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然不动的后一句(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 这句话的意思和内涵是什么)

寂然不动和惊天动地造句黑夜里那雷声惊风动地,而呆坐在花园里的老徐却寂然不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句话的意思和内涵是什么?「寂然不动」即,无思无......

寂然不动的后一句(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 这句话的意思和内涵是什么)

寂然不动和惊天动地造句

黑夜里那雷声惊风动地,而呆坐在花园里FxpiJBBh的老徐却寂然不动。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这句话的意思和内涵是什么?

「寂然不动」即 "无思无为".
「感而遂通」即 "有感必应,万事皆通"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即是若能达至 "无思无为" 之境, 就能静下来, 对於世界之事 "有感必应,万事皆通".此句另一含义是不要四处找寻, 真道自在心中. 能静便能明, 能感便能通.

关于《礼记 礼曲上》的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是什么意思?顺便问一句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www.souquanme.com理,游于艺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是什么意思?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搜趣网哉。大致意思是:不能不敬,庄重地思考,安详地谈论,这样民众就和平了。进一步解读:君子没有不恭敬、不严肃的形象,这种形象就像在严肃地思考一样。说话有条理,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心定则其言安稳而舒畅,容态恭严而语辞安定,则君子之形象已俱,民众佩服。 1.“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2.“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
3.“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4.“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原来绘画是文艺,现在美术却与文艺分开,越分越细,但也越分越窄。有人说科学分得如此细,走向一种病态了。举例来说:有人鼻子不通去看医生,鼻科医生说也许受牙齿的影响,先到牙科检查,然后放射科、神经科、心电图各种查完,再回到原来的鼻科。这时鼻科医生对病人说,你找错医生了,我是专门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边的医生。这是用医病来讽刺科学分类的过分。 “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相通意同。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www.souquanme.com”,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鸡之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

《金刚经》中所谓的“四句偈”是哪四句?

其中经典的四句偈为:
1.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2.//www.souquanme.com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金刚经》中有很多四句偈,四句偈的作用如此重大,能够消除一切业障、灾难,获得很大的福报,在当时又路人皆知。四句偈定不会被时间所湮灭,一定会流传下来,保留在百姓的有关佛教语言中。每个人在阅读《金刚经》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因此会产生自己认为的"四句偈"。

拓展资料:

《金刚经》简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金刚经》的思想重心:一、净信功德;二、法施的功德大於财施;三、受持读诵演说的功德;四、不受福德是无量功德。

参考资料:《金刚经》百科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