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描写苏州的美文
最好是名家写的,谢谢~ 横塘远去
秋末
在人们印象里,苏州西郊的横塘,不是旅游景点。苏州周边远远近近的古镇,借旅游的东风,一个一个在兴盛起来,唯独没有横塘。能勾起游兴一去横塘的,就是运河边上睡着的古老的驿亭。
横塘,可是诗人骚客常吟唱的呀,读了点诗词又谁人不识君。
范成大以横塘为题,有专门吟唱横塘的。“南浦春来一绿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一幅江南烟雨送客图。“阵阵轻寒细马桥,竹林茅店小帘招。东风已绿南溪水,更染溪南万柳条”,一派田园风光。
清代诗人吴宽也以《过横塘》为题,“夏半横塘风日多,画船载酒压晴波”,把过横塘作为“登山第一歌”;唐寅在《江南四季歌》中,说“吴山穿绕横塘过,虎丘灵岩复元墓”,把横塘与虎丘、灵岩吴中诸山连了起来;厉颚在《自石湖至横塘二首》中,“为爱横塘名字好,梦肠他日绕吴门”,化用《吴书》孙坚“母怀妊坚,梦肠出绕吴昌门”的典故,把爱横塘推到了极致。
横塘更出了名的,还在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江南黄梅时的烟雨、满城飞絮,比作一腔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种不同的愁,异曲同工,到了绝处。也因“梅子黄时雨”,贺铸得了贺梅子的雅称。词的开头,“凌波不过横塘路”,横塘也出了名。
张中行老先生二十年前来苏州,在《姑苏半月》中就因贺铸的《青玉案》而专写了一节过横塘的思绪:坐汽车西行三次,往返过那个地方六次,每次过,看江水,看路旁的房屋,心里都泛起“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的思情。这是由贺铸的一首《青玉案》词引起的,词的开头是“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我读,同人闲谈,常常接触这首词,以为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类所谓豪放的相比,这写得才是词境,值得用心灵去吟味……
横塘还在,可是,这么烟雨,这么尽绿,让人寻芳,引起诗人骚客万般怜爱的横塘,已经远去,只能像张中行先生一样,车过横塘,想想罢了。横塘,你是怎么远去,怎么消失的?
或许横塘没有许多名胜古迹留下来,没有像沈万三那样的沈厅、明清时的民居留下来,没有同里、角直那样的河桥留下来,或许后来再没有像范成大、贺铸那样的诗人住在横塘附近了,这或许都是原因;但横塘的消失,可能已有一二百年了,我猜想,横塘的功能变了,横塘已不是苏州水陆交通的津口和要冲了。或许就是,公路的开通,路失横塘。
“凌波不过横塘路”,女士去石湖、太湖,去灵岩、洞庭,到了横塘就要改乘水路,男士也是如此。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浪游记快,说:“吾父稼夫公唤女伶演剧,宴客吾家。余患其扰,先一日约鸿干赴寒山登高,藉访他日结庐之地。芸为整理小酒榼。越日天将晓,鸿干已登门相邀,遂携榼出胥门,入面肆,各饱食。渡胥江,步至横塘枣市桥,雇一叶扁舟,到山日犹未午……”横塘是游石湖、太湖、灵岩的第一站。横塘,通胥口,通越溪,连太湖,连京杭大运河,苏州水路交通的要冲,西行、北进的渡口,水路造就了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尽管今天横塘仍是苏州西部水路交通的必经之地,但作为石湖、太湖诸多名胜的起始,作为折柳送客的站头,陆路的兴盛,公路的畅通,这样的作用减少了,降低了,乃至可有可无了。横塘因水路而名,也因水路而失。这或许也是交通发展的一种结果,用不到读古人诗而伤今人的神。
很久没有去横塘了,横塘成不了旅游景点,也得去问问。兴致一来,再热的天,也挡不了。或许横塘的小街比不得周庄、同里的老街,或许横塘不想走古镇新区的路,原来一条临河而建的街,已是荡然无存,展现在面前的是江南千镇一面的新镇,一条水泥路的两边,林立着四五层高的楼房,底层开着商铺。穿过一条小路,来到大运河岸边。亭子桥卧龙似的横亘在运河上,与彩云桥、古驿亭,组成一个直角,运输船川流而过,多少给人一点今古奇观。而瞅瞅运河两岸,一边在装卸红砖,一边在下载金属废件,一边碎砖满地,一边满地油污,游兴了然无痕。彩云桥卧在胥江与运河的交接处,与驿亭相连。不知为何,刻有“彩云桥”的花岗石栏,被弃在一旁。还能使人唤起横塘古镇思绪的,古驿亭静静地蹲在河边。在遥远的过去,这儿灯悬待月、客到烹茶、远映胥江,冷清之中还是相当有热气的。而今,无论白天夜晚都没有客到烹茶了,唯有月照胥江。古驿亭,还能吸引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河东边杂乱的民居,家家门前屋后的铁栅栏,一条墨黑似的小河,发着阵阵臭味,游兴绝对不会再有了。
应该包蕴在横塘里,镇东一里许就是吴中才子唐寅的墓。经过多次修葺,加上边上新筑的秋香园,无论旅游,无论拜谒这位使苏州名声远播的才子,横塘还是有吸引力的。尽管天大热,游客不多,唐寅纪念室里还是见到七八个来自外地的年轻学子。传媒介绍,苏州将花大力开发石湖,苏州发展又在西进,石湖离不开横塘,横塘又是西进的门户,西进的起点,北边苏州高新区又在合围过来,横塘应该兴盛起来。唐寅纪念室有副楹联,半联云:“继宋玉招魂之后,此番苍墓重修,更装点横塘美景,替湖山花月增妍”,唐墓已经装点,横塘美景何时重来?
横塘南望
邱载
横塘是个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古镇。她位于我们古城西南角,坐落在胥江、古运河和越来溪的会合处,史称“横塘古渡”。
横塘首先是个诗镇。早在一千多年前,横塘就耸立在优美的诗林里。“未随洞庭酌,且醉横塘席”,盛唐诗人孟郊就曾醉倒在横塘的诗情画意之中。而后,宋代的诗人贺铸、范成大,明清的文征明、唐寅、吴宽……他们都为横塘留下了清新、秀丽的诗词:碧水青山、古渡亭桥、黄墙朱塔、春雨烟柳、秋月画船……这就是古老的、已经逝去的,却仍顽强地活在诗中的横塘!
在描绘横塘的诗词中,最有名的当推北宋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浓郁的水乡田园风光里,倾注了诗人无限的希冀和爱。诗作一经传世,立即轰动文坛,成为宋词的典范。贺铸从此以“贺梅子”的雅号著称于世。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都必学《青玉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词对于横塘的意xUslqJVh义,绝不亚于《枫桥夜泊》之于寒山寺。那么为何寒山钟声至今仍不绝于耳,而《青玉案》所及的横塘,在人们印象中却显得冷落、淡漠了呢?
