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纳的书中描写了什么境界(伊波利特·丹纳的思想理论)

丹纳的三元素说有哪些涵义丹纳曾拿但丁来与荷马相比:但丁看到一个幻象,他走出我们这个渺小的暂时的世界,进入永恒的国土。他看到刑罚、赎罪、幸福,剧烈......

丹纳的书中描写了什么境界(伊波利特·丹纳的思想理论)

丹纳的三元素说有哪些涵义

丹纳曾拿但丁来与荷马相比:但丁看到一个幻象,他走出我们这个渺小的暂时的世界,进入永恒的国土。他看到刑罚、赎罪、幸福,剧烈的痛苦和惨不忍睹景象使他心惊胆战,凡是执法者与刽子手逞狂怒和奇巧的幻想所能发明的酷刑,但丁都看到了,为之魂飞魄散。然后他升到光明中去,身体失去了重量,往上飞翔;听见灵魂化为飘飘荡荡的歌声与音乐,看到人的心灵变为一朵巨大的玫瑰,鲜艳的光彩便是天上的德性与威力,神圣的言语,神学的真理,在太空发出嘹亮的声音。理智在灼热的高空像蜡一般熔化了,象征和幻景互相交错,掩盖,终于达到一个神秘的令人晕眩的境界,整个诗篇就是从一个噩梦开始而以极乐告终的梦境。荷马讲特洛伊,伊萨卡岛和希腊的各处海岸,他的蓝本是稳定而具体的自然界:山脉的形状,海水的颜色,飞涌的泉水,海鸟栖宿的扁柏与榛树,他的诗歌处处脚踏实地,站在现实之上,他的史诗是历史文献,写的是他同时代的生活习惯,俄林浦斯山由的神明不过是一个希腊人的家庭。我们无需勉强自己,无需鼓起狂热的心情,就能发觉自己心中也有他所表现的感情,想象出他所描写的世界,包括战争、旅行、宴会、公开的演说、私人的谈话、一切现实生活的场景、友谊、父母子女之爱、夫妇的爱、追求光荣、需要行动、忽而发怒、忽而息怒,对迎神赛VJJtuU会的爱好、生活的兴致、以及纯朴的人的一切情绪,一切欲望。诗人把兴趣限制大一个看得见的范围之内,那是人的经验在每一代身上都能重新看到的,他不越出他所这这个范围,现世对他已经足够,“他世界”只是幽灵所住的渺茫的地方。
确实,希腊的世界是太美了,文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第一章、丹纳在《艺术哲学》第四编都以生花之笔描述过希腊美的环境。丹纳仿佛身临其境地写道:等到你望着碧蓝的南海,光辉四射,装扮得像参加盛会一样,如埃斯库斯所说的堆着无边的微笑,那时你被醉人心脾的美包围了,想表达这个美感,你就会提到生自浪花的女神的名字,跨出波涛使凡人和神明都为之神摇魄散的名字——阿芙洛狄忒。这位女神掌管爱与美正反映出希腊人对现世感性生活的爱是与美不可分的。
希腊人对他们的美是充分自觉的,他们是如此的爱美,以至于帕里斯的王子宁愿不做伟大的君主和勇敢的战士,却愿意拜倒在阿芙洛狄忒的石榴裙下做美女海伦的丈夫,甚至为了夺回绝美的海伦发动一场历时10年的远征战役,而人们在血流漂杵之际见到海伦的美艳后也不禁认为这场争夺战是值得的。伯里克利说过:我们是爱美的人;而忒拜城的法律明文规定:不准表现丑。柏拉图在《会饮篇》记载过对爱神的颂歌:自从爱神降生了,人们就有了美的爱好,从美的爱好就产生了人神所享有的一切幸福。在希腊人这里,凡是可以被提高为美的东西没有一点被隐蔽起来,美甚至成为一种功勋,一些人因为外表的某一部分特别美而得到另一个名字,一些地方举行美容比赛,当时的女诗人萨福写道:对我们而言,光明与美属于上天的愿望。参加克塞丰的酒宴的一位客人说:我宁可要美,也不要波斯国王的权力。雅典人对艺术的看重是举世公认的。有一个故事说一位雕刻家被控虐待一位青年(雅典公认虐待是罪大恶极的行为),他认了罪。但在辩护时,他把按照模特儿扭曲的姿式雕刻的那尊维妙维肖的石像拿出来给大家看,于是他就宽恕了。另一个真实的事情是,索福克勒斯因为向法庭念了他新近完成的一出剧中的一段,挽救他的财产被其儿子夺走的悲剧。
生活已经是美的了,但希腊人还不满足,他们还用艺术把美再提高一步。丹纳把希腊人的性格总结为三个特征:首先是感觉精细,善于捕捉微妙的细微的差别,这就能使艺术家能够以形体、色彩、声音、事故等元素或细节造成一个总体,用内在的联系把它们联结得非常紧密,使整体成为一个活的东西,在幻想世界中超过现实世界的内在和谐。其次是力求明白,讨厌渺茫与抽象,排挤怪异和庞大,喜欢明确而固定的轮廓。这就能使艺术家把意境限制在一个容易为了想象力和感官所捕捉的形式的之内,使作品能为一切民族和一切时代所了解。再次是对现世生活的爱好与重视,对人的力量的深刻体会,力求活静和愉快,这就使得艺术家避免描写肉体的残废和病态,而专门表现心灵的健康与肉体的完美,用题材固有的美加强后天表情的美。
希腊艺术都是唯美的,艺术家应该表现的是理想化的形象,他们把人当作宇宙中最重要的造物加以赞美。尽管许多雕刻描绘神,但他们的神是为着人的利益而存在,赞美神也就是赞美自己。一尊希腊雕塑不是再现某个特定的人物,而是一种完美的人体,这种人没有皱纹、赘肉、疤痕或缺陷;希腊的建筑和雕刻都把平衡、和谐、秩序和中庸的理想具体化,他们厌恶无政府状态的过度和绝对的抑制。柏拉图问道:一个画家用高超的技巧画出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人物,但他无法说明这样一个曾经存在过,这种情况会使这个画家变坏吗?戏剧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创造理想的典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要把人表现得好一些。希腊的庙宇是理想化的住所,建筑师们是从为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建造住所这一角度出发去设计它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的,通过对各种线条、平面和堆块之间逻辑关系的精心组构,希腊庙宇取得了永恒性和紧固性的伟大成就,与短暂和杂乱的自然现象形成强烈对照;雕刻家不去表现婴儿期和老年期的人物形象,发育不全和衰败老朽这两个极端是不完善的象征,艺术表现的范围从17、18岁的体育健儿到处于成熟期的赫尔梅斯、阿坡罗和雅典娜,再到众神之父宙斯,都是生命盛期的健美形象。无形的音乐也具有这一理想,因为音调的基础是理智范畴的数学关系,美妙的音乐具有比它那瞬间即逝的特性所表征的价值更为永恒的审美价值。苏格拉底说过,让我们的艺术家成为一些具有辨别美和雅的真正特质的天才人物。这样,我们的青年人就将生活在健康的大地上,生活在优美的环境和音响之中,让他们接受一切美和善的东西。
