入朝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不被采纳,就自己请免职回乡。后来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董宋臣又升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一一列举他的罪行,也没有回音。[7] 因此出外任瑞州知州,改迁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书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担任军器监并兼任代理直学士院。贾似道称说有病,请求退休,用以要挟皇上,诏令没应允。文天祥起草制诰,所写文字都是讽刺贾似道的。当时起草圣旨诰命的内制沿袭要呈文稿审查,文天祥没有写,贾似道不高兴,命令台臣张志立奏劾罢免他。文天祥已经几次被斥责,援引钱若水的例子退休,当时他三十七岁。 [8]
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平素就对文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神色忧伤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就是在你吗?望你努力。”[9]
率军勤王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10]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长江上
文天祥
游告急,诏令天下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涕哭泣,派陈继周率领郡里的英雄好汉,同时联络溪峒蛮,派方兴召集吉州的士兵,各英雄豪杰群起响应,聚集兵众万人。此事报到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入卫京师。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兵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城市郊,进迫内地,你以乌合之众万余人赴京入卫,这与驱赶群羊同猛虎相斗没有什么差别。”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国家抚养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骑入卫京师,我为此感到深深地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听说此事后而奋起的。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11]
文天祥性格豁达豪爽,平生衣食丰厚,声伎满堂。到这时,痛心地自己贬损责罚自己,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每当与宾客、僚属谈到国家时事,就痛哭流涕,抚案说道:“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也忧虑别人忧虑的事情,以别人的衣食为衣食来源的人,应为别人的事而至死不辞。”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八月,文天祥率兵到临安,担任平江府知府。当时因为丞相陈宜中没有返回朝廷,所以没有受到派遣。十月,陈宜中至,于是派遣去任职。朝议中刚刚擢升吕师孟为兵部尚书,封吕文德为和义郡王,想以此寻求和好。吕师孟更加傲慢骄横、放肆。[12]
苦战东南
文天祥辞别天子,上疏说:“朝廷姑息、牵制的意向很多,奋发、果断处事的例子很少,请求处斩师孟作为战事祭祀,用以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又说:“宋代接受五代分裂割据的教训,削除藩镇,建立郡县城邑,虽然一时完全革除了尾大不掉的弊端,但是国家因此渐趋削弱。所以到一州就攻破一州,到一县就攻破一县,中原沦陷,悔恨、痛心哪里还来得及。现在应当划分天下为四镇,设置都督来作为它的统帅。把广南西路合并于荆湖南路,在长沙建立治所;把广南东路合并于江南西路,在隆兴建立治所;把福建路合并于江南东路,在番阳建立治所;把淮南西路合并于淮南东路,在扬州建立治所。责令长沙攻取鄂州,隆兴攻取蕲州、黄州,番阳攻取江东,扬州攻取两淮,使他们所辖的地区范围广、力量强,足以抵抗敌兵。约定日期,一齐奋起,只前进,不后退,夜以继日,图谋复地,敌兵兵力众多,但力量分散,疲于奔命,而我宋朝民众中的英雄豪杰,于其中等待机会攻敌,这样的话,敌兵就容易被打退了。”当时朝议以文天祥的议论是疏阔,难以实行,因此,他的上书没有结果。[13]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十月,文天祥到平江,元兵已从金陵出发进入常州。文天祥派遣他的将帅朱华、尹玉、麻士龙与张全援助常州,行到虞桥,麻士龙战死,朱华率领广南军队,战于五牧,被打败,尹玉也打败了,争相渡水,扒张全军中的渡船,张全的士兵斩断他们的手指,都淹死了,尹玉率领残兵五百人夜间发起战斗,到第二天早晨都战死了。张全不发一箭,逃跑退却了。元兵攻入常州,占领了独松关。陈宜中、留梦炎召令文天祥,弃守平江,退守余杭。[14]
出使元营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文天祥担任临安知府。不多久,宋朝投降,陈宜中、张世杰都走了。朝廷继续任命文天祥为枢密使。不久,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到元军中讲和谈判,与元朝丞相伯颜在皋亭山针
文天祥