其实,今日的横塘仍然保存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北有古驿亭、彩云桥,南有范成大祠堂、石湖景区,东有唐寅墓,西有七子山藏军洞、始苏台遗址和郁郁葱葱的横山森林公园,等等。其中一些古遗迹的历史价值绝不逊于寒山寺、江枫桥。今日横塘缺的是意境,像现今枫桥寒山寺那样的意境,那些描写横塘诗中的清新、秀丽的意境。
当然,更多的人则对我言说,苏州人没有有意冷落、淡漠横塘,实在是顾不过来啊,东园西区的开发建设实在让苏州人够忙的了。苏州高新区的宽阔道路、洁净厂房已经与横塘镇的镇北连成一片。2002年,在把苏州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城市化进程中,苏州人又把注意力投向了横塘镇南,决定在胥江以南、上方山以东、运河以西这块风水宝地上,筹建苏州国际教育园(北区)。在开发建设的主体单位―――苏州高新中锐科教发展有限公司的陈列室里,我们看到了国际教育园(北区)的规划模型。教育园环绕核心区,环状辐射教育科研区、生活后勤区三个圈层,一条绿化景观大道贯穿南北,将上方山的山体脉络引入教育园,与石湖景区融为一体。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经过三到五年的开发建设,这里将形成以培养高级国际型人才、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山水教育园。
横塘还是个旅游古镇。清代诗人蔡云曾写“石湖串月”一诗:“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想当年,八月十八游石湖,苏州老百姓倾城而出,石湖岸边人山人海,人们通宵达旦地赏月、烧香,如痴如醉地观看龙舟、拳船比赛……第二天,游人被踏掉的鞋子要堆成小山样哩。岁月沧桑,石湖的秀美风光和庙会热闹的情景却一直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2001年下半年,重振石湖旅游业摆上了市府的议事日程,11月专门成立了石湖(上方山)景区开发建设办公室,负责景区的整治、规划、开发、协调等工作。2002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石湖景区总体规划。根据苏州城市发展需要,决定把石湖景区建设成以吴越遗迹和江南田园风光为特色,具有生态、游览、科普、休闲等功能的国家级的重要风景区,包括:上方山、石湖、七子山、滨湖等七大景群;景区面积从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大为22.3平方公里。
当年古诗中有名的梅子桥,已成了铁栏杆水泥桥了。此刻,我们站在梅子桥上向南眺望,新建的铁索拉杆的石湖大桥横跨在大运河上,高高的斜拉索桥墩像干将、莫邪两把巨剑直刺蓝天;而国际教育园(北区)的主环路工程已于去年9月开工兴建;石湖里挖泥船往返穿梭,清淤净水工程正在紧张进行;而湖东的1000余亩风景林地已经建成,在成片的银杏、樟树林里,映掩着荷塘、小桥、湖石小品……已初步形成一个滨湖景群。当我们收回目光,再凝视梅子桥畔,多么希望能见到,有一尊诗人贺铸的塑像,一方《青玉案》的诗碑,还有古亭、垂柳、系着画舫。愿日后的横塘以优美的诗境净化我们沾满红尘的心灵,让我们领略到悠久的吴越遗韵和江南田园的清新纯情。
寂寥宝带桥
吴中橘红
苏州因水成市,故以桥多而闻名于世,所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阑三百九十桥”(白居易诗)。在苏州从古至今所建的众多桥梁中,魅力独具的我想得数宝带桥了。宝带桥横卧于运河与澹台湖之间,桥长千余尺,桥洞五十三个,就像一条长长的玉带,平缓地飘浮在宽阔的水面上。每到中秋月夜,便能见到”宝带串月”奇景:五十三孔连缀倒映水中,虚实相映间,水中有五十三个“月亮”串连……于是,宝带桥成了苏州人中秋赏月的绝佳去处。怎奈宝带桥已废弃,如今不免生出几分寂寥。
今春的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单车去看看久违了的宝带桥。原来沿城东运河的那条马路可通宝带桥,不料如今一路过去都是一个个卸货的码头。路上一堆堆红砖、水泥什么的,最后堵得连自行车都没法子过。于是我只好再绕道人民路,经团结桥、长桥,然后向东七转八拐的,总算兜到了宝带桥。
走过一段石板路,桥堍有只残存的汉白玉石狮,破损得较为严重,见石狮身上有好几处用白水泥修补的痕迹。青岗石夹着花岗石的桥面平平坦坦,走在上面如履平地。桥面的石缝里,生长出各色各样叫不上名的野草来。桥上有一个小青年骑着山地车,慢腾腾笃悠悠的一路看风景。过一会儿又遇上一个背着相机提着三角架的中年男子,不时注视着太阳所处的位置,长发飘飘像是一个搞摄影的。行走中偶尔也碰到一对情侣,有说有笑地与我擦肩而过。但就一座桥而言,宝带桥还是让人觉得过于冷清了。
正是暮春时分,四周田野里油菜花金黄,河搜趣网两岸杨柳碧绿,阳光下河水波光粼粼,远处长方山一脉葱翠。“长虹卧波、鳌背连云”的宝带桥,与周边的环境结合得竟是如此和谐巧妙。人行走在桥上,不觉进入了宋词的意境里。
只要从稍远处观望,宝带桥便像一条玉带飘浮在绸缎一般的水面上,桥中微微隆起的一段,恰似玉带上的搭扣。这是我坐在宝带桥不远处的石亭里,看宝带桥所得到的感觉。亭叫乙未亭,堆满岁月的尘埃。亭里的那块张松声碑记,被时光磨得光秃秃的,碑文已无从辨认。太阳渐渐西落,不觉暮色降临,近处的澹台祠香火袅袅,此刻的宝带桥越发显得落寞了。
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当时为了保障漕粮畅通,朝廷一方面加强了运河两边的卫戌,另一方面又广修纤道。而澹台湖口有三百多米的湖面,纤道被阻断,漕船至此困难重重。为了方便拉纤引船,又不切断太湖水入海的通道,并考虑到船只的通行,便设计建造了这样一座独具个性的石拱桥。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轮船的兴起,才使为便于拉纤引船而建的宝带桥失去了作用。如今被废弃的宝带桥成了一道昨日的风景,桥上荒草萋萋落拓寂寥,呈现出一番英雄暮年的凄凉景象,看了不免叫人生出许多感慨。
说井
蔡叔健
井,凿地取水也。“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世上第一口井是谁挖的,已湮没无考,想来井该是人类从“被动”地自江河湖泊取水,到“主动”地穿地取水,经过远、无数实践所积累的智慧结晶!
有井,周围就有人家,井多更表明人气旺盛,而苏州的“人均”井数,自古以来,可以说是排列在前几位的,这该是天堂的标志之一吧!
几千年来,井对人类,不夸大地说,起过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作用,有哪一口井,不曾当过一个“圆心”,将她的清泉滋润着周围,养育着万物?何况井水冬暖夏凉,甘甜爽口,恩泽苍生。井,不断地将水施舍给人们,自身亦借此不断地净化。
人们不光使用井,还让井休息。苏州人自古就有封井之俗:在大年夜用红纸贴没井口,要到正月里,好像要到年初五才可以开封使用。井使用不肮脏,也要清洗,在从前,就是人们所说的“淘井”。那时,得请几位体力棒,耐力好的壮汉,快速不停地汲水,井水先清后混,直到将黄泥汤也打个净光,见了井底,才罢休。待过了一夜,井里又会涌出清泉来。现今,再也没人干“淘井”这种“傻”事了。倒不是因为有了抽水机,也不是因为有了自来水,由于井水的水源大多已被污染了。再有技术支撑的现代人,做梦也别想把井“洗”干净!
苏州最古老的井www.souquanme.com,或许得数灵岩山上的吴王井和玩月池了,这两口并列的井,可能也是苏州地势最高的井了。最动人的井该是东山柳毅井了,有关这口井,相传的故事酷极了。还有虎丘的憨憨泉,也可算是口“名”井了。然而,这些有名的井,有的“寄人篱下”,有的被迫“动迁”,有的虚有其名;至于数不过来的无名“井”辈,休再提昔日的贡献,只在今天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先是道路的扩建,被赶出“家门”,后又呜呼哀哉,任人一口口地吃掉!
关于井,说得风趣的,有《南村辍耕录》中所谓:“人欲娶妻,谓之寻河觅井。已娶而料理家事,谓之担雪填井。男婚女嫁,财礼奁具,种种不可阙,谓之投河奔井。”这些不论是好是坏的话,道出了井的重要性。可以说,人们一生实在不离不开“井”。
如果再也没有井了,那么,老师讲成语:“饮水思源”,小学生只会想起自来水龙头,而说起俗语:“饮水不忘掘井人”,孩子们或许会好奇地问,掘井人是干什么的?
井是无法移入博物馆里保存的,但我希望最好留些口井吧!至少还可以让我等井底之蛙有个坐井观天的地方!