但这又不是为艺术为艺术,希腊人认为艺术附丽于生活,生活就是伟大的艺术,他们的美感揉入了每一个碗和花瓶、每一座雕像和每一幅画、每一座庙宇和坟墓、每一首诗和每一出戏中;他们的艺术不是属于某一让人在罕有的美感的瞬间去凭吊的博物馆,而是存在于公民的实际利益与事业中,他们的“阿波罗”不是陈列室中的一堆石头,而是栩栩如生的他们所爱的神;艺术家不是局限在工作室、讲话不为一般所懂的隐士,而是公共场所人人可见的工程中参与各等工人劳动的工匠。
三 理性精神
超越巫术、奇迹、神秘、传统权威,发现并把理性用于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是希腊的主要成就。希腊人一刻也不怀疑,宇宙是一种秩序,一种和谐,是万物美妙而有规则的安排,因而是可以解释的。“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成为希腊理性的化身。希腊人相信,没有知识或不能自如地发挥理智的作用,就不会有人类的终结幸福,他们第一次把文化放在知识的基础上,没有不敢去探究的题目,没有任何应当排斥在理性探讨之外的问题,思想凌驾于信仰之上,逻辑和科学凌驾于迷信之上。在雅典的三种主要文化活动戏剧、艺术和哲学中,全都表现出理性主义的态度。
荷马史诗是希腊精神的塑造者。《伊利亚特》以诗歌的形式描写了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的一个片断。史诗的开头是:
女神啊,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
致命的愤怒,那一怒给阿开奥斯人带来
无数的苦难,把战士的许多健壮英魂
送往冥府,使他们的尸体成为野狗
和各种飞禽的肉食,从阿特柔斯之子、
阿伽门农同神样的阿基琉斯最初在争吵中
分离时开始吧,就这样实现了宙斯的意愿。
荷马选取傲慢的阿伽门农与伺机报复的阿基琉斯之间的纠纷来表达一个普遍的法则:“致命的愤怒”招致无数的苦难。众神背后有一种幻影般的力量,甚至神也不能违背万物的秩序。荷马提出了以后成为希腊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规律。德尔斐神庙有一句箴言叫“勿过度”。诗人和思想家全都要求希腊人勿存奢望、忌全福、勿陶醉、守节度。
希腊悲剧的基础正是这一信念:主宰人事的是法则而不是机会。悲剧描绘了人间的悲苦、弱点及其伟大,它们的主角是一个思考着的人他需要理解自身,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自己的感情。埃斯库罗斯相信世界由不可侵犯的神圣的正义所统治,当个人表现得过于傲慢时,就会因为超过适度的界限而遭受惩罚,给在思考和行动时必须保持谨慎和谦虚。《俄瑞斯特》中说:人在“盲目”的怂恿下走向卑鄙与欲望的歧途,自然带来的悲哀。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认为应该像雕塑的造型一样,个人也应该按比例来形成其个性特色。一旦这种和谐地为所破坏,那么个人就会因失去平衡而招致不幸。俄狄浦斯出世之前就被预言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干了这些事。索福克勒斯要表明的不是命运的恶毒,而是在事件之间最复杂的以及表面上看起来纯属偶然的联系之中,有一种前后一致的安排,尽管我们或许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欧里庇德斯在他的悲剧中表现了人类复杂的情感世界,他清楚地意识到人类心胸中沸腾着的强烈的、魔力般的非理性,人类生存的最大悲剧就在于理性难以抗拒这种残忍的、能吞噬一切的感情,美狄亚喊道:“痉痛苦使我疯惫不堪。虽然我明白我要作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但忿怒胜过我的理智,而它往往是人们最大灾难的根源。”也许正是考虑到悲剧中的理性精神,亚里士多德才说诗歌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而当代哲学家怀特海也才把悲剧诗人称为科学思维的真正奠基者。
同样,对形状和韵律、精密和清晰、和谐与秩序的感觉,是雅典艺术的依归。画是合理的线条,雕刻是对称的崇尚,建筑是大理石和几何学的结合雅典艺术没有感情上浮夸的表现,没有古怪的形式,没有刻意标新立意。希腊艺术的伟大,在于它是两种相反原则的调和,一方面是节制、明晰和心灵深得的严肃;另一方面是才华、想象、热情,所有的古典艺术都在很高的程度上具有理智的特质。建筑中的柱—楣系统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结构手段,建筑所设计的有序性重复原则与欧几里德的几何定理或柏拉图的对话同样具有逻辑性,一切建筑构件都极好地完成了它们各自的逻辑目的,其中毫无朦胧或神秘的因素。雕刻艺术当然要避免陷入刻板的数学之中,但它采用了某些对其特殊需要有益的定律,他们关于人体比例的概念是建立在对其整体与各部分的理性分析基础之上的。通过强调部分的从属性而不让任何部分居于支配地位,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当人体被为一个整体,局部仅仅是富有表现力的一个部分,比如如果面部表现出太丰富的感情,就会失去整体的平衡。雕塑冷漠的面部表情和物假面具,目的是要保持这种平衡,有助于突出对类型的表现,而不是对个体的表现,从而避免了个体或部分表现出过分激烈的情感而破坏整体的和谐。在戏剧中,理性的阿波罗的对话与激动人心的狄奥尼索斯式的合唱同时存在但即使在合唱中,音乐设计的错综结构和各部分复杂而有序的排列,都是以高度条理性的形式传达了戏剧的主题。在对话体的戏剧中,情节中的行动按照惯例将必然导向一种注定的结局。