锋相对争论。伯颜发怒拘捕了他,同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知枢密院事谢堂、签枢密院事家铉翁、同签枢密院事刘祒,向北至镇江。文天祥与他的侍客杜浒等十二人,于夜间逃入真州。[15] 苗再成出来迎接他,高兴得流着眼泪说:“两淮的士兵足可以兴复宋朝,只是二制置使有些矛盾,不能同心协力。”文天祥问道:“这个计谋是从哪里来的呢?”苗再成回答说:“现在先约淮西兵赶赴建康,他们必然全力以防御我们淮西的士兵。指挥东面各将帅,以通州、泰州兵攻打湾头,以高邮、宝应、淮安兵攻打杨子桥,以扬州兵攻打瓜步,我率领水军直捣镇江,同一天大举出兵。湾头、杨子桥都是沿长江的脆弱之军,又日夜希望我们军队攻来,攻打他们,定会很快取胜。一齐从三个方向进攻瓜步,我自己率兵从长江水面中以较少的士兵佯攻,虽然有智慧的人也不能预料到这一点。瓜步攻下后,以东面的军队入攻京口,西面的士兵入攻金陵,威胁浙江的后退之路,那么元军的大帅就可以生擒了。”文天祥对此大加赞扬,随即写信送两个制置使,派遣使者四面联络。[16]
文天祥没有到的时候,扬州有逃跑归来的士兵说:“朝廷秘密派遣一丞相进入真州劝说投降来了。”李庭芝信以为真,认为文天祥劝降来了。派苗再成迅速杀掉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心杀他,欺哄文天祥到相城垒外,把制司的文书给他看,把他关在门外。好久以后,又派两批人分别去窥测证实天祥是否是来劝降的,如果是劝降的就杀了他。两批人分别与天祥谈话后,证实其忠义,都不忍心杀他,派士兵二十人沿路护送至扬州,四更鼓响时抵达城下,听等候开城门的人谈,制置司下令防备文天祥很严密,文天祥与随从听说后相互吐舌,于是向东入海道,遇元兵,躲入四围土墙中得以免祸。然而,因为饥饿而走不动路,于是向樵夫们讨得了一些剩饭残羹。走至板桥,元兵又来了,众人跑入竹林中隐伏,元兵进入竹林搜索,抓住杜浒、金应带走了。虞候张庆眼睛被射中了一箭,身上两度挨箭,文天祥两次都未被发现,得以脱身。杜浒、金应拿出身上的金银送给元军,才被放回,雇募二个樵夫抬着坐在箩筐里的文天祥到高邮,泛海坐船至温州。[17]
领兵抗元
文天祥听说益王未立,于是上表劝请即帝位,以观文殿学士、侍读的官职召至福州,拜右丞相。不久与陈宜中等人议论意见不统一。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七月,于是以同都督职出任江南西路,准备上任,召集士兵进入汀州。十月,派遣参谋赵时赏,咨议赵孟溁率领一支军队攻取宁都,参赞吴浚率一支军队攻取雩都,刘洙、
文公奏表
萧明哲、陈子敬都从江西起兵来与他会合。邹洬以招谕副使在宁都召聚兵众,元兵攻打他们,邹洬兵败,同起事率兵的人刘钦、鞠华叔、颜师立、颜起岩都死了。武冈教授罗开礼,起兵收复了永丰县,不久兵败被俘,死于狱中。文天祥听说罗开礼死了,穿起丧服,痛哭不已。[18]
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正月,元兵攻入汀州,文天祥于是迁移漳州,请求入卫朝廷。赵时赏、赵孟溁也率兵归来,唯独吴浚的士兵没有到。不久,吴浚降元,来游说文天祥。文天祥派人缚起吴浚,把他吊死了。四月,进入梅州,都统王福、钱汉英专横跋扈,被处斩了。五月,迁出江南西路,进入会昌。[19] 六月,进入兴国县。七月,遣参谋张汴、监军赵时赏、赵孟溁荣等率大军进逼赣城,邹洬率领赣州各县的军队攻取永丰,他的副官黎贵达率领吉州各县的士兵攻取泰和。吉州八县克复了一半,仅剩赣州没有攻下。临洪各郡,都送钱劳军。潭州赵璠、张虎、张唐、熊桂、刘斗元、吴希奭、陈子全、王梦应在邵州、永州等地起兵,克复数县,抚州何时等人起兵响应文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都派人到军中接受调遣参战。[20]
元军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恒派遣士兵入援赣州,而自己率兵在兴国进攻文天祥的据点。文天祥没有预料到李恒的兵突然攻至兴国,于是率兵撤退,靠近永丰的邹洬。邹洬的军队已在他的前面溃败,李恒于是穷追文天祥至方石岭。巩信坚守拒战,身中数箭,死了。到达空坑,士兵都被打败溃散,文天祥的妻妾子女都被抓住。赵时赏坐在轿子中,后面的元兵讯问他是谁,赵时赏说“我姓文”,众兵以为是文天祥,活捉了他返回军营,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脱。[21]
彭震龙、张汴等死于军中,缪朝宗自己上吊死了。吴文炳、林栋、刘洙都被抓住带回隆兴。赵时赏怒骂不屈服,有的多次被抓来的,往往很快放掉,说:“小小的签厅官,抓来有什么用呢?”因此得以逃脱的人很多。到行刑的时候,刘洙多次辩解,赵时赏呵斥他说:“死了算了,何必这样呢?”于是林栋、吴文炳、萧敬夫、萧焘夫都不能免难。[22]
战败被俘
文天祥画像
文天祥召集残兵奔赴循州,驻扎于南岭。黎贵达暗中阴谋投降,被抓住杀了。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三月,文天祥进驻丽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死了,卫王继承王位。文天祥上表自责,请求入朝,没有获准。八月,加封文天祥少保、信国公。军中瘟疫又流行,士兵死了几百人。文天祥唯一的一个儿子和他的母亲都死了。十一月,进驻潮阳县。潮州盗贼陈懿、刘兴多次叛附无常,为潮阳人一大祸害。文天祥赶走了陈懿,抓住刘兴,杀了他。十二月,赶赴南岭,邹洬、刘子俊又从江西起兵而来,再次攻伐陈懿的党羽,陈懿于是暗中勾结张弘范,帮助、引导元军逼攻潮阳。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众士兵随从措手不及,都埋头躲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文天祥吞食脑子(即龙脑),没有死。邹洬自刎颈项,众士兵扶着他至南岭才死。僚属士卒得以从空坑逃脱的人,至此时刘子俊、陈龙复、萧明哲、萧资都死了,杜浒被抓住,忧愤而死。仅有赵孟溁逃脱,张唐、熊桂、吴希奭、陈子全兵败被活捉,都被处死。[23]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张弘范于是以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因多次强迫索要书信,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他们。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着收藏它。厓山战败后,元军中置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24]
从容殉国