古城赋
林锡旦
古者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千五百余年;巧也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时值二十八届。相逢相会,盛世盛事。献赋数句,惟作一颂。
江南平原,勾吴立国;太湖之滨,伍员建城。通门二八而水道陆衢;环城一河并三纵四横。水木清华,川原暄淑,竟繁衍成锦绣之乡、风雅之薮;风土清嘉,人物隽秀,且发展为文萃之邦、园林之城。因山兮得名苏州,以地兮亦谓吴中,世称兮人间天堂,又号兮东方水城。奕奕煌煌,代有遗迹;星星点点,世有传承。
君不见运河西来,涛声依稀。自古千帆鼓浪,供输南北;长年万里通波,集散东西。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飞阁跨津梁,茂苑赛京畿。金阊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相依。中市大街兮五金杂陈;玄妙观前兮百货骈阗。人民路长兮商铺林立,专业坊巷兮各业整齐。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基。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
巡览古迹,探访名胜。则馆娃吴宫,采草香径;走犬长洲,荡舟锦帆。虎丘剑池,疑冢千古未解;生公讲台,莲池一石头点。试剑而思干将;练兵而忆孙武。斜塔迎朝晖,姑胥拥翠微。画船灯舫,山塘七里烟笼;茶寮酒肆,长堤一路花香。江枫渔火,百八钟声警世;寒山拾得,数篇诗句教人。城里半园亭,无非前人居住之所;巷内几寺院,均属今日旅游之地。沧浪亭畔,未进园而先成景,一泓绿水兮相迎;狮子林内,方入洞而已迷路,几座假山兮莫辨。拙政名园,疏朗平淡而近乎自然,茂树曲池乃胜甲吴下;寒碧山庄,留园法帖而长留天地,冠云三峰乃独冠吴中。敬亭山房艺圃,维其明式;环秀山庄假山,独步江南。枕波听橹,耦园住佳耦;负郭临流,城曲筑诗城。渔隐网师兮撷秀名楼;虎葬药圃兮殿春题簃。五百罗汉,虽仅西园一角;独重律宗,竟至东震三千。龙蟠水陆兮古盘门;瑞照塔院兮喜来登。建筑美与人文美,融为一体;自然美共艺术美,相得益彰矣。
至若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状元宰相故宅,庭院深深。一重重,门楼堂楼走马楼,蕴含民情风俗;一进进,轿厅客厅纱帽厅,流传才子佳人。聚族而居,厚德载福;睦邻为友,持俭致勤。风烟十万家,水埠两岸边。画桥岂三百,幽巷数不清。平江路段兮双桥叠现;怡园街区兮密布重檐。登楼看雨,倚栏临风。花应解语,石不能言。绳痕之井栏,记岁月之沧桑;凝重之牌坊,竖道德之典型。义庄祠堂,昔日之善举;会馆公所,乡邦之联盟。文保单位,控保建筑,方列绝对保护;古构筑物,历史街区,乃已紫线圈明。清风明月无价,近水远山有情。富土而为同里,水乡而有周庄。具区莫厘缥缈,林屋雕楼;消夏湖光山色,翠峰隐亭。地杰更人灵,才士多贤能。朱张顾陆,东吴之所以鼎立;彭宋潘韩,清季之所以扬名。宋有两范,诗文传诵百世;明有四家,书画流韵至今。昆曲婉转,笛箫依依传送;吴侬软语,琵琶声声相闻。苏绣并缂丝,精细雅洁;宋锦与年画,独具风韵。原真性、整体性,整旧如故;可读性、可持续性,传承似新。
历经千载,名城依旧珍藏珠玉;时逢盛世,胜地重新捧献宝贝。仁者乐山xUslqJVh,智者乐水。惟古城古乡镇,今世少见;吴地吴文化,历劫不毁。愿园林遗产扩展项目申遗成功!复吾古城历史文化之应有品位。噫!水乡兮水为灵魂,人文兮人需教化;古城兮古乃核心,名都兮名应护卫。此亦申遗题中之义,古城不朽之道也。
秋末
在人们印象里,苏州西郊的横塘,不是旅游景点。苏州周边远远近近的古镇,借旅游的东风,一个一个在兴盛起来,唯独没有横塘。能勾起游兴一去横塘的,就是运河边上睡着的古老的驿亭。
横塘,可是诗人骚客常吟唱的呀,读了点诗词又谁人不识君。
范成大以横塘为题,有专门吟唱横塘的。“南浦春来一绿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一幅江南烟雨送客图。“阵阵轻寒细马桥,竹林茅店小帘招。东风已绿南溪水,更染溪南万柳条”,一派田园风光。
清代诗人吴宽也以《过横塘》为题,“夏半横塘风日多,画船载酒压晴波”,把过横塘作为“登山第一歌”;唐寅在《江南四季歌》中,说“吴山穿绕横塘过,虎丘灵岩复元墓”,把横塘与虎丘、灵岩吴中诸山连了起来;厉颚在《自石湖至横塘二首》中,“为爱横塘名字好,梦肠他日绕吴门”,化用《吴书》孙坚“母怀妊坚,梦肠出绕吴昌门”的典故,把爱横塘推到了极致。
横塘更出了名的,还在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把江南黄梅时的烟雨、满城飞絮,比作一腔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种不同的愁,异曲同工,到了绝处。也因“梅子黄时雨”,贺铸得了贺梅子的雅称。词的开头,“凌波不过横塘路”,横塘也出了名。
张中行老先生二十年前来苏州,在《姑苏半月》中就因贺铸的《青玉案》而专写了一节过横塘的思绪:坐汽车西行三次,往返过那个地方六次,每次过,看江水,看路旁的房屋,心里都泛起“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的思情。这是由贺铸的一首《青玉案》词引起的,词的开头是“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我读,同人闲谈,常常接触这首词,以为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类所谓豪放的相比,这写得才是词境,值得用心灵去吟味……
横塘还在,可是,这么烟雨,这么尽绿,让人寻芳,引起诗人骚客万般怜爱的横塘,已经远去,只能像张中行先生一样,车过横塘,想想罢了。横塘,你是怎么远去,怎么消失的?
或许横塘没有许多名胜古迹留下来,没有像沈万三那样的沈厅、明清时的民居留下来,没有同里、角直那样的河桥留下来,或许后来再没有像范成大、贺铸那样的诗人住在横塘附近了,这或许都是原因;但横塘的消失,可能已有一二百年了,我猜想,横塘的功能变了,横塘已不是苏州水陆交通的津口和要冲了。或许就是,公路的开通,路失横塘。
“凌波不过横塘路”,女士去石湖、太湖,去灵岩、洞庭,到了横塘就要改乘水路,男士也是如此。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浪游记快,说:“吾父稼夫公唤女伶演剧,宴客吾家。余患其扰,先一日约鸿干赴寒山登高,藉访他日结庐之地。芸为整理小酒榼。越日天将晓,鸿干已登门相邀,遂携榼出胥门,入面肆,各饱食。渡胥江,步至横塘枣市桥,雇一叶扁舟,到山日犹未午……”横塘是游石湖、太湖、灵岩的第一站。横塘,通胥口,通越溪,连太湖,连京杭大运河,苏州水路交通的要冲,西行、北进的渡口,水路造就了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尽管今天横塘仍是苏州西部水路交通的必经之地,但作为石湖、太湖诸多名胜的起始,作为折柳送客的站头,陆路的兴盛,公路的畅通,这样的作用减少了,降低了,乃至可有可无了。横塘因水路而名,也因水路而失。这或许也是交通发展的一种结果,用不到读古人诗而伤今人的神。
很久没有去横塘了,横塘成不了旅游景点,也得去问问。兴致一来,再热的天,也挡不了。或许横塘的小街比不得周庄、同里的老街,或许横塘不想走古镇新区的路,原来一条临河而建的街,已是荡然无存,展现在面前的是江南千镇一面的新镇,一条水泥路的两边,林立着四五层高的楼房,底层开着商铺。穿过一条小路,来到大运河岸边。亭子桥卧龙似的横亘在运河上,与彩云桥、古驿亭,组成一个直角,运输船川流而过,多少给人一点今古奇观。而瞅瞅运河两岸,一边在装卸红砖,一边在下载金属废件,一边碎砖满地,一边满地油污,游兴了然无痕。彩云桥卧在胥江与运河的交接处,与驿亭相连。不知为何,刻有“彩云桥”的花岗石栏,被弃在一旁。还能使人唤起横塘古镇思绪的,古驿亭静静地蹲在河边。在遥远的过去,这儿灯悬待月、客到烹茶、远映胥江,冷清之中还是相当有热气的。而今,无论白天夜晚都没有客到烹茶了,唯有月照胥江。古驿亭,还能吸引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河东边杂乱的民居,家家门前屋后的铁栅栏,一条墨黑似的小河,发着阵阵臭味,游兴绝对不会再有了。
应该包蕴在横塘里,镇东一里许就是吴中才子唐寅的墓。经过多次修葺,加上边上新筑的秋香园,无论旅游,无论拜谒这位使苏州名声远播的才子,横塘还是有吸引力的。尽管天大热,游客不多,唐寅纪念室里还是见到七八个来自外地的年轻学子。传媒介绍,苏州将花大力开发石湖,苏州发展又在西进,石湖离不开横塘,横塘又是西进的门户,西进的起点,北边苏州高新区又在合围过来,横塘应该兴盛起来。唐寅纪念室有副楹联,半联云:“继宋玉招魂之后,此番苍墓重修,更装点横塘美景,替湖山花月增妍”,唐墓已经装点,横塘美景何时重来?
横塘南望
邱载
横塘是个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古镇。她位于我们古城西南角,坐落在胥江、古运河和越来溪的会合处,史称“横塘古渡”。
横塘首先是个诗镇。早在一千多年前,横塘就耸立在优美的诗林里。“未随洞庭酌,且醉横塘席”,盛唐诗人孟郊就曾醉倒在横塘的诗情画意之中。而后,宋代的诗人贺铸、范成大,明清的文征明、唐寅、吴宽……他们都为横塘留下了清新、秀丽的诗词:碧水青山、古渡亭桥、黄墙朱塔、春雨烟柳、秋月画船……这就是古老的、已经逝去的,却仍顽强地活在诗中的横塘!