显然,只有一个有理性的心灵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这就柏拉图说的,语文的美,乐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要表现好性情,所谓好

伊波利特丹纳的思想理论

在西方科学界,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标志着19世纪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地发展。丹纳深受19世纪自然科学的影响,尤其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推崇备至。
在哲学上,丹纳受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的影响。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达尔文进化论和孔德实证主义的影响。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在精神和研究方法上是一致的,它们的不同仅仅是研究对象的不同。因此,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精神科学(包括文学艺术)的领域之内。他说:“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不过对象不是植物,而是人的作品。因此,美学跟目前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接近的潮流前进。精神科学采用了自然科学的原则,方向与谨严的态度,就能有同样稳固的基础,同样的进步。”
丹纳认为文学研究应该从具体的文学史实出发在分析大量的文学史料的基础之上,才能发现文学艺术的规律。“我们的美学是现代的,和旧美学不同的地方是从历史出发而不从主义出发,不提出一套法则叫人接受,只是证明一些规律”。
在《艺术哲学》中,丹纳分析了大量史实,对一些典型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列举了古希腊、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6世纪的法国、17世纪荷兰的艺术文艺史实,并加以分析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要素的紧密关系。
①种族
丹纳的种族指的是种族特性,它来源于天生的遗传性,是一个种族区别于其他种族的独有特性,这是一种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原始印记。
“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种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原始模型的巨大标志,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生命力量或原始冲动,是第一性的不变的印痕,它隐藏在这个种族的变化着的语言、宗教、文学和哲学之中,隐藏在种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即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之后,地域、气候、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仍然可以透过时代所给予这个种族的第二性的印痕下面,去发现种族自身的“血统和智力的共同点”,正因如此,种族才得以延续,文化传统才得以保存。
这是种族的天性,比如希腊人身上都具有水手的素质,早在荷马时代希腊人就能泛舟渡海,具有适于航海的天性,而且这种天性至今保持不变。希腊1840年全国仅有90万人,水手竞有3万,海船4千艘,几乎垄断了地中海短程航运。其他如某些人勇敢而聪明,某些人胆小而心存依赖,某些人有高级的概念和创造等等,都会在种族的天性,即“永久的本能”上留有自己的烙印。这种“永久的本能”是一种“不受时间影响,在一切形势、一切气候中始终存在的特征。”
他高度推崇希腊人的艺术家才能,认为古希腊艺术之所以发达;与希腊人的种族天性是不可分的。希腊人有着艺术家的天赋,有乐观和活泼的天性,有精细敏锐的感官,而这正是一个艺术家的必备素质。他认为是民族的性格和特性决定了艺术的某些特点,也构成了艺术发展的原始动力。对于种族形成的原因,他更多地强调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他认为种族的特征是由自然环境造就起来的,而种族的特征又体现在民族的精神文化上,成为民族精神文化原始动力的一个部分。
②环境
丹纳的所谓环境,既指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指社会文化观念、思潮制度等社会环境。
丹纳坚持整体的联系的观念,反对孤立地看待和分析事物。他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是从属于作者的全部作品的,艺术家本身也是隶属于某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的。而艺术宗派则属于它周围的趣味和与它相一致的社会。“因为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对于艺术家是相同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