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没有吃饭,没有死,才又吃饭。到达燕京,馆舍侍员殷勤、陈设奢豪,文天祥没有入睡,坐待天亮。于是移送兵马司,令士卒监守他。当时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王积翁说:“南宋人中没有谁比得上文天祥的。”于是派遣王积翁去传达圣旨,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王积翁想与宋官谢昌元等十人一起请释放文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放出后,又在江南号召抗元,置我十人于何地?”此事于是作罢。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同宰相议论放了他,遇上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为借口,结果没有被释放。[25]
文天祥就义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福建有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有变乱。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书信,说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当时大盗刚刚暗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于是命令撤除城苇,迁徙瀛国公及宋宗室到开平,元朝廷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26]
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然而忽必烈还不忍心,急忙挥手要他退去。有的说应该答应文天祥的要求,诏令可以。不一会儿又下诏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他的衣服中有赞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27]
文学成就
编辑
文天祥给人民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虽然他在文学研究上除了《御试策—道》这篇哲学专著外,再无其它专题研究或专著,这是由于当是的环境不允许他坐下来进行专题研究所致,除对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写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此外,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这是最有价值的著作,称之为史诗。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文天祥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对诗词的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这两个特色即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所谓前期指的是赣州奉诏勤王开始至夜走真州这个阶段。当时虽然南宋小朝廷处于多难之秋,朝内执政者又是昏庸利禄之辈,但文天祥自己积聚了兵丁,他们是自己“乃裹饿粮”来到军营中的,是一支爱憎分明,具有战斗力的队伍。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复兴南宋和收复失地有望,这一时期写的诗歌的特点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别丰富,浓郁,常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使人读之如饮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阙》一诗。从这些诗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里似乎已经看到前途已呈现光明,复兴有望。后来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将文天祥杀掉,以绝后顾之忧。苗再成通过与文天祥共议复兴大志,觉得李的说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张胆违抗,便设“看城子”之计,将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后拒而不纳。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斗志昂扬接新的战斗。他写了《高沙道中》这首长诗,运用了平易流畅的散文化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周详而不零碎地将他出真州城后身历险境的经过和盘托出,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全诗每句五言,隔句押韵,长达80多韵,一韵到底。读后大有浑灏流转的感觉,难怪后人读此诗后,觉得可与杜甫写的《北征》相媲美。这段时间,文天祥写的诗篇较多,内容大都振奋人心,可以说是两个特色时期的中间时期,亦即过渡时期。[28]
到了福安之后,情况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皇帝仍被陈宜中等人把持。虽然文天祥由行朝给了官职,但是不允许在行朝工作,连要求开府于永嘉(温州)也不允许,最后决定让其开府于南剑(福建南平县),不久已移开府于汀州再至漳州,于此可知文天祥这个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这个职衔,不过是一个形同虚设的官衔名称而已。这一时期,文天祥在诗词写作上,开始显露出后期阶段的特色,大都有对人生旅途多“险阻艰难”未尽人意的感叹。
