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重者人恒重之”什么意思
意思是:自我尊重的人,//www.souquanme.com别人也会敬重他。
自重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使他能够潇洒自如地面对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重,是人类灵魂的支撑点,是成功的基石。在一个人的生命与成功的起承转合中,自重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典故
霍光是西汉大臣,武帝去世前,任命霍光为辅搜趣网政大臣之一。武帝去世后,昭帝即位,昭帝年仅八岁,所以,国家政事都由霍光代为决断,霍光成了名副其实的权臣,在朝廷上呼风唤雨、没有敢违背他的意志。
有一天晚上,宫里忽然闹起了鬼怪,一时之间,宫里人都惊恐不安,一些大臣也都惊慌失措,宫里一片混乱。霍光担心有人乱中图谋不轨,便命人把管印玺的尚符玺郎召来,命令他说:“现在宫中混乱,你快把皇帝的印玺交给我。”
当时,印玺就在郎官身上,但那位郎官却说:“大人,没有皇上的命令,我是不能把印玺交给你的!”霍光大怒,说:“你难道还信不过我吗?”那位郎官说:“大人,我当然信得过您,但作为尚符玺郎,我不能背叛自己的职责啊!”霍光听罢,气得说不出话来,上前一步伸手去抢郎官手中的印玺。
没想到,郎官竟然拔出腰中的剑,厉声对霍光说道:“为臣之头可以www.souquanme.com给您,但皇上的印玺却不能给您!”见此情形,霍光就不再坚持要印玺了,并对郎官肃然起敬。第二天,霍光让昭帝下诏为这位郎官加秩二等、以示表彰。
敬人者,人恒敬之下一句是什么
敬人者,人恒敬之下一句是什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 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
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
请问"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出自哪里?“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下句是什么?
1、“敬人者,人恒敬之”下句是: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
2、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的一句话。
3、原文如下: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AYVSkb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4、节选部分文章: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 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夭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 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www.souquanme.com。”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 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 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 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 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 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自救者人横救之自爱者人恒爱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逆境中,如果一个人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指望他人伸手救援,那么就总是会有人来帮助他的。如果一个人洁身自爱,不做有污品行和道德的事情,那么便总会有人爱戴尊敬他。
原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出自《爱人者人恒爱之》。
意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扩展资料:
1、《爱人者人恒爱之》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下》。短章居多,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教育和个人立身处世等诸多方面。全篇原文共33章,《离娄章句下》选18章。
分别有《小恩小惠,不知为政》,《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中养不中,才养不才》,《有所不为,而后有为》,《言人不善,如后患何》,《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有《大人不失赤子之心》,《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博学详说,将以返约》,《以善养人,能服天下》,《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人与禽兽的差别有多大》,《两可之间,最是为难》。
还有《逢蒙杀羿,羿也有过》,《西子蒙不洁人掩鼻而过》,《爱人者人恒爱之》,《不孝有五,不顾父母》,《齐人有一妻一妾》。
2、《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3、《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