同样,种族个人也不是孤立的,也要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的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的倾向,并且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了干扰或凝固的作用。”民族间的深刻差异往往源于所居的地理环境,气候的不同、地域的差异将影响居于其上的种族的性格。日耳曼民族和希腊拉丁民族之所以显出巨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国家之间的差异:“有的住在寒冷潮湿的地带,深入崎岖卑湿的森林或濒临惊涛骇浪的海岸,为忧郁或过激的感觉所缠绕,倾向于狂醉和贪食,喜欢战斗流血的生活;其他的却住在可爱的风景区,站在光明愉快的海岸上,向往于航海或商业,并没有强大的胃欲,一开始就倾向于社会的事物,固定的国家组织,以及属于感情和气质方面的发展雄辩术、鉴赏力、科学发明、文学、艺术等。有时,国家的政策也起着作用……”
自然环境的优劣影响着种族的性格和文学艺搜趣网术的发展,寒冷潮湿的气候、惊涛骇浪的海岸会使人忧郁过激,倾向于狂醉贪食,喜欢流血战斗。光明愉快的风景区则使人活泼热情,倾向于社会的事物,发展感情和气质方面的事业,如文学艺术等。社会环境包括国家政策、政治斗争、宗教信仰等等,这些会影响人们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情况,从而引起文学艺术的变化和发展。
丹纳以希腊悲剧的消亡为例,来说明社会环境变化对文学艺术发展所带来的显著影响。他说希腊悲剧的黄金时代,即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诞生的时代,正是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时代,小小的共和城邦以极大的努力获得独立,在光明的世界中取得了领袖地位。而随着民主风气消亡与马其顿的入侵,希腊进入到异族统治的时代,希腊的民族独立和精神元气一起丧失,悲剧也随之衰弱。而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出现时,正好是路易十四统治下正统的君主政体时代,这个时代提倡宫廷生活,讲究仪表的优美和起居的优雅。悲剧则以讨好皇帝和宫廷贵族为目的,剧中人物都是宫廷人物,讲究庄严高雅和诗句的工整。当君主政体和宫廷制度被法国大革命一扫而光之后,古典主义悲剧也不复存在。人类的精神文化兴盛与衰落,都可以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找到原因和根据。“每一个形势产生一种精神状态,接着,产生一批与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今日正在酝酿的环境一定会产生它的作品,正如过去的环境产生了过去的作品。”
③时代
丹纳所谓的时代,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影响当时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形成一个时代独有的“精神的气候”。
丹纳首先从生物学的立场出发,认为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着物种的繁衍和生长,在荒僻的山峰上,怪石嶙峋的山脊上,陡峭的隘坡上,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只有坚韧的松树可以生长。寒冷降临时,狂风不断,在冰柱高崖间,唯有松树这种坚强耐苦的树木可以巍然独存,“自然界的气候起着清算与取消的作用,就是所谓‘自然淘汰’。”
而在后天的精神生活中,也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它与自然气候对物种的生长起着大致相同作用,“的确,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这种“同样的作用”,就是和自然气候相同的选择和淘汰作用。“必须有某种精神气候,某种才干才能发展;否则就流产。因此,气候改变,才干的种类也随之而变;倘若气候变成相反,才干的种类也变成相反。精神气候仿佛在各种才干中作着‘选择’,只允许某几类才干发展而多多少少排斥别的。”
这种精神气候对艺术家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巨大的,决定着艺术类型的此起彼伏。“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企图向别方面发展的才干会发觉此路不通;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他变弦易辙。”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就会产生悲哀的艺术。
3世纪至10世纪时的欧洲,由于社会腐朽堕落,人口锐减,异族入侵,连年饥馑,疫疠较多,人们丧失了勇气和希望,悲观绝望成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精神气候。苦难使群众悲伤,而艺术家既为群众中的一分子,也必分担群众的苦难。在一个苦难的时代里,艺术家不可能置身事外,他可能像别人一样的破产和遭受苦难,他的妻子儿女、亲朋好友也会领受同样的灾难,这必定影响到艺术家的气质,本性快活的人不会像以前那样快活,本性抑郁的人会更加抑郁。
另一方面,艺术家在愁眉不展的人中间长大,从儿童起,日常看到的多是令人悲伤的景象,必然会使他更加地忧郁和悲哀。“艺术家从出生到死,心中都刻着这些印象,把他因自己的苦难所致的悲伤不断加深。”
况且,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是因为他比别人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更惯于辨别事物的本质。在悲伤的时代里,他在事物中看到的只能是悲伤。再加上艺术家本有的夸张本能和过度的幻想,他还会把悲伤推向极端。“特征印在艺术家心上,艺术家又把特征印在作品上,以致他所看所描绘的事物,往往比当时别人所看到所描绘的色调更阴暗。”