特别是在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张弘范集中军力破崖山,强制文天祥与之随船前去。文天祥坐在另一舟中看到宋军被元军打败的惨景,心中犹如刀割,深恨搜趣网竖子大不争气,致有此败,造成行朝覆灭。乃作长诗以搜趣网哀之。诗题为《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一首,表达了当时文天祥的心情是何等的沉痛,对贾似道、陈宜中之流所造成的恶果无比痛恨。文天祥这一阶段写的诗词,既悲壮、沉痛,又秀腴,典雅。[28]
轶事典故
编辑
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的那天。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29]
历史评价
编辑
《宋史》: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搜趣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30]
宋理宗: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31]
文天祥画像(16张)
王积翁:南人无如天祥者。[30]
蒋一葵:当时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31]
于谦: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词,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32]
陈循:天祥孤忠大节为宋臣,首按谥法;临患不忘国曰“忠”,秉德遵业曰“烈”请谥曰“忠烈”。枋得仗节死义为天祥亚。[33]
韩雍:今斯集也,传之天下后世之人,争先快睹,皆知是君之大义,守身之大节,不宜以成败利钝而少变。以扶天常,以植人纪,以沮乱臣贼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只之气。其于世教,重有补焉。
胡华:昆陵忠义之名益著,忠义著而诸公之英声伟烈,震耀两间,人人知所景仰,吾辈又当以君之录达于朝行,将立庙奉祀,勒石颂功,隆一代崇褒之典,而大显扬于时,于以励髙风,激颓俗,匪直有劝于常抑有劝于天后世是録有关于忠义大矣。[33]
杨士奇: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已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闲,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34]
敖英:人莫不有死也,恶之欲其死者,众人之情也。爱之欲其死者,君子之心也。夫既爱之矣,又欲其死何哉!盖所爱有重于死者,先民有言,纲常九鼎,生死一毛,是故南霁云被执而未死,张睢阳大呼男儿以速其死,文丞相被执而未死,王鼎翁作生祭文以速其死。[35]
宋仪望:公之忠大矣,海隅荒服闻其名犹知敬慕,况过化之区乎!孺子懦夫一及当时事怒发竖指,涕洟沾襟,况冠裳之儒乎![36]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37]
王世贞: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巳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巳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凤遇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敌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www.souquanme.com夷女直,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媍弱息,以与贲育中黄之徒抗,葢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不称也。[38]
乾隆帝: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降元,而死君事、分国难者,皆忠诚有德之士人也。然此或出于一时之愤激,奋不顾身以死殉之,后世犹仰望其丰采。若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该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33]
陆以:此四人者(范仲淹、诸葛亮、陆贽、文天祥),皆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39]
蔡东藩: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40]
毛泽东:评语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41]
熊逸:那些理学名儒,如许衡、吴澄辈,皆俯首称臣。只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叠山不肯臣元,都死了节。[42]
家族成员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1] )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2]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别 称
原名云孙
字 号
宋瑞,一字履善
文山、浮休道人
所处时代
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吉州庐陵
出生时间
1236年6月6日
去世时间
1283年1月9日
主要作品
《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
主要成就
“宋末三杰”之一
官 职