在描绘横塘的诗词中,最有名的当推北宋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浓郁的水乡田园风光里,倾注了诗人无限的希冀和爱。诗作一经传世,立即轰动文坛,成为宋词的典范。贺铸从此以“贺梅子”的雅号著称于世。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都必学《青玉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词对于横塘的意xUslqJVh义,绝不亚于《枫桥夜泊》之于寒山寺。那么为何寒山钟声至今仍不绝于耳,而《青玉案》所及的横塘,在人们印象中却显得冷落、淡漠了呢?
其实,今日的横塘仍然保存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北有古驿亭、彩云桥,南有范成大祠堂、石湖景区,东有唐寅墓,西有七子山藏军洞、始苏台遗址和郁郁葱葱的横山森林公园,等等。其中一些古遗迹的历史价值绝不逊于寒山寺、江枫桥。今日横塘缺的是意境,像现今枫桥寒山寺那样的意境,那些描写横塘诗中的清新、秀丽的意境。
当然,更多的人则对我言说,苏州人没有有意冷落、淡漠横塘,实在是顾不过来啊,东园西区的开发建设实在让苏州人够忙的了。苏州高新区的宽阔道路、洁净厂房已经与横塘镇的镇北连成一片。2002年,在把苏州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城市化进程中,苏州人又把注意力投向了横塘镇南,决定在胥江以南、上方山以东、运河以西这块风水宝地上,筹建苏州国际教育园(北区)。在开发建设的主体单位―――苏州高新中锐科教发展有限公司的陈列室里,我们看到了国际教育园(北区)的规划模型。教育园环绕核心区,环状辐射教育科研区、生活后勤区三个圈层,一条绿化景观大道贯穿南北,将上方山的山体脉络引入教育园,与石湖景区融为一体。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经过三到五年的开发建设,这里将形成以培养高级国际型人才、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山水教育园。
横塘还是个旅游古镇。清代诗人蔡云曾写“石湖串月”一诗:“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几人醉倚望湖亭。”想当年,八月十八游石湖,苏州老百姓倾城而出,石湖岸边人山人海,人们通宵达旦地赏月、烧香,如痴如醉地观看龙舟、拳船比赛……第二天,游人被踏掉的鞋子要堆成小山样哩。岁月沧桑,石湖的秀美风光和庙会热闹的情景却一直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2001年下半年,重振石湖旅游业摆上了市府的议事日程,11月专门成立了石湖(上方山)景区开发建设办公室,负责景区的整治、规划、开发、协调等工作。2002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石湖景区总体规划。根据苏州城市发展需要,决定把石湖景区建设成以吴越遗迹和江南田园风光为特色,具有生态、游览、科普、休闲等功能的国家级的重要风景区,包括:上方山、石湖、七子山、滨湖等七大景群;景区面积从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大为22.3平方公里。
当年古诗中有名的梅子桥,已成了铁栏杆水泥桥了。此刻,我们站在梅子桥上向南眺望,新建的铁索拉杆的石湖大桥横跨在大运河上,高高的斜拉索桥墩像干将、莫邪两把巨剑直刺蓝天;而国际教育园(北区)的主环路工程已于去年9月开工兴建;石湖里挖泥船往返穿梭,清淤净水工程正在紧张进行;而湖东的1000余亩风景林地已经建成,在成片的银杏、樟树林里,映掩着荷塘、小桥、湖石小品……已初步形成一个滨湖景群。当我们收回目光,再凝视梅子桥畔,多么希望能见到,有一尊诗人贺铸的塑像,一方《青玉案》的诗碑,还有古亭、垂柳、系着画舫。愿日后的横塘以优美的诗境净化我们沾满红尘的心灵,让我们领略到悠久的吴越遗韵和江南田园的清新纯情。
寂寥宝带桥
吴中橘红
苏州因水成市,故以桥多而闻名于世,所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阑三百九十桥”(白居易诗)。在苏州从古至今所建的众多桥梁中,魅力独具的我想得数宝带桥了。宝带桥横卧于运河与澹台湖之间,桥长千余尺,桥洞五十三个,就像一条长长的玉带,平缓地飘浮在宽阔的水面上。每到中秋月夜,便能见到”宝带串月”奇景:五十三孔连缀倒映水中,虚实相映间,水中有五十三个“月亮”串连……于是,宝带桥成了苏州人中秋赏月的绝佳去处。怎奈宝带桥已废弃,如今不免生出几分寂寥。
今春的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单车去看看久违了的宝带桥。原来沿城东运河的那条马路可通宝带桥,不料如今一路过去都是一个个卸货的码头。路上一堆堆红砖、水泥什么的,最后堵得连自行车都没法子过。于是我只好再绕道人民路,经团结桥、长桥,然后向东七转八拐的,总算兜到了宝带桥。
走过一段石板路,桥堍有只残存的汉白玉石狮,破损得较为严重,见石狮身上有好几处用白水泥修补的痕迹。青岗石夹着花岗石的桥面平平坦坦,走在上面如履平地。桥面的石缝里,生长出各色各样叫不上名的野草来。桥上有一个小青年骑着山地车,慢腾腾笃悠悠的一路看风景。过一会儿又遇上一个背着相机提着三角架的中年男子,不时注视着太阳所处的位置,长发飘飘像是一个搞摄影的。行走中偶尔也碰到一对情侣,有说有笑地与我擦肩而过。但就一座桥而言,宝带桥还是让人觉得过于冷清了。
正是暮春时分,四周田野里油菜花金黄,河搜趣网两岸杨柳碧绿,阳光下河水波光粼粼,远处长方山一脉葱翠。“长虹卧波、鳌背连云”的宝带桥,与周边的环境结合得竟是如此和谐巧妙。人行走在桥上,不觉进入了宋词的意境里。
只要从稍远处观望,宝带桥便像一条玉带飘浮在绸缎一般的水面上,桥中微微隆起的一段,恰似玉带上的搭扣。这是我坐在宝带桥不远处的石亭里,看宝带桥所得到的感觉。亭叫乙未亭,堆满岁月的尘埃。亭里的那块张松声碑记,被时光磨得光秃秃的,碑文已无从辨认。太阳渐渐西落,不觉暮色降临,近处的澹台祠香火袅袅,此刻的宝带桥越发显得落寞了。
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当时为了保障漕粮畅通,朝廷一方面加强了运河两边的卫戌,另一方面又广修纤道。而澹台湖口有三百多米的湖面,纤道被阻断,漕船至此困难重重。为了方便拉纤引船,又不切断太湖水入海的通道,并考虑到船只的通行,便设计建造了这样一座独具个性的石拱桥。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轮船的兴起,才使为便于拉纤引船而建的宝带桥失去了作用。如今被废弃的宝带桥成了一道昨日的风景,桥上荒草萋萋落拓寂寥,呈现出一番英雄暮年的凄凉景象,看了不免叫人生出许多感慨。
说井
蔡叔健
井,凿地取水也。“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世上第一口井是谁挖的,已湮没无考,想来井该是人类从“被动”地自江河湖泊取水,到“主动”地穿地取水,经过远、无数实践所积累的智慧结晶!
有井,周围就有人家,井多更表明人气旺盛,而苏州的“人均”井数,自古以来,可以说是排列在前几位的,这该是天堂的标志之一吧!
几千年来,井对人类,不夸大地说,起过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作用,有哪一口井,不曾当过一个“圆心”,将她的清泉滋润着周围,养育着万物?何况井水冬暖夏凉,甘甜爽口,恩泽苍生。井,不断地将水施舍给人们,自身亦借此不断地净化。
人们不光使用井,还让井休息。苏州人自古就有封井之俗:在大年夜用红纸贴没井口,要到正月里,好像要到年初五才可以开封使用。井使用不肮脏,也要清洗,在从前,就是人们所说的“淘井”。那时,得请几位体力棒,耐力好的壮汉,快速不停地汲水,井水先清后混,直到将黄泥汤也打个净光,见了井底,才罢休。待过了一夜,井里又会涌出清泉来。现今,再也没人干“淘井”这种“傻”事了。倒不是因为有了抽水机,也不是因为有了自来水,由于井水的水源大多已被污染了。再有技术支撑的现代人,做梦也别想把井“洗”干净!