况且,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会受到同时代人的影响和协助。在悲伤的时代里,人们只经验到痛苦的感情,而他们所给艺术家的启示,也只能是这种悲伤和痛苦,艺术家要表现幸福,反映欢乐的感情,便会孤独无助,也就不可能产生好的作品。而且在一个悲伤的时代,艺术家的作品只表现悲伤的情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有这些都规定着作家的创作倾向,使之符合整个时代的“精神的气候”。
总结
在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中,种族因素是内部根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的推动力量,正是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及其走向。
丹纳关于构成精神文化三要素的理论明显受到前人的诸多影响。18世纪前期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主张以人类社会和客观环境去探讨决定政治法律的因素。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认为风俗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着文学艺术的发展,自然环境与时代精神决定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文艺是“民族精神”的产物。而在丹纳这里,关于文学艺术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学说发展成为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划分虽然有些含糊不清,但却基本覆盖了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初步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外部世界的复杂关系。 丹纳给艺术下的定义是:“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表现事物的某个凸出而显著的属性,某个重要观点,某种主要状态。”
主要特征是什么呢?丹纳说:“我们要记住‘主要特征’这个名词。这特征便是哲学家说的事物的‘本质’,所以他们说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本质。”世间一切事物自有其本质,即有其“特征”,艺-术的目的便是把这个特征表现得较为显著。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别的因素的阻碍,不能深入事物之内充分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艺术的任务就是要弥补现实的缺陷。“人感觉到这个缺陷,才发明艺术加以弥补。”
丹纳认为艺术是一个总体,是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个总体并不是一定要与现实相符,而是要表现和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丹纳肯定艺术要依赖现实,要摹仿现实,但不认为一味摹仿现实的作品就是好作品。“用模子浇铸是复制实物最忠实最到家的办法,可是一件好的浇铸品当然不如一个好的雕塑。”
绝对正确的摹仿并非艺术的目的,他举卢浮宫内的一幅肖像画为例,认为作者尽管用了四年的时间,用放大镜工作,画出了皮肤的纹路,颧骨上细微莫辨的血筋,散在鼻子上的黑斑,甚至表皮下的细小至微的淡蓝血管,可谓最工细、最精确的艺术品了,但丹纳却认为一张出色的速写要比它有力一百倍。
艺术家要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特征,必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应当对现实事物有所选择,选取事物的主要特征来表现,有时候为了表现的需要,还要改变各部分的比例关系,以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和作者的感受。他说:“现实不能充分表现特征,必须由艺术家来补足。”
艺术家为了使对象的某个特征表现得格外显著,为了使自己对那个对象的主观感受特别清晰,在摹仿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可以加工、改造、改变这种关系。摹仿艺术和非摹仿艺术“两者都是用同样的方法,就是配合或改变各个部分的关系,然后构成一个总体。”
丹纳举米开朗基罗的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上4个云石雕像“晨”、“暮”、“昼”、“夜”为例说,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真正的男人与女人会和他们相象,为了突出愤激与悲痛的感情,故意把躯干和四肢加长,眼眶特别凹陷,额上的皱痕像怒目的狮子,这些典型是愤怒的英雄,是悲痛的巨大的反映,通过有意改变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而获得了极高的审美效果。
从艺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丹纳规定了衡量艺术的尺度。提出艺术作品要表现事物最重要的特征,表现事物有益的特征,以及表现的特征的效果的集中程度。
丹纳的特征理论具有较浓厚的唯物主义倾向,对后世的典型理论影响很大。

儒林外史写作特色?