右丞相、少保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3-4] 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即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
文天祥画像
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宝佑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5] 不久,他父亲逝世,回家守丧。[6]
开庆初年(公元1259年),元朝的军队侵伐宋朝,宦官董宋臣对皇上说要迁都,没有人敢议论说这是错的。文天祥当时入朝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不被采纳,就自己请免职回乡。后来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董宋臣又升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一一列举他的罪行,也没有回音。[7] 因此出外任瑞州知州,改迁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书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担任军器监并兼任代理直学士院。贾似道称说有病,请求退休,用以要挟皇上,诏令没应允。文天祥起草制诰,所写文字都是讽刺贾似道的。当时起草圣旨诰命的内制沿袭要呈文稿审查,文天祥没有写,贾似道不高兴,命令台臣张志立奏劾罢免他。文天祥已经几次被斥责,援引钱若水的例子退休,当时他三十七岁。 [8]
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平素就对文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神色忧伤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就是在你吗?望你努力。”[9]
率军勤王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10]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长江上
文天祥
游告急,诏令天下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涕哭泣,派陈继周率领郡里的英雄好汉,同时联络溪峒蛮,派方兴召集吉州的士兵,各英雄豪杰群起响应,聚集兵众万人。此事报到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入卫京师。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兵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城市郊,进迫内地,你以乌合之众万余人赴京入卫,这与驱赶群羊同猛虎相斗没有什么差别。”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国家抚养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骑入卫京师,我为此感到深深地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听说此事后而奋起的。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11]
文天祥性格豁达豪爽,平生衣食丰厚,声伎满堂。到这时,痛心地自己贬损责罚自己,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每当与宾客、僚属谈到国家时事,就痛哭流涕,抚案说道:“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也忧虑别人忧虑的事情,以别人的衣食为衣食来源的人,应为别人的事而至死不辞。”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八月,文天祥率兵到临安,担任平江府知府。当时因为丞相陈宜中没有返回朝廷,所以没有受到派遣。十月,陈宜中至,于是派遣去任职。朝议中刚刚擢升吕师孟为兵部尚书,封吕文德为和义郡王,想以此寻求和好。吕师孟更加傲慢骄横、放肆。[12]
苦战东南
文天祥辞别天子,上疏说:“朝廷姑息、牵制的意向很多,奋发、果断处事的例子很少,请求处斩师孟作为战事祭祀,用以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又说:“宋代接受五代分裂割据的教训,削除藩镇,建立郡县城邑,虽然一时完全革除了尾大不掉的弊端,但是国家因此渐趋削弱。所以到一州就攻破一州,到一县就攻破一县,中原沦陷,悔恨、痛心哪里还来得及。现在应当划分天下为四镇,设置都督来作为它的统帅。把广南西路合并于荆湖南路,在长沙建立治所;把广南东路合并于江南西路,在隆兴建立治所;把福建路合并于江南东路,在番阳建立治所;把淮南西路合并于淮南东路,在扬州建立治所。责令长沙攻取鄂州,隆兴攻取蕲州、黄州,番阳攻取江东,扬州攻取两淮,使他们所辖的地区范围广、力量强,足以抵抗敌兵。约定日期,一齐奋起,只前进,不后退,夜以继日,图谋复地,敌兵兵力众多,但力量分散,疲于奔命,而我宋朝民众中的英雄豪杰,于其中等待机会攻敌,这样的话,敌兵就容易被打退了。”当时朝议以文天祥的议论是疏阔,难以实行,因此,他的上书没有结果。[13]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十月,文天祥到平江,元兵已从金陵出发进入常州。文天祥派遣他的将帅朱华、尹玉、麻士龙与张全援助常州,行到虞桥,麻士龙战死,朱华率领广南军队,战于五牧,被打败,尹玉也打败了,争相渡水,扒张全军中的渡船,张全的士兵斩断他们的手指,都淹死了,尹玉率领残兵五百人夜间发起战斗,到第二天早晨都战死了。张全不发一箭,逃跑退却了。元兵攻入常州,占领了独松关。陈宜中、留梦炎召令文天祥,弃守平江,退守余杭。[14]
