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意思
意思: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出处:《论语雍也篇》作者佚名
节选: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扩展资料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赏析:
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搜趣网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的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能分离。质朴与文采同样重要。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依然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质胜文则野"的后一句是什么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是什么意思啊?整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自性胜过、多于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就会失去约束、陷于放纵;(一个人的)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胜过、多于自性,就会成为失去自性的书呆子。该抒发自性就抒发自性,该遵从书本就遵从书本,自性和书本相结合、相协调人才能善美,人做到了这个样子,才能成为君子。
“质,造字本义:以刀斧劫持人员作抵押,以求赎金。”——《象形字典》
质,可以指劫持代抵押行为,也可以指代抵押物,其目标指向赎金,所以质就有了性(获得赎金的需求、趋势)。
“胜,造字本义:长在猪肉里的息肉。”——《象形字典》
胜,此处意思是多出、胜过、超出。
“文,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图画性表义符号,即最早的象形汉字。”——《象形字典》
文字记载的是自然的现象、规律,(人的)行为的过程、规范,其中有道、礼等一切人类创造的字词。
它是“学”的对象。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文,这里指代写在书本里的东西(书本只是一种方便搜趣网说)。
“野,造字本义:名词,从田园到山林之间的过渡地带。”——《象形字典》
“野,郊外也。”——《说文解字》
野,此处意思是自性的无拘束发挥,进于放纵。
“史,由中(中,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 )+又(执、持)构成,表示手持旌节,出使发生争端的国界和谈。”——《象形字典》
“史,记事者也”——《说文解字》
史,此处意思是指执中,失去自性。
“彬”,由“林+彡”构成。
“林,造字本义:丛生的竹木。”——《象形字典》
“彡”,此处象形光线(强调从外面来的)。
“彬”,光线透过丛林而产生的美景。正是因为有的(应该)透过来的光线透了过来,有的(不应该)透的光线没有透过来,才成为美景。
人的生与存,根源于自然的需要,人需要履行自然所赋予人的职责(天命、性),来增加自己的德(德,人生与存的依凭)。
人需要围绕着自己的自然所赋予的职责(天命、性),来组织生活(包括自己思想、言行),离开了这个,就是失德,人必遭天谴。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种行为本身,是以自我的需求为驱动的,也是以自我的实现为目的地的,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
一个人自己是如此,其他的人也是如此,天地万物甚至是大大小小的团体、系统也是如此,但大自然却不会对某个人、个别的部分进行特殊的关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这就出现了以人与人、人与万物和谐共存为目的的公平正义、礼乐yJNYpt仁义等等的社会观念。这些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也遵循大自然的法则,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却有不同的侧重,甚至背道而驰。
文所承载的内容十分庞杂,可以说人的心智能到达的地方,文基本上都可以承载。上述的社会观念虽然重要,但也只是文的“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质与文”的关系,体现的是自性与社会观念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体现了人与他人、与天地万物相处的关系。“文质彬彬”,描绘的是自性通达、外表善美的君子,从根本上讲描写的是,自行通达、能与他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君子。
“质胜文则野”后三句是什么???
然耶?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哪里?具体点
二、扩展知识:
1、出处:《论语雍也篇》。
2、《论语雍也篇》简介:
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 本篇共包括30章。本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yJNYpt,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3、质胜文则野: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采,经过修饰的.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有文化人,流yJNYpt于粗俗.文胜质则史:文:文饰.质:质朴.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君子:既要有知识学问,也要有礼貌谦逊高尚的品格.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孔子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即:礼与仁的关系.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
另反映了一贯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也不主张偏胜于质.作为君子,既要充实自己,修身养性,又要推销自己,为人所知.君子不是不求名,而是不求虚名.“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的是名实相符,既不妄取虚名,也不埋没自己的才华。
“文胜质则史”的“史”在此处,指在朝为官”的意思.而是“虚浮不实”的意思.看《恰同学少年》的体会杨昌济先生引用孔子关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名言来启发少年时毛泽东,深刻论述了修学储能不可偏废的道理,指出:一个人如果光有能力素质,而学问修养不够,则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力;反过来,光是注意书本学问,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知识就会变成死知识,学问就会变成伪学问,人必死板呆滞,毫无实用。
今天看到《恰同学少年》里的这段话,如饮甘露.此观点从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了个人能力和书面知识积累对人发展和成长的影响,感觉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