《傅雷家书》知识点
【名著简介】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是父子的真情流露。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 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可以说,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动人的舐犊之情!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
【作者简介】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的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傅雷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英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有二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秉性刚毅。他幼年丧父,在寡母的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文化大革命”之初,受到巨大迫害,遭到红卫兵抄家,又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1966年9月3日凌晨,愤而离世,在家中吞服巨量毒药,悲壮的走完了一生。夫人朱梅馥自缢身亡。
【写作背景】
《傅雷家书》是傅雷先生及夫人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书的摘编,其中大部分是傅雷写给大儿子傅聪的信件。当时傅聪在国外学习音乐。期间,傅雷在国内被划为“右派”,庆幸的是还被允许和身在海外的儿子,保持经常的通讯联系。悠悠岁月,茫茫大海,一封封家书把父子的心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傅雷通过家书这种形式,关心和教育儿子,给儿子智慧和鼓舞。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和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人物形象】
1.傅雷:长者的形象,人生阅历丰厚,有良知,为人坦荡,禀性刚毅,善于说教,慈祥仁爱,爱子深切,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底蕴。
2.傅雷夫人:贤惠知性,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3.傅聪:热爱音乐、执着追求理想,热爱祖国,不断努力奋斗的年轻艺术家的形象。
4.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
【思想主题】
主题: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1.傅雷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永葆赤子之心。希望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时,仍然能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并勇于攀登艺术的巅峰。
2.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3.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沦为那种庸俗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写作特色】
1.语言朴实。《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的清溪,如碧空舒卷的白云,如海上翱翔的海鸥,如无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结晶。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
2.情真意切。《傅雷家书》的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挚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同时,傅雷不忘对儿子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全方位教育。
3.富有哲理。《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折射,其中很多语句蕴含哲理,耐人寻味。
4.以书信的形式。取材生活,生活色彩浓重,非常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涉及广泛,表现了傅雷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认真严谨的作风。
【经典语录】
1.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2.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
3.赤字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4.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搜趣网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5.一位纯洁、正直、真诚和灵魂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芒不能永远湮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6.人生之中,不如意的时候往往占大多数,此时心中的苦闷该如何排解,是任由郁闷的心情侵蚀自己的生活,还是用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7.真的,巴尔扎克说的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8.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9.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10.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把地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11.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到新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很精密地称过。
12.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爱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儒林外史》知识点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
书中一方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礼教对读书人心灵的侵蚀。
1.范进
《儒林外史》以生动的语言,通过对话、外貌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范进的形象,他二十岁开始应考,考了三十五年,屡试不中,但依旧热衷于科举。他不顾戴孝在身,跑到高要县汤知县那儿去打秋风,丁忧期间,吃大虾元子,说明他迂腐、虚伪。身为主考而不知苏轼为何人,说明他没有真才实学,迂腐无能。范进中举前唯唯诺诺,对胡屠户等人的谩骂逆来顺受,怯懦麻木;中举后,与张静斋官场应对,显示了他圆滑世故的一面。 通过对范进的塑造,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范进性格分析(参考)