苏州最古老的井www.souquanme.com,或许得数灵岩山上的吴王井和玩月池了,这两口并列的井,可能也是苏州地势最高的井了。最动人的井该是东山柳毅井了,有关这口井,相传的故事酷极了。还有虎丘的憨憨泉,也可算是口“名”井了。然而,这些有名的井,有的“寄人篱下”,有的被迫“动迁”,有的虚有其名;至于数不过来的无名“井”辈,休再提昔日的贡献,只在今天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先是道路的扩建,被赶出“家门”,后又呜呼哀哉,任人一口口地吃掉!
关于井,说得风趣的,有《南村辍耕录》中所谓:“人欲娶妻,谓之寻河觅井。已娶而料理家事,谓之担雪填井。男婚女嫁,财礼奁具,种种不可阙,谓之投河奔井。”这些不论是好是坏的话,道出了井的重要性。可以说,人们一生实在不离不开“井”。
如果再也没有井了,那么,老师讲成语:“饮水思源”,小学生只会想起自来水龙头,而说起俗语:“饮水不忘掘井人”,孩子们或许会好奇地问,掘井人是干什么的?
井是无法移入博物馆里保存的,但我希望最好留些口井吧!至少还可以让我等井底之蛙有个坐井观天的地方!
古城赋
林锡旦
古者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千五百余年;巧也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时值二十八届。相逢相会,盛世盛事。献赋数句,惟作一颂。
江南平原,勾吴立国;太湖之滨,伍员建城。通门二八而水道陆衢;环城一河并三纵四横。水木清华,川原暄淑,竟繁衍成锦绣之乡、风雅之薮;风土清嘉,人物隽秀,且发展为文萃之邦、园林之城。因山兮得名苏州,以地兮亦谓吴中,世称兮人间天堂,又号兮东方水城。奕奕煌煌,代有遗迹;星星点点,世有传承。
君不见运河西来,涛声依稀。自古千帆鼓浪,供输南北;长年万里通波,集散东西。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飞阁跨津梁,茂苑赛京畿。金阊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相依。中市大街兮五金杂陈;玄妙观前兮百货骈阗。人民路长兮商铺林立,专业坊巷兮各业整齐。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基。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
巡览古迹,探访名胜。则馆娃吴宫,采草香径;走犬长洲,荡舟锦帆。虎丘剑池,疑冢千古未解;生公讲台,莲池一石头点。试剑而思干将;练兵而忆孙武。斜塔迎朝晖,姑胥拥翠微。画船灯舫,山塘七里烟笼;茶寮酒肆,长堤一路花香。江枫渔火,百八钟声警世;寒山拾得,数篇诗句教人。城里半园亭,无非前人居住之所;巷内几寺院,均属今日旅游之地。沧浪亭畔,未进园而先成景,一泓绿水兮相迎;狮子林内,方入洞而已迷路,几座假山兮莫辨。拙政名园,疏朗平淡而近乎自然,茂树曲池乃胜甲吴下;寒碧山庄,留园法帖而长留天地,冠云三峰乃独冠吴中。敬亭山房艺圃,维其明式;环秀山庄假山,独步江南。枕波听橹,耦园住佳耦;负郭临流,城曲筑诗城。渔隐网师兮撷秀名楼;虎葬药圃兮殿春题簃。五百罗汉,虽仅西园一角;独重律宗,竟至东震三千。龙蟠水陆兮古盘门;瑞照塔院兮喜来登。建筑美与人文美,融为一体;自然美共艺术美,相得益彰矣。
至若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状元宰相故宅,庭院深深。一重重,门楼堂楼走马楼,蕴含民情风俗;一进进,轿厅客厅纱帽厅,流传才子佳人。聚族而居,厚德载福;睦邻为友,持俭致勤。风烟十万家,水埠两岸边。画桥岂三百,幽巷数不清。平江路段兮双桥叠现;怡园街区兮密布重檐。登楼看雨,倚栏临风。花应解语,石不能言。绳痕之井栏,记岁月之沧桑;凝重之牌坊,竖道德之典型。义庄祠堂,昔日之善举;会馆公所,乡邦之联盟。文保单位,控保建筑,方列绝对保护;古构筑物,历史街区,乃已紫线圈明。清风明月无价,近水远山有情。富土而为同里,水乡而有周庄。具区莫厘缥缈,林屋雕楼;消夏湖光山色,翠峰隐亭。地杰更人灵,才士多贤能。朱张顾陆,东吴之所以鼎立;彭宋潘韩,清季之所以扬名。宋有两范,诗文传诵百世;明有四家,书画流韵至今。昆曲婉转,笛箫依依传送;吴侬软语,琵琶声声相闻。苏绣并缂丝,精细雅洁;宋锦与年画,独具风韵。原真性、整体性,整旧如故;可读性、可持续性,传承似新。
历经千载,名城依旧珍藏珠玉;时逢盛世,胜地重新捧献宝贝。仁者乐山xUslqJVh,智者乐水。惟古城古乡镇,今世少见;吴地吴文化,历劫不毁。愿园林遗产扩展项目申遗成功!复吾古城历史文化之应有品位。噫!水乡兮水为灵魂,人文兮人需教化;古城兮古乃核心,名都兮名应护卫。此亦申遗题中之义,古城不朽之道也。
有关苏州美食的作文
详细点,400~500字松鼠鳜鱼: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一次曾信步来到松鹤楼酒楼,见到湖中游着条条桂鱼,便要提来食用,当时那鱼是用作敬神的祭品,不敢食之,但圣命难违,当差的只好与厨师商量,最后,决定取鱼头做鼠,以避“神鱼”之罪。当一盘松鼠桂鱼端上桌时,只听鱼身吱吱作响,极似松鼠叫声。尺把长的桂鱼在盘中昂头翘尾,鱼身已去骨,并创上花刀,油炸后,浇上番茄汁,甜酸适口,外酥里嫩,一块入口,满口香。乾隆吃罢,连声叫绝。由于这道菜货真价实,名不虚传,便流传至今,成为人们款待亲朋好友的名菜佳看。
叫化鸡:
叫化鸡,又名“黄泥煨鸡”。此菜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明末清初,在常熟虞山脚下有一个叫化子,一连几天都没有讨得饭食,无意中偷了一只鸡,欲以充饥,但一无炊具二无调料,连煺毛的开水也无法找到,他无奈就把鸡宰杀后掏出内脏,糊上泥巴,堆积些败枝松叶点火烤了起来。待泥巴烤得发黄,往地上一摔,鸡毛随泥巴一起脱落,香味扑鼻四溢。附近张大户的仆人路过这里,被香气诱入,讨得煨鸡之法,禀告主人。主人如法炮制,邀亲友口尝,赞不绝口,众人问主人是出自何名师,主人说,什么名师,是个叫化子,这是“叫化子鸡”。
常熟百年老店山景圆菜馆名橱朱阿二据此传说,将鸡膛内填加了几种鲜料,以猪网油、鲜荷叶包之再泥烤,味道更为鲜美,且有荷香,成为誉满中华的常熟传统名菜。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一次曾信步来到松鹤楼酒楼,见到湖中游着条条桂鱼,便要提来食用,当时那鱼是用作敬神的祭品,不敢食之,但圣命难违,当差的只好与厨师商量,最后,决定取鱼头做鼠,以避“神鱼”之罪。当一盘松鼠桂鱼端上桌时,只听鱼身吱吱作响,极似松鼠叫声。尺把长的桂鱼在盘中昂头翘尾,鱼身已去骨,并创上花刀,油炸后,浇上番茄汁,甜酸适口,外酥里嫩,一块入口,满口香。乾隆吃罢,连声叫绝。由于这道菜货真价实,名不虚传,便流传至今,成为人们款待亲朋好友的名菜佳看。
叫化鸡:
叫化鸡,又名“黄泥煨鸡”。此菜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明末清初,在常熟虞山脚下有一个叫化子,一连几天都没有讨得饭食,无意中偷了一只鸡,欲以充饥,但一无炊具二无调料,连煺毛的开水也无法找到,他无奈就把鸡宰杀后掏出内脏,糊上泥巴,堆积些败枝松叶点火烤了起来。待泥巴烤得发黄,往地上一摔,鸡毛随泥巴一起脱落,香味扑鼻四溢。附近张大户的仆人路过这里,被香气诱入,讨得煨鸡之法,禀告主人。主人如法炮制,邀亲友口尝,赞不绝口,众人问主人是出自何名师,主人说,什么名师,是个叫化子,这是“叫化子鸡”。
常熟百年老店山景圆菜馆名橱朱阿二据此传说,将鸡膛内填加了几种鲜料,以猪网油、鲜荷叶包之再泥烤,味道更为鲜美,且有荷香,成为誉满中华的常熟传统名菜。
描写苏州特产的作文
字数450字左右,越多越好,好的我另给分,急!!!!!!!!!!!!苏州有许多特产,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1、 阳澄湖大闸蟹 .........推荐度★★★★★