出使元营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文天祥担任临安知府。不多久,宋朝投降,陈宜中、张世杰都走了。朝廷继续任命文天祥为枢密使。不久,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到元军中讲和谈判,与元朝丞相伯颜在皋亭山针
文天祥
锋相对争论。伯颜发怒拘捕了他,同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知枢密院事谢堂、签枢密院事家铉翁、同签枢密院事刘祒,向北至镇江。文天祥与他的侍客杜浒等十二人,于夜间逃入真州。[15] 苗再成出来迎接他,高兴得流着眼泪说:“两淮的士兵足可以兴复宋朝,只是二制置使有些矛盾,不能同心协力。”文天祥问道:“这个计谋是从哪里来的呢?”苗再成回答说:“现在先约淮西兵赶赴建康,他们必然全力以防御我们淮西的士兵。指挥东面各将帅,以通州、泰州兵攻打湾头,以高邮、宝应、淮安兵攻打杨子桥,以扬州兵攻打瓜步,我率领水军直捣镇江,同一天大举出兵。湾头、杨子桥都是沿长江的脆弱之军,又日夜希望我们军队攻来,攻打他们,定会很快取胜。一齐从三个方向进攻瓜步,我自己率兵从长江水面中以较少的士兵佯攻,虽然有智慧的人也不能预料到这一点。瓜步攻下后,以东面的军队入攻京口,西面的士兵入攻金陵,威胁浙江的后退之路,那么元军的大帅就可以生擒了。”文天祥对此大加赞扬,随即写信送两个制置使,派遣使者四面联络。[16]
文天祥没有到的时候,扬州有逃跑归来的士兵说:“朝廷秘密派遣一丞相进入真州劝说投降来了。”李庭芝信以为真,认为文天祥劝降来了。派苗再成迅速杀掉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心杀他,欺哄文天祥到相城垒外,把制司的文书给他看,把他关在门外。好久以后,又派两批人分别去窥测证实天祥是否是来劝降的,如果是劝降的就杀了他。两批人分别与天祥谈话后,证实其忠义,都不忍心杀他,派士兵二十人沿路护送至扬州,四更鼓响时抵达城下,听等候开城门的人谈,制置司下令防备文天祥很严密,文天祥与随从听说后相互吐舌,于是向东入海道,遇元兵,躲入四围土墙中得以免祸。然而,因为饥饿而走不动路,于是向樵夫们讨得了一些剩饭残羹。走至板桥,元兵又来了,众人跑入竹林中隐伏,元兵进入竹林搜索,抓住杜浒、金应带走了。虞候张庆眼睛被射中了一箭,身上两度挨箭,文天祥两次都未被发现,得以脱身。杜浒、金应拿出身上的金银送给元军,才被放回,雇募二个樵夫抬着坐在箩筐里的文天祥到高邮,泛海坐船至温州。[17]
领兵抗元
文天祥听说益王未立,于是上表劝请即帝位,以观文殿学士、侍读的官职召至福州,拜右丞相。不久与陈宜中等人议论意见不统一。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七月,于是以同都督职出任江南西路,准备上任,召集士兵进入汀州。十月,派遣参谋赵时赏,咨议赵孟溁率领一支军队攻取宁都,参赞吴浚率一支军队攻取雩都,刘洙、
文公奏表
萧明哲、陈子敬都从江西起兵来与他会合。邹洬以招谕副使在宁都召聚兵众,元兵攻打他们,邹洬兵败,同起事率兵的人刘钦、鞠华叔、颜师立、颜起岩都死了。武冈教授罗开礼,起兵收复了永丰县,不久兵败被俘,死于狱中。文天祥听说罗开礼死了,穿起丧服,痛哭不已。[18]
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正月,元兵攻入汀州,文天祥于是迁移漳州,请求入卫朝廷。赵时赏、赵孟溁也率兵归来,唯独吴浚的士兵没有到。不久,吴浚降元,来游说文天祥。文天祥派人缚起吴浚,把他吊死了。四月,进入梅州,都统王福、钱汉英专横跋扈,被处斩了。五月,迁出江南西路,进入会昌。[19] 六月,进入兴国县。七月,遣参谋张汴、监军赵时赏、赵孟溁荣等率大军进逼赣城,邹洬率领赣州各县的军队攻取永丰,他的副官黎贵达率领吉州各县的士兵攻取泰和。吉州八县克复了一半,仅剩赣州没有攻下。临洪各郡,都送钱劳军。潭州赵璠、张虎、张唐、熊桂、刘斗元、吴希奭、陈子全、王梦应在邵州、永州等地起兵,克复数县,抚州何时等人起兵响应文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都派人到军中接受调遣参战。[20]
元军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恒派遣士兵入援赣州,而自己率兵在兴国进攻文天祥的据点。文天祥没有预料到李恒的兵突然攻至兴国,于是率兵撤退,靠近永丰的邹洬。邹洬的军队已在他的前面溃败,李恒于是穷追文天祥至方石岭。巩信坚守拒战,身中数箭,死了。到达空坑,士兵都被打败溃散,文天祥的妻妾子女都被抓住。赵时赏坐在轿子中,后面的元兵讯问他是谁,赵时赏说“我姓文”,众兵以为是文天祥,活捉了他返回军营,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脱。[21]
彭震龙、张汴等死于军中,缪朝宗自己上吊死了。吴文炳、林栋、刘洙都被抓住带回隆兴。赵时赏怒骂不屈服,有的多次被抓来的,往往很快放掉,说:“小小的签厅官,抓来有什么用呢?”因此得以逃脱的人很多。到行刑的时候,刘洙多次辩解,赵时赏呵斥他说:“死了算了,何必这样呢?”于是林栋、吴文炳、萧敬夫、萧焘夫都不能免难。[22]
战败被俘
文天祥画像
文天祥召集残兵奔赴循州,驻扎于南岭。黎贵达暗中阴谋投降,被抓住杀了。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三月,文天祥进驻丽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死了,卫王继承王位。文天祥上表自责,请求入朝,没有获准。八月,加封文天祥少保、信国公。军中瘟疫又流行,士兵死了几百人。文天祥唯一的一个儿子和他的母亲都死了。十一月,进驻潮阳县。潮州盗贼陈懿、刘兴多次叛附无常,为潮阳人一大祸害。文天祥赶走了陈懿,抓住刘兴,杀了他。十二月,赶赴南岭,邹洬、刘子俊又从江西起兵而来,再次攻伐陈懿的党羽,陈懿于是暗中勾结张弘范,帮助、引导元军逼攻潮阳。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众士兵随从措手不及,都埋头躲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文天祥吞食脑子(即龙脑),没有死。邹洬自刎颈项,众士兵扶着他至南岭才死。僚属士卒得以从空坑逃脱的人,至此时刘子俊、陈龙复、萧明哲、萧资都死了,杜浒被抓住,忧愤而死。仅有赵孟溁逃脱,张唐、熊桂、吴希奭、陈子全兵败被活捉,都被处死。[23]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张弘范于是以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因多次强迫索要书信,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他们。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着收藏它。厓山战败后,元军中置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24]