1)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2)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4)虚伪奸诈:从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的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和范进假惺惺的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则可看出范进的虚伪,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而做出的举动,都可看出范进为人的奸诈。
2.周进
周进是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科举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梅玖、王惠)的羞辱搜趣网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度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3.势力(趋炎附势)的世风
中举前,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梅玖、王惠)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
发迹后,从前瞧不起周进的人态度判若两人。梅玖冒称是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辞退了他的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长生禄位”。周进熟识人物态度的转变,除了写尽世态人情之外,更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间接影响,是造成污浊世风的根源。
范进中举前“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其母“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直至出榜之日,范进还在集上卖鸡,以换取早饭米。当范进中举后,众人口口声声喊着“贵人”“老爷”,送了鸡蛋,酒米来。甚至张静斋等乡绅送钱送房,甚至有人卖身投靠。
4.人物性格总结
范进:热衷功名 怯懦麻木 迂腐无能 虚伪世故
周进:中举前逆来顺 受,皓首穷经热衷科举追求仕途;但秉性忠厚,迂而不恶
严贡生:巧取豪夺 横行乡里 霸道无赖 奸诈卑鄙
严监生:吝啬 胆小怕事
胡屠户:嫌贫爱富 趋炎附势 嗜钱如命 庸俗自私
5.杜少卿
喜欢: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装病拒绝应征出仕;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出资翻修祠堂,赠送银子给鲍廷玺组建戏班、赠与管家银钱以备办丧事。还资助过杨裁缝、郭孝子等;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携妻游清凉山,反对纳妾,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杜少卿身上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作者在杜少卿身上寄寓着自己安贫乐道、恬然自安、鄙弃琐屑世务、追求人格独立的人生理想。同时,借这一形象列当时读书人一味醉心科举、热衷功名的现象进行了讽刺。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6.马二
马二(马静,马纯上)先生善良,能急人之难,周济过匡超人,洪憨仙;他热衷举业,不遗余力地宣扬举业,以赤裸裸的功名富贵去诱使匡超人进军举业。他庸俗、迂腐、游西湖时热情全在湖边的茶楼酒馆,各色小吃。
7.牛浦
牛浦郎,被称为“书中第一等下流人物”,他出身贫寒,首次亮相在甘露寺里读书,也给人刻苦好学之感,但仅为昙花一现。他好偷成性,一上场就偷诗稿、偷财物,后来冒充“牛布衣”,欺世盗名。后来跟牛玉圃学会了自吹,向道士大肆吹嘘自己与董瑛的交情,编造了骑驴走暖阁的细节。他与两位舅爷闹翻,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置新婚妻子于不顾,后来又另娶,冷酷无情。
8.匡超人
匡超人从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少年堕落为一个追名逐利,自吹自擂,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是《儒林外史》中蜕变的典型。马二先生不仅给予他物质上的资助,还为其传经授道,成为他进军科举的启蒙老师。他孝顺,机敏,能干,他的刻苦攻读感动了知县,终于踏上了科举之路。后混迹于杭州的名士圈,在“斗方名士”那里,变得厚颜无耻、自我膨胀。与潘三的一拍即合,干起了替考等非法勾当,他的礼义廉耻之心被彻底埋葬。他停妻再娶,目无法纪。薄情寡义,忘恩负义,对帮助过他的马二,潘三毫无报恩之心。
9.王玉辉
王玉辉生活清贫,但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对“礼”的追求与完善之中,一心想编三部书来影响世人。他鼓励女儿殉夫,可见其迂腐、残忍,他对礼教的盲目信仰使他和他的家人都成了悲剧人物。搜趣网当王三姑娘的神位入主节孝祠,作为父亲的王玉辉却内心隐隐作痛,其后出行在外看到少年穿白的妇人,不禁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我们分明看到了这位老父亲人性中最真挚的一面。这恰恰说明,封建礼教的虚名无法平复骨肉分离的亲情之痛,封建礼教虽然可以压抑人性,但它不可能超越人性。
10.文人雅集
①湖州莺脰湖高士集会(娄三娄四公子,杨执中,牛布衣,权勿用,张铁臂,蘧公孙,陈和甫)
②杭州西湖斗方诗会(匡超人,赵雪斋,景兰江)
③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杜慎卿,季苇萧)
11.各类典型人物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12.
书中第一事:祭泰伯祠
书中第一人:虞育德
13.四个正面人物
杜少卿:奇士豪杰,洒脱
庄绍光:隐士 悠然 (应过征辟,受赐玄武湖)
虞育德:闲淡 寓伟大于平凡中 真儒(自己生活用度紧张,却毫不犹豫地资助他人;在国子监当博士,却与廪生谈论诗赋杂学;开释犯小错的监生;给人看风水)
迟衡山:正,正人君子(是正牌的在野的淳儒,而且是个标准的业余宰相”,他的社会责任感在诸位贤人中最为强烈。贤人们祭泰伯祠的盛大礼乐活动,虽然以虞博士为首,但首倡、策划和执行的都是迟衡山。)
14.萧云仙
豪杰,行侠入仕,报效朝廷,劝农,利民,却没得到朝廷的嘉奖,反而核减追赔。
特别声明:上述所有资源仅作公益分享,严禁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本平台保持中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求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摘抄+赏析)至少三篇

①《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傅雷家书》百分之百地体现了傅雷的思想。是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审查”,也用不着担心“批判”。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鸥,如无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结晶体。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挚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纵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未知能有几人,因为这确实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学贯中西,儿子也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在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达成充分的默契。
《傅雷家书》的出版,是一桩值得欣慰的好事。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②读书笔记——《傅雷家书》摘抄
理想主义者不会快乐,……人总要到婚后才成熟。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哪一门艺术不如此!真懂是非,识得美丑的,普天之下能有几个?