阳澄湖清水大闸蟹享有“蟹中之王”的美称,其外形特征:青背、白肚、黄毛、金爪、体壮。青背,蟹背青得发亮,清爽,半透明,烧熟后,显纯红,红得鲜艳。它不同于其它湖区螃蟹的灰色,色暗,泥土色重,熟后呈淡红,红中带灰。白肚,蟹肚呈白色,白得有光泽,给人以水亮玉质般美感(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有些水深的地方也养殖阳澄湖大闸蟹,因而有少量其它湖区螃蟹肚灰白或灰色,或白得不清洁。黄毛,蟹螯上的绒毛、蟹爪上的须毛呈黄色。雄蟹绒毛密而软,不带泥土屑。蟹爪上毛须清爽,显黄色。其它湖区蟹毛带泥土色,不清洁。金爪,蟹爪尖上呈烟丝般金黄色。其它湖区的蟹,爪尖上没有明显的金黄色。体壮,阳澄湖大闸蟹体壮,墩厚,结实,两螯八爪粗壮有力,放在玻璃上能撑起,爬行自如。与其它湖区蟹相比,同样形体大小的蟹,阳澄湖大闸蟹体重重得多,它没有一壳水的现象。
阳澄湖大闸蟹为“蟹中之王”,其色、香、味妙不胜言,“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那桔红色的蟹黄、白玉似的脂膏、洁白细嫩的蟹肉,造色、香、味三者之极,更无一物可之上,也是其它湖区蟹无法比拟的,难怪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士诗曰:“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2、太湖三宝 .........推荐度★★★★★
太湖xUslqJVh水产资源丰富,这为地处太湖之滨的苏州提供了丰厚的美食资源,盛产的银鱼、梅鲚和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驰誉中外。
银鱼
银鱼,俗称面条鱼,或面杖鱼,身长数寸,体长略圆,相传吴王食脍有余弃于水中,化而成鱼,古亦称脍残鱼(银鱼之名因其在湖中游洄,如银箭离弦之故)。可知太湖银鱼被开发为我国珍贵食用鱼种历史之久。
太湖银鱼有大银鱼、雷氏银鱼、短吻银鱼和寡齿短吻银鱼四种,前两者较大,后两者较小。整鱼除两眼为黑点外,全身洁白、透明、骨软、无鳞。产期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间是捕捞的旺季。明朝诗人王叔承所写的“冰尽溪浪缘,银鱼上急湍,鲜浮白玉盘,未须探内穴”诗篇就是对银鱼的赞咏,宋代张先写的“春后银鱼相下鲈”的诗句,则将银鱼和鲈鱼并举,列为鱼中珍品。
银鱼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银鱼含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4克、钙258毫克、磷102毫克、铁0.5毫克、热量41千卡,以及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份。
新鲜银鱼经爆晒可制成银鱼干,其形如一尾玉簪,色、香、味经久不变。苏州荡口产的银鱼干,长不到两寸,体呈扁形,肉肥骨软,色白有光,列为上品。远销欧美,享有盛誉。
银鱼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骨刺,无腥味,可用来烹制出多种味美可口的菜肴鲜汤。鱼嫩汤鲜的“银鱼球”和鲜嫩香肥的“银鱼摊黄菜”就是以太湖银鱼为主料,经名厨之手加工、烹制而成的两道传统名菜。食用银鱼干在烹制前,要用水浸泡,如若与鸡蛋合炒,鲜嫩味美,柔若无骨,是一道江南的应时名菜。
梅鲚
梅鲚,又名湖鲚,俗称毛叶鱼,体形略扁薄,头尖小而口大,两眼着生于头的前上端,腹部稍阔,尾则细狭,鳞细色白,整体呈窄长的毛竹叶状。
据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中记载:传说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积蓄了力量,对吴国发起决战,报仇雪耻。当时吴王夫差因得西施,终日寻欢作乐,荒淫无度,残害忠良。吴军不愿为其卖命打仗,越军赢得有利战机,节节胜利,但后由于受阻于太湖水面,无法攻克吴国都城,战争相持不下。正当越军军粮快要吃尽,欲撤退之际,忽然在越军战船四周,浮游起成群结队的小鱼——即为梅鲚。越军捕捞食之,从而士气重振,很快地攻进了吴国都城(今苏州),灭了吴国。传说太湖梅鲚是由吴王夫差吃剩后倒入太湖里的脍鱼残肉、残骨而变,因其比银鱼要长,太湖渔民惯称梅鲚为银鱼的阿哥。
梅鲚每年三、四月间产卵,六月子鱼始见,随后即为捕捞汛期,民间故有“七月七,梅鲚齐”谚语,捕捞期可直到次年的二月中旬。
梅鲚,肉质细嫩,味极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磷、钙、铁等无机盐。特别应提到的是,嫩骨和卵中含有大量的钙质,约为银鱼的三倍,是人脑和骨髓的滋补品,尤其适合作为青年保健食品。
太湖渔民通常习惯把刚捕捞起来的梅鲚及时用木炭火缓慢烤干,制出了鲜美而无腥味的梅鲚干,为太湖著名特产,被人们视为席上珍品。
梅鲚鱼(鲜品)及其鱼干,烹调方法多种多样,清蒸或红烧均可,如取梅鲚鱼干辅以咸菜或豆腐等共烧煮,则是江南太湖一带群众的一道美味佳肴。
白虾
白虾,生长在太湖开阔的水域,属淡水虾类。体色透明,头部有须,胸部有爪,两眼突出,尾成*形。据《太湖备考》记载:“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
太湖白虾多为生活在水草丰盛、风平浪静的浅滩处,其食性是以植物碎片、有机残渣和弱小无脊椎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每年五月到七月中下旬,是白虾产卵旺季。春季早批产卵孵化出的幼虾,经过二、三个月,六、七次蜕皮后,至六月中下旬长成大虾,八月底即可成熟产卵。无专门的汛期,通常农历六、七月间是吃虾的时令。
太湖白虾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甚高,据科学分析,每100克食用虾中,含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以及钙、鳞、铁等无机盐和维生素A等营养成份。除食用外,还可入药。当代药学家叶桔泉在《食物中药与便方》一书中说:“虾性味甘、温,托痘疮,下乳汁,壮阳道,是一种强壮补精药,内服有托里解毒之功”。
以虾为主料制作的菜肴,色、香、味俱全。“碧螺虾仁”、“炒虾饼”和“三虾豆腐”等名菜均出于技艺高超的厨师之手,食后令人赞不绝口。
3、碧螺春茶 .........推荐度★★★★★
碧螺春茶原产于苏州东、西山, 但关于碧螺春却有着许多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一种传说讲:碧螺春兴于唐代、盛于宋朝,明清之际遍及江南。因色如碧、形似螺,又值春天之际,故而得名。据说,此茶为王母娘娘派仙鹤传的种,山人朱元正独得其妙,植于山崖下。初称其为“吓煞人香”,后清康熙南巡到东山,才改名碧螺春。另一类说法也就是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传说认为碧螺春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当初茶农采茶,因“筐不胜贮,置于怀中,茶得热气,忽发异香”,茶农于是惊呼“吓煞人格香”,“吓煞人香”于是便成为碧螺春的俗名。后适逢康熙皇帝南巡,江苏巡抚宋荦用此茶进献,甚得嘉许,但圣上以为名称不雅,遂钦赐“碧螺春”之名。于是,今天就有了人人传颂的碧螺春美称。
4、 昆石 .........推荐度★★★★
“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这是元朝诗人张雨在《得昆山石》诗中对昆石的赞美。昆石,因产于江苏昆山而得名。主要出自于城外玉峰山(古称马鞍山)。它与灵壁石、太湖石、英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又与太湖石、雨花石一起被称为“江苏三大名石”,在奇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约在几亿年以前,由于地壳运动的挤压,昆山地下深处岩浆中富含的二氧化硅热溶液侵入了岩石裂缝,冷却后形成石英矿脉。在这石英矿脉晶洞中生成的石英结晶晶簇体便是昆石。由于其晶簇、脉片形象结构的多样化,人们发现它有“鸡骨”、“胡桃”等十多个品种,分产于玉峰山之东山、西山、前山。鸡骨石由薄如鸡骨的石片纵横交错组成,给人以坚韧刚劲的感觉,它在昆石中最为名贵;胡桃石表皱纹遍布,块状突兀,晶莹可爱。此外还有“雪花”、“海蜇”、“荔枝”、“荷叶皴”等品种,多以象形命名。昆石总的看来是以雪白晶莹,窍孔遍体,玲珑剔透为主要特征。