从容殉国
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没有吃饭,没有死,才又吃饭。到达燕京,馆舍侍员殷勤、陈设奢豪,文天祥没有入睡,坐待天亮。于是移送兵马司,令士卒监守他。当时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王积翁说:“南宋人中没有谁比得上文天祥的。”于是派遣王积翁去传达圣旨,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王积翁想与宋官谢昌元等十人一起请释放文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放出后,又在江南号召抗元,置我十人于何地?”此事于是作罢。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同宰相议论放了他,遇上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为借口,结果没有被释放。[25]
文天祥就义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福建有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有变乱。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书信,说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当时大盗刚刚暗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于是命令撤除城苇,迁徙瀛国公及宋宗室到开平,元朝廷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26]
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然而忽必烈还不忍心,急忙挥手要他退去。有的说应该答应文天祥的要求,诏令可以。不一会儿又下诏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他的衣服中有赞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27]
文学成就
编辑
文天祥给人民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虽然他在文学研究上除了《御试策—道》这篇哲学专著外,再无其它专题研究或专著,这是由于当是的环境不允许他坐下来进行专题研究所致,除对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写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此外,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这是最有价值的著作,称之为史诗。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文天祥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对诗词的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特色,这两个特色即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所谓前期指的是赣州奉诏勤王开始至夜走真州这个阶段。当时虽然南宋小朝廷处于多难之秋,朝内执政者又是昏庸利禄之辈,但文天祥自己积聚了兵丁,他们是自己“乃裹饿粮”来到军营中的,是一支爱憎分明,具有战斗力的队伍。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复兴南宋和收复失地有望,这一时期写的诗歌的特点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别丰富,浓郁,常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使人读之如饮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阙》一诗。从这些诗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里似乎已经看到前途已呈现光明,复兴有望。后来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将文天祥杀掉,以绝后顾之忧。苗再成通过与文天祥共议复兴大志,觉得李的说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张胆违抗,便设“看城子”之计,将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后拒而不纳。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斗志昂扬接新的战斗。他写了《高沙道中》这首长诗,运用了平易流畅的散文化的语言,按照时间顺序,周详而不零碎地将他出真州城后身历险境的经过和盘托出,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全诗每句五言,隔句押韵,长达80多韵,一韵到底。读后大有浑灏流转的感觉,难怪后人读此诗后,觉得可与杜甫写的《北征》相媲美。这段时间,文天祥写的诗篇较多,内容大都振奋人心,可以说是两个特色时期的中间时期,亦即过渡时期。[28]