人类有史以来,理想主义者永远属于少数,也永远不会真正快乐,艺术家固然可怜,但是没有他们的努力与痛苦,人类也许会变得更渺小更可悲。
有理想就有苦闷,不随波逐流就到处龌龊。
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
过度的室内生活于书斋生活恰恰是造成现代知识分子神经紧张与病态的主要原因;而萧然意远,旷达恬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只有从自然界获得。
终日在琐碎家务与世俗应对中过生活的人,也该时时到野外去洗掉一些尘俗气,别让这尘俗气积聚日久成为宿垢。
……贝多芬是部读不完的大书,他心灵的深度、广度的确代表了日耳曼民族在智利、感悟、感觉方面的特点,也显出了人格与意志的顽强,飘渺不可名状的幽思,上天入地的幻想,对人生的追求,不知其中有多少深奥的谜。贝多芬实在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无怪罗曼.罗兰要把歌德与贝多芬作为不仅是日耳曼民族而且是全人类的两个近代的高峰。
真正的佛教教理并不相信真有天堂地狱;而是从理智上求觉悟,求超度;觉悟是悟人世的虚幻,超度是超脱痛苦与烦恼。尽管是出世思想,却不予人以热烈追求幸福的鼓动,或急于逃避地狱的恐怖;主要是劝导人求智慧。……智慧使人自然而然地醒悟,信仰仅易使人入于偏执于狂热之途。
这两天有些迷茫,有些偏执,翻出以前的读书笔记,重读傅雷,感觉平静了许多。
③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
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倒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The first prize is always luck.
Gains come with maturity.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一切真实的成就,必有真正的人赏识。
一个热情的人,尤其是青年,过火是免不了的;只要心地善良、正直、胸襟宽,能及时改正自己的判断,不固执己见,那就很好了。
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惟有冷静与客观,终能想出最好的办法。
所以才气越高,越要提防,用solid的学识来充实,用冷静与客观的批评精神,持续不断的检查自己。惟有真正做到这一步,而且终身的做下去,才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美则美矣,无奈不能持久。希望热情能永久持续,简直是愚妄;不考虑性情、品德、品格、思想等等,而单单执着与当年一段美好的梦境,希望这梦境将来成为现实,那么我警告你,你可能遇到悲剧!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
必须有不怕看自己丑脸的勇气,同时又要有冷静的科学家头脑与实验室工作的态度。
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
正规工作是驱除烦恼最有效的灵药!
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和缓,声音越柔和。
普遍不一定就是水平高,但质究竟是从量开始的。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
夫妇到后来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
情调的愉快、开朗、活泼、轻松,风格之典雅、妩媚,已经之纯净、健康,气息之乐观、天真,和声的柔和、堂皇,甜而不俗:处处显出南国风光与意大利民族的特性,令我回想到罗马的天色之蓝,空气之清冽,阳光的灿烂,更进一步追怀二千年前希腊的风土人情,美丽的地中海与柔媚的山脉以及当时又文明又自然、又典雅又朴素的风流文采,正如丹纳书中所描写的那些境界。
苦闷的强弱原是随欲望与野心的大小而转移的。
真正的佛教教理并不相信真有天堂地狱;而是从理智上求觉悟,求超度;觉悟是悟人世的虚幻,超度是超脱痛苦与烦恼。
世上就绝没有放纵无度而不自食其果的事!
经常与社会接触而仍然能保持头脑冷静,心情平和,同时能保持对艺术的新鲜感与专一的注意,的确是极不容易的事。
智者自甘淡泊。
正如日常生活有规律,并非求生活刻板枯燥,而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节省更多的精力来做些有用的事,读些有益的书,总之是为了更完美的享受人生。
成功的婚姻不仅对当事人是莫大的幸福,而且温暖的光和无穷的诗意一直照射到、渗透入双方的家庭。
。。。观众除了与剧中的人发生共鸣,亲身经受强烈的情感之外,还感到理性节制的伟大,人不被自己的情欲完全支配的伟大。这伟大也就是一种美。感情的美近于火焰的美、浪涛的美、疾风暴雨之美,或是风和日暖、鸟语花香的美;理性的美却近于钻石的闪光、星星的闪光、近于雕刻精工的美,也就是智慧之美!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
现代青年头脑太单纯,说他纯洁固然不错,无奈遇到现实,纯洁没法作为斗争的武器,倒反因天真幼稚而多走不必要的弯路。
。。。可是从来没有遇到任何人能带我到那个at the same time passionate and serene, profound and simple, affectionate and proud, subtle and straightforward(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真)的世界。
社会踩不死你,就跪在你面前。
It is an art to look like without art.
The natural is the result of efforts.
人生就在寒来暑往中老去!
一切多往远处想,大处想,多想大众,少顾到自己,自然容易满足。一个人不一定付了代价有报酬,可是不付代价的报酬是永远不会有的。即使有,也是不可靠的。
有理想就有苦闷,不随波逐流就到处龌龊。
感情强烈的人不怕别的,就怕不够客观;防止之道在于多多借鉴,从别人的镜子里检查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耐得住寂寞是人生一大武器,而耐寂寞也需要自幼训练。
你得随时提醒自己,你的苦闷没有理由发泄在第三者身上。
每一行有每一行的humiliation(屈辱)和misery(辛酸),能够resign(心平气和,隐忍)就是少痛苦的不二法门。
最要紧及早留些余地,精力、体力、感情,要想法做到细水长流!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