昆石的开采历史很悠久,宋代《云林石谱》中就已作介绍。它的采制大致要经过选坯、曝晒、冲洗、剔泥、雕琢、浸泡等复杂工艺,方能完成,又因数量一直很少,故颇为名贵。玉峰山高才82米,方圆不过三华里,经过上千年不断采觅,现在山表已很难看到石坯了。
昆石一般大小仅尺许,大者极少见,据《清秘藏》作者介绍,他在嘉靖年间见到一块昆石,高有丈许,方七八尺,下半部状若胡桃块,上半部乃鸡骨片,色白如玉,玲珑可爱,后被松江一大姓以八十千钱买去了。现昆山亭林公园有两座一人高的昆石立峰,为明代旧物,一为“春云出峋”,一为“秋水横波”,陈列在顾炎武纪念馆前亭子中。这二株巨石,窈窕玲珑,窍孔遍布,是硕果仅存的巨峰佳品。更多的昆石小品则为民间所收藏,成为案几清供之品。
5、万三蹄 .........推荐度★★★
为周庄首选名菜,以精选的猪后腿为原料,配以佐料,经过煨煮或蒸焖而成。肉质酥烂脱骨,汤色酱红,肥而不腻,咸甜相宜,香酥味美,十分可口。原为周庄过年、宴庆中主菜,意为团圆,后变为招待贵宾的上乘菜肴,传为沈万三家中待客必备的菜肴。
6、万三菜苋 .........推荐度★★★
万三菜苋采用周庄本地所产的、在春天采摘的嫩菜芯为原料,经过精心腌制,放于小甏,甏口用箬叶和黄泥密封,存放数月而成。清香扑鼻,既可生食,也可烧汤炒菜。配料:菜芯、食用盐、白糖等。
7、 芡实 .........推荐度★★★
芡实是同里土特产的上品,产自同里西北荡的芡实(俗称“鸡头米”)被誉为“水中人参”。据《本草纲目》记载,芡实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开胃助气、止渴、益肾、治小便失禁等等。可作药膳之用,以水浸泡半天,用文火煮酥,可配红枣、莲子、桂圆更美味。
8、太湖莼菜 .........推荐度★★★
莼菜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原来野生于长江以南的湖泊和池塘中,尤以苏南太湖、杭州西湖出产最多,也最著名。莼菜的叶子呈椭圆形、深绿色,背面分泌出一种类似琼脂的粘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葡萄糖等多种成份,可煮可炒,不仅是风味独特的珍贵蔬菜,而且有清热、润肺、利尿、消肿、解毒、健胃、止泻等功效。太湖莼菜从明末清初开始人工栽培,生长繁殖快,每年“清明”前后水底的地下茎开始萌芽生长。在这个时节采摘的莼菜嫩片称为“春莼菜”;“立夏”之后,气温上升,莼菜生长旺盛,到“霜降可大量采摘,称为“秋莼菜”。目前,以东册财团湖区和西册消夏湾的莼菜产量最多。每年夏秋,那里大片地布满了一簇簇莼菜,连绵数华里,仿佛给碧清如镜的太湖湖面绣上了翠绿的“花边”,美不胜收。莼菜除鲜莼菜可食用外,还可以由食品厂加工成瓶装或罐装莼菜保存或出口,太湖莼菜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荣获外贸优质产品称号远销国外。用太湖莼菜加辅料烹调而成的“是火莼菜汤”、“芙蓉莼菜”,滑嫩鲜美,清香诱人,是苏式菜肴中的名菜,因此国内宾馆、饭店、招待所对太湖莼菜的需求日趋增加。人们还把太湖莼菜比喻为思乡之物。据《晋书》记载,历史上有位名张翰的官吏,在北方想起江南的莼羹,便弃官回乡,这便是“莼鲈之思”典故的由来。
9、 煽禽 .........推荐度★★
沙家浜煽禽有近100年历史,已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名产。其主要原料为草鸡、草鸭,用沙家浜的传统工艺,配以十余种天然香料,采用现代真空包装和灭菌技术精制而成,不含任何添加剂。该产品开袋即可食,并能保证在储藏过程中不变质及保持原有独特风味,为旅游、家宴之佐餐和馈赠亲友之佳品
1、 阳澄湖大闸蟹 .........推荐度★★★★★
阳澄湖清水大闸蟹享有“蟹中之王”的美称,其外形特征:青背、白肚、黄毛、金爪、体壮。青背,蟹背青得发亮,清爽,半透明,烧熟后,显纯红,红得鲜艳。它不同于其它湖区螃蟹的灰色,色暗,泥土色重,熟后呈淡红,红中带灰。白肚,蟹肚呈白色,白得有光泽,给人以水亮玉质般美感(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有些水深的地方也养殖阳澄湖大闸蟹,因而有少量其它湖区螃蟹肚灰白或灰色,或白得不清洁。黄毛,蟹螯上的绒毛、蟹爪上的须毛呈黄色。雄蟹绒毛密而软,不带泥土屑。蟹爪上毛须清爽,显黄色。其它湖区蟹毛带泥土色,不清洁。金爪,蟹爪尖上呈烟丝般金黄色。其它湖区的蟹,爪尖上没有明显的金黄色。体壮,阳澄湖大闸蟹体壮,墩厚,结实,两螯八爪粗壮有力,放在玻璃上能撑起,爬行自如。与其它湖区蟹相比,同样形体大小的蟹,阳澄湖大闸蟹体重重得多,它没有一壳水的现象。
阳澄湖大闸蟹为“蟹中之王”,其色、香、味妙不胜言,“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那桔红色的蟹黄、白玉似的脂膏、洁白细嫩的蟹肉,造色、香、味三者之极,更无一物可之上,也是其它湖区蟹无法比拟的,难怪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士诗曰:“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2、太湖三宝 .........推荐度★★★★★
太湖xUslqJVh水产资源丰富,这为地处太湖之滨的苏州提供了丰厚的美食资源,盛产的银鱼、梅鲚和白虾并称为“太湖三宝”,驰誉中外。
银鱼
银鱼,俗称面条鱼,或面杖鱼,身长数寸,体长略圆,相传吴王食脍有余弃于水中,化而成鱼,古亦称脍残鱼(银鱼之名因其在湖中游洄,如银箭离弦之故)。可知太湖银鱼被开发为我国珍贵食用鱼种历史之久。
太湖银鱼有大银鱼、雷氏银鱼、短吻银鱼和寡齿短吻银鱼四种,前两者较大,后两者较小。整鱼除两眼为黑点外,全身洁白、透明、骨软、无鳞。产期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间是捕捞的旺季。明朝诗人王叔承所写的“冰尽溪浪缘,银鱼上急湍,鲜浮白玉盘,未须探内穴”诗篇就是对银鱼的赞咏,宋代张先写的“春后银鱼相下鲈”的诗句,则将银鱼和鲈鱼并举,列为鱼中珍品。
银鱼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银鱼含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4克、钙258毫克、磷102毫克、铁0.5毫克、热量41千卡,以及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份。
新鲜银鱼经爆晒可制成银鱼干,其形如一尾玉簪,色、香、味经久不变。苏州荡口产的银鱼干,长不到两寸,体呈扁形,肉肥骨软,色白有光,列为上品。远销欧美,享有盛誉。
银鱼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骨刺,无腥味,可用来烹制出多种味美可口的菜肴鲜汤。鱼嫩汤鲜的“银鱼球”和鲜嫩香肥的“银鱼摊黄菜”就是以太湖银鱼为主料,经名厨之手加工、烹制而成的两道传统名菜。食用银鱼干在烹制前,要用水浸泡,如若与鸡蛋合炒,鲜嫩味美,柔若无骨,是一道江南的应时名菜。
梅鲚
梅鲚,又名湖鲚,俗称毛叶鱼,体形略扁薄,头尖小而口大,两眼着生于头的前上端,腹部稍阔,尾则细狭,鳞细色白,整体呈窄长的毛竹叶状。
据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中记载:传说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经过“卧薪尝胆”积蓄了力量,对吴国发起决战,报仇雪耻。当时吴王夫差因得西施,终日寻欢作乐,荒淫无度,残害忠良。吴军不愿为其卖命打仗,越军赢得有利战机,节节胜利,但后由于受阻于太湖水面,无法攻克吴国都城,战争相持不下。正当越军军粮快要吃尽,欲撤退之际,忽然在越军战船四周,浮游起成群结队的小鱼——即为梅鲚。越军捕捞食之,从而士气重振,很快地攻进了吴国都城(今苏州),灭了吴国。传说太湖梅鲚是由吴王夫差吃剩后倒入太湖里的脍鱼残肉、残骨而变,因其比银鱼要长,太湖渔民惯称梅鲚为银鱼的阿哥。