到了福安之后,情况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皇帝仍被陈宜中等人把持。虽然文天祥由行朝给了官职,但是不允许在行朝工作,连要求开府于永嘉(温州)也不允许,最后决定让其开府于南剑(福建南平县),不久已移开府于汀州再至漳州,于此可知文天祥这个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这个职衔,不过是一个形同虚设的官衔名称而已。这一时期,文天祥在诗词写作上,开始显露出后期阶段的特色,大都有对人生旅途多“险阻艰难”未尽人意的感叹。
特别是在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张弘范集中军力破崖山,强制文天祥与之随船前去。文天祥坐在另一舟中看到宋军被元军打败的惨景,心中犹如刀割,深恨搜趣网竖子大不争气,致有此败,造成行朝覆灭。乃作长诗以搜趣网哀之。诗题为《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一首,表达了当时文天祥的心情是何等的沉痛,对贾似道、陈宜中之流所造成的恶果无比痛恨。文天祥这一阶段写的诗词,既悲壮、沉痛,又秀腴,典雅。[28]
轶事典故
编辑
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的那天。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29]
历史评价
编辑
《宋史》: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搜趣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30]
宋理宗: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31]
文天祥画像(16张)
王积翁:南人无如天祥者。[30]
蒋一葵:当时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31]
于谦: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词,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32]
陈循:天祥孤忠大节为宋臣,首按谥法;临患不忘国曰“忠”,秉德遵业曰“烈”请谥曰“忠烈”。枋得仗节死义为天祥亚。[33]
韩雍:今斯集也,传之天下后世之人,争先快睹,皆知是君之大义,守身之大节,不宜以成败利钝而少变。以扶天常,以植人纪,以沮乱臣贼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只之气。其于世教,重有补焉。
胡华:昆陵忠义之名益著,忠义著而诸公之英声伟烈,震耀两间,人人知所景仰,吾辈又当以君之录达于朝行,将立庙奉祀,勒石颂功,隆一代崇褒之典,而大显扬于时,于以励髙风,激颓俗,匪直有劝于常抑有劝于天后世是録有关于忠义大矣。[33]
杨士奇: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已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闲,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34]
敖英:人莫不有死也,恶之欲其死者,众人之情也。爱之欲其死者,君子之心也。夫既爱之矣,又欲其死何哉!盖所爱有重于死者,先民有言,纲常九鼎,生死一毛,是故南霁云被执而未死,张睢阳大呼男儿以速其死,文丞相被执而未死,王鼎翁作生祭文以速其死。[35]
宋仪望:公之忠大矣,海隅荒服闻其名犹知敬慕,况过化之区乎!孺子懦夫一及当时事怒发竖指,涕洟沾襟,况冠裳之儒乎![36]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37]
王世贞: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巳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巳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凤遇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敌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www.souquanme.com夷女直,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媍弱息,以与贲育中黄之徒抗,葢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不称也。[38]
乾隆帝: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降元,而死君事、分国难者,皆忠诚有德之士人也。然此或出于一时之愤激,奋不顾身以死殉之,后世犹仰望其丰采。若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该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33]
陆以:此四人者(范仲淹、诸葛亮、陆贽、文天祥),皆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39]
蔡东藩: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40]
毛泽东:评语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41]
熊逸:那些理学名儒,如许衡、吴澄辈,皆俯首称臣。只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叠山不肯臣元,都死了节。[42]
家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