梅鲚每年三、四月间产卵,六月子鱼始见,随后即为捕捞汛期,民间故有“七月七,梅鲚齐”谚语,捕捞期可直到次年的二月中旬。
梅鲚,肉质细嫩,味极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磷、钙、铁等无机盐。特别应提到的是,嫩骨和卵中含有大量的钙质,约为银鱼的三倍,是人脑和骨髓的滋补品,尤其适合作为青年保健食品。
太湖渔民通常习惯把刚捕捞起来的梅鲚及时用木炭火缓慢烤干,制出了鲜美而无腥味的梅鲚干,为太湖著名特产,被人们视为席上珍品。
梅鲚鱼(鲜品)及其鱼干,烹调方法多种多样,清蒸或红烧均可,如取梅鲚鱼干辅以咸菜或豆腐等共烧煮,则是江南太湖一带群众的一道美味佳肴。
白虾
白虾,生长在太湖开阔的水域,属淡水虾类。体色透明,头部有须,胸部有爪,两眼突出,尾成*形。据《太湖备考》记载:“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
太湖白虾多为生活在水草丰盛、风平浪静的浅滩处,其食性是以植物碎片、有机残渣和弱小无脊椎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每年五月到七月中下旬,是白虾产卵旺季。春季早批产卵孵化出的幼虾,经过二、三个月,六、七次蜕皮后,至六月中下旬长成大虾,八月底即可成熟产卵。无专门的汛期,通常农历六、七月间是吃虾的时令。
太湖白虾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甚高,据科学分析,每100克食用虾中,含蛋白质20.6克,脂肪0.7克以及钙、鳞、铁等无机盐和维生素A等营养成份。除食用外,还可入药。当代药学家叶桔泉在《食物中药与便方》一书中说:“虾性味甘、温,托痘疮,下乳汁,壮阳道,是一种强壮补精药,内服有托里解毒之功”。
以虾为主料制作的菜肴,色、香、味俱全。“碧螺虾仁”、“炒虾饼”和“三虾豆腐”等名菜均出于技艺高超的厨师之手,食后令人赞不绝口。
3、碧螺春茶 .........推荐度★★★★★
碧螺春茶原产于苏州东、西山, 但关于碧螺春却有着许多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一种传说讲:碧螺春兴于唐代、盛于宋朝,明清之际遍及江南。因色如碧、形似螺,又值春天之际,故而得名。据说,此茶为王母娘娘派仙鹤传的种,山人朱元正独得其妙,植于山崖下。初称其为“吓煞人香”,后清康熙南巡到东山,才改名碧螺春。另一类说法也就是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传说认为碧螺春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当初茶农采茶,因“筐不胜贮,置于怀中,茶得热气,忽发异香”,茶农于是惊呼“吓煞人格香”,“吓煞人香”于是便成为碧螺春的俗名。后适逢康熙皇帝南巡,江苏巡抚宋荦用此茶进献,甚得嘉许,但圣上以为名称不雅,遂钦赐“碧螺春”之名。于是,今天就有了人人传颂的碧螺春美称。
4、 昆石 .........推荐度★★★★
“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这是元朝诗人张雨在《得昆山石》诗中对昆石的赞美。昆石,因产于江苏昆山而得名。主要出自于城外玉峰山(古称马鞍山)。它与灵壁石、太湖石、英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又与太湖石、雨花石一起被称为“江苏三大名石”,在奇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约在几亿年以前,由于地壳运动的挤压,昆山地下深处岩浆中富含的二氧化硅热溶液侵入了岩石裂缝,冷却后形成石英矿脉。在这石英矿脉晶洞中生成的石英结晶晶簇体便是昆石。由于其晶簇、脉片形象结构的多样化,人们发现它有“鸡骨”、“胡桃”等十多个品种,分产于玉峰山之东山、西山、前山。鸡骨石由薄如鸡骨的石片纵横交错组成,给人以坚韧刚劲的感觉,它在昆石中最为名贵;胡桃石表皱纹遍布,块状突兀,晶莹可爱。此外还有“雪花”、“海蜇”、“荔枝”、“荷叶皴”等品种,多以象形命名。昆石总的看来是以雪白晶莹,窍孔遍体,玲珑剔透为主要特征。
昆石的开采历史很悠久,宋代《云林石谱》中就已作介绍。它的采制大致要经过选坯、曝晒、冲洗、剔泥、雕琢、浸泡等复杂工艺,方能完成,又因数量一直很少,故颇为名贵。玉峰山高才82米,方圆不过三华里,经过上千年不断采觅,现在山表已很难看到石坯了。
昆石一般大小仅尺许,大者极少见,据《清秘藏》作者介绍,他在嘉靖年间见到一块昆石,高有丈许,方七八尺,下半部状若胡桃块,上半部乃鸡骨片,色白如玉,玲珑可爱,后被松江一大姓以八十千钱买去了。现昆山亭林公园有两座一人高的昆石立峰,为明代旧物,一为“春云出峋”,一为“秋水横波”,陈列在顾炎武纪念馆前亭子中。这二株巨石,窈窕玲珑,窍孔遍布,是硕果仅存的巨峰佳品。更多的昆石小品则为民间所收藏,成为案几清供之品。
5、万三蹄 .........推荐度★★★
为周庄首选名菜,以精选的猪后腿为原料,配以佐料,经过煨煮或蒸焖而成。肉质酥烂脱骨,汤色酱红,肥而不腻,咸甜相宜,香酥味美,十分可口。原为周庄过年、宴庆中主菜,意为团圆,后变为招待贵宾的上乘菜肴,传为沈万三家中待客必备的菜肴。
6、万三菜苋 .........推荐度★★★
万三菜苋采用周庄本地所产的、在春天采摘的嫩菜芯为原料,经过精心腌制,放于小甏,甏口用箬叶和黄泥密封,存放数月而成。清香扑鼻,既可生食,也可烧汤炒菜。配料:菜芯、食用盐、白糖等。
7、 芡实 .........推荐度★★★
芡实是同里土特产的上品,产自同里西北荡的芡实(俗称“鸡头米”)被誉为“水中人参”。据《本草纲目》记载,芡实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开胃助气、止渴、益肾、治小便失禁等等。可作药膳之用,以水浸泡半天,用文火煮酥,可配红枣、莲子、桂圆更美味。
8、太湖莼菜 .........推荐度★★★
莼菜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原来野生于长江以南的湖泊和池塘中,尤以苏南太湖、杭州西湖出产最多,也最著名。莼菜的叶子呈椭圆形、深绿色,背面分泌出一种类似琼脂的粘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葡萄糖等多种成份,可煮可炒,不仅是风味独特的珍贵蔬菜,而且有清热、润肺、利尿、消肿、解毒、健胃、止泻等功效。太湖莼菜从明末清初开始人工栽培,生长繁殖快,每年“清明”前后水底的地下茎开始萌芽生长。在这个时节采摘的莼菜嫩片称为“春莼菜”;“立夏”之后,气温上升,莼菜生长旺盛,到“霜降可大量采摘,称为“秋莼菜”。目前,以东册财团湖区和西册消夏湾的莼菜产量最多。每年夏秋,那里大片地布满了一簇簇莼菜,连绵数华里,仿佛给碧清如镜的太湖湖面绣上了翠绿的“花边”,美不胜收。莼菜除鲜莼菜可食用外,还可以由食品厂加工成瓶装或罐装莼菜保存或出口,太湖莼菜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荣获外贸优质产品称号远销国外。用太湖莼菜加辅料烹调而成的“是火莼菜汤”、“芙蓉莼菜”,滑嫩鲜美,清香诱人,是苏式菜肴中的名菜,因此国内宾馆、饭店、招待所对太湖莼菜的需求日趋增加。人们还把太湖莼菜比喻为思乡之物。据《晋书》记载,历史上有位名张翰的官吏,在北方想起江南的莼羹,便弃官回乡,这便是“莼鲈之思”典故的由来。
9、 煽禽 .........推荐度★★
沙家浜煽禽有近100年历史,已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名产。其主要原料为草鸡、草鸭,用沙家浜的传统工艺,配以十余种天然香料,采用现代真空包装和灭菌技术精制而成,不含任何添加剂。该产品开袋即可食,并能保证在储藏过程中不变质及保持原有独特风味,为旅游、家宴之佐餐和馈赠亲友